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 廣州工商學院
我國的木偶戲類型繁多,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以及藥發傀儡等,每種木偶戲都具有鮮明的特色以及悠久的發展歷史,邵陽布袋戲作為木偶戲曲的代表形式之一,已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湖南,邵陽布袋戲藝術已經有數百年傳承和發展歷史,其將我國民間藝術中最豐富多彩的一面充分展現出來,被認為是我國的文化瑰寶。邵陽布袋戲不僅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同時充分凸顯了邵陽縣濃厚的文化底蘊,更是邵陽縣勞動人民智慧與文明的結晶。邵陽布袋戲集中了民間音樂、戲曲表演以及雕刻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與審美特征,目前關于邵陽布袋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造型藝術、動畫化以及歷史淵源等幾個方面,對于邵陽布袋戲的藝術特征、審美價值以及傳承發展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將著重從以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分析。
目前,關于邵陽布袋戲的起源主要有四種說法,不同說法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一說邵陽布袋戲于元末明初從江西地區傳入邵陽地區,江西地區兵荒馬亂,劉氏祖先劉勝公舉家逃難,輾轉流落到邵陽地區燕窩嶺開始定居,后來開始在邵陽地區表演布袋戲,以此謀生。自此之后,劉氏祖先便將布袋戲作為家傳技藝,代代相傳,從劉氏先祖劉勝公到當前邵陽布袋戲傳承人劉永章,已歷十八代。這一說法是當前邵陽布袋戲多個傳承人比較認可的,據說是祖輩流傳下來的。
二說邵陽布袋戲是白竹村劉光源所創,在《湖南戲曲史探》一書中曾有相關記錄,邵陽布袋戲誕生于清朝乾隆年間,是湖南邵陽縣白竹村劉光源所傳,并作為家族傳承,至清朝咸豐年間開始外出演出。這種說法流傳于邵陽當地,并無相關的史料記載,并且此書當中也僅僅是簡單提及,并未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論證。
三說邵陽布袋戲是由邵陽當地人劉氏首創,隨后逐漸流傳。由于古代交通條件有限,人們外出困難,大規模的演出隊伍外出不易,所以創造了這種由一人演出的戲曲。據說最初掌握布袋戲技藝的民間藝人均為劉姓,并且是同宗同族,其祖先一直居住在邵陽地區,演出區域主要集中于隆回縣與邵陽縣。這種說法不被白竹村布袋戲藝人所認可,他們表示在邵陽地區除白竹村劉姓宗族以外,無人掌握布袋戲技藝,即使有少數人會耍布袋戲,也是偷師于劉姓宗族。而隆回縣并無關于布袋戲的相關記載,民間也沒有流傳,而且隆回縣的木偶戲屬于杖頭木偶,與布袋戲并不是同一種類型。
四說邵陽布袋戲是由邵陽地區劉氏兄弟首創的,據民間口口相傳,劉氏兄弟最初表演的是大木偶,即杖頭木偶,且帶著八個兒子共同演出,后來兒子們技藝純熟,但因內部不和分家,大兒子到六兒子放棄了這門手藝,前往外地謀生,七兒子與小兒子則在隆回縣與邵陽縣地區操持舊業,由于人手不足,劉氏二兄弟就創造了布袋戲。但是正如上述所說,隆回縣地區并沒有關于布袋戲的流傳記載,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均無布袋戲的只言片語,所以這種說法可信度也不高。以上四種說法基本上都屬于民間流傳,并未可靠的史料或者相關證據證明布袋戲的起源,但是基本可以確定的是,邵陽布袋戲并非邵陽地區的原創,應當是從外部傳入的一種藝術形式,所以第一種說法的可信度比較高,布袋戲應當是從江西流傳至湖南邵陽地區,并在這一地區獲得了更大的發展。
