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鑫玥 貴州開放大學
擁有著五千年歷史文明的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五千年文明,凝聚成中國特色傳統音樂文化。中國傳統音樂是我們運用中華民族固有方法、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當代作品。中國傳統音樂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文化修養,是中國精神的有機載體,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歷史資源。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承載著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擔負著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使命,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精華和養分,豐盈自身積淀學養,要在教育教學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實踐中勇于探索,讓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在高職聲樂教育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就貴州當下高職聲樂教學現狀而言,由于受歷史等諸多原因影響,還存在著以下幾個層面的問題:
一是聲樂教學觀念與新時代發展需要有差距,教學教師授課模式陳舊,教學內容更偏重于西方音樂的狀況還較為普遍,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內容占比較低。大部分學生民族音樂素養不高,對于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知之不多,認同感、理解力有限,影響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民族文化自豪感、自信感較弱,例如:當通過社交新媒體出現新的歌曲時,更偏好于外國作品,許多中國傳統的歌曲則無法進入學生的自我關注視野,聲樂學習觀念有偏好。
二是當前的很多高職學生對于聲樂基礎知識的認知十分匱乏。由于進校前,學生前期聲樂基礎薄弱,接觸的知識更多是為了升學考學,短期內的快速拔高,許多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一知半解,專業性的知識并未構建起良好的知識體系及框架,教師在授課時需耗費大量課堂時間講解知識內容,讓學生認識歌唱藝術,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素養,但也會因此影響學生的實操練習占比。
三是教學中對于聲樂歌唱中基本能力和技術等重視程度不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更關注于學生的基礎性技能是否達標,如音準、節奏、音色塑造和氣息控制等。忽略了音樂作品本身,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學生對于作品的了解、對于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文化與價值觀的認知、理解,思想內容的闡釋以及作品情感的表現等維度關注甚少,因此可以看出由于客觀條件的存在,聲樂歌唱課教學中的重視、引導和啟發明顯不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伴隨著祖國日益強盛,中華民族順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昂首闊步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奮力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之際,比任何時刻都清晰地感知到強大的物質基礎必須擁有與之相匹配的文化“軟實力”支撐。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包容了中華民族各個歷史時期思想文化精華、融合了各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優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在我們民族認同和傳承的價值觀、世界觀,乃至道德、信仰、藝術、知識、法律和習俗風尚中。音樂,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容或缺的存在。
傳統民歌音樂是人民生活的真實反映,同時也是歷史與人文文化的沉淀,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授,其目的讓學生認識到音樂以美育人的作用,領略中華民族的音樂魅力,培養學生民族自信,增強凝聚力,在經濟社會飛速的發展過程中,多元的進行聲樂知識教學,在接觸傳統民族音樂的過程中,感知美,鑒賞美,構建美,激發學生的音樂探知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增強學內驅力,成為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受益者。因此,高職聲樂課程亟需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聲樂作品的保護、傳承、發展與創新,加大課程資源建設力度,以發揮其強大的教育性和藝術感染力。
在高職聲樂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弘揚傳統音樂,可調整音樂教學材料的設置比重,在日常的教學中,確保傳統聲樂歌曲的選曲比重,均衡中西方音樂文化的歌曲選擇,有意識地選曲更多優秀的中華文化傳統曲目,重視傳統音樂的教學內容。鑒于以上,筆者結合高職院校聲樂課程的培養目標、教學需要、學生基礎等相關要素,結合教學實踐探索,以江蘇民歌《茉莉花》為例,對標學生培養目標,優化、整合教學內容,豐富、拓展教學方法,開展與時俱進的、具有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高職聲樂教學研究。
