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自治區教學研究室 劉 恒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正式發布《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和16個學科課程標準,描繪了我國十多年甚或更久遠的育人藍圖,這是基礎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全區各地中小學掀起了一場學習新課標的熱潮。下面,筆者將自己學習《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化學新課標)的心得體會與大家一起交流。
當前,我國義務教育已實現全面普及,正處于從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的轉型階段,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義務教育化學課程面臨著新要求和新挑戰。化學新課標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發展和改革的一系列要求為依據,以前期課程標準實施情況調研結果和國際比較等專題研究為基礎,經歷了近三年的修訂過程,為我們國家基礎化學教育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學校教育范疇的目標層級里,最高教育目標是國家的教育方針,將國家的教育方針落實到學期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或課時教學目標時,需要學科課程標準實現學科育人要求的具體化,而各學科承擔的育人目標就是學科核心素養。化學新課標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三個問題作出了化學育人的全面解答,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國家和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體現了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

對比《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關于化學課程性質的描述,化學新課標在“課程性質”部分主要有三方面的變化。一是重新闡述了化學的學科本質: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轉化及應用的一門基礎學科,其特征是從分子層次認識物質,通過化學變化創造物質。這其中增加了“轉化”一詞,表達了化學實現學科功能價值的關鍵,體現了化學學科獨有的特點。二是明確了學科領域,指出化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物理學共同構成物質科學的基礎。這里明確了化學與物理學的基本關系,表明學科綜合的必要性,為跨學科學習奠定了基礎。三是強調了化學學科的重要作用:是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能源科學、信息科學和航空航天工程等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基礎,是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應對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重大挑戰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學新課標凝練了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科學態度與責任四條核心素養,作為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學習的終極目標,四條核心素養的關系見圖1。

圖1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培養核心素養育人目標
核心素養貫穿于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和課程實施六大板塊,實現課程設計的系統性。化學新課標中的學科核心素養“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索與實踐、科學態度與責任”參照了《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的“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核心素養。筆者認為,二者之間的聯系有三點:一是都從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正確價值觀方面進行描述,體現了核心素養內在的一致性;二是都從化學學科領域、科學領域和跨學科領域進行闡述,體現核心素養領域的系統性;三是初中化學核心素養和高中化學核心素養表述存在差異,體現出核心素養的進階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化學核心素養和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的關系見圖2。

圖2 義務教育階段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與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之間的聯系

大概念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觀念、思想和方法,具有重要的遷移應用價值,實施大概念統領的教學有助于核心素養的落實。化學新課標中描述為:“大概念是指反映學科本質,具有高度概括性、統攝性和遷移應用價值的思想觀念。”大概念是專家思維,具有高通路的遷移性,能夠幫助學生解決陌生且復雜環境中的問題。化學大概念包括化學科學本質、物質的多樣性、物質的組成、物質的變化與轉化和化學與可持續發展,其中可持續發展是跨學科大概念。義務教育化學課程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設置五個學習主題,即“科學探究與化學實驗”“物質的性質與應用”“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物質的化學變化”“化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五個學習主題既獨立又交叉,比如:主題1是其他四個主題學習研究的基礎,如“1.3化學實驗探究的思路與方法”的學習在其他四個學習主題中都會有安排,并在知識、能力和素養方面逐步進階。主題2、3、4側重化學學科本體知識學習,主題5側重跨學科綜合性學習,主題1 ~ 4的“綜合實踐內容”也是在主題5中選擇。 每個主題的“思路與方法和學生必做實驗及實踐活動”并非是獨立學習內容,而是以核心知識作為基本載體展開的。
每個學習主題由五個維度的內容構成,包括大概念、核心知識、基本思路與方法、重要態度、必做實驗及實踐活動,圍繞大概念構建學習主題的內容結構,將課程目標具體化為各學習主題的內容要求,體現了知識和能力維度、過程與方法維度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是“三維目標”在大概念統領下的進一步發展與優化,有助于落實核心素養。
下面以學習主題2“物質的性質與應用”為例,說明五個維度的具體情況。其中“2.1物質的多樣性”中“物質多樣性”是大概念,“認識物質是多樣的,知道物質既有天然存在的也有人工創造的,既有無機物也有有機物;認識依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可以對物質進行分類……”是對大概念的具體解釋。“2.2常見的物質”中“ 2.2.1空氣、氧氣、二氧化碳、2.2.2水和溶液、2.2.3金屬與金屬礦物、2.2.4常見的酸、堿、鹽”這一部分是核心知識。“2.3認識物質性質的思路與方法”用來幫助師生明確學習核心知識的主要思路與方法。“2.4物質性質的廣泛應用及化學品的合理使用”是完成這部分內容學習后應該形成的重要態度,即價值觀。“2.5學生必做實驗及實踐活動”是要求學校和教師為學生提供必做實驗及從學習主題5中選擇實踐活動。
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了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這是評價依據,是教學的指揮棒。學業質量的描述分為四個部分,每一部分依次對應核心素養中的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和科學態度與責任。其中的每一句話都是質量標準,提出了完成學習后需要達到的程度。在表述格式上采用“在……情境中,能……(做什么)”,與核心素養中“為未來培養人”的核心理念形成照應,構成閉環,體現“教—學—評”的一致性。

