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平,殷藝娜
(西安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安 710049)
2021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將“堅持理論創新”作為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之一,充分體現了黨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內涵和豐富發展經驗的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作為開放、發展著的科學體系,其理論創新蘊含著人類社會與思維認識的基本規律。探索分析中國共產黨堅持理論創新的客觀必然聯系與本質固有規律,能夠為新時代繼續推進科學理論創新起到規范選擇、方法指導、價值評判等重要作用。
對于任何理論學說而言,要實現其自身體系的順利創建和長久發展,都必須符合理論發展的普遍規律,都要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上、根據時代的需要動態發展自身的內容和形式,使理論能夠為具體的歷史實踐和社會現實服務,這是理論創新的內在邏輯和必由之路。一方面,進行理論創新的思維意識和行為活動并不是“隨心所欲”和“空中樓閣”,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1],對于馬克思主義來講也不例外。另一方面,以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為先決條件的理論創新活動也不是“照抄照搬”和“機械重復”,而是在解決當前人類社會發展問題的情境中對既有理論內容和表現形式的理性創造。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發展性決定了其理論體系能夠順應歷史的發展而持續實現豐富創新,能夠回應和解決不同歷史時期的突出情況和主要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緣由所在。從哲學意義上來看,堅持理論創新的“一脈相承”彰顯了基本原理的普遍性與統一性,推動理論創新的“豐富發展”則展現了具體理論的特殊性和多樣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統一性和多樣性互為前提、循環往復的聯系過程和發展規律,決定了理論創新的思維活動和實踐行為也要在推進理論體系具體模式和表現形式特殊性發展的過程中堅守基本原理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從而在實現“繼承堅持”馬克思主義內在規定性的基礎上推進具體理論的“發展創新”,在進行具體理論“發展創新”的過程中彰顯科學理論思想原則和觀念方法的“繼承堅持”。
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創新的百年實踐中堅持運用“繼承堅持”與“發展創新”互為前提、相互推進的經驗規律,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固本培元與守正創新。毛澤東將“主義”比作“旗幟”,認為“主義”是全黨的“指望”和“趨赴”。黨自誕生起,就將馬克思主義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并開始了先進科學理論的豐富發展,在篳路藍縷的百年奮斗歷程里實現了指導思想“變與不變”的理論創新。理論創新的“不變”體現在黨始終將馬克思主義堅定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作為全黨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意味著黨的理論創新不是思想體系的“替換更迭”。理論創新的“變”則體現在黨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依據時代主題和現實情況的歷史變遷,在回應人民訴求和解決時代問題的過程中為中國共產黨的“旗幟”增添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新內容。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主義并未被黨奉為“金科玉律”和“僵化教條”。具體來看,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中國共產黨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深刻要義,創造了諸多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理論思想。在革命年代,基于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和無產階級政權的相關理論學說,黨探索了中國革命的道路、性質、對象、前途和階段等問題,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1978年后,基于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及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原理和方法論,黨回應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要求,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以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和政黨建設為理論依據,在考察黨情國情的前提下,作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部署。
將“繼承堅持”與“發展創新”相結合的規律已成為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必然要求,是針對當前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作出理性分析和解答的原則途徑。新時代,要認識和把握“繼承堅持”與“發展創新”互為前提、相互推進的理論創新規律,必須首先明確繼承和創新的主要內容和具體方式。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是“偉大的認識工具”[2]。那么,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堅持”就意味著要應用好馬克思主義這個能夠反映人類社會和分析客觀事物的“中介載體”和“中介手段”。要通過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思想觀念和科學方法的系統學習,推動人們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堅持馬克思主義,使人們能夠精準辨別哪些是“經典原理”、哪些是“斷章取義”,避免將一些無關緊要的內容錯誤地作為所要繼承堅持的基本原理,從而提升全黨在理論創新認識層面的總體水平。