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荊蕙蘭
(大連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4)
伴隨網絡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聞媒體在宣傳格局、受眾主體、傳播途徑以及輿論生態等方面均發生了深刻變化,智媒時代的新聞宣傳工作面臨著巨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地提出,新聞媒體要積極“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不斷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1]。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再次強調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2]。習近平關于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重要論述,為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實踐特征、時代特點的主流媒體傳播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揆諸當下,媒體的融合發展及其與理論宣傳的關系變革,有效推動了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的多維互嵌和深度融合。因此,構建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在形式上融合發展、立體多樣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系統推動媒體融合邁向縱深發展已勢在必行。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主流輿論格局,是推進國家新聞宣傳工作體系和傳播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要環節,是當前我們面臨的一項系統工程。系統思維不僅是認識事物本質屬性的關鍵思維方法,也是推動事物發展的科學思維范式。運用系統思維方法對全媒體時代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進行系統構建與整體規劃,更是推進當前主流媒體邁向深度融合發展的題中之義。
“系統”是由彼此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構成要素所組合而成的能夠發揮嶄新功能的有機整體,可分為簡單系統和復雜系統。“系統思維”作為學術用語最早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馮·貝塔朗菲在《一般系統論》一書中曾指出了現代思維方式轉變的必然邏輯,并強調了系統思維方式在現代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之后,切克蘭德對“系統思維”進行了明確的概念界定,認為系統思維的本質從整體性角度來看,就是“有意識地運用了‘系統’一詞中所把握的這種特殊的整體性概念以整理我們的思想的”[4]。系統思維是人類思維方式發展到現代的必然產物,是理論思維的一種現代表現形式,不僅有助于人們系統地認識客觀世界及其運行規律,同時也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解決現實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系統思維是以系統觀為基礎,根據系統的概念、性質及其結構,將研究對象有機地組織起來并對其進行功能、性質與行為系統分析的一種現代思維方法。一般而言,系統思維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征。
1.整體性特征。整體性是系統思維的本質屬性,強調把研究對象看作一個由各個要素以一定的客觀聯系組合構成的在結構與功能上具有統一性的有機整體,突出系統的各個元素在孤立狀態下所不具有的總體特征和整體特性。系統思維的整體性著重考慮各要素之間的彼此聯系及其相互作用,強調通過這些客觀聯系與相互作用來考察研究對象的全貌。系統思維的整體性有異于傳統思維方式在認識事物時從分析到綜合的思維范式,即在考察構成系統的每個部分和各個要素時,將某一個部分或某一個要素放在整體中加以考察,這就能夠有效地避免傳統思維范式基于簡單分解與機械相加的邏輯所產生的思維窠臼。
2.結構性特征。系統思維的結構性特征集中體現在其絕不是單獨、孤立、靜止地考察某個事物,而是將其置于系統的思維邏輯中,將其解構為不同要素組合成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具體結構。其中,不同層次或位置的結構又具有不同的功能,強調每一個事物都是結構和功能構成的有機統一體,并將結構看作事物內部系統的客觀彰顯。系統思維認為系統中的每一個構成部分其實就是一個具有獨立功能的小系統,而系統本身也是一個更大系統的構成部分,“內環”與“外環”共同構成了一個類似于“同心圓”的組織結構。系統結構與系統功能密切關聯,系統結構決定系統功能,實現結構的優化就能促使系統發揮最佳功能。系統思維的結構性特征就是強調以系統科學的結構理論為指導,從系統結構著手去實現對系統功能的整體認知,同時依據結構理論尋求系統結構的最優化,繼而實現系統功能的最佳化。
3.功能性特征。系統思維的功能性特征是指系統是一個由諸多要素共同構成且又具備不同于各個構成要素功能機械疊加之后的新功能的有機整體,強調系統所具有的功能絕非簡單加和意義上的新的整體性功能。人們研究與分析系統的關鍵一環就是要從整體上認識與把握系統的性質,而構建一個嶄新系統的價值旨義主要就是根據人們自身的客觀需要通過系統構成要素的非加和性發揮系統組合后展現出來的新功能。掌握與利用系統思維的功能性有助于人們充分了解與掌握研究對象的整體性能和功能作用,對于認識與解決生活中極具復雜性和充滿不確定性的相關問題有著重要作用和現實價值。
4.開放性特征。系統思維的開放性特征是指把所研究與構建的對象看作為開放的系統,同時指出其產生與發展都處于特定的環境之中,并與外部環境在多個層面和維度進行著物質能量與所需信息的不斷交換,從而保證自身的穩定性和實現由無序到有序的轉變。“系統、要素、環境之間的作用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即一切現實的系統,不可能脫離環境而獨立存在,因而必然是開放系統,即在系統、要素、環境之間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而產生相互作用,推動著系統的發展變化。”[5]系統的開放性決定了系統的發展必須適應其所處的客觀環境,并從中獲得所需的能量與信息。堅持開放性的系統思維,就是為了強調系統與外部環境的客觀聯系,避免陷入形而上學的孤立的片面的認識論誤區。