1.學業要求、學業質量和學業質量標準。
化學新課標中出現了學業要求、學業質量和學業質量標準三個相近的專業性較強的詞語,它們都是用來評價學生學習質量的。其中學業要求設置在每個學習主題中,是指學生在完成主題學習任務后應該達到的要求,即階段性學習評價標準。化學新課標第五部分是學業質量,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了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學業質量標準是以化學課程對核心素養的目標要求為依據、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特征進行的整體刻畫,用于反映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學業質量標準是化學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重要依據,對化學教材編寫、教學和評價實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這樣看來,學業質量是指在初中階段,學生學完化學這門課程后應該達到的總要求,學業質量標準是學業質量描述的具體要求。下面舉例說明。
主題2“物質的性質與應用”中的學業要求中有“1.能依據物質的組成對物質進行分類,并能識別純凈物和混合物、單質和化合物;能依據物質的類別列舉一些簡單的單質、氧化物、酸、堿、鹽及生活中常見的有機物。”這是要求學生在完成主題2的學習后應該形成的基本分類能力,是階段性學習要求。在學業質量中對這一部分的要求是“能從元素與分子視角辨識常見物質,結合實例區分混合物與純凈物、單質與化合物”,這句話是對學生完成初中化學學習后在形成分類思想上的總要求,用來描述總要求的這句話即學業質量標準。
2.核心素養與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間的關系。
需要進一步明確核心素養是育人目標,義務教育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完成全部初中化學課程學習后達到的最高要求。目前課程改革中倡導的大單元整體教學、深度學習、項目學習、跨學科學習等方式共同的特點都是以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是實現育人目標的途徑,是攀登育人目標這個峰頂的不同實踐之路。
3.關于“跨學科”學習。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要求“跨學科”學習不少于學科教學總課時的10%。“跨學科”學習需要在“跨學科”大概念的統領下形成“跨學科”學習主題,各學科在教學中完成本學科應該承擔的教學部分。“跨學科”學習的方案設計,需要通過區域教研及學科間的聯合教研活動完成,要以新課標指導下的義務教育新教材為藍本,逐步摸索與實踐,待到形成成熟的“跨學科”教學模型后再開展創新。
1.創設真實情境的必要性。
核心素養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表現出來的,而是需要在特定的真實環境中表現,所以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真實情境。真實情境為學生學習提供經歷、體驗、探索的可能。創設的真實情境是“在攀登核心素養峰頂之路上”的“一草一木”“花鳥蟲魚”和 “重重關卡”,這些情境是教師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生產、科技發展等的真實素材。核心素養是可以培養的,也是可以評價的。不是每一個學生今后都要從事與化學相關的職業,但是,作為化學教育工作者,我們一定希望學生經過化學課程學習后:學會用化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學會用化學的思維思考世界,學會用化學的語言表達世界,這是化學核心素養的“三會”評價標準。

2.真實情境的選擇。
化學新課標提供了選擇真實情境的策略、素材及實施路徑。具體內容安排在“主題學習”中的“教學提示”部分,其中“教學策略建議”從思路上給出指導,側重教學理念和方向,強調情境的重要性。“情境素材建議”從化學史、貼近學生的生活、重要的化工生產及科技發展等內容給出素材選擇,操作性進一步增強。“學習活動建議”從探究、調查研究與實踐及項目學習三個方面指明方法和路徑,給出更加具體化的學習指導。教師可以根據學情選擇適合的真實情境,構建探究類、任務化、項目式的“沉浸式”的學習環境。筆者建議化學教師選擇贊美化學、宣揚化學為人類社會帶來重要影響的真實情境,且要站位高遠、立意新穎、有創造性。
3.在教學實踐中避免出現的問題。
化學新課標中提出化學課程要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反映人類探索物質世界的化學基本觀念和規律,創設真實問題情境,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對化學學科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價值具有積極的認識。
(1)負面訊息的引用。
有些化學教師在課堂上喜歡選擇負面的化學新聞,比如:講氨氣、氯氣的時候,會舉例裝有液氨或液氯的車發生事故的負面新聞。這些事故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學生認為“化學有害”的錯誤認知。化學教師應從正面引導,積極贊賞化學給世界帶來的美好。比如:因為合成氨大量用于生產化肥,解決了千百萬人的溫飽問題;因為化學工藝在生產晶體硅方面的不斷進步,信息化才能如此普及,高效地服務全人類。

(2)脫離真實生活。
一些化學教師在講“二氧化碳的性質”時,往往會講述一個“屠狗洞”的故事,故事大意:在意大利某地區有一個神秘的山洞,人牽著狗進去后,狗死了,人安然無恙地走出山洞,究其原因,是山洞中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導致的。這樣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故事,在一個基于科學證據推理的化學課上出現是嚴重錯誤的,甚至是荒誕的。真實情境的精髓是真實性,不是道聽途說,在教學中,教師切勿選擇不科學、不嚴謹的“故事”作為情境。
(3)“穿靴戴帽”式的課堂情境。
課堂教學中引入情境已成為大多數化學教師的共識,而這些情境一般僅僅用于課堂的導入,在導入后即完成它的使命,之后的學習活動與此情境再無關系。我們倡導“一以貫之”的情境,不僅是引入激趣,更重要的是為學生不斷深入學習核心知識創設高質量問題、形成挑戰性任務或系統化項目,促使學生體驗到:只有不斷地掌握知識和技能才可以解決實際問題。形成良好的學習成果,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總之,教師要以化學新課標為導向,深入研究核心素養的學科特點和要求,積極探尋從學科目標內容轉化為學生認知和能力的影響因素、培養路徑和實踐方式,聚焦課堂教學主渠道,創新改進育人方式,進而真正實現課程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