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禎達 宜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紅色音樂文化是紅色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形成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過程之中,蘊含著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特征鮮明、素材豐富、內容樸實、思想深刻,反映出了革命戰斗時期人民的生活、斗爭、民俗、故事等方面的內容。歷史在不斷發展,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在高校中的滲透教育,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價值觀等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每一段紅色文化的背后都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它們都是由前輩們的血和淚浸染而成的,是一部生動的教科書。國家近年來十分強調紅色文化的重要性,我們必須要利用好紅色資源,同時,還要做好紅色傳統的發揚與紅色基因的傳承。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要立足于紅色文化資源,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傳承紅色血脈,讓紅色文化遺產得以發揚,讓紅色基因重新煥發生機,建設民族精神家園。
宜春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其地處江西,是湘鄂贛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地區紅色基因傳承不息,紅色遺址修繕提升項目與紅色實踐活動非常多,并且,該地區曾經留下了一大批革命先輩的足跡,彭德懷、王首道、傅秋濤等都曾在此駐留,并在宜春這塊地方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種。今天,我們可以在該地區看到很多紅色文化遺址,如:中共湘鄂贛省委舊址、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紅旗》報社舊址、紅一方面軍軍事會議舊址、飛奪瀘定橋勇士劉梓華舊居、水江革命烈士陵園、小洞村紅色遺址群等。紅軍隊伍曾踏遍了這里的每一片山,也正因如此,宜春才更應該傳承紅色文化,讓革命火種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
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高校的教育規模也變得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性對于高校的沖擊也變得越來越強烈。當代大學生的物質條件相對比較優渥,并且信息技術和電子產品的發展給大學生了解和接觸外來文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些都讓大學生能夠有更多機會通過各種互聯網或自媒體渠道接觸外來文化。當前,外來文化的傳播面越來越廣,傳播速率也越來越高,不過同時,高校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
立足音樂角度來看,在當前大學生群體間,音樂的流行程度相對較高,但是從大學生欣賞的音樂類型來看,其大多數都比較喜歡聽流行音樂。流行音樂的質量參差不齊,大學生長期沉浸在此類音樂環境下,其審美水平與思想觀念必然會受到影響。我們應該在大學生教育體系內引入紅色音樂文化或者傳統音樂文化的內容,利用紅色音樂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愛國精神等內核,或者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情感、審美、思想、道德等內涵,使其起到熏陶教育大學生的作用,將紅色文化滲透進大學生的文化生活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雖然當前的高校課程體系十分重視紅色文化的傳承教育,也開設了一些相關課程,但是從大學生的整體情況來看,他們對于紅色文化的認知還是較少的,存在著對紅色音樂文化的審美價值與精神感悟等方面的理解不夠深刻的問題,美育方面有待提高。當前,一些外來音樂文化也開始逐漸傳播開來,高校必須要關注外來音樂文化的傳播趨勢,并在關注的基礎上,結合外來文化傳播發展情況進行探究研討,并與我國優秀音樂文化與外來音樂文化進行對比性教學,如:教師可以從音樂內涵以及文化思想等方面來為學生剖析國內外音樂的區別,帶領學生對比認知一些外來潮流音樂的內涵與紅色音樂文化的深厚思想,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紅色音樂文化的價值,并在紅色音樂文化的浸染中,被其所包含的思想信念所感動,繼而正確認識紅色音樂文化,成為紅色音樂文化的忠實擁躉者。
在大學生教育體系內融入紅色音樂文化,能夠以具有正能量和優秀思想的音樂文化載體來完善德育和美育課程,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審美水平等進行有效培養,讓大學生在欣賞和傳唱紅色音樂的同時,了解紅色歷史、紅色故事和紅色英雄人物。教師應當向學生滲透紅色理念,引導學生樹立紅色的價值觀,讓學生在歷史和真實案例中理解民族精神,學習先輩們的優良道德品行,深入感知紅色信念,并在紅色文化的學習過程中,將其轉化成知識學習和德育、美育的前進動力。
紅色音樂文化充分體現了民族精神,體現了我國在長期的革命斗爭與建設過程中的精神信念,其文化內涵厚重,是具有我國特色的、重要的文化資源載體。紅色音樂文化的類型比較多,包含影視、歌曲、器樂、戲劇等類型。與其他音樂文化類型相比較,紅色音樂文化特征如下:
紅色音樂文化誕生于特定的時代,是革命年代的遺留產物、是歷史的見證者、是革命的記錄者。同時,紅色音樂文化正在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歷程而推陳出新,其能結合時代發展傳承偉大的革命精神,讓時代的發展歷程更具有深厚的內涵和底蘊。所以,紅色音樂文化是歷久彌新、永不過時的。