江蘇民歌《茉莉花》是一首流傳甚廣、頗具代表性的、耳熟能詳的歌曲,百多年前就代表著中國聲名遠播,北京奧運開幕式、歌劇《圖蘭朵》都有它的身影出現,有著極強的中國符號感。又因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因而流傳于民間的民歌小調也版本眾多,其中版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江蘇的版本,但發源地頗具爭議,21 世紀初有文章認為江蘇版本源于揚州清曲。據史料記載,揚州清曲又稱揚州小曲、揚州小調,《茉莉花》最早屬于揚州的秧歌小調,后經發展衍變為揚州清曲《鮮花調》。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匯聚當時流傳廣泛的地方戲曲的《綴白裘》集里,就收集刊登有《鮮花調》的曲譜和曲詞,和現今的《茉莉花》除個別字外一字不差,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記載。這首揚州小調影響深遠,不僅影響了國內眾多地方戲曲和曲藝,還流傳海外,1924 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創作的《圖蘭朵》就選用這首極具濃郁東方韻味的《茉莉花》作為音樂主題。選擇這樣的音樂作品,能夠十分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自己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自信心。
通過這首作品的學習、分析、比較和演唱,引導學生關注歌曲獨具魅力之處,感知作品所蘊含的“中國式音樂”“中國式文化”和“中國式表達方法”,發現其“名揚海內外久唱不衰”的奧妙,進而實現認同、理解和音樂化二度創作表達。
民歌在演唱中含有著獨特性及較強的風格特色,這種獨特性的出現,是受當地的習俗、風格、語言特征影響而來。因此,在聲樂演唱中風格至關重要。同時,在學有余力的前提下,可以通過比較東北《茉莉花》、河北《茉莉花》等同題材而風格不同的作品,感受其音樂的藝術魅力,體驗其在演唱表達中的差異,并啟發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如:《茉莉花》在音樂上因何有眾多版本?其風格特點有什么差異?體現出怎樣的人文性格?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價值、意義以及方法等等。
江蘇民歌以細膩悠揚、柔和優雅的旋律為主,江蘇民歌《茉莉花》為徵調式,單樂段,傳唱度最為廣泛的是流傳在江蘇一帶1942 年由何仿先生搜集整理的《茉莉花》。全曲由三個樂句構成,第一、第二樂句各為四小節,第三樂句采用六個小節一氣呵成。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將曲調打造得婉轉流暢、抒情優美,切分節奏和一字多音的運用更使歌曲平添輕盈活潑,曲調的婉轉與日常對話節奏接近,民眾傳唱度極高,結尾在第三樂句基礎上將旋律擴充,高潮處結束,更顯意猶未盡。
在聲樂演唱教學的部分中,以五聲音階級進的江蘇民歌《茉莉花》,需要關注羽、角的色彩,要表現出江南水鄉的柔和、清麗美的風格特點,教師需多關注學生的咬字的柔和度與輕巧性,突出聲音甜美、抒情柔和的特點,并將江蘇民歌類的吳儂軟語在歌曲演唱中呈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關注學生的口腔狀態,不能因為過于追求柔和、婉轉,而放棄了共鳴狀態,在氣息流動給予支撐的積極演唱狀態中,保證“字正腔圓”。
東北版本的《茉莉花》也極富地方特色,旋律多為八分音符組成,曲調運用“平行-大跳-平行-大跳”的方法形成明顯的起伏,凸顯了東北人豪爽、粗獷的性情,因為旋律高昂,節奏緊湊,所以它的演唱聽感上更帶有陽剛之氣,還有著些許二人轉的意味。下滑音和襯詞的加入,使得曲調表現更加爽朗、風趣、幽默,很有東北風情。在教學時,教師需更多關注演唱音色的變化,因為作品風格的不同,相比較于江蘇民歌《茉莉花》來說,旋律線條更為硬朗。要將東北地區的爽朗,渾厚扎實的音色體現而來,這離不開較強的氣息支撐能力以及控制力給予音調音色強有力的支持。
河北民歌《茉莉花》是一首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的民歌,流傳在河北南皮縣,是《茉莉花》諸多變體的一種。河北民歌《茉莉花》描述了張生和崔鶯鶯在《西廂記》中的愛情故事。
與此同時,河北民歌《茉莉花》與江蘇民歌《茉莉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曲調上保留了江蘇民歌《茉莉花》的一些主要元素,如:第一樂句是兩個重復短句,并在徵音上結束;第二樂句首尾音相同;第三樂句和第四樂句的詞曲、起始音近似。但是旋律中增多的跳進,句幅的加寬、基本節奏的改變,變音的使用(#5、#1),以及字前的裝飾音、句尾的拖腔,將江南小曲婉約靈動的風格特性成功轉化為利落、干脆、剛直、明快的風格,顯得獨具個性。這也是一首具有中國北方小調音樂風格特點的語言運用,明顯展現了不同地域所帶的不同風采。聽覺上音樂的組合形式不同于以往的規律,更為活潑,節奏上采用的是組合的節奏類型。歌曲曲調高亢、嘹亮,在教學過程中,需注重地區方言的保留,需在“字正腔圓”的演唱技巧中,找準與地域方言之間的平衡,保留當地的演唱特色,歌曲中出現了大量的襯詞,襯詞的出現加強了語氣的表達,可以通過多模仿的方式掌握歌曲地方風格特色。
學唱江蘇民歌《茉莉花》,力求通過學習能夠擁有良好呼吸支撐的、符合歌曲風格特征、流暢圓潤的聲音表現作品。由于曲調婉轉抒情,旋律優美流暢,一字多音與切分節奏,在歌唱時,為了達到輕聲細語的特點,發聲時需保留濁聲母發音,并且注重聲音刻畫人物概念及歌曲情感,演唱者保持聲音清亮,刻畫出對真善美的追求及向往,唱出對茉莉花真摯的喜愛之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唱演等訓練,將學生的肢體表演與聲音表演融合一體。在追求輕盈的聲音特質過程中,演唱時更需建立在有良好支撐力氣息的基礎上,同時配合打開后口腔,注意旋律中歌詞的咬字吐字與行腔歸韻。在教學過程中,必要時還可針對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一字多音、切分節奏等部分,有重點地進行學習,聽、練結合。