邵陽布袋戲作為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我國至今為止唯一的原始布袋戲,屬于“掌中木偶戲”。根據有關歷史記載以及傳承人的口述得知,元末明初時期,有許多江西民間藝術向邵陽傳入。邵陽布袋戲是對邵陽縣九公橋劉氏家族中的民間戲曲藝術傳承得來的,其為家族傳承形式,遵循的祖訓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布袋戲成為家族用以謀生的手藝,并且世代相傳。然而,在時代的發展影響下,邵陽布袋戲逐漸摒棄以前的傳承祖訓,公開對布袋戲的技藝進行傳授。目前邵陽布袋戲傳承人逐漸老年化,處于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根據邵陽布袋戲第十八代傳承人劉永章的介紹,我國布袋戲分為邵陽、福建、河南以及陜西四大流派,但這僅僅是民間關于布袋戲流派的劃分,事實上我國在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藝術形式。在這四大流派中以福建布袋戲的發展最好,福建布袋戲在原有基礎上推陳出新,出現了新的流派。邵陽布袋戲有固定的傳承模式,比如: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因此目前為止仍然保持著原始藝術形態,并未衍生出其他流派,演出形式仍為最初形式。而自從邵陽布袋戲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后,傳統的傳承模式發生了改變,開始尋求傳承與發展。布袋戲這種藝術形式在我國的分布極為廣泛,多個省份地區都有類似的藝術形式,因此,難以準確考證其流傳脈絡,但所有的布袋戲在保持其自身藝術特征與審美特征的基礎上都融合了地方性民間藝術,進而形成了多種流派,邵陽布袋戲作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戲種,是我國布袋戲的重要分支。
邵陽布袋戲表演時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不需要專門的舞臺,整個表演過程完全由一人操作,與其他的戲曲藝術形式有所區別,屬于一種偏小眾的地方性戲曲藝術。“梨園子弟不知耕,一擔傀儡隨處行”。這首詩將布袋戲的特征描寫得淋漓盡致,突出了布袋戲的藝術性。在邵陽地區,當地每到農閑時節,劉氏宗族的男性成員便會挑著傀儡擔子外出表演,由于不需要專門的舞臺,限制性較小,因此,田壟上、鄉村里、集市里以及縣城里等地方都可以看到邵陽布袋戲表演。邵陽布袋戲不需要復雜的背景、濃墨重彩以及繁雜的人物,以木偶代替戲曲人物,由藝人在帷帳操縱木偶,并負責演唱,藝人所有的演出道具就集中于一副行李擔子里,選擇好演出地點后邊放下擔子,用土布圍出一個小的演出區域即可開演,極大地豐富了當地勞動人民的生活。邵陽布袋戲能在邵陽地區民間廣為流傳并傳承至今,很大程度上與這種表演形式有關,限制性條件少,傳承難度較低,但是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邵陽布袋戲發展,使得邵陽布袋戲在藝術領域的成就有限,難登大雅之堂,只能在底層勞動人民中流傳。
唱詞包括布袋戲的念白與唱詞,這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人物對話,更是藝人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根據自己獨特的理解以及演出經驗所作,是發自于內心的對白。唱詞可以說是戲曲之靈魂,是藝人表達情感的重要基礎,由于邵陽布袋戲的輻射范圍有限,僅流行于邵陽一帶,因此,布袋戲多以愛情、勞動、家庭生活、神話傳說等主題進行創作,反映的是底層人民或者普通百姓的生活。以邵陽布袋戲經典曲目《劉海砍樵》為例,其中一段唱詞如下,劉海:“一聽母親叫,急忙就來到……”劉母:“海兒,今天天氣好,早去砍柴火回來。”從這兩句唱詞中不難發現,邵陽布袋戲的唱詞貼近生活,簡單易懂,這也是邵陽布袋戲能廣為流傳的重要原因,古代社會識字率較低,普通百姓文化水平低,如果唱詞過于晦澀,普通百姓難以理解。此外,邵陽布袋戲在發展過程中也吸收了一些其他戲曲的優勢,比如花鼓戲、祈劇等,以歷史故事為主題創作了一批作品,比如《夜奪巴州》,并且在演唱上也借鑒了湖南地方戲曲的特點。邵陽布袋戲唱詞在很大程度上與其表演形式有關,由于面向的演出群體是底層勞動人民,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不識字,因此,唱詞方面更為接近人民日常生活,追求簡單易懂,這樣才符合觀眾需求,能確保傳播效果。