另一方面,根據理論創新的概念范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創新”可以根據實現方式的差異劃分為以下三種: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思想和理論資料進行考察、梳理和歸納,以理論闡釋為切入視角明晰基本理論的闡釋性創新;二是在肯定和繼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根據新時代中國改革發展和國際環境的實踐需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作出新的補充、論證和發揮的拓展性創新;三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論,以新原則、新模式和新視野將當前社會存在的新問題為研究對象,提出新的分析范式和研究手段的方法性創新。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要繼續整合闡釋性、拓展性和方法性的理論創新合力,在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發掘基本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強大價值。
“思想解放”與“思想統一”辯證發展、良性互動的理論創新規律符合人類社會進步、認識水平提升及客觀世界改造的必然要求,理論學說的與時俱進需要在“思想解放”與“思想統一”的持續互動過程中得以實現。“思想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應有之義,是指打破陳舊習慣和思想偏見、克服精神束縛和觀念禁錮,以變化發展、積極開放的思維方式對客觀世界進行認識和改造、對主觀世界進行創新和創造的思想狀態。思想解放狀態首先為人們認識世界開辟了道路,只有突破思維定勢和精神束縛,才能打開觀察世界的大門,提升思想認識水平,豐富理論知識儲備,進而通過思考覺悟推動探索真理和接近真理的進程。思想解放狀態具有在認識和解釋世界基礎上的實踐性,能夠指導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而客觀世界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則要求持續地保持清醒和開放意識狀態,不斷調整人們主觀思想與客觀物質世界的辯證關系,以實現思想認識與外部環境的和諧共存。“思想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必要前提,是指在明確思想認識觀念具有個性化差異和多樣化特征的條件下,摒棄非原則、非本質、非決定意義的認識觀念分歧,以達到關于事物根本性質、內部聯系和固有規律等方面一致趨同的思想境界。“思想統一”并不意味著形式層面和事物表面的統一,而是以實事求是為根本標準的思想統一[3],其動態發展體現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運動規律。對思想統一境界的追求,首先是在客觀現實基礎上形成的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斷追求認識真理性、本質性、普遍性和必然性規律的認識過程;其次是將思想統一的理論成果應用于實踐,激勵社會成員為共同的信念貢獻力量的實踐過程;最后,思想統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實踐與認識循環往復的辯證運動中不斷發展到全新境界。“思想解放”與“思想統一”是相互促進、辯證發展的對立統一關系,兩者各有側重、互為前提。以思想解放為前提的思想統一才是反映客觀實際、具有生機活力的思想統一,以思想統一為基礎的思想解放才是富有巨大成效、具有真正意義的思想解放。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需要在實踐和認識永無止境的辯證發展運動中,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地推進更高層次和更大范圍的思想解放和思想統一,以不斷實現理論體系的自我否定、發展和超越。
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始終遵循“思想解放”與“思想統一”辯證發展、良性互動的規律,在社會發展變革的關鍵時期發揮了凝聚力量、指引方向的重大作用。在20世紀初由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時期,五四運動這一打破舊傳統舊觀念、傳播新思想新理念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黨的誕生提供了儲備條件。隨著先進科學理論的廣泛傳播,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以及先進知識分子等革命力量匯聚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推動了中國社會革命的歷史進程。20世紀40年代初,黨內開展了第一次大規模的延安整風運動,通過引導全黨進行理論學習、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總結歷史經驗等方式,清除了黨內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思想根源。這既是一次在全黨范圍內開展的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也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關鍵時期推進全黨實現組織團結、思想統一的重要實踐運動。20世紀70年代末,面臨“兩個凡是”的思想桎梏和精神束縛,黨開展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全國性思想解放的大討論,破除了“左”的錯誤嚴重束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創奠定了堅實思想基礎。20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發表了“南方談話”,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思路,開創了新視野,解開了人們在認識層面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疑慮,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重大突破。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繼續堅守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在推動新形勢下更大程度的思想解放的同時,使黨和人民在新的科學理論的指引下實現了更高層次的思想統一。