全媒體傳播體系在本質上就是一個由眾多構成要素按照一定結構組成的具有某種特定屬性的開放性的系統工程,其內在的系統屬性與現實需要必然要求運用系統思維方法進行統籌推進。因此,從內在系統屬性的角度看,系統思維不僅是認識全媒體傳播體系本質屬性的關鍵思維方法,也是實現全媒體傳播體系構建的科學思維范式。
1.全媒體傳播體系本質上就是一個系統的有機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提出把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作為深度融合的重要目標。就新聞傳播體系而言,全媒體傳播體系本質上就是一個極具結構性、層次性、系統性的有機統一體。這是因為,全媒體傳播體系中的“全媒體”不僅僅是指媒體種類的“全”,更是強調在新媒體快速發展背景下出現的傳播時空上的“全程”、傳播內容上的“全息”、傳播主體上的“全員”、傳播效果上的“全效”,即所謂的“四全媒體”,是一個具有多種要素的有機系統。“全程媒體”是基于傳播時空的維度表明當今媒體的信息采集、記錄與處理無不處于傳播鏈條之中;“全息媒體”是基于信息來源的維度強調大數據時代媒體信息來源的多樣化和信息形態的立體化;“全員媒體”是基于傳播主體的維度凸顯社會信息化背景下廣大公眾在社會信息交互中的“全員化”參與;“全效媒體”是基于傳播方式的維度彰顯互聯網媒體立足于豐富的多功能平臺實現信息傳播效能的優化。“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四維交互,其作為“全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重要形態,構成了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核心要素,是未來媒體創新發展的新趨勢。
2.全媒體傳播體系功能的充分發揮需要系統思維。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系統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新時代主流媒體發展的核心思想,也是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價值所在與實踐所指。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系統結構是以縣級融媒體為基礎、以創新技術為支撐的具有全方位輻射作用的系統協同體,強調的是各級與各類新型主流媒體全過程全方位的互動互聯與彼此協同,融合傳統的“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實現兩者的合而為一,從而增強主流媒體在線上和線下的傳播合力,增強主流媒體在面對影響輿論正負兩方面價值實現的主客體因素時的引領力,能夠通過采取對應的引導和消解策略,贏取輿論的話語主導權。因此,全媒體傳播體系功能充分發揮的關鍵是要憑借新媒體技術打造眾多擁有廣泛社會影響力與品牌競爭力的優質主流媒體,促進“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的快速形成。新時代,我們要在構建系統性宣傳格局的基礎上,增強主流思想輿論的“四力”,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全效傳播積極賦能,充分發揮其整體性功能。
3.理解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發展趨勢需要系統思維。全媒體傳播體系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系統,系統思維是認識與處理系統問題的一種科學思維范式。以系統思維方式全面推進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創新性建設,是實現媒體融合發展和構建全媒體傳播新格局的重要方法論要求。當前正處于網絡信息化時代,網絡環境無處不在,傳播之廣無所不至,信息之便無人不及,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不斷推動著社會信息化的持續升級,網絡輿論生態、新聞媒體發展與信息傳播樣態都面臨深刻變革。全媒體時代媒體所具有的日常滲透性、場景沉浸性、社交賦能性與時空交互性等鮮明特征,打破了傳統媒體內容空洞、表現單薄、途徑單一、互動較少的刻板態勢,深刻變革了我國新時代媒體的傳媒生態與傳播格局,這是當代社會發展所彰顯的基礎性、結構性和變革性趨勢。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構建正是處于當代社會這樣的網絡信息化大環境之中,同時也需要以系統性思維對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發展趨勢進行系統思考,形成規律性認識、制度化研究與創造性構建。因此,新時代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構建需要在運用系統思維認識其發展規律和客觀趨勢的基礎上,立足時代發展的,從系統的角度將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看作一個系統工程,在社會加速發展與綜合治理全面推進的進程中,系統把握全媒體傳播體系構建的價值意蘊、系統構建與效能發揮。