課前作業布置學生聆聽由笛子、琵琶、二胡合奏的器樂曲江蘇民歌《茉莉花》片段,擴大欣賞音樂作品范圍,需要完成對音樂旋律記憶、音樂風格體驗、了解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基本情緒等學習任務。
上課時先請學生哼唱江蘇民歌《茉莉花》旋律,并簡單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對這首作品的基本感受和理解。目的在于檢查學生對主題的記憶,以及對作品基本風格認知和理解的表述,為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如果學生記住和哼唱出的旋律和節奏、或者表述不一定很準確到位,不用過分深究,只需及時糾正,且多結合學生的優點,加以鼓勵和導向性點評,有利于提升學習興趣,保持好的狀態進入下一階段學習。
教師范唱或結合音響資料,要求學生仔細聆聽、認真觀察歌譜、揮拍結合無聲跟唱,建立聲音音色基本概念,穩定歌唱呼吸和咬字狀態,找準氣口,同時感受、尋找并總結提煉其音樂特點:
特點一:曲調婉轉流暢----使用大量十六分音符、一字多音、優美抒情;單樂段簡練精致。
特點二:輕靈活潑之感----切分節奏、徵調式的使用。
特點三:結束意猶未盡----結尾擴充第三樂句,高潮結束。
再次聆聽江蘇民歌《茉莉花》后,教師用適宜學生歌唱的速度和音高彈奏歌曲伴奏,學生跟著鋼琴伴奏揮拍并輕聲用“嗚”音歌唱,同時引導學生注意用聲音表現出歌譜中音樂記號。
之后學生輕聲唱詞。教師注意提示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切分音、裝飾音、換氣等部分,使學生準確地歌唱。期間,及時調整學生狀態,力爭用正確的歌唱姿態、靈巧且有呼吸支撐地發聲和換氣,用集中、圓潤的聲音輕聲歌唱。
在正確掌握技能技巧后,就要開始注重將情感表達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感受音樂的情感性,將細膩的曲調特點展現出來,同時在演唱傳統的音樂歌曲時追求字正腔圓。需要在教師把握歌曲風格的前提下,教授學生正確處理旋律與字調之間的關系,為了更加貼合當地的風格及方言,個別字詞,不能過于規范地進行演唱,可見整首作品的處理,需要教師更多地進行把關。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接受能力及學習能力大不相同,因此在進行授課時,多讓學生進行體驗,引導學生思考作品的相關問題,例如:作品的相關背景,曲調的地區來源,詞曲創作者的簡介等,在教學過程中匯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并不像傳統課堂那般,教師只進行枯燥的知識傳授,要增強學生自我學習思考的能力。緊接著在學生可以完成第一段歌詞演唱后,可以結合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與師生合作等方式,逐步加深對作品的剖析認知理解,完成第二段和第三段歌詞的學習和演唱,引導學生熟悉歌唱呼吸支撐、一字多音等基本技巧、懂得舉一反三。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予以正面引導和積極評價。
如同托爾斯泰所說:“藝術作品的好壞,需要從感情的獨特性、感情表達清晰性、感情真摯程度幾個層面進行構建。”這樣教學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從感性認知逐步深入到理性分析,展現“中國式審美與表達”,將作品里中國傳統音樂旋律進行的“頂真”、拖腔、一字多音、樂句表現、曲式結構,以及理解具有情節性的、隱喻性的、質樸清新的歌詞,演唱和表現等元素,有機整合構建為一個較完整的立體構架。
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建議其完成東北民歌《茉莉花》以及河北民歌《茉莉花》的學習。通過學生課前學習,充分了解傳統音樂的魅力,同時自我課前的查找也具備相應的文化素材積累,拉近學生與中華傳統民族音樂的距離。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也會隨之變化,更好地提升學生專業素養。例如:課前作業聆聽東北民歌《茉莉花》,思考、提煉東北《茉莉花》的音樂風格,并嘗試探尋決定東北《茉莉花》音樂風格特點的元素。教學中,教師可以用簡練的語言或演唱示范進行提示,引導學生關注旋律、節奏、裝飾音、歌詞和演唱風格等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進行重點樂句的歌唱學習,在充分感受與體驗基礎上,練習并基本掌握其音樂風格表現。
對比學習河北民歌《茉莉花》,提示學生邊聆聽邊關注、比較歌譜,在識唱樂譜、歌詞基礎上,嘗試找出決定其音樂風格的元素,如旋律起始音和終止音、樂句、節奏、變音、拖腔、歌詞等等,教師注意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總結提煉、感受實踐、進而能夠予以表現。
務必使學生通過學習,進而理解我們祖國擁有的燦若瑰寶的傳統優秀音樂文化,它因遼闊而豐富,因歷史而悠久;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復興、時代的召喚,需要我們保護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繼承弘揚這份燦爛與光榮。通過學習、對比、探究和演唱江蘇、東北、河北三個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能夠辨識、理解和表現三種同主題、不同風格的傳統音樂作品,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表達民族音樂中富含的內涵及情感,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累良好的審美習慣,進一步深切感受祖國民族音樂獨特的藝術魅力、豐富的情感內涵,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