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歷史成就,彰顯了“思想解放”與“思想統一”辯證發展、良性互動客觀規律的有效應用。當前,仍需要更加深刻的思想解放、更加深刻的社會變革、更加完善的制度創新和更大范圍的力量匯聚,仍需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實踐中把握好“思想解放”與“思想統一”的對立統一關系。一方面,實現全黨全社會思想解放狀態需要以“守正”為根基、以“破舊”為關鍵、以“立新”為目標。“守正”意指要以堅持馬克思主義等黨的指導思想為理論根基,不能脫離理論創新的根本價值立場和基本發展方向,要避免“改旗易幟”“派別林立”的虛假“思想解放”,這也是“思想解放”與“思想統一”辯證發展、良性互動規律在“思想解放”層面的生動體現和內在要求。“破舊”意指要將人們的思想觀念從保守落后、僵化教條的“牢籠”中解放出來,經過辯證批判的思維方式,沖破教條主義對人們主觀認識世界的禁錮,清除掣肘全黨思想建設和制約社會發展的落后觀念,這是推進實現思想解放的關鍵環節。“立新”意指要運用創新思維方式來面對社會實際的新境遇,通過深入考察、匯聚資源、總結歸納等途徑實現思想解放,為新一輪的凝聚共識奠定創新進取的認識根基,這是推進實現思想解放的目標指向。另一方面,實現全黨全社會思想統一境界體現在真理性認識和實踐性行動中。真理性認識,意味著人們關于事物原則和本質問題的思想觀念要符合真理標準。要采用先進科學的認識方法提升人們的認識能力,避免脫離正確的思想方向和觀念形態,使得全黨全社會實現在真理性認識旗幟下的思想統一。實踐性行動,意味著思想統一的最終目的是在社會實踐的具體行動中凝聚各方力量、產生實踐效果。要通過適時教育、切實激勵、及時反饋的行動機制,持續提升行動主體的知識水平和思想覺悟,以達到在行動中對真理性認識的思想統一、信念一致、同心同德。總之,“解放思想的過程就是統一思想的過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統一思想”[4]。新時代的理論創新更要協同推進愈加深刻的思想解放和思想統一,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思想定向和精神領航。
科學理論學說作為社會歷史和人類活動的產物,其創新發展取決于“客觀”和“主觀”的交互作用,既有社會實踐所決定的客觀必要性,也有創新主體所具有的主觀可能性,符合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歷史中“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有機結合、交互作用的內在規律。理論創新的“客觀因素”,是由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存在于社會實踐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客觀因素”對理論創新的影響體現在,對于歷史變遷的時代課題和社會實踐的突出問題等“客觀因素”的解決,需要新的科學理論的闡釋說明和方向指引。理論創新的“主觀因素”,是參與促進和形成科學理論體系的活動主體,即政黨、領袖、人民群眾等的活動的能動性方面,如思想覺悟、創新意識、創造能力、應用方法等方面。“主觀因素”對理論創新的影響體現在,對于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現象,需要主體的主觀思維和意識活動對其進行本質把握和深入剖析,形成不同主體對于理論生成和行為實施的合理規定。關于“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關系,兩者的界限從理論創新發展的整個社會歷史進程來看,是絕對的、確定的。客觀因素的根本內容是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及其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它對其他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起著最終決定作用。然而,兩者的界限從具體的理論創新過程來看,是相對的、非絕對確定的。就具體的創新理論來說,其客觀因素不僅包括當時社會階段的經濟政治狀況,而且包括上一社會階段的理論發展水平和主體建設條件。因此,必須辯證看待和把握“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相互關系。基于此,理論創新則是使“主觀因素”符合“客觀因素”,進而使“主觀”見之于“客觀”,以推進“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有機結合、交互作用,最終在主客觀動態發展的過程中將原有理論發展到更高階段的過程。由此,馬克思主義這一先進科學理論學說進行創新發展的真正內容和主要方式,由社會歷史時代的具體情況和具體問題以及理論創新各個主體的思維水平和行為能力共同作用而成。
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歷史進程體現著“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有機結合、交互作用的規律,既回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問題,也承擔了不同發展階段的主體責任,有效提升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精度和力度。20世紀初,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境況使得廣大人民深受殘酷剝削和壓迫,亟須新興階級政黨和先進科學理論的拯救和指引。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有了思想理論前提和實現主體可能。黨努力探索“中國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下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中國革命分兩步進行的戰略思想以及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等富有革命精神的科學理論,合乎中國革命和人民群眾的現實境遇和迫切要求。新中國成立后,黨承擔著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使命,肩負著發展社會經濟、推動科技進步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責任。根據時代潮流和人民愿望的客觀需要,中國共產黨積極發揮主體能動性和創新性,作出了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政治決斷和戰略決策。在1978年12月提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并在政策的具體實踐落實中,回答了關于“社會主義建設”“黨的建設”“國家和社會發展”等一系列反映客觀因素的時代問題,實現了以中國共產黨為主體、協調中國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內在發展的理論創新。黨的十九大從現存的社會物質生活的主要矛盾出發,在充分觀察歷史脈絡和走向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科學判斷。具體而言,習近平總書記高水平發揮了領袖對于理論創新的引導主體作用,經過深邃思考和理性判斷,提出了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馬克思主義政黨”等方面內涵特征和建設戰略的原創性思想。
