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冠青
讓農民買公積金,有必要嗎?浙江龍港試點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建立繳存和使用住房公積金制度,連續繳存6個月后可享受15萬—50萬元的公積金貸款額度,貸款利率為2.7%~3.2%。由此,龍港成為全國第一個讓農民繳存公積金的地方。
住房公積金是指企事業單位及其在職職工對等繳存的長期住房儲蓄金,具有購房時貸款利率相對較低等福利性。因為只針對城鎮,長期以來,農民群體不管是自建房還是進城買房,他們的籌款渠道要么是靠多年積蓄,要么是向親友借款或銀行貸款。
在公積金制度“擴面”至農民后,他們可以以相對較低的利率解決住房問題。此次龍港在新政中,還為“無房戶”提供了25%的政府配繳補助,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購房后的生活壓力。
對此,有評論認為,理想情況下,這一政策探索既有助于強化城鄉住房保障功能,實現住有所居,又能擴大住房公積金資金來源,緩解部分地區流動性緊張等問題,可謂一舉多得。不過與此同時,也有網友提出質疑,比如:農民會不會被當成清房地產“庫存”的“工具人”?
評判這一政策,歸根結底還是看它有沒有為農民群體解決真問題,帶來真實惠。筆者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還需在落實層面發力。
要尊重農民自主意愿,避免強制性執行。探索農民參保公積金,說到底是為他們提供多一重選擇,而不是逼農民都進城“上樓”。農民群體并非鐵板一塊,他們往往有著不同的家庭發展計劃。就勞動性質而言,進城務工人員、個體戶和農村務農人員的需求就通常有較大差異。一般來講,在大城市打工的農民工群體收入相對較高,對中青年群體來說,為了讓孩子獲得更為優質的教育資源,一些人就會考慮在城鎮買房。而很多農村務農者離不開田間日常耕作,也有固定居所,讓這部分農民繳存公積金,鼓勵其進城買房是不合理、不現實的。
考慮到公積金繳存具有半強制性,一旦加入,就意味著要像定期存款一樣存放多年。這些資金雖然每月看起來不多,但日積月累,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對未來沒有購房需求的農民來說,盲目加入并不合適。因此,在實施之初,有關部門就應該針對房地產市場發展狀況、公積金制度適合哪些人群等關鍵內容,進行客觀的宣傳,幫助農民群體理性抉擇。
城鄉一體化是個系統工程,在吸引農民進城購房的同時,還要在就業和福利保障層面做好對接配套,拿出足夠的政策誠意。目前,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民還存在可支配收入相對較低,養老保險、醫保報銷比例較低等短板。
如果農民進城后,在生活、教育和社會保障層面處處是“坎”,總是遇到差別待遇,必然會影響他們的歸屬感和獲得感,并反過來降低農民進城買房的積極性。因此,在將農民納入公積金繳存對象的同時,還需打通各類制度性障礙,讓城鄉人口流動更加順暢,讓農民進城后的生活更加舒心。
快速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如何用更人性化的政策應對城鄉新變化,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考驗著各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希望在龍港首創性探索的基礎上,有更多替農民分憂、給農民帶來實惠的政策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