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蕾
從本質上來講,芭蕾舞藝術雖然屬于西方的舞蹈藝術類型,但是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合已經成為芭蕾舞創作和藝術表現中常用的方式方法。如何精準判斷芭蕾舞中民族文化藝術體現的主要形式,并進一步尋找不斷創新優化的策略,是提升芭蕾舞藝術表現力、體現民族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作為芭蕾舞的表演者和相關舞蹈主題節目的編排者,都應當在實踐中注重相關問題的研究,并且積極尋找創新優化的方法。
芭蕾舞藝術與中國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對芭蕾舞藝術的一種創新,也是獲得更好的民族文化宣傳推廣效果的科學途徑。在提升芭蕾舞藝術的表現力方面,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對提升芭蕾舞的藝術表現力具有促進和支持作用,兩者融合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芭蕾舞藝術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合,從本質上來說,屬于文化的融合與借鑒嘗試,是將西方文化藝術與我國傳統文化實現融合的創新思路和方法[1]。在具體的融合應用過程中,當芭蕾舞舞劇的排練以及舞蹈表演的主題融入傳統文化色彩,選擇具有典型傳統文化特征的素材時,意味著傳統文化可依托芭蕾舞舞蹈表演和劇目的呈現得到充分的宣傳與推廣。對于芭蕾舞的藝術表現力來說,這種更加具有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的文化元素的融入,有利于促使芭蕾舞藝術的呈現效果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而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說,挖掘藝術領域傳統文化宣傳推廣的切入點,是取得更好的文化傳播成效的重要途徑,同時也能積極實踐文化自信構建的具體要求[2]。
傳統的芭蕾舞劇目具有典型的西方特色。芭蕾舞的舞蹈動作和舞蹈訓練體系方法也處在相對固定的狀態下。當中國民族文化的相關資源和素材融入芭蕾舞的藝術創作過程中時,對創作者的創作思路更新,以及舞蹈技巧應用、舞蹈訓練方法的更新帶來了更加豐富而全面的思路啟發[3]。為了更好地完成以傳統文化為主題和背景的芭蕾舞劇目表演,具體的舞蹈節目編排者和訓練工作者,需要結合新的舞蹈劇目表演要求和藝術呈現效果要求,在舞蹈表演的舞臺效果、訓練方法、舞蹈動作技巧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良和創新,以便用更加生動、貼切的舞蹈技巧和舞蹈動作呈現方式,使得舞蹈表演的美感進一步凸顯出來,更加精準有效地傳達出作品中的傳統文化氣息,使各階層的受眾群體通過觀看舞蹈表演節目,受到思想和情感上的啟發,對舞蹈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形成更加深刻的感知。
無論是傳統的芭蕾藝術呈現,還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創新和融合,都是相關實踐工作開展的重要基礎。當傳統的中國民族文化與西方的芭蕾舞蹈藝術和舞蹈創作實踐實現融合后,意味著常規的芭蕾舞劇目表演在劇目類型、劇目主題上能夠得到拓展。另外,兩者的融合也能給傳統的芭蕾舞藝術呈現提供更加豐富的思想內涵支持。這對于提升舞蹈作品的內涵、取得更好的舞蹈表演效果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從藝術性和視覺美感上來講,這種創新融合的嘗試,可分別從視覺上的新鮮感和舞蹈作品內涵的挖掘兩方面著手,給受眾群體帶來全新的感受和認知[4]。這是對芭蕾舞藝術生命的拓展和延續,也是對中國民族文化的宣傳與推廣。在具體的舞蹈作品編排和表演的過程中,只要選擇適當的切入點,為兩者的融合打好基礎,就能夠取得更好的作品呈現效果,傳達出更加深刻的文化內涵。