“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相互結合,共同作用于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理論創新,使得黨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實現了對主觀世界的改造。當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仍需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以提升對于科學理論體系繼承堅持與創新發展的精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全面考察當前社會發展狀況和世界格局態勢。首先,中國社會的發展狀況由其內在本質和固有屬性決定,社會發展的本質通過社會主要矛盾體現出來,社會主要矛盾通過問題而呈現。“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2]因此,敏于發現、善于抓住、敢于正視和正確解決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發展存在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需要把握的“客觀因素”前提。其次,世界格局具有規律性和階段性,其內部的各種力量對比決定著世界格局的變化。當前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力量之間是一種不穩定的、充滿矛盾的關系狀態。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創新發展,要通過回應和解答世界普遍關心的和平與發展問題豐富自身理論體系,通過解讀世界格局的發展軌跡探索世界局勢的演變規律,通過深化各國經濟和科技等方面的分工合作拓寬理論創新的世界視野。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領袖影響及群眾首創的三方統一。首先,中國共產黨是理論創新的領導主體,理論創新與意識形態工作和思想宣傳工作命運與共。要繼續加強黨對理論創新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5]。其次,領袖也是理論創新的重要主體,創新理論的生成是領袖基于已有成果和客觀現實的自覺創造。正如列寧指出的:“政黨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擔任最重要職務而稱為領袖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定的集團來主持的。”[6]領袖發揮對于科學理論的全局性總結和集成性創新的重要作用,必將帶領全黨全社會積極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添磚加瓦。最后,人民群眾是理論創新的智慧源泉,是理論真理性得以檢驗的實踐主體。要及時歸納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寶貴經驗,通過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實現對科學理論的突破升華。同時,要重視對理論工作者的培養和教育,促進其堅守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的初心,擔當起貢獻智慧的責任,產生有益于黨和人民的成果,積極為黨中央的科學決策和理論創新持續提供科學鮮活的參考依據。
科學理論來源于實際,是為了解決具體實際問題而提出的、經過思維加工和辯證思考而轉化的理論要求,而理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需要通過具體實踐和社會實際來說明和檢驗。這不僅表明了任何理論與具體實踐的一般性關系,也彰顯了科學理論與現實實際的動態聯系。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學說在批判資本主義的現實中產生,經過提出假說、理性思考和邏輯轉化,得出了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相關理論。然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始人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構想性論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一些預料性思維成果難以論及在無產階級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所遇到的各種紛繁復雜的現實問題。因此,必須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解決目標民族國家和地區的具體問題,以實現“基本原理”與“具體實際”的動態對接和辯證統一,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需要遵循的又一客觀規律。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時代化,要求必須遵循將“基本原理”與具體國家和地區的無產階級政黨團結領導人民大眾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創新規律。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民族化,要求必須遵循將“基本原理”與具體國家和地區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創新規律。實際上,具體國家和地區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包含于“具體實際”的豐富內涵,是實現無產階級政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具體實踐的文化橋梁,是相比于革命斗爭方式來說較為緩和的軟性結合。在這兩個方面共同發揮作用的實踐過程中,基本原理是理論創新的出發點,是“基本原理”與“具體實際”兩者得以結合的思想基礎;無產階級政黨的具體實踐是理論創新的著力點,是“基本原理”與“具體實際”兩者得以結合的現實條件;民族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理論創新的基因點,是“基本原理”與“具體實際”兩者得以結合的文化根基。概言之,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和民族化需要堅持和落實“基本原理”與“具體實際”動態對接、辯證統一的理論創新規律,在解決民族國家和地區具體實際問題的同時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發展。