唱腔包括唱段與曲調兩部分,是戲曲的重要構成部分,邵陽布袋戲也不例外,不同的戲曲劇種在唱腔上都有各自的特點。從唱腔來看,邵陽布袋戲和祈劇的唱腔具有共同特點,除了丑角、旦角以真聲演唱之外,還需要真假聲轉換與結合。具體的唱腔包括樂蓬船調、南路快板、南路慢板、北路快板、北路正板、二流、三流以及西湖船調。相較于其他戲曲劇種,邵陽布袋戲唱腔比較傳統,與當下人們的審美存在較大差異,給人一種陳舊感或者歷史感,這主要與邵陽布袋戲的傳承方式有關,邵陽布袋戲一直以來都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父輩傳子輩,代代相傳,傳授方式主要是口傳心授。此外,由于邵陽布袋戲的藝人均為普通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主要利用農閑時節學習,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邵陽布袋戲在旋律上比較簡單,音域較窄,節奏作為四分音符,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演唱時對于節奏、音調的處理,限制了邵陽布袋戲的傳播與發展,這主要與邵陽布袋戲的傳承方式有關,狹窄的傳承渠道使得傳承者數量極為有限,而藝術的傳承不僅需要后天努力,還需要較高天分,如果在旋律上過于繁復,而傳承者又天資不足,這必然影響傳承。但是也有少部分藝人嘗試融合其他戲曲劇種的唱腔,從祈劇中吸取了一定的經驗,使得邵陽布袋戲的唱腔更加豐富。從曲調來看,邵陽布袋戲不僅優美動聽,并且其中還夾雜有一絲粗放豪邁與幽默詼諧,曲調結構短小凝練,充滿鄉土氣息。
伴奏在邵陽布袋戲中主要起到輔助性作用,也是布袋戲必不可缺的部分,對于唱腔有修飾、襯托的作用,對于音樂也是一種支持,其與表演、唱腔相輔相成。邵陽布袋戲使用的伴奏樂器包括嗩吶、笛子、镲、小鼓、大鼓、大鑼,以及顙叫子等,偶爾也會使用二胡,相對而言,使用的伴奏樂器較多,但是邵陽布袋戲是由一個人完成的表演,這就要求藝人不僅要熟練掌握多種樂器,而且要靈活運用。藝人在表演布袋戲時往往會在帷幕里巧設機關,表演時手、腳、口并用,可以一個人完成多種樂器演奏,整體而言難度較大,所以導致布袋戲在表演過程中感情處理以及節奏處理方面不夠細膩。
近年來,由于網絡、手機的普及,致使邵陽布袋戲的觀眾逐漸減少,甚至出現傳承后繼乏人的現象。因此,為了避免邵陽布袋戲衰落,就要重視對其傳承與保護,積極探尋傳承與保護的科學途徑,使保護地方戲曲與發展地方經濟相得益彰。概括來說,為了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邵陽布袋戲,可以實施以下策略。
我國一些古老的藝術或者技藝在傳承模式上往往趨同,基本上都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僅在家族內部流傳,這就導致家族一旦出現變故,就很可能出現失傳的風險,而且家族內部隔代人的興趣愛好、資質等差異性明顯,這也會影響技藝的傳承效果,在這種傳承模式下,古老的藝術或者技藝很難發展壯大,邵陽布袋戲的輻射范圍有限,影響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此。出于傳承和發展邵陽布袋戲的目的,必須要改變傳承模式,廣泛吸納對邵陽布袋戲有興趣的學員,擴大邵陽布袋戲規模,邵陽布袋戲長久以來走不出邵陽,很大程度上受到人力所限,如果邵陽布袋戲的藝人足夠多,那必然可以影響到更大的區域。當下,邵陽布袋戲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邵陽地區政府應當牽頭,聯合當代邵陽布袋戲傳承人開班授課,培養邵陽布袋戲藝人,且要改變以往口傳心授的方式,可以嘗試編寫教科書,錄制教學視頻,選擇藝術造詣較高的布袋戲藝人錄制教學視頻,這樣可以避免優秀的技藝失傳。這不僅可以使邵陽布袋戲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傳承下去,同時也能成為邵陽地區的一張文化名片。
政府可以通過利用文化館、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等,在內部定期設置免費表演,也可以利用科技方式投影出布袋戲表演,這樣就能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不僅如此,政府也可以在人流量較大的地方(汽車站、公園、火車站及廣場等)定期組織布袋戲表演,這樣有利于布袋戲更好地發展。尤其在當地著名的旅游景點內,還能利用布袋戲表演對布袋戲文化加強傳播,再安排專人向游客講述布袋戲的歷史來源,同時也可以將布袋戲的周邊玩偶作為紀念品,向游客進行銷售,一方面對布袋戲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還能夠對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以邵陽崀山旅游景點為例,近年來其發展后勁明顯不足,歸結其原因就在于缺乏文化品牌。但是桂林陽朔的旅游發展卻有著強勁的勢頭,這是因為張藝謀導演打造的文化品牌“印象劉三姐”山水實景。