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航
我國正逐漸邁入經濟發展的新時期,人們的聚焦點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衣食住行,而是更注重生活質量的提升,特別是在濃厚文化氛圍的影響下,有更多的人愿意走進劇院欣賞舞臺劇藝術。最近幾年,我國舞臺劇創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沉浸式體驗這一概念的出現,也為舞臺劇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兼具互動性和體驗性的“沉浸式”戲劇使觀眾在觀賞的同時,感受到了更加多元化的情感共鳴和藝術體驗,這一戲劇形式也受到了都市年輕群體的認同。但從表演的角度來看,“沉浸式”戲劇具備較大的創作難度,無論是互動體驗,還是舞臺場景布置、情感烘托等環節都需要十分深厚的專業能力作為前提。以此為背景,本文圍繞沉浸式戲劇表演形式展開探討分析,希望為相關人員帶來一些參考。
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而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如今傳統的“觀眾與演員”間的需求關系呈現出不斷變化的趨勢。傳統戲劇表演中的幾大核心要素包括演員表現能力、舞臺呈現內容等,這些已經很難滿足觀眾的觀賞需求,兼顧互動與體驗的沉浸式戲劇表演形式,正成為觀眾追捧的全新戲劇形式。沉浸式戲劇能夠快速把控觀眾內心的心理變化,使觀眾在觀賞過程中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戲劇之中,不會由于戲劇持續時間漫長而出現厭煩的情緒,這不僅滿足了觀眾的戲劇體驗感,同時也迎合了觀眾的心理需求。
敘事模式是沉浸式戲劇的關鍵組成元素,其多線敘述的故事形式,替代了原有的單一化傳統戲劇形式。在戲劇表演中的每一角色任務,都能夠展現出不同劇情故事的不同環節,同時具備基本的行動路線。傳統戲劇的表演大多在固定的舞臺上進行,其主要通過臺詞進行情節上的表達,同時在場次轉換過程中也有著上下場的分別。但沉浸式戲劇表演并非如此,對于演員而言,其在演出過程中并不存在明確的上下場區別,在故事情節中每一個角色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并且主角與配角,配角與配角之間呈現互相交錯的聯系。演員的表演過程也不再是傳統的情景表達,而是角色、敘事之間的互相轉換。演員所呈現出的角色也很少局限在原有的情節、故事中,其更多的是以情感態度為核心,最終成為能夠獨立表達的個體。
沉浸式戲劇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國,最近幾年在國際戲劇中廣泛應用。環境戲劇是沉浸式戲劇的主要來源,其最早實踐時間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由于受到多種觀念的影響,沉浸式戲劇藝術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觀影模式、情節構成等都產生了極大的變化。表演環境是環境戲劇最核心的構成元素,以該視角為出發點可以發現,在設計劇場藝術的過程中,需要將表演者環境準備、劇場空間塑造等當作核心控制點,確保觀眾可以全身心投入藝術活動中。隨著我國傳統戲曲形式的發展變化,以及傳統文化帶來的影響,沉浸式戲曲也隨著社會發展融入了我國現代戲曲表演中。在沉浸式戲曲發展初期,獲得出色效果的代表作包括《一朝一世界大唐繁影》《華亭宋唱》等。通過沉浸式戲劇形式的實踐,不僅在現代話劇發展中合理融入了“環境戲劇”藝術的核心元素,同時也立足于這一前提,使以往的話劇藝術在表達方式、理念等方面作出了擴展和創新。
在沉浸式戲劇表演中,其更多地將觀眾的角色體驗、參與當作核心,同時適當增加了一些藝術服務方面的內容和形式,確保觀眾的心理需求與藝術內涵本身形成和諧統一。相較于傳統的“環境戲劇”來說,沉浸式戲劇的設計和演繹,主要將表演過程中不同觀眾的情感體會、空間感受等作為核心參考因素。這也意味著在沉浸式戲劇的表演中,演員需要盡可能對故事情節做出優化,進一步拓展觀眾的欣賞視野,最大限度地消除演員與觀眾之間的天然界限。例如,“蒙太奇”藝術表達被廣泛應用在劇本寫作中,其不僅使故事的整體結構邏輯更具簡潔性,同時也由此誕生了以獨特場景、空間為核心的主題故事,并圍繞角色的情感、個性等因素做出了具象化的表達。這不僅為觀眾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也傳遞出了劇本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
