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新星 中央音樂學院
“放松”是身體與精神的一種狀態,它可以有效促進身體的深層改造,進而產生更強的專注力。琵琶演奏中的放松是一種在特定環境下具有明確目的與作用的獨立技術,從運動形態而言,琵琶演奏是演奏者通過肢體的支配和調整實現各種演奏技法,并最終產生琵琶聲響的過程。手部是琵琶演奏的主要運動肢體,因此琵琶演奏中肢體放松的關鍵是手部放松。肢體的松弛感源自于肌肉的放松程度,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決定了手部的放松狀態,雖然控制能力與肌肉放松之間看似存在矛盾關系,但事實上放松本身是具有相對性的,較強的控制力能夠保證保持肢體的靈活、協調和彈性,進而達到更好的放松效果,演奏者必須充分鍛煉控制力,以保證在琵琶演奏時能夠隨時爆發力量。在琵琶演奏過程中,演奏者的心理放松同樣不可忽視,心理狀態會直接影響到演奏技法、音樂走向、音響效果等。琵琶演奏的表達過程是較為復雜的,演奏者必須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夠精準地完成信息轉換,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保證演奏者運用高難度演奏技法表達音樂深層內涵的基礎。因此演奏者在琵琶演奏時需要同時調整身心狀態,達到肌肉與心理的全面發展,呈現出更好的演奏效果。
琵琶演奏中的放松是演奏者的一種特殊身心狀態,放松貫穿于演奏全過程,它是非常有效的輔助演奏手段。放松對演奏者的技術穩定性、技術有效性和心理狀態等均有顯著影響,因此,演奏者在琵琶演奏的過程中應該明確放松的作用與目的,進而靈活地訓練和運用放松技巧。
演奏者在琵琶演奏時肢體處于正常運動范圍,肢體行為動作會直接影響到演奏者的演奏技法,而正確的演奏技法實現對肢體有效放松的依賴程度較高。演奏者在演奏琵琶時需要調整肢體運動方式,圍繞運動技巧的合理性展開深度分析,演奏合理性的分析同樣也涵蓋了身心放松的相關內容,演奏者要保持更加放松的狀態,進而完成琵琶演奏。
1.肢體放松
肢體的緊張狀態是制約演奏者琵琶演奏效果的負面因素,肢體的絕對緊張會對演奏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絕對緊張會消耗演奏者的肌肉能量,導致這些能量不能用于切換演奏技法,對演奏技法的運用造成負擔,進而造成正常的演奏運動無法持續,嚴重影響演奏效果。肢體緊張同時受到基本動作準確性、技術銜接平衡性、其余用力因素的影響,如果演奏者肢體緊張,則無法形成準確的演奏姿勢或手型,在動作交替的過程中容易發生技術失控,單一動作演奏也可能因此而變得生硬,進而制約演奏效果。放松有助于保證基本動作穩定性,實現動作穩定交替,技術之間的銜接也需要一定技巧。銜接失衡主要是因為肢體失衡,肢體放松能夠有效調整失衡狀態,并取得良好的銜接效果。力度過大也會影響到演奏者的琵琶演奏效果,演奏者保持肢體的放松才能夠正確呈現發音狀態,準確運用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
2.心理放松
演奏者心理放松可以消除心理障礙,并避免思維的過度集中,演奏者在演奏時往往對個人演奏技巧缺乏足夠自信,進而產生擔憂情緒和演奏畏懼,這很容易導致演奏者在演奏中出現差錯。部分演奏者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因為自己對演奏曲目不夠熟練,或演奏曲目的難度本身偏大,但事實上很多演奏者的演奏技術并沒有明顯缺陷,他們只需要放松心態,并反復訓練就能夠達到很好的演奏效果,演奏者在演奏中消除自己的心理障礙可以解決演奏困難。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很容易進入興奮狀態,情感的宣泄和表達會因為理智的不受控制而過于放肆,適當放松能夠使得琵琶演奏者在高度精神緊張的狀態下依然保持清醒,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肢體運動,讓自己的思維與精力集中于作品內涵的理解與把握層面,完成琵琶作品的二次創作,向廣大聽眾呈現出更好的聽覺效果。