4.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系統構建需要系統思維。系統思維在新時代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構建中有著重要的思維指導作用。新時代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關鍵在于必須緊跟時代,做到因勢而謀推陳出新、順勢而動持續創新、應勢而為勇毅革新,主動適應時代的發展變革。因而,新時代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要堅持運用系統思維,實現思想、內容與技術的要素優化,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重要指導作用,做到以主流意識形態為價值引領,以講好中國故事為主要內容,以先進科學技術為重要手段,積極運用當前先進的新媒體技術、新媒體機制和新媒體模式,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具體來說,在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創新性構建過程中,更要堅持運用系統思維,實現全媒體在內容生產上不斷出新,在應用技術上持續更新,在管理能力上接力創新,樹立正確的傳媒素養理念、技術創新理念和國家安全理念。通過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系統性推進和創造性構建,實現信息傳播在空間上的全方位覆蓋、時間上的全時段延展和內容上的全領域展示,形成線上與線下的宣傳聯動格局,講好百姓故事,反映群眾需求,努力占領新的輿論場,形成網上和網下融合為一體、內宣與外宣彼此可聯動的主流輿論矩陣。
充分認識系統思維的理論意蘊及其本質特征,是實現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系統構建從何以可能向何以可為轉變的必然要求。基于對系統思維方法的科學認知與具體掌握,堅持將整體性系統思維、結構性系統思維、動態性系統思維和開放性系統思維應用于全媒體傳播體系構建的全過程之中,推動全媒體傳播協同并進,提高全媒體傳播體系構建的整體實效。
1.堅持整體性系統思維,全面統籌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總體要求。整體性系統思維是基于系統整體性的客觀基礎之上的系統思維方法,并依循于系統本身所具有的結構整體性和功能整體性凸顯其基本特性,進而幫助人們從整體上準確把握事物的本質屬性。當前,我們所處的全媒體時代,傳播方式多元化、傳播媒體多樣化、輿論生態復雜化使新聞輿論工作在迎來新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這就需要新聞媒體從系統的整體性著眼,運用整體性系統思維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好全媒體傳播體系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
整體理解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重要價值意蘊。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當前中國基本國情、從中國實際問題出發而形成的重大戰略布局,需要依據規劃進行系統謀劃與全面推進,而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作為整體謀劃全面深化改革戰略布局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全面深化改革戰略在新聞宣傳工作上的系統反映和實踐要求。因此,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必然要求就是要以整體性思維貫穿始終,在全面深化改革戰略布局中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在改革中進行宣傳,在宣傳中推進改革,實現兩者的系統融合和整體推進。另一方面,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是整體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價值旨歸。以整體性思維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其重點在于實現內容建設、先進技術和管理創新的有效銜接,推進傳播內容、傳播手段與傳播理念的與時俱進,打造一個內容豐富、結構完善和協調一致的有機整體,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整體視閾下的宣傳體系創新和宣傳工作體系現代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實踐特征、時代特色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和主流輿論格局。
全局把握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全媒體時代,傳播方式、傳播媒體、輿論生態的巨大變革,給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構建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以整體性思維系統把握所面對的機遇。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是新時代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課題,需要宣傳工作者因時而謀、應事而動、順勢而為。立足全媒體時代和融媒體發展的背景,探索由簡單“相加”到系統“相融”的媒體融合發展新路徑,培養一批具有更強傳播力、更大影響力、更好公信力的主流媒體,實現網上網下同心圓,以創新思維實現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系統構建,探索媒體當下與未來發展的新樣態。另一方面,以整體性思維積極、全面應對所面臨的挑戰。這是因為,新形勢下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面臨的挑戰與問題是多方面多維度的,并不能僅僅歸結于某一個簡單的、個別的、局部的因素,而是要立足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整體布局,堅持從整體的角度系統應對來自意識形態領域的政治風險、網絡輿論引導方面的反應滯后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培育過程中面臨的多重挑戰,要摒棄單一性思維、片面性認知和碎片化方法,堅持將整體性思維貫穿全媒體傳播體系構建的全過程。
2.堅持結構性系統思維,持續優化全媒體傳播體系的運行機制。系統內部的各個元素之間即是一定條件下彼此各自存在的獨立個體,又是在特定因素作用下能夠互相影響的聯合體。正如恩格斯所說,當我們考察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類自身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6]。系統這種特殊的結構性既為結構整體的形成提供了客觀的現實基礎,也為結構整體的進一步優化提供了內在的可靠依據。