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堅持遵循“基本原理”與“具體實際”動態對接、辯證統一的理論創新規律,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原則和實踐遵循。習近平強調:“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7]這一重要論述充分彰顯了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以社會發展、民族振興和國家繁榮的現實要求為基礎,對于馬克思主義進行理論創新和有效運用的思維規律和行為邏輯。回顧百年風雨歷程,黨始終堅持“基本原理”“具體實踐”和“文化傳統”三者的融會貫通和辯證統一,實現了先進科學理論在中國的創新運用和豐富發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將科學理論學說中關于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等方面的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世致用”“相克相生”“民為邦本”等觀念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以指導中國革命“向何處去”的具體實際,探索出了符合中國斗爭形勢、回應人民期盼的革命道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將科學理論學說中關于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的相關論述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以經濟世”“陰陽之道”等思想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以指導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具體實際,探尋出符合中國實際生產關系狀況的“一化三改”政策。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8]。鄧小平在1979年提出了與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概念不同的具有中華文化底蘊的“現代化”,即“小康之家”概念, 1984年將其概括為“小康社會”,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之一。“小康社會”新概念正是在基于馬克思主義關于共產主義構想和人民立場思想,融合中國古代人民對寬裕生活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的前提下,提出的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進入新時代,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在經濟發展、政治改革、社會進步、國際交往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創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辟了科學理論創新的新境界。
“基本原理”與“具體實際”動態對接、辯證統一的理論創新規律,是任何科學理論體系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具體實際進行應用發展所要把握的內在聯系。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要實現科學理論的創新發展,就必須在充分實現“基本原理”與“具體實際”辯證統一的前提下,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創新和理性升華。一方面,要科學研判和全面了解當前中國的基本情況和社會的根本性質,以掌握中國“具體實際”的現實情況。首先要明確中國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理論創新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為人民服務;其次要明確當前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創新必須考慮和服務于中國社會的發展現實;最后要明確新時代是當前中國的歷史方位,深刻考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趨勢和未來走向,準確把握新時代這一歷史方位的突出特征和獨特條件,使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真正做到“辯方位而正則”。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和傳承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思想資源,以掌握中國“具體實際”的文化背景。首先,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民族特質和精神價值。要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形式的民族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以堅定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立場和信心,為理論創新的民族化和本土化奠定精神前提。其次,以批判繼承的態度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要用馬克思主義所提供的科學認識方法和分析方法將民族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智慧精華提煉出來,使其能夠有效回應當代中國的實際需要、解決當代中國的具體問題,進而實現民族化理論創新和現代化理論創新的緊密結合。最后,以“和而不同”的理念探索科學理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共同之處和契合之點。要在承認不同文化差異的前提下,發揮其所具有的不同優勢,在更高境界的創新理論中實現兩者的融會貫通和動態適應,進而推動理論創新既堅持堅守基本原理的永不變質,也詮釋呈現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風范。
歷史和實踐證明,在理論體系層面遵循“繼承堅持”與“發展創新”相互推進規律,在思想認識層面遵循“思想解放”與“思想統一”良性互動規律,在條件主體層面遵循“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有機結合規律,在實現應用層面遵循“基本原理”與“具體實際”辯證統一規律,是黨堅持和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所蘊含的必然的、普遍的、客觀的、永恒的內在本質聯系。認識、堅持和應用這四條經驗規律,有助于繼續推進新的科學理論闡發和創造,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強大思想指引和不竭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