音樂文化的類型十分豐富,主要的幾大類型包括影視、歌曲、戲劇、器樂等。此外還有一些其他類型,比如民間小調、二人轉、秦腔等。其類型多樣,風格無所不包,會在傳承的過程中融入到地方的音樂文化體系內,與地方原有的音樂文化載體相結合,給地方音樂文化體系注入新的內容,實現地方音樂文化的豐富與完善。紅色音樂文化的多樣性,是紅色音樂文化得以傳承不息的根基與重要因素。
紅色音樂文化大多樸實無華,其內容大都來自于人民群眾革命斗爭的過程,反映出了大眾的日常生活,十分接地氣。并且,由于革命年代離當今時代距離較近,人們對于革命年代的人和事物等還比較熟悉,并且有一些革命老人仍舊在世,此外,在多年的紅色影視文化、紅色歌曲等的熏陶下,當代人們普遍接受過紅色音樂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學習、工作、生活等過程中與紅色音樂文化多少都有一些接觸,這也是廣大人民群眾能夠普遍認同且接受紅色音樂文化的基礎。正是因為有了這份根基,紅色音樂文化才能夠真正的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生根開花,并伴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歷程而逐漸發展,在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和傳播推廣過程中,迸發出新的活力。
國家對于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十分重視,所以我們應該在紅色音樂文化的形式和內容上加以規范,確保民眾所接受到的紅色音樂文化是形式和內容俱佳的。在此前提下,基于國家多年的積累和紅色音樂文化的不斷推陳出新,目前,紅色音樂文化不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同時,在體驗感和參與感方面,也能夠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更優質的改進,群眾在參與和體驗紅色文化的同時,也能夠在精神和心靈等層面上真正受到感染,審美素質和民族自信等都會獲得提升。
在紅色的音樂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滲透教育是高效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途徑,高校應當以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和優秀的思想政治素質作為核心工作任務,明確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承教育目標,將紅色音樂文化的滲透教育貫徹落實,實現全方位育人。
對此,學校應當從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以及修訂學科教育方案等方面展開教學安排、組織調研活動,各學科教師應當對此進行積極探討,推動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承教育模式的完善建設,優化學校的培養體系。甚至學校還可以邀請校內外學者以及專家教授等進行研討,就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承教育進行方法策略的思考,引導專業教師就宜春這片紅色土地上的紅色文化資源展開挖掘,選擇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音樂文化資源,將其引入學生的課程學習與日常生活中,或者可以邀請宜春當地的一些文藝創作者進入校園,為學生帶來最直觀的紅色音樂文化感知體驗,引導師生樹立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承教育理念。
當前,大部分的高校都已經有音樂、舞蹈以及戲劇等相關專業了,對于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承與課程體系建設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基礎。同時,紅色音樂文化對于這些專業而言也是寶貴的教學資源,二者互相成就,對于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審美素養等的培養意義重大。若高校能夠在專業教學過程中融入紅色音樂文化,擴展和豐富專業教學內容,并結合紅色音樂文化的特征與資源類型,探索和構建全新的教育模式,對于大學生的專業能力素養的發展而言將會大有裨益。
比如,以音樂專業為例,高校可以結合地方的紅色音樂文化,挖掘一些可利用的紅色歷史或紅色故事,將其與音樂教育相結合,在系統性的收集和梳理資料之后,打造更加科學的紅色音樂文化專業課程體系。如:可以開設紅色音樂文化主題課程,結合當地紅色音樂文化資源,向學生傳授當地的紅色音樂文化內容,帶領學生了解本地紅色音樂文化資源,讓學生在聆聽具有本地特色的紅色音樂作品時,獲得更直觀和深刻的紅色音樂文化認知,實現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承教育。以宜春為例,2021 年五月,宜春舉辦了一場重大的活動,千名群眾攜手歌唱《黨旗飄揚的方向》,這是當地文藝工作者們創作的原創歌曲。除此以外,還有如《工農革命四季歌》《黨像我媽媽》《當兵就要當紅軍》等紅色歌曲的演繹。高校完全可以在課程開發時將這些作品引進來,帶領學生學習紅色歌曲,了解其中的作詞譜曲的優秀之處,這既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水平,又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一舉多得。
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將紅色音樂文化與聲樂、器樂教學等相結合,要求學生必須要每年都演奏或者演唱一定數量的紅色歌曲,也可以鼓勵學生開展紅色音樂專場活動。比如,可以要求學生結合當地的紅色歷史與故事自己創作原創音樂作品,營造充滿紅色元素的音樂教育氛圍,讓大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認識和了解紅色音樂文化,并在教育學習和實踐體驗過程中傳承紅色音樂文化。