運用結構性思維分析全媒體傳播體系內部結構的合理性。系統是一個由各個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和各個要素是否構成合理和關系協調,是影響系統的重要因素,決定了系統的優劣。因此,要堅持以結構性思維審視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結構是否具有合理性,關注全媒體傳播體系內部各個結構和各個要素的依存關系與影響系數。在實際構建中,要客觀認識全媒體傳播體系的三個重要工作內容,實現全媒體傳播體系內部各個結構的合理構成與有機聯系,推動全媒體傳播體系全部要素和整體結構在系統運行過程中的多維耦合與有序銜接,即堅持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以“管理創新”為抓手,實現三者的系統結合與整體推進。
通過結構性思維協調全媒體傳播體系內部諸要素的關系。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是一項有著系統組織、客觀目標、邏輯層次和具體策略的實踐活動。因此,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必須協調好不同要素之間、不同層次之間、系統和環境之間的客觀關系,在互動中實現彼此影響、相互作用,在互相作用下實現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結構最優化和功能最大化。在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實際工作中,要擅于運用結構性思維,逐步實現縣級融媒體中心與全國和區域性媒體平臺的互相配合,發揮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的輿論引導作用,夯實全媒體傳播的基礎立足點,從而構建以“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為特點的主流輿論格局,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系統特點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3.堅持功能性系統思維,有效提升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實際效能。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必須以功能性思維審視各個子系統和要素之間的關系,在解決子系統和要素之間矛盾的基礎上,實現系統結構的最優化,釋放出各自的最大效能,形成宣傳“正合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系統作用和積極功能。
堅持功能性系統思維,實現內容生產的精準化效能。內容建設是根本,內容建設精準化效能的發揮可以在內容來源、話語表達、宣傳路徑、輿論導向上下足功夫。一是內容來源要多樣化。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內容生產要實現事實與數據來源的及時性、開放性、多樣性,再通過深刻解讀和系統闡述,形成優質新聞產品。在內容上要緊跟時事,特別是要理解好、宣傳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同時在“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宣傳格局中講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宣傳能動、傾注歷史智慧、增添精神動力。二是話語表達要層次化。優質內容必須在宣傳上做到層次分明,實現分類宣傳、精準宣傳,避免照本宣科式的“宣傳懶政”,才能發揮其最大效能。三是宣傳路徑要多元化。拓展全媒體傳播的宣傳路徑必須將創新意識貫穿全媒體內容輸出與敘事延展的始終,積極探索與先進技術相結合的宣傳方式,實現全媒體傳播的與人相宜、與技共融和與時俱進。
堅持功能性系統思維,增強先進技術的可持續效能。先進技術是關鍵引擎,沒有先進技術的支撐,生產的優質內容便無法快速、有效、精準地傳播至用戶個體。因此,要將提高技術研發水平的理念貫穿全媒體傳播體系構建的始終,通過培育和強化技術因子,實現以先進技術引領媒體融合發展,以技術更新驅動媒體轉型升級,依托先進技術在5G、AI等未來傳播的全新業態的加快布局。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要重視自主平臺的建設,突破傳統的“兩微一端”,在輿情研判上更加客觀及時、市場統計上更加全面系統、用戶分析上更加精準科學,通過打造自主傳播平臺來集聚用戶、沉淀數據,加快實現自主平臺的種類多樣化、技術最新化、目標精準化、效能最大化,增強主流媒體的自主能力,搶占輿論話語權,實現主流媒體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功能性系統思維,凸顯管理創新的引導性效能。全媒體傳播體系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如果說內容是這個系統的神經末梢,那么技術就是這個系統的神經纖維,管理就是這個系統的神經中樞,由此可見管理創新的重要作用。因此,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必須在管理上加強統籌規劃和系統推進。一方面,要在頂層設計和統籌管理上運用系統思維,加強主流媒體的優質資源配置,凸顯主流媒體的主導地位,利用主流媒體的制度優勢,實現優質資源的效能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在效能轉化和評價機制上運用系統思維,體現主流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實現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引導性效能,旨在通過管理創新,在內容“產”“傳”“評”的邏輯鏈條中保證內部外部、上游下游、網上網下的信息對稱,避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研判失準、決策失誤、實踐失敗,真正做到“正能量”發得出、“新技術”用得了、“新輿論”善引導,實現三者的有效銜接,形成完整有序的輿論引導機制,確保全媒體傳播體系構建的穩步推進。