芭蕾舞的藝術表現力提升以及整個作品的文化內涵的反饋,需要結合芭蕾舞藝術的基本特征以及民族文化的基本內涵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和研究。兩者有機融合的切入點也有顯著差異,以下對中國民族文化與芭蕾舞藝術融合應用的主要形式和表現方法進行分析。
基本題材的選定和主題的確認,是為兩者融合提供便利的基礎環節。民族文化與芭蕾舞藝術的融合過程中,選擇適當的題材是融合效果達到預期要求的基本條件。關于融合切入點的選擇,需要注重的要點包括以下兩部分:一是在兩者進行融合時,要確保所選擇的主題有非常豐富的民族文化素材資源可借鑒[5];二是確保所選擇的融合主題在芭蕾舞專業的表演維度具有相應的適宜性和可行性。其具體的表演技巧、表演方法、舞臺表演中的形體狀態,都要與具體的帶有民族文化色彩的舞蹈劇目主題相匹配。從現階段的實踐經驗角度分析,民俗文化與芭蕾舞藝術的融合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最早的融合經驗來自《白毛女》《紅色娘子軍》這兩部帶有濃厚的傳統文化色彩的芭蕾舞劇,是芭蕾舞表演藝術與傳統文化實現融合的典型劇目。無論是白毛女這類來源于勞動人民群體中的主人公,還是以革命為背景的紅色娘子軍群體形象,都具有非常典型的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特色。通過芭蕾舞表演的技巧應用以及芭蕾舞表演過程中的舞蹈編排方法的融合,使得相關舞蹈作品的呈現效果得到了優化和提升[6]。從思想精神和舞蹈藝術美感等多方面給受眾群體帶來了良好的主觀體驗。在舞蹈作品表演過程中,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也是引導受眾群體在觀看舞劇后產生精神和思想共鳴的重要動力。這種將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傳承發揚融合的方法是對文化自信建設的科學實踐。
這方面的融合應用主要強調的是,在具體的舞蹈作品中,通過塑造具有典型性的人物,使得舞蹈作品的民族文化氣息得到體現。以上文所述的《紅色娘子軍》這部經典舞蹈作品為例進行分析可知,在《紅色娘子軍》中,核心的舞蹈人物是吳瓊花。在整個舞蹈劇目的情節中,這個主要人物通過轉變思想和提升能力,逐步從一個受壓迫受奴役的農民,轉變成為一個勇敢踏上革命道路的革命者。這種具有典型的歷史背景環境烘托,且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塑造,給舞蹈劇目的表演營造了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谝粋€主體性的人物,引導受眾群體在觀看舞蹈劇目表演后,對主人公形成深刻的印象,將一個獨立的主人公形象拓展延伸到一個民族的形象。利用有限的舞蹈表演和作品呈現過程,實現更大范圍的民族文化宣傳教育目標。另外,從舞蹈的創作風格來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舞蹈劇目,通常會通過人物的服裝色彩等,使整個舞蹈作品的風格更加鮮明,這也是從感官上給受眾群體留下深刻印象的科學方法。
傳統的芭蕾舞舞劇語言具有典型的西方特征,在舞蹈動作上以足尖舞和旋轉為主要技巧。而當民族文化與傳統的西方芭蕾舞舞蹈表演技巧融合時,需要舞蹈的編排人員從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性格等多方面入手進行分析。通過中西方結合的舞蹈動作編排方式和技巧應用方式,在特定的舞蹈階段,通過融入具有西方特色的芭蕾舞表演技巧為民族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支持和幫助。舞蹈表演技巧不僅體現了舞蹈表演者的技術和功力,也是取得更好的舞蹈表演效果的重要支撐。因此,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劇目進行針對性的舞蹈語言訓練和應用,是取得更好的融合效果的前提條件。具體來說,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劇目,對于表演者的肢體柔軟程度以及表情動作方面的舞蹈表現力,有更加精準且具有針對性的要求[7]。在進行舞蹈表演實踐的過程中,表演者需要有針對性地提升個人的舞蹈表演技巧,并且對舞蹈作品本身的文化內涵、情感狀態進行深刻的理解。通過全方位地感受和了解舞蹈作品的具體內涵,為取得更好的舞蹈表演成效、體現表演者的技術能力提供重要的支持。
