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狄宣亞
社會福利院的存在,一直以來都體現著一個社會的良心。作為一種為“三無”老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撫養人)和孤殘兒童等社會最弱勢群體提供托底生活保障的機構,社會福利院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準,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公益事業發展的水準。
目前,國內大多數社會福利院依然是公建公營模式,依靠財政撥款建設和運營。社會福利院一般屬于事業單位,設有專門的人員編制,可以充分發揮政府主導性,為弱勢群體提供托底服務。但經過長期發展,公建公營模式的弊端也凸顯出來。一方面,針對社會福利院等公益服務性機構,政府投入大、負擔重,導致社會福利院的發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公建公營模式下的福利機構,存在人員緊張、經費短缺、服務設施落后、管理僵化等弊端,服務效能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為解決這些問題,國內的社會福利機構在不斷探索新模式、新路徑。例如,社會福利院開放部分床位,實行政府供養與個人自費寄養相結合的形式,實現一定盈利。有的機構還采用了公建民營形式,由政府承擔機構建設成本,以招標方式,由社會組織或民辦服務機構進行經營管理,政府在經營上給予支持、引導與監管,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市場化運營。
社會福利機構市場化經營的方式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有部分服務承包、補貼制度、自助性服務等。早在2000年,上海就率先推出政府購買服務形式,盧灣區等6個區的12個街道開展了依托養老機構進行居家養老的試點工作。蘇州市六區四市所有街道、鄉鎮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和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也都是采取公建民營的形式運營。社會福利機構采用市場化運營,可以保證其服務理念、手段、設施的及時更新升級,為救扶群體提供更多元、更高效的服務。
市場化運營也引發了質疑:如果提供托底保障的社會福利服務都采用市場化的形式,那如何保證為社會最弱勢群體提供穩定保障?比如,一家社會福利院向一家專業養老服務公司購買了服務,一旦公司破產,無法繼續提供服務,那誰來承擔風險?
對此可以通過市場化方法,比如做好購前評估、過程監管、購后審核,簽訂保障性協議,最大限度降低可能發生的風險。例如,政府發現服務公司出現經營違約問題,可以提前終止服務;又比如,對于福利機構中自費寄養的群體,可以采用購買服務的形式,對于政府供養的救扶群體則不采用購買服務的形式,從各個方面將市場化經營的風險降到最低。
長遠來看,社會福利事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才能充分激發各類要素的活力,讓弱勢群體得到更充分的關愛。鑒于此,有必要將市場化的社會服務更多地引入公立社會福利機構中,激活社會福利機構的各類資源:將更優質的服務、更多的活力帶入到社會福利機構中。
在此過程中,政府依然要擔當主導者的角色,發揮好決策、引導和監督的職能,充分了解救扶群體的需求,做他們最堅強的后盾。同時又要開放社會資源,將最適切的服務提供給每一個需要照拂的人,讓社會福利機構成為人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機構,增強救扶群體的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