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知白
【關鍵字】 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癥狀;預防
剛上小學的樂樂最近在瀏覽網絡時,無意中看到了許多關于寵物鸚鵡的視頻,他一下子就喜歡上了,便央求著爺爺為他買兩只。幾天后,爺爺給他帶回了一對可愛漂亮的鸚鵡,兩個新成員的到來給家里人帶來不少歡樂,全家人每天都會去陽臺逗逗鸚鵡。可沒過幾天,鸚鵡開始不吃不喝,拉起了肚子,最終相繼死亡。樂樂還沒來得及傷心,家里人又開始陸續出現發熱、咳嗽、乏力的癥狀。新冠疫情形勢嚴峻之際,他們急忙到醫院發熱門診就診,一家人先是被收入隔離病房治療,核酸初篩陰性后轉至呼吸內科。醫生通過詳細詢問病史、了解癥狀、做胸部CT 檢查等,懷疑他們感染了“鸚鵡熱”。最終通過痰液NGS 檢測確診為鸚鵡熱衣原體肺炎。
“鸚鵡熱”衣原體肺炎又稱“鳥疫”,為人畜共患病,由攜帶鸚鵡熱衣原體的鳥類及鴨等禽類傳染給人,最初發現本病多見于玩賞鸚鵡者,故命名為“鸚鵡熱”。據國外相關文獻報道,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約占社區獲得性肺炎的1%,近幾年喜歡在家養鸚鵡等鳥類寵物的人越來越多,需引起警惕。
一般認為,鸚鵡熱衣原體的傳播途徑有2 種,一是吸入被鳥類(家禽)分泌物、糞便、羽毛等污染的空氣而經呼吸道感染,多見于打掃禽舍、清理鳥籠或鳥類糞便,以及宰殺禽類、鳥類拔毛時。二是通過損傷的皮膚和黏膜而感染,多見于宰殺及清洗禽類,或被病鳥(家禽)或帶菌的鳥(家禽)啄傷或抓傷。“鸚鵡熱”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并不常見。
鸚鵡熱衣原體肺炎可引起呼吸系統癥狀,也可以引起全身其他肺外表現。臨床上多為急性起病,患者表現為高熱、寒戰、咳嗽氣喘,伴有全身不適、疲憊無力、食欲不振。劇烈的頭痛和全身肌肉疼痛也是常見癥狀,四肢和軀干肌痛可使患者不能站立。胸部CT表現與其他病因的肺炎非常容易混淆,常易誤診。嚴重者可出現重癥肺炎、心內膜炎和腦炎等多種并發癥,不過“鸚鵡熱”總體預后較好,病死率極低。
為了防止感染“鸚鵡熱”,應盡量避免與活的鳥類和禽類接觸。如因職業需要或把鳥禽類作為寵物飼養,一定要在正規渠道購買,建議剛買回家后先隔離飼養一段時間,不宜過于親密,特別是家里的老人、孕婦和小孩,更要避免與新買回的鳥類密切接觸。
飼養人要加強衛生意識,學習專業的防疫知識,飼養環境要經常消毒,避免將鳥類放置在狹窄的環境中,保持空氣流通。接觸禽鳥或可能沾染其分泌排泄物的物品時要戴好口罩和手套,接觸后需及時用流動水洗手。
如果發現鳥出現炸毛、嗜睡、不吃東西、拉稀、呼吸急促、眼睛難受等可疑癥狀,需及時將其隔離并盡快送至獸醫處處理。患者出現發熱、乏力、咳嗽等身體不適時要及時到醫院診治,并告知醫生禽鳥接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