由此可見,布袋戲演出可以對邵陽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合,吸引更多游客,也能促進旅游文化內涵的提升。此外,當前新媒體的興起也進一步加快了傳播效率、拓展了傳播渠道,邵陽布袋戲也要積極利用互聯網優勢,利用新媒體開展宣傳,擴大邵陽布袋戲的影響力,這對于促進邵陽布袋戲走出邵陽地區至關重要。首先,在線下演出方面,可以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進行宣傳,廣而告之,吸引觀眾。利用新媒體傳播渠道可以使演出信息快速傳播,對邵陽布袋戲感興趣的人可以快速獲取信息,從而安排好時間前往觀看。其次,要拓展線上演出,利用斗魚、虎牙、抖音以及快手等直播軟件開辟線上演出渠道,從而使邵陽布袋戲不僅僅局限于邵陽地區,更是面向全國甚至全世界,讓所有對邵陽布袋戲感興趣的人都可以通過線上渠道欣賞。此外,平時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邵陽布袋戲的文化淵源、傳承發展等,通過多種宣傳方式,為邵陽布袋戲開辟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邵陽布袋戲傳承隊伍當中。
創新是藝術發展傳承的關鍵,任何藝術形式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歷史特點以及局限性,然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發展創新,適應新的歷史時期,這樣才能逐漸傳承下來。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邵陽布袋戲在內容方面已經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因此,必須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結合現代人的審美特點創作符合時代特征的曲目。在這方面邵陽布袋戲可以借鑒霹靂布袋戲,霹靂布袋戲也是傳統的戲曲藝術形式之一,但是其結合時代特征對傳統內容進行創新,構建了以內容創新生產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內容、劇情、任務塑造以及視覺、聽覺感受等方面大膽創新,契合了現代人的審美特征以及消費需求,成功實現轉型。
邵陽布袋戲要傳承發展也必須依賴于創新,在曲目方面除了繼承傳統經典曲目以外,也要結合當前比較流行的題材創作出新的曲目,比如懸疑、玄幻以及科幻等,或者在傳統曲目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以契合當下人們的審美需求。在唱腔方面可以嘗試吸取其他戲曲劇種的唱腔特點,比如京劇、昆曲、花鼓戲等,甚至也可以借鑒現代流行音樂,從而使邵陽布袋戲在唱腔方面更加豐富,情感表達以及演唱節奏方面更加細膩。在伴奏樂器方面除了傳統的樂器以外,也可以嘗試利用現代樂器,以強化伴奏的修飾和輔助性作用,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木偶造型方面也要契合現代人審美特點,可以借鑒近年來風靡的國產動漫、游戲以及漫畫等多種形式,比如近兩年大火的《風語咒》《大圣歸來》《秦時明月》 等動畫影視劇,吸取其在人物造型方面的優勢,進而塑造出受觀眾喜愛的人物形象。
綜上所述,邵陽布袋戲作為湖南邵陽地區特有的戲曲藝術形式,已入選2006 年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鮮明的地方性文化特色,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展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極大地豐富了邵陽地區人民的精神生活,受到了人們廣泛的喜愛,并且國家為了加強對其保護也在采取各種積極措施。但是在當下,邵陽布袋戲已經逐漸與人們的審美和消費需求脫節,要推動邵陽布袋戲的傳承發展,就必須要轉變思想觀念,開創新的傳承方式與宣傳方式,在對優秀民間文化多樣共存與發展推進的同時,也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邵陽布袋戲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重新煥發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