手的靜止狀態可以使得手部肌肉得到充分休息,在演奏運動之前保持更好狀態。手的靜止狀態需要手部肌肉、手部韌帶均保持松弛,演奏者只有對手的靜止狀態形成正確理解與認識才能夠深化放松理念,選擇合適的手部形態完成演奏。很多演奏者在剛接觸琵琶演奏時首先面臨的就是演奏姿勢問題,特別是持琴姿勢、左右手手型、放置位置等問題,手部形態的調整是為了保持正確的演奏姿勢,只有保持良好的手型才能夠保證手的靜止狀態,避免演奏時產生不好的效果。手的靜止狀態同時涉及到演奏前的準備手型和演奏完成后的準備手型,演奏者應該注意在這些狀態下調整手的靜止狀態,特定條件約束下的靜止狀態對于演奏具有非常顯著的作用。很多初學者剛剛接觸琵琶時就會嘗試撥動琴弦發出聲響,這時演奏者的手部狀態往往是非常自然的,雖然說他們的手型并不一定正確,但是這時他們的手確實是處于相對放松的狀態,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當學習者真正開始學習琵琶演奏后,他們在演奏時更容易受到手形、指法、弦序等等要求制約,下意識地讓肌肉變得更加緊張和僵硬,出現動作失調、音強失控等情況,這時琵琶演奏的節奏、律動、技法等等均會出現問題,形成負面條件反射,演奏者無法有效放松手部,最終影響到正常的琵琶演奏狀態與效果。手部靜止狀態應該成為演奏者的一種內心記憶與主動要求,演奏者只有不斷地強化和鍛煉自己,才能夠在演奏時處于這種狀態,且不受外部因素影響,在特定條件約束之下依然保持手部靜止狀態。
為了更好地理解手的靜止狀態,琵琶演奏者應該從認識手部休息位入手。手部休息位是指手處于自然靜止狀態,并保持半握拳姿態的狀態,演奏者處于該姿勢時手部肌肉張力相對平衡,這時手的姿態最為穩定,演奏者長期處于該姿勢并不會感覺疲勞。休息位的手部形態與琵琶演奏的手型基本一致,它可以幫助琵琶演奏者在保持良好演奏手型的同時消除疲勞感。琵琶演奏者在正式演奏之前應該將手部姿態由常規的自然下垂轉化為演奏姿態,在無意識狀態下體驗手部能夠達到的最佳放松狀態,借助“自然下垂—休息位—正確演奏手型—手的靜止狀態”完成演奏訓練。當完成技術動作后的準備階段,演奏者同樣應該注意手部形態的調整和改變,使手部在交替過程中始終保持平衡。左手按弦的手部形態調整非常重要,左手按弦重點在于手指關節的控制,小關節應該調整至自然立起狀態。人體的左手擁有較強的變化能力,按弦力度需要隨著琴弦粗細不同而做出改變。演奏者在按弦時應該以能夠發出正常聲響為目標,保證左手按弦的狀態更加放松,有效避免“按死”情況發生,手指在按壓琴弦時更好地感觸和體驗放松狀態。
琵琶演奏訓練時,演奏者的手部會長時間參與運動,而不同的運動目的也會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多種結構能夠有效參與到運動之中。彈挑、輪、掃拂等等演奏技法均在運動中得到了運用,演奏技法的差異會導致手部形態的差異,演奏時的手部是否處于松弛狀態直接影響到手部的運動力度、運動幅度、運動時長、運動軌跡等。手的運動狀態和手的靜止狀態事實上并不是對立或獨立的,兩種狀態相互交叉,演奏者在運用演奏技法時應該探究二者之間的平衡。琵琶的右手演奏技法較多,圍繞右手演奏技法分析臂重平衡點問題對于琵琶演奏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琵琶演奏的右手彈奏能量主要來自于臂重和手指,因此右手運動主要涵蓋了屈伸、旋轉和混合,這三類運動共同構成了手部不同位置的運動,而尋找三類運動的平衡點就是要關注手臂自然重量效果。純手指的彈挑是屈伸運動之中的典型運動,這類訓練能夠提升演奏者手指的靈活性,繼而有效控制速度與控制效果,這對于演奏者的手指具有很高要求,臂重感覺的變化會影響到演奏者的彈跳質量,通常情況下演奏者會使用指甲鋒面觸弦,最大最集中的觸弦面積可以產生更強的摩擦力,手指關節本身的能量無法很好地滿足彈調質量要求,因此此類指法的關注重點應該集中于自然臂重,肌肉的收縮將自然臂重傳遞到手指位置,并最終作用于弦體,僅僅關注手指作用則可能導致手指過于緊張,因此在對臂重提出要求后應該關注整體運動,實現手的各個部分循環運動。旋轉類動作中最具有特點的運動是臂搖指法,這對于手臂具有較高的依賴性,臂部是主要發力位置,臂部需要更加放松,避免由旋轉變為屈伸,手臂自然用力轉動才能夠將旋轉調整為手臂屈伸,通過手指前端的旋轉將能量釋放,合理運用自然臂重,提升手指接觸琴弦的敏感性,在運動中體會琴弦震動頻率,根據觸感調整運動力量、幅度和頻率,最終得到更好的聲音效果。