4.堅持開放性系統思維,持續推進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管理創新。全媒體傳播體系作為一個完整的有機系統,其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也同樣在發展與變化的過程中不斷自我完善,這就決定了必須用開放性的系統思維推進管理創新,達到以變應變,實現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發展與完善。
堅持開放性系統思維,豐富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基本理念。一方面,“全媒體傳播體系”這一概念的誕生本身就體現了開放性系統思維。從提出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到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成功建構了“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實現了從“傳播格局”到“主流輿論格局”的轉變,體現了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理論得到了不斷豐富與完善、價值理念得到了進一步彰顯,進而實現了從重靜態的“全媒體傳播格局”到重動態的“全媒體傳播體系”轉變。另一方面,“全媒體傳播體系”的主要內容也集中體現了動態性系統特征。隨著輿論生態、傳媒格局、傳播方式等全新形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提出要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媒體傳播體系的主要內容得到不斷完善,標志著全媒體發展已經邁進了一個嶄新階段,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堅持開放性系統思維,擴大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制度優勢。全媒體傳播體系是一個伴隨融媒體概念的提出和互聯網技術不斷升級而產生的新生事物,擴大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制度優勢,關鍵在于堅持開放性系統思維,增強主流媒體的制度優勢。通過實現主流媒體優質資源的高配置,從頂層設計和系統管理的角度,在全媒體傳播體系管理體制的創新過程中凸顯主流媒體的主導地位,增強其與社會上各種資源緊密銜接的強大引領力,增強傳播體系的自我造血能力與優質內容競爭力,不斷實現優質資源的效能最大化。擴大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制度優勢,關鍵在于堅持開放性系統思維,充實主流媒體的人才優勢。因此,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必須以開放性思維,創新人才培養與引進模式,擴大人才儲備,使具有全媒體思維、具備全媒體理念、掌握全媒體技能的全媒體人才在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中能夠發揮創造力,充分實現主流媒體的優勢轉化。
堅持開放性系統思維,優化全媒體傳播體系的體制機制。一是要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習近平同志強調:“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7]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必須堅持黨管媒體的根本原則,并將其貫穿媒體融合發展的始終。二是樹立社會效益的首位意識。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必須理順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的關系,確保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三是構建自我創新的機制。在遵循全媒體傳播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實現輿論生態、傳媒格局、傳播方式的全新形塑,構建在內容驅動、技術研發與模式治理上的創新機制,確保主流媒體在優質內容、技術升級管理創新上的引領作用。四是構建全媒體傳播的管理新模式。全媒體傳播體系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要運用開放性系統思維,確立一種多維度、立體化和融合式的管理模式,推進全媒體傳播管理模式創新,實現全媒體傳播體系管理智能化與超媒化。
智媒時代,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創新性發展,傳播主體呈現出下沉化的趨勢,傳播載體多元化、傳播受眾垂直化等特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傳播便利,新聞傳播方式也發生著深刻變革。基于系統思維推動媒體縱向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既遵循了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本質屬性,也順應了媒體工作發展演進的必然趨勢,同時也符合新時代媒體發展與創新的現實需要。全媒體傳播體系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中國傳媒業作為中國故事的見證者、記錄者和講述者,要以強烈的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順應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趨勢,運用系統思維積極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系統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著力打造資源集約化、結構合理化、發展差異化、傳播高效化的全媒體傳播新格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斷推進我國宣傳工作體系和新聞宣傳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