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協調推進機制辦公室組織編寫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報告(2018—2022年)》(以下簡稱《報告》)出版發布。《報告》顯示,《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確定的22個主要指標基本達到預期,59項重點任務穩步落實,82個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第一個五年發展目標即將如期實現。
《報告》指出,規劃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個方面、多個層級,需要統籌協調、合力推進。2018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健全工作機制,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工作力度,扎實有序推進規劃落地見效。強化協同推進,建立規劃實施協調推進機制,有關部門成立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逐年推進、逐項落實。強化規劃銜接,分行業分領域編制專項規劃,層層編制地方規劃或實施方案,統籌推進村莊規劃工作。強化政策扶持,推動規劃確定的各項配套政策落地實施,促進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強化社會動員,創建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集中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施“萬企興萬村”行動,搭建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平臺。強化監測評估,研究建立鄉村振興指標體系,定期開展規劃實施進展監測評估,推動鄉村振興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
《報告》顯示,五年來通過規劃實施,鄉村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果,農業農村發展邁上新的臺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提升,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中國人自己的飯碗端得越來越牢。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產業就業幫扶力度不斷加大,脫貧地區的發展動力越來越強。富民鄉村產業持續壯大,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漸成趨勢,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931元,農民就業增收渠道越來越寬。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社會事業快速發展,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越來越美。鄉村治理效能穩步提升,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移風易俗深入推進,農民精氣神越來越足。糧食和農業生產連年豐收,農村保持穩定安寧,農民群眾幸福安康,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了有力支撐。
要 聞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出臺全國首個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決定
日前,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決定》共14條,包括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的意義、建設原則、政府及部門責任、建設規劃、建設標準、建設重點、建設創新、建設管理、工程管護、保護與利用、用地保障、資金投入、監督檢查等內容。
《決定》有3個鮮明特點:一是突出重點關鍵。將江蘇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成熟經驗和創新做法予以提煉,上升為制度規范,重點明確高標準農田建設原則、建設規劃、建設標準、建設重點、機制創新、管理要求等;二是堅持問題導向。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著重對高標準農田工程管護、保護利用、建設用地、資金保障等方面進行規范,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實效;三是彰顯地方特色。結合實際,在明確政府和部門管理要求,推進集中統一管理,強化管護屬地職責,建立資金多渠道投入機制等方面進行規定,使《決定》更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決定》具體突出4個方面內容:一是明確總體要求,全面落實工作責任。《決定》開宗明義提出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的意義,明確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重要抓手”“重要舉措”“重大工程”的總體要求,提出貫穿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和利用全過程的建設原則。按照“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群眾參與”有關規定,明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落實鄉鎮人民政府、涉農街道辦事處具體屬地管理責任。二是細化建設要求,著力推進高質量建設。《決定》從建設規劃、建設標準、建設重點、建設創新、建設管理等五個方面闡述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需要進一步明確和強化的主要內容。三是強化管護利用,促進長久發揮效益。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基礎,管護利用是關鍵。《決定》從工程管護、保護和利用三個方面強化制度規定。四是聚焦要素投入,強化建設保障機制。用地保障和資金投入保障是促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健康有序推進的重要因素。用地保障方面,要求縣級人民政府保障合理用地需求,明確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新增耕地優先平衡高標準農田工程建設用地。資金投入方面,明確要求各地政府保障財政資金投入,按規定足額落實地方支出責任,鼓勵地方采取多種方式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以縣為單位項目畝均實際投入資金不低于省定標準。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新版綜合服務旗艦店正式上線運行