琵琶演奏中左手的運動方式少于右手,而左手經常暴露出的演奏問題是按音。左手按音的主要位置是手指,按音運動過程就是左手手指在琴弦上抬指和落指的過程,演奏者的手指和自然臂重都會對按音放松程度產生影響。左手手指長期按弦很容易導致手指僵直,而有效利用自然臂重則可以更好地完成左手按音,避免只靠手指本身壓力演奏造成演奏問題。因此在左手放松技巧運用時,演奏者應該避免過度強調手指靈活度,同時關注臂重產生的影響。演奏者的手指在跑動中的用力發力影響較為明顯,演奏者利用臂重作用能夠讓手指跑動更加放松,控制力的提升效果也會更加顯著。因此演奏者在左手放松技巧的運用中應該將關注重點集中于臂重的合理運用,提升左手運動質量。
琵琶演奏中肩部定位非常重要,特別是肌肉放松的作用非常明顯。雖然肩部并不直接參與演奏,但其放松程度將會影響到演奏效果的表達和呈現。人體肩部由三塊獨立的骨頭構成,它們能夠向各個方向自由運動,這也使得肩部具備了其它關節不具備的自由度。肩部發揮著非常重要的穩定作用,演奏者可以依托肩部實現肩部支撐。所有的演奏技術運用與框架搭建均建立于肩部穩定支撐的基礎上,同時肩部還能夠準確定位手部活動范圍與區域。肩部的緊張狀態主要為高低肩和聳肩,聳肩是演奏者的下意識動作,這個動作不僅無法穩定支撐肩部,反而會成為演奏障礙,特別是會影響到上臂的運動。因此演奏者應該注意肩部的放松,避免聳肩,同時也要避免高低肩,否則可能會影響到演奏的協調性。演奏者在琵琶演奏時應該盡量注意控制肩部自然下垂,在此基礎上完成各種活動,保持自然放松是肩部狀態調整的基礎。
肘部同時連接了大臂與小臂,它能夠有效地協調大臂和小臂,保證二者相互配合,在調整琵琶琴和手臂之間距離及角度中發揮重要作用。右手肘部緊張狀態的出現主要包括了手肘距離琴體過遠和過近兩種情況,分別對應手肘撐得太快或夾得太緊,這兩種狀態都會影響到演奏者右手的活動范圍,限制了手肘與琴體保持最佳距離,同時也會影響到手部的角度調整。針對左手動作而言,肘部的緊張狀態會導致抬琴過高和壓琴太低,這同樣會造成手與琴體的關系無法達到正常要求。左手的演奏技法包括了換把、指序變化和弦序變換等等,這些技法對肘部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演奏者的左手和右手均應該放置于合適位置,并保持適當距離,消除因為肘部緊張而產生的負面影響。
小臂是自然臂重產生的主要位置,小臂與其他部位的運動結合可以實現不同動作的連續轉化,演奏時動作速度、幅度、力度等等均會對演奏產生影響。例如小臂與肘部關節的協調會影響到手的運動狀態,大臂的自然臂重會通過小臂輸送到指尖,影響到觸弦的感覺,并產生不同的演奏效果。小臂的緊張狀態并不會影響到手臂的外部形態,但會對演奏時的指法產生影響。演奏者演奏中的指法對自然臂重及指尖觸弦感的要求很高,小臂的放松也會成為演奏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
腕部連接了手與小臂,它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不僅能夠維持手部穩定,同時還會在力度、幅度和速度等方面直接影響手的運動狀態,特別是可以調整右手的運動角度,轉化手臂的自然重量。以琵琶演奏時的右手狀態來看,自然放松狀態下的手腕應該與手臂保持直線,并與琵琶面板平行,這與人體的生理結構準確契合,演奏者在這種狀態下可以放松地演奏。演奏者的手腕手掌平行于面板,指甲觸弦的角度保持正向或斜向,這時就需要調整手腕活動幅度,形成比較放松的手腕形態。演奏者的手腕可以向上微微拱起,手掌向掌心方向大角度彎曲,手腕能夠在運動中細微調整,通過自然臂重、角度和弦序的改變達到放松目的,這將使得自然臂重產生更好地演奏效果。手腕放松形態并不是單一不變的,調整手腕形態能夠逐漸達到最佳效果。