沉浸式戲劇與電子游戲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這主要源于以角色扮演為核心的電子游戲模式與沉浸式戲劇十分相似。存在于電子游戲內的角色扮演形式主要包括線性、沙盒角色扮演兩種,這其中線性角色扮演是一種十分傳統的游戲模式,例如《仙劍奇俠傳》,因為該游戲大受歡迎,因此其也被拍成了電視劇。在游戲進行過程中,玩家可以自主選擇身份,并選取后續發展路線,最終在擊敗Boss后完成通關。而另外一種沙盒角色扮演,其本身是一種自由度相對較高的游戲形式,其不受傳統游戲模式的局限,更加傾向于自由探索、發展,例如《上古卷軸》。
沉浸式戲劇打破了傳統劇場戲劇表演中演員和觀眾分別處于舞臺上下的觀演形式。通過撤離觀眾席,使觀眾進入舞臺、融入舞臺,縮短觀眾與演員間的距離。從客觀角度來說,成熟的沉浸式戲劇能夠使觀眾成為演出的一部分。這并不單純指引導觀眾進入表演區域內,與演員近距離接觸,其更為關鍵的要點在于,積極把控演員、觀眾之間的溝通和關聯,使觀眾融入沉浸式戲劇表演過程中,甚至發揮出推進劇情的關鍵作用。利用沉浸式戲劇,還可以將原本單調的觀演空間轉化為多元化空間,使觀眾寄身于各個表演空間內。這樣的形式與傳統戲劇完全相反,傳統戲劇更加重視塑造演員角色,促進情節故事的跌宕發展。但沉浸式戲劇卻更多地將劇情核心放置在觀眾身上,使觀眾融入劇場內,這是沉浸式戲劇的創作關鍵,并且證明了沉浸式戲劇“觀演一體”的基本特征。通過這一舉措,能夠大幅度提升觀眾的觀影積極性,觀眾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信息轉變為主動進行信息獲取。
1.通過兼具互動、體驗特征的沉浸式戲劇表演,能夠調動觀眾注意力。設計人員想要保障戲劇效果的持續性,勢必要以調動觀眾注意力為前提。對于戲劇表演而言,調動觀眾注意力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而沉浸式戲劇,能夠最大化發揮其主動性優勢,使觀眾在觀影中有身臨其境之感,并憑借場景的變化以及演員表演,確保全身心地投入劇情,跟隨預先設計好的劇情節奏,使觀眾心理跟隨劇情進度產生由“緊張-舒緩”的情緒變化。
2.依靠多角度的互動、體驗帶入觀眾情感。在沉浸式戲劇表演中實現多維度的互動、體驗,除了能夠打破演員與觀眾間的天然壁壘外,還能夠使原本陌生的觀眾與觀眾之間產生互動。憑借戲劇表演的空間、道具等結構設計,除了能夠在實景中使觀眾獲得沉浸式體驗外,還可通過交互裝置的運用,使觀眾在虛擬空間內獲得沉浸式感受,保證觀眾能夠在戲劇懸念中產生情感,感受到戲劇中傳遞出的情感內涵。
3.通過多感官形式的體驗、互動,能夠避免觀眾對劇情產生懈怠心理。在沉浸式戲劇中,通過多感官形式的體驗、互動為觀眾帶來多元化的感官刺激,使觀眾發自內心地期盼下一段劇情的出現,以此來避免觀眾厭倦心理的出現。
1.演員的表演行為,能夠帶動觀眾出現情感行為的變化。具備互動、體驗特征的沉浸式戲劇表演,在某種程度上消除了傳統戲劇的局限性,使演員與觀眾之間形成了緊密的互動與溝通。觀眾除了可以近距離欣賞表演以外,還能夠參加到表演過程中,深入感受各個人物的情感,同時也可以為演員提供觀眾對劇情的態度和反饋。
2.通過戲劇交互裝置,能夠帶動觀眾間展開溝通與交流。交互裝置并非是戲劇表演過程中的必需品,但其卻可以起到強化表演效果的作用,其能夠使觀眾獲得沉浸式的體驗和感受。
3.通過戲劇道具的應用,能夠帶動觀眾展現出自我本能行為。在沉浸式戲劇表演中,可以通過合理應用相關道具來對觀眾行為作出引導,憑借道具的作用調動觀眾的注意力,使觀眾跟隨劇情做出本能行為,強化觀眾的戲劇表演體驗感。
1.在沉浸式戲劇的互動與體驗設計中,要重視觀眾的心理變化特征。通過把控觀眾內心變化,可以結合實際情況組織不同的互動形式。例如,在差異化的空間環境內,演員與觀眾之間的協調和互動,可能會導致這兩個主體間出現一定的身份變化,通過這一形式可以強化觀眾的觀賞體驗。同時依托多角度互動,可以在沉浸式的氛圍中調動觀眾的好奇心和體驗心理。因此,把控觀眾的內心變化,可以確保沉浸式戲劇擁有更為出色的吸引力。