古典舞是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內涵的舞蹈表現形式。芭蕾舞與古典舞的融合是舞蹈表演形式的創新,也是更加充分地展現民族文化氛圍和氣息的重要方法。在具體的融合應用過程中,古典舞的舞蹈表演強調對表演者的陽剛之美和精致之美進行呈現。舞蹈表演中有高難度動作的連續呈現,對舞者的專業技術能力以及對作品的理解能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舞蹈技術訓練過程中,古典舞的運用能夠給表演者的針對性訓練帶來更加豐富的資源素材,通過古典舞元素的融合,使得舞者的芭蕾舞表演技術能力得到針對性的檢驗。兩者融合時,表演者和教育領導者應當注重融合背景下技術能力的針對性訓練,針對不同的舞蹈藝術作品,找到融合訓練的切入點,為獲得更好的舞蹈表演成效提供支持。
不斷創新和優化是芭蕾舞藝術作品體現生命力和應用價值的重要途徑。而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能為芭蕾舞藝術創作提供更加豐富且全面的資源素材?;趦烧叩娜诤?,需要從以下幾方面找到創新工作的開展要點。
舞蹈作品的編輯創作,是舞蹈作品呈現效果得到優化和創新的重要基礎。在融合背景下要想獲得良好的芭蕾舞蹈藝術呈現效果,需要從舞蹈劇目的編排入手,提升整體的品質。依托良好的舞蹈編導工作團隊,為更好地體現芭蕾舞藝術特色、優化芭蕾舞表演效果提供支持。編創人員應當在基本工作的落實開展中,注重思維的拓展和創新,盡可能尋找更加多元的創新思路和創新實踐切入點,為舞蹈作品的改良或編創提供支持。最終通過創作新的舞蹈作品,為芭蕾舞元素與民族文化的融合提供支持和幫助,這本身也是推動舞蹈藝術事業發展的科學途徑。
舞蹈表演者是舞蹈作品內涵呈現的重要基礎。不同的表演者對舞蹈作品的理解和呈現效果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為了取得更好的舞蹈表演效果,更需要舞蹈表演者從自身出發,對中華傳統文化以及芭蕾舞藝術的內涵進行認知和了解,并結合相應的舞蹈作品,進行作品內涵和表演形式的分析和解讀,用個人過硬的能力素質,為舞蹈表演呈現效果的提升提供支持[8]。對于表演者自身來說,接觸更加具有創新性和靈活性的作品,也能夠使其表演能力、舞臺適應能力及對舞蹈表演的理解能力,在實踐經驗的積累過程中得到提升和優化。最終實現對芭蕾舞藝術與中國民族文化的充分理解,為更好地將中國民族文化融入舞蹈表演過程中提供重要的支持。
作為舞蹈表演者和舞蹈劇目的編創人員,應當結合個人的工作實際,通過網絡平臺、多媒體平臺以及一些專業的舞蹈藝術素材供應平臺,進行自我學習和提升。在具體的舞蹈表演和舞蹈劇目的編撰環節,運用先進的技術開展基本工作。通過多元化的思路和方法,為提升舞蹈表演效果提供重要的支持,這也是體現先進技術和平臺積極作用的重要途徑。
結合分析可知,在芭蕾舞藝術創作和藝術表現力的呈現過程中,民族文化的融合具有一定的適宜性和必要性。這不僅是對芭蕾舞作品的一種豐富,也體現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深刻內涵。在芭蕾舞舞蹈藝術的呈現和舞蹈作品的編排表演中,中華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需找準切入點,運用先進且具有創新性的思路和方法,為取得更好的融合實踐效果提供支持。同時,具體的編排人員和舞蹈表演者,應當不斷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水平,適應融合背景下的創新性能力素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