手指與手掌相連,手指相互獨立且非常靈活,手指與琴體直接接觸,演奏時的主要能量來源是臂重和手指,因此手指會對演奏質量具有決定性影響。手指的放松不僅僅要關注手形與自然臂重,更要關注發力位置,再以右手為例進行簡要分析:右手大拇指由兩個關節構成,其它手指由三個關節構成,演奏者在演奏時應該注意關節發力,形成良好的發力習慣,掌握好關節發力才能夠更好地調整松緊關系。以基關節為主要發力部位的訓練較為科學,基關節距離手背最近,這也使得基關節受到更強的運動制約,因此通過更多的訓練能夠讓手指靈活性與彈性得到顯著提升?;P節的初始訓練應該從較低能量開始,當手臂肌肉感覺疲勞后及時停止,當手臂肌肉的緊張疲勞感逐步消失后再進行訓練。中關節為主要發力基礎的訓練更加關注觸弦時阻力感的調整,這相較于基關節發力訓練而言演奏者更容易適應,演奏者的指法形成速度更快。演奏者的中關節之外部位都會變得松弛,中關節發力更加靠前,長時間發力容易產生疲勞感,演奏效果將因此而受到影響。兩種發力方式各有優勢和不足,因此在發力時應該注意靈活運用并互為補充,基關節發力能夠有效提升演奏效果,并獲得更加充足的演奏能量,中關節發力輔助并有效結合,這樣才能夠嘗試更加放松的演奏效果,真正達到收放自如。
人的自然思緒使得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更加關注動作的自然性,但是演奏中涉及到的技巧較多,雙手需要默契配合才能夠獲得更好的演奏效果。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時應該選擇自然且簡單的運動方式,確保動作的自然協調,選擇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動作,充分挖掘放松潛能,逐漸獲得更好的放松效果。人與琴的關系調整對于狀態放松而言非常重要,有意識的徒手訓練可以更好地呈現自然運動狀態,強化無琴狀態下基本動作支配,調整呼吸頻率,并緩解因復雜思維狀態而產生的緊張情緒,同時發揮動作的協調功能。無琴狀態的演奏訓練可以有效放松演奏者的身體與心理,演奏者能夠更好地進入演奏狀態,并準確運用演奏技巧,放松訓練將促進演奏者能力的提升。
錯誤的呼吸與緊張的思維同樣會影響到演奏者的狀態,呼吸對于演奏者而言至關重要,呼吸調節可以改變演奏者的情緒與狀態,而放松或緊張都會受到呼吸影響。琵琶演奏者經常會使用自然呼吸或情感呼吸,兩種呼吸在演奏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自然呼吸有助于演奏者長期保持放松狀態,這是建立在日常呼吸基礎上的呼吸方式,演奏者能夠保持心平氣和,更容易實現肢體的放松;演奏者可以做到心無旁騖,更好地投入音樂演奏之中,音樂認知與形象塑造都將因此而產生積極改變。琵琶演奏的全過程都貫穿著自然呼吸,演奏者通過自然呼吸可以更好地調節心理,有效避免情緒思維激動。因此演奏者在琵琶演奏時應該注意平衡自然呼吸,避免因為平衡狀態被打破而出現呼吸急促慌亂等問題,否則將會導致演奏時更容易發生錯誤,進而影響到演奏質量。情感呼吸建立于自然呼吸之上,琵琶演奏者在演奏時需要根據音樂的起伏變化適當調整情感。不同演奏者的情感呼吸方式各不相同,情感呼吸相較自然呼吸更緊,不同的作品、樂句、樂段、節奏設置各不相同,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呼吸的變化。自然呼吸有條不紊,情感呼吸積極能動,二者的交織運用能夠充分調動演奏者的情緒。演奏者的身心保持放松,掌握呼吸變化規律,進而調整演奏動作并有效銜接動作,可以創造出更加優美的音樂意境。
意識在演奏中起到了雙重作用,一方面它強化了演奏者的身心松弛狀態,另一方面它可以使演奏者集中注意力。演奏者在意識層面應該樂觀面對演奏錯誤,很多人在日常練習中會精益求精的保證每一個音符準確,盡管這是每一個演奏者在技術上嚴于律己的要求,但是不可能有任何完美的事情存在,特別是音樂這種“流動的建筑”,就更可能出現無法預期的錯誤。每一個演奏者在練習時都要從意識上接受錯誤的存在,換句話說就是即便出現錯誤,也要從容應對,不至于手忙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