王建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是黨中央的明確要求。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定位,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以及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目標要求,呼喚著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創新。扭轉傳統教師發展方式和載體的不適應,搭建新載體,發現新路徑,是教師教育實踐者面臨的嚴峻挑戰。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呼和浩特分校在北京師范大學教師發展研究中心的學術引領下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探索。
一、教師發展學校的背景與內涵
教師發展學校是中小學與大學和教科研機構合作在中小學校原建制內設立的旨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學研培共同體,是為改進校本教研和提高區域教師培訓質量而進行的校本實踐探索。21世紀初,有學者借鑒英、美、日等國的做法,建議我國設立教師發展學校,并就“以校為本”還是“以師范院校為本”的建設模式進行了探討。近年來,全國各地雖有政府部門提出要建設教師發展學校,但在實踐領域,并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也沒有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尚未形成規范明晰的概念、原理、方法途徑和理論體系。實踐中,人們一般從內部功能和外部價值兩方面理解教師發展學校:從內部看,教師發展學校在制度層面明確了教師校本發展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方式,回應了新時代對教師發展的新要求;從外部看,教師發展學校是政府提升區域教師發展的有效抓手和培養骨干教師的重要舉措。作為一種實踐應對策略,教師發展學校是地方政府破解教師專業發展難題的積極教育改革行動。
二、教師發展學校建設的問題與目標
學校鮮活的教育情境場域和學生豐富的差異化發展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土壤,更是素質能力提升的理論源泉。發展競爭根本上是人才競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把人類推向一個劇烈動蕩期,人類社會面臨各種挑戰,最重要的是科學教育。一方面,以現代信息技術引發的教育供給方式、認知方式、學習生態的革命性變革,呼喚傳統科學教育生態系統重構;另一方面,未來人才需求的不確定性,要求我們重新反思,什么是真正值得學習的。教師發展領域,專業培訓形式單一、缺乏現場體驗、培訓內容重理論輕教學實踐指導、供給與需求“兩張皮”等問題突出,造成了理論下不去、經驗上不來、上下不融通的困境。實現大中小學教師的緊密合作,推進區域中小學教師的協同發展,成為突破困境的重要途徑。
優質中心學校建設教師發展學校,充分發揮在區域教師發展中的引領輻射作用,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科學家與中小學教師合作開展科學素養教育已經成為世界的新趨勢;指向實際問題解決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呼喚更多具有研究意識的創新型教師;追求真理、研究創新的學術氣質已經成為優質中小學的文化品質;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成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教師發展學校就是把一線教師、教研員、教育研究者、學科專家、優秀教師等聯合起來,以中小學校為基地和樞紐,探索高效協同的教師發展模式。既是校本教師專業發展機制,也是區域教師隊伍建設的樞紐。
三、教師發展學校的實踐向路
中小學設立教師發展學校要堅持校本教研立場,以政府主導培訓和聯盟“目標協同共同體”為兩翼的運行機制,加快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的教師信息化素養發展機制,增強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強化基于問題解決和改善實踐的學校教研。
1. 推進學科融通的“有收獲的教研”
跨學科、跨類別、跨學校、跨區域、跨部門構建教師發展共同體,搭建研究載體平臺。年級組打通學科壁壘,提升跨學科共通性素養培養能力;教研組打通學段分割,融合科技創新人才培育與科學素質教育,深化課程縱向融合;備課組打通學校建制,跨校開展集體備課,實現跨模塊大概念統領“大單元”教學高質量實施;項目組打通區域阻隔,信息賦能名師遠程互動,數字化教學分析系統和創新型科學教師能力提升數字平臺,共同促進跨媒介合作;導師組打通部門界限,科學家與科學教師合作培養創新人才,共同“把科學家的科學探究過程引入課堂”。
2. 構建大中小學教師協同發展的科教共同體
以“英才計劃”“青少年科學院”“開放實驗室”“科學教育沙龍”等為載體,搭建科學家與中小學教師合作育人發展學術共同體。針對全市中小學科學教育相對薄弱的現狀,面向全市小學生開放注冊科學小院士,通過培養科學課程學習“小骨干”激發高質量科學課需求,通過申請項目開展科學教師專項培訓,輻射和影響相關學校和教師。大中小學教師協同發展科教共同體撬動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從教師合作走向了師生共同發展。同時,與當地政府合作頂層設計學校教師協同發展機制,領導區域內低學段學校一體化改進。