根據江蘇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數字政府“蘇服辦”總門戶建設實施方案》部署要求,為推進全省農業農村部門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江蘇農業農村綜合服務旗艦店于9月中旬在江蘇政務服務網正式上線運行。新版農業農村綜合服務旗艦店按照“蘇服辦”標準規范進行升級,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統一事項辦理入口。省、市、縣三級農業農村部門所有事項均可通過省農業農村廳綜合服務旗艦店實現一鍵進入、快速查找、在線申報,方便了企業和群眾提交網上申請。二是辦理路徑直觀清晰。旗艦店按辦理事項所屬行業類別、行政區劃類別和權力事項類別劃分為三個服務專區,申請人可根據各自習慣和掌握的關鍵信息采取不同方式進行在線申報。三是政務服務功能齊全。旗艦店除在線申報外,還設有“辦事查詢”“我要咨詢”“投訴舉報”“通知公告”和“結果公示”等欄目,能夠滿足辦事企業和群眾多種需求,同時關聯省農業農村廳微信公眾號,可及時了解全省農業農村部門工作動態。
數 據
◆2021年我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8.1%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全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情況報告》顯示,全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穩步提升,2021年全國農作物秸稈利用量6.47億噸,綜合利用率達88.1%,較2018年增長3.4個百分點。秸稈還田生態效益逐步顯現。2021年,秸稈還田量達4億噸,其中玉米、水稻、小麥秸稈還田量分別為1.26億噸、1.13億噸、1.04億噸,分別占可收集量的42.6%、66.5%、73.7%。秸稈離田效能不斷提升。2021年,秸稈離田利用率達33.4%。飼料化利用量達1.32億噸,飼料化利用率達18%,較2018年提高3.7個百分點;燃料化利用量穩定在6000多萬噸;基料化、原料化利用量達1208萬噸。秸稈市場化利用加快突破。2021年,全國秸稈利用市場主體為3.4萬家,較2018年增加7747家,其中年利用量萬噸以上的有1718家,較2018年增加268家。飼料化利用主體占比最高,達到76.9%,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主體分別占比7.8%、8.9%、3.8%、2.6%。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繼續堅持“農用為主、多元利用”的方向,引導各地立足當地資源稟賦、耕作特點和產業現狀,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做好秸稈科學還田和離田高效利用,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再上新臺階。
動 態
◆南京市提出2025年底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500萬元
南京市政府辦公廳近日下發《關于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制度保障。文件提出,到2025年底,全市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500萬元,所有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50萬元,集體經營性收入200萬元的村占比達70%以上,集體經營性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村總數達40個。通過3年左右的努力,全市農村集體資產權屬關系全面明晰,資產財務管理更加規范,經營發展機制更加完善,集體經濟組織的持續發展能力、內部治理能力和服務成員能力顯著提升,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取得新成效,新型集體經濟發展邁出新步伐,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開創新局面。
◆滬豐優糧產業生態聯盟在鹽城大豐成立
日前,由光明農發集團牽頭,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農業農村局指導的滬豐優糧產業生態聯盟,在大豐區正式揭牌成立。大豐素有上海“飛地”之稱,20世紀50年代,10多萬上海青年響應號召,來到大豐開墾滬屬上海農場,鑄就了大豐與上海的深厚情誼。近年來,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大豐與上海農場“區場一體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共同創建“大豐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攜手打造華東地區農產品供應的“大基地”“大廚房”。目前,大豐共有11個上海市外蔬菜主供應基地,輻射帶動10萬畝蔬菜銷往上海,成為上海域外最大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和產能合作基地。滬豐優糧產業生態聯盟由區內50多家農業企業、家庭農場以及國內知名農業金融機構、信息科技企業、農資供應鏈企業等優質資源共同組建而成,致力于“優質糧源”全產業鏈建設,打造高標準糧食生產基地,全面對接上海乃至華東市場,守護糧食安全。據悉,滬豐優糧產業生態聯盟圍繞“提升價值鏈、做優產業鏈、打造供應鏈”的發展目標,將培植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農業企業和規模種植大戶,促進聯盟內資源優化配置;加快新技術、新成果轉化應用,擴大核心產品市場占有率;建設區域領先的農業信息化智慧云平臺,提升產業智能化、信息化建設水平;聯合科研院所、高校等機構搭建生產技術學習交流平臺。
長三角長三角
◆浙江省為3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強筋健骨”
日前,浙江省2023年第一批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改造提升項目清單出爐,支持蕭山區南陽街道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等160個項目區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建設面積達20.16萬畝。浙江省近日下發的《關于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改造提升工作的意見》明確,將在2023年至2027年的5年內,改造提升糧食生產功能區300萬畝以上,區域內全面建成設施完善、土壤肥沃、技術先進、機制健全的高標準農田,著力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高標準農田有機套合,整體達到畝產噸糧的生產能力。浙江省將圍繞“田、土、水、路、電、技、管、服”等8個方面,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因地制宜確定改造提升內容,全面改善糧食生產功能區生產條件,增強產出能力,把糧食生產功能區改造建設成為穩產高產的核心區。對符合條件的糧食生產功能區改造提升項目,省級以上財政將按項目核定投資標準,分類分檔給予資金補助,最高可達每畝3000元,山區26縣和海島地區補助比例最高可達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