在現在的高校內,大學生基本上都會參與社團生活,這些學生自發組織的群體承擔著重要的校園文化建設的重任,并且還在校園文化建設與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就紅色文化領域而言,目前很多高校都有相關的社團,比如思源社、紅色文化傳習所、紅歌會等。學校也會根據紅色文化傳承教育的要求,引導團委和社聯等成立相關社團。就紅色音樂文化傳承而言,學校也可以從社團角度進行建設,鼓勵和扶持愛好者成立紅色音樂文化社團,甚至必要時,學校還可以安排專業教師對社團的建設和發展規劃進行指導。在成立紅色音樂文化社團后,專業教師也可以利用指導者的身份,整合音樂文化傳承教育資源,適當地組織一些實踐活動,帶領學生開展紅色音樂文化社團實踐,比如:參與校際紅色音樂文化交流活動、與其他學校聯合開展紅色音樂文化比賽等。如果在指導之下,紅色音樂文化社團的發展勢頭比較好,學校還可以對其進行積極鼓勵,樹立品牌意識,結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打造校園社團品牌,提高該社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力,和校內師生有著密切關聯,同時,校內師生都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從校園文化建設的工作內容來看,其涵蓋范圍十分廣闊,包括教學、科研、管理、環創、服務、活動等方面,是涉及群體較廣的一種群體性文化。比如,教師的教學理念其中也包含著紅色文化建設的要求,校園環境建設也能夠將紅色文化建設要求體現在其中,如:給學校內各個樓宇命名,可以參照當地紅色文化特征,融入紅色精神與文化特征,選擇更具有代表含義的名稱。或者,一些學校也會在校園內設置紅色文化傳承載體,如制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雕塑、在百年黨史之際樹立建黨百年標志、在校園宣傳欄展示紅色歷史故事等。
其實,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條件比較優渥,并未經歷過生活物質水平低下的年代,大多數從出生起基本上能夠實現基礎的衣食無憂的生活狀態,不必為了吃飽飯和穿暖衣而發愁。這也導致當代大學生對于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的理念并沒有深刻的體會,他們會認為這些紅色精神與當前生活的時代相距遙遠,紅色精神理念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在校園文化建設體系內加入紅色音樂文化元素,通過紅色音樂文化中的精神傳承基因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促使大學生主動約束自身,嚴格要求自己,轉變價值觀,端正思想,正確認識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繼而及時糾正自身的不良行為,在濃厚的正能量氛圍中認真學習,不斷鉆研,努力提高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
對于紅色音樂文化和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學校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在校園內設計組織一些紅色教育專項活動,鼓勵學生、教師積極參與,比如開展演出、講座等專題教育,擷取當地特色的紅色音樂文化資源,鼓勵學生演唱或演奏該類紅色音樂作品。其二,學校也可以開展紅色音樂文化創演活動,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原創紅歌作品,不管是器樂、曲目、歌劇等,形式不限,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創作的積極性,學校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創演表現,設計一些獎勵項目,對表現優異的團體或個人予以獎勵,激發學生創作紅色音樂作品與創新打造校園文化環境的動力,讓紅色真正的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為校園文化注入紅色的內涵。
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音樂信息獲取和學習渠道已經不再局限于教師課堂教學,學生有自己喜歡的聽歌App,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檢索自己喜歡的歌曲,或者也會根據一些潮流風向來聽歌,甚至一些App 會結合流量熱榜為用戶推送當下流行歌曲。足以可見,高校紅色音樂文化教學不能再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中,應適當的結合現代化、潮流化因素,打造更科學的紅色音樂文化傳承教育體系。比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日常使用的音樂App,向學生推薦一些紅色音樂歌曲的展示平臺,或者教師也可以根據其他一些潮流因素,比如紅色影視劇等,挖掘其中的音樂文化元素,展開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承教育。此類紅色音樂作品的學習相比傳統方式會讓學生感到更加輕松,甚至有些紅色音樂作品,不用教師去引導,學生自己本身就會被其魅力所征服。比如,近幾年十分流行的《我和我的祖國》《萬疆》就是非常好的案例。
總而言之,紅色精神并未在革命斗爭結束的那一刻就停止發育,其也并非只存在于歷史和過去,在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歷程中,紅色精神會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同時,其自身也會伴隨著中國人民的奮斗而不斷地充實與完善。對于每一位中華兒女來說,紅色精神是先輩們用血淚鑄就的,它是傳承在我們血脈中的一種永垂不朽的力量,對于指導現代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國家發展等問題意義重大。高校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同時也是一個地區最高的學府,是地區文化發展的風向標,更是地方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高校不僅要重視對人才的能力素養培養,還應從德育、美育等角度,關注文化建設與發展現狀,實現紅色文化在學生群體中的傳承,讓學生在傳承中認識和了解紅色文化,進而感悟和體驗紅色文化,最終實現紅色文化的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