3. 建設區域校本教研孵化器
發起成立共美教研聯盟,聯合合作學校積極推動跨學校教研、跨學科教研、跨學段教研、科教融合。教研聯盟按照“高位引領、資源共用、成果共享、協同發展”的原則,3年來先后舉辦教師研修培訓“工作坊”活動15場,惠及9個旗縣區的2000余名教師。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在工作坊中共同學習跨學段教材,打破學段知識技能的臺階壁壘,提升教師段通素養,實現了理念傳遞、資源共享、文化共建、質量共進、發展共贏的目標。目前,聯盟學校共有36所,橫跨3省5市,通過創新型教師科學素質發展數字平臺建設,全面提升聯盟學校科學素質和科學教師課程領導力,推進區域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
4. 搭建數字融合賦能的支持體系
教師發展學校以科學教師發展平臺實現線上線下融合、虛擬與現實融通、學習與研究融匯、教學與評價一體建設。搭建“上掛高等學校,下聯中小學校”的現代教師學習資源中心,利用課堂常態化數據伴隨式記錄,以智能化精準學情分析報告,構建覆蓋全學科、全學段的教學行為大數據資源庫,為教師成長與精準教研提供數據,支持教師教學改進的精準著力,促進教師的快速專業成長。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大學開展數據資源對接,建立學生發展跟蹤、診斷和干預平臺,為每位學生建立成長檔案,將融合課程學習參與數據對接學生發展,通過學習力評價、創新素質評價、體質與健康評價等綜合評價系統支持學生個性化發展和生涯規劃。
5. 建設專業學習共同體
教師發展學校建立“教學分析中心”“學生發展研究中心”等學術中心,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培訓,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倡導以科學研究的方法解決教學中的真問題,為聯盟學校提供教學治理現代化樣本。通過學科組、備課組大單元教學設計展示、專家教師研討交流、作品打磨再展示,三個環節迭代循環,形成了“厘清研究邏輯—搭建思考框架—形成設計思維”的教研范式。“跨學科文本閱讀研究”專題以英語、物理、數學、生物試行學科合作;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學科合作開展“變量控制”“誤差分析”“圖表應用”等共通性素養課程整合,形成上位學科觀念和大概念思想。
四、教師發展學校建設的經驗與啟示
教師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和專業發展的職業,只有將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方能行穩致遠。朱永新在《新教育實驗20年回顧、總結與展望》一文中講道:“理論一旦成為一線教師手中的武器,他們就會真正地擁有了教育的智慧和強大的行動力量。”教師發展學校倡導“要讀自己的書,集成自己的教學經驗,爭當新時代教育家”,就是要為一線教師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通過制訂《線上教學的標準》,以線上教學作為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變革的契機與主戰場,實現教學方式重構;重構教與學的關系,以學習要素重新組織課堂教學結構,形成五步建構課堂教學模式,指導教師教學實踐。通過跨學科優秀課例和優秀作業的設計比賽,提升教師的項目意識、合作意識、跨學科工作意識。通過制訂《線上教研活動標準》,發揮網上教研能留痕、信息化手段記錄活動有軌跡的特點,提高教師的教研主體角色地位,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構建、虛擬教研室和實際教研室相互融合,提高教師研究能力。
教師發展學校是創新型教師職業發展的新載體,有其自身建設規律。一是良好的師德師風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師發展學校的立場、理念、目標,所有教師共享且貫穿于日常真實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鏈條,對“基于實踐的學習者”的實踐體驗、觀念、行動都將產生深遠影響。二是健全的學術組織系統。建立學術機構,通過建立縱向貫通、橫向輻射的教研組織體系,以信息、經驗加工促進知識生產,為教師發展提供支持服務。三是合理的教師專業結構。多學科、多學緣、綜合性的專業結構,才可能學科交叉融合,進而為教師發展提供基本專業條件。四是強有力的學術引領。校長及其管理團隊的學習領導力影響乃至決定學校學術水平和學習能力。五是研究協作的學術文化。求真務實的學術價值是學術文化的靈魂,學科交叉融合是學術生產的基本方式,學習型組織是教師發展學校的沃土。六是基于學術的評價體系。將學術態度、學術能力和學術水平納入教師發展評價體系。引導教師適應教育新生態,做終身學習者。七是開放的學術生態。學校教育品質有保證,教師學術水平高,學校才具有引領作用,能夠充分發揮對區域乃至行業范圍的學術影響力。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課題“西部城鎮學校自主改進發展路徑的實踐研究”(課題號:FHB160509)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呼和浩特分校黨總支書記、校長,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副局長)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