2.在沉浸式戲劇中,要帶動觀眾的多感官融合。這樣的設計方式,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強化觀眾的沉浸式體驗。這是因為,單純依靠傳統戲劇中的視覺刺激,已經無法滿足觀眾日新月異的欣賞需求。因此在沉浸式戲劇的設計中,需要考慮到多感官融合的元素,盡可能在確保戲劇內容質量的前提下,充分調動起觀眾的視覺、聽覺、觸覺等,通過這樣的形式使觀眾可以真正與戲劇氛圍相融合,并在多種感官刺激的影響下,深刻體驗到戲劇的藝術魅力。
3.融合人體感應交互裝置,使觀眾觀影更具現實感。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交互裝置相較于以往的機械裝置而言,其更符合用戶的應用需求,這是因為在數字交互裝置中,相較于虛擬設計來說,現實設計更適用于沉浸式戲劇。借助人體感應交互裝置,觀眾可以在沉浸式戲劇中任意穿梭,使自己融入其中,同時體驗到周邊情境的不斷變化。在技術的發展進步下,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交互裝置,也逐漸被更具有沉浸式體驗感的VR設備所代替,觀眾對戲劇的體驗感更加真實,這不僅符合引入現實的原則,同時也在無形中減少了場務工作人員的任務量。
1.創造具備沉浸式體驗特征的互動體驗情境,使觀眾沉浸在體驗情境中。在實踐中,沉浸式戲劇表演空間大多由多個差異化的小空間共同組合形成。在這一互動空間內,觀眾能夠完全沉浸其中,釋放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將注意力轉移到虛擬空間,探索真實的自己。沉浸式戲劇環境必須兼具體驗性和互動性,才能成為出色的沉浸式戲劇。
2.設置可供觀眾觸摸的戲劇道具。作為戲劇中的一項分類,沉浸式戲劇在表演中同樣要遵守傳統戲劇形式的規章,同時立足于這一規章展開多元化創新。在我國傳統戲劇中,道具只是單純供演員用作表演。但在沉浸式戲劇中,可以將道具供給觀眾、演員同步運用,利用該方式加強觀眾與演員間的溝通和交流,并使觀眾在沉浸式戲劇中獲得豐富的體驗感受。
3.向內挖掘符合觀眾感知點的互動體驗形式。在具體的沉浸式戲劇中,觀眾的主要感知點可以表現為其期望值,想要真正滿足觀眾的期望值,則要先調動觀眾的積極情緒,使戲劇與觀眾心理需求相符合。在該過程中,可以充分結合觀眾的基本需要,進一步設計劇情走向,確保沉浸式戲劇中觀眾的主觀能動性得以調動,在滿足觀眾心理需求的同時,調動觀眾的感官體驗,使他們完全沉浸在戲劇表演中。
1.設置差異化的互動方式。根據實踐經驗來看,一場沉浸式戲劇中,觀眾的互動體驗可以從整體上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移情、沉浸以及高峰體驗階段。所謂移情階段,其具體指的是觀眾跟隨劇情走向,或是某個互動體驗達成觀眾心理與戲劇情感之間的和諧統一,最終實現觀眾的移情。而沉浸階段則是移情階段的深化。在沉浸式戲劇中觀眾經由主動探索和穿梭,最終完全沉浸在戲劇體驗中。而高峰體驗階段,一般會出現在戲劇的高潮階段,在前兩個階段的引導后,觀眾已經完全沉浸在戲劇內,完全忘記了自己“旁觀者”的身份,在潛意識中將自己認定為戲劇中的一個人物,打破了固有的身份局限性,重新定義自我身份。
2.通過高峰互動體驗,消散觀眾身份。在沉浸式戲劇中,觀眾在受到源自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刺激后,自己逐步沉浸在整個沉浸式戲劇之內,最終探索到獨屬于自我的個性化身份。在這一情境下,觀眾的“身份”已經不再是戲劇表演中的觀眾,而是參與劇情的一分子,雖然他們無法主動改變劇情走向,但卻可以完全參與到劇情發展走向中。通過合理的互動性體驗設計,使原有的觀眾身份消散,從根本上提升觀眾的沉浸式戲劇互動體驗。
3.從移情過渡到沉浸,創造令觀眾沉迷的互動情境。在戲劇的開始階段創造一定的互動情境,可以使觀眾主動進入劇情之內,在展示自我后,潛移默化地進入情境內容中,并由此產生移情的想法。隨后通過各類互動體驗設計,達到調動觀眾內心情感的目的,充分調動起觀眾情緒,使其可以有序展開自主行動,并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推動劇情向高潮發展,獲得主動推動劇情發展的體驗,并切實感受到由觀眾身份向戲劇演員轉變的過程,隨后立足于演員的角度對戲劇展開沉浸式體驗。
在人們越發重視生活質量的今天,沉浸式戲劇體驗逐漸變成了公眾娛樂的一種常見方式。想要確保觀眾在戲劇表演中獲得沉浸式體驗,則要注意完善沉浸式戲劇的各類互動體驗設計,把控觀眾的內心變化,使觀眾體驗到主觀上的互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