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朱成東
課程標準是引領義務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和依據。為了更好地落實《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我們有必要對其內容進行梳理學習。《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 主要包含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等內容,較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舊課標”)中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有較大的改變,并增加了學業質量,確定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課程修訂的重要理念,在這一理念下,化學課程內容的結構和具體內容都有調整,理解和把握課程內容,可有效將其落實于教學實踐中。
舊課標中將化學課程定義為基礎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實驗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并注重與實際生產、生活的聯系;新課標中將化學課程定位為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轉化及應用的一門基礎學科,是材料、生命、環境、能源等多種科學的重要基礎,與物理學共同構成物質科學的基礎,強調了化學學科的重要性。
新課標將“充分發揮化學課程的育人功能、整體規劃素養立意的課程目標、構建大概念統領的化學課程內容體系、重視開展核心素養導向的化學教學、倡導實施促進發展的評價”作為課程理念。重視與小學科學課程和高中化學課程的銜接,也關注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并強調重視開展核心素養導向的化學教學。
舊課標中提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新課標在三維目標的基礎上提出發展學生的“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科學態度與責任”的核心素養目標。下表是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


核心素養 目標要求化學觀念 形成化學觀念,解決實際問題科學思維 發展科學思維,強化創新意識科學探究與實踐 經歷科學探究,增強實踐能力科學態度與責任 養成科學態度,具有責任擔當
新舊課標的課程內容都包含5大主題,但部分內容有調整變化。例如:“身邊的化學物質”主題并入“物質的性質與應用”,“化學與社會發展”中加入了“跨學科實踐”的內容等。一級主題在原來的“理解”“能力”“實踐”“表示”等認知性內容的基礎上,新增了一些“思路”“方法”“使用”“應對”等實用性內容,具體如下。
1.科學探究→科學探究與化學實驗。
新課標較舊課標新增了“化學科學本質”“化學實驗探究的思路與方法”“科學探究的態度”三塊內容。同時新課標中的“實驗探究”包含了舊課標中的“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和“學習基本的實驗技能”內容,新課標中的“學生必做實驗及實踐活動”也取代了舊課標中的“完成基本的學生實驗”。可以看出,新課標強化了科學探究與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引領化學教學不僅要重視化學實驗探究的思路與方法,更要關注學生在實驗中的科學探究態度。
2.身邊的化學物質→物質的性質與應用。
新課標將舊課標中的“我們周圍的空氣”具體明確表述為“空氣、氧氣、二氧化碳”,“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明確表述為“常見酸、堿、鹽”,從而指向精準,從源頭上做好義務教育的減負工作。新增“物質的多樣性”“認識物質性質的思路與方法”“物質性質的廣泛應用及化學品的合理使用”“學生必做實驗及實踐活動”,新增加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更注重學生學習化學的思路與方法。
3.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組成與結構。
內容完全重組,原本的“認識化學元素”“物質組成的表示”等都放在了“元素、分子、原子與物質”所在的三級主題中;新增了“認識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的思路與方法”“研究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的意義”“學生必做實驗及實踐活動”。該部分內容的重組,反映了新課標要突出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的化學學科特征。
4.物質的化學變化。
舊課標中的“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和“質量守恒定律”合并為新課標中的“化學反應及質量守恒定律”,刪減了“認識幾種化學反應”,新增了“認識化學反應的思路與方法”“化學反應的應用價值及合理調控”“學生必做實驗及實踐活動”。這部分內容的“刪”與“增”說明新課標要求從以往單純的“知識”學習轉向思路方法的學習及從實驗實踐中獲取知識。
5.化學與社會發展→化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

這部分內容將原來的四個二級主題合并為“化學與資源、能源、材料、環境、健康”,并新增 了“化 學與可持續發展”“化 學、技術,工程融合解決跨學科問題的思路與方法”“應對未來不確定性挑戰”(包含“科學倫理及法律規范”和“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合理應對”)“跨學科實踐活動”。本主題的變化表明“跨學科”在本輪新課改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說明在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要有綠色化學的觀念、跨學科意識。
新增加的“學業質量”包含“學業質量內涵”和“學業質量描述”兩部分。學業質量內涵闡述了什么是“學業質量”“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學業質量標準”及其作用;“學業質量描述”則依據化學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對學生學完化學課程內容后的學業成就表現進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學業質量的增加不僅對教材編寫、考試命題具有指導意義,更重要的是為教師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表現性評價提供了重要依據。
1.整體設計單元教學目標。
教師要明確義務教育化學課程要發展的核心素養,深挖不同階段化學知識承載的素養功能,合理規劃單元教學內容,整體設計單元教學目標。教師要能夠系統認識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的關系,既要以主題為單位正確理解課程標準的相關目標要求,對其中蘊含的核心素養進行解構,又能兼顧單元和課時教學內容,建構科學合理的課時教學目標。同時能夠深入了解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相關主題內容時所需達到的基本水平,體現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的完整進階過程。
2.科學規范敘寫教學目標。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認識和設計存在諸多誤區,在課時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存在以下現象:過分關注知識體系,忽視學生認知水平;過分關注預設性目標,忽視生成性目標;過分關注顯性目標,忽視隱性目標等。在課時教學目標的敘寫方式上存在行為主體混亂、行為動詞使用不準確等現象。對此,教師應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和教材,挖掘其中承載的核心素養要素;同時深入了解學情,把握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和起始能力,在此基礎上準確規范地表述目標體系。
3.有效整合教學資源。
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化學課程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目標,整體把握新課標中的課程內容:一是對初中化學教學內容依據大概念進行優化重組,使化學知識更系統化、層次化、結構化,幫助學生完整地對初中化學知識體系進行建構;二是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改變教學思路,整合地方教學資源,融合校本課程對教學過程進行整體設計;三是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結合學生的認識水平有效整合網絡教學資源。
1.確定單元教學主題。

單元整體教學需要教師基于化學新課標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選取合適的主題,建立該主題下各核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若干課時、進階式任務設計和實施實現教學目標。即教師要通過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結合對化學學科知識的理解,明確化學核心知識及大概念,構建知識的結構框架。深入挖掘化學核心知識背后承載的素養發展功能,設計承載化學核心知識的問題和活動,結合學情以及學生學習需求,確定單元教學主題。單元教學主題可以是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發展類的教學主題,也可以是真實問題解決類的教學主題。
2.規劃單元教學設計。
知識轉化為素養離不開情境。教師整體規劃單元教學設計時要精心創設學習情境,要利用情境設計學習問題,使問題蘊含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之中,通過設計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問題的發現、提出、解決過程,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自我建構新知的過程;要依據問題設計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是連接核心知識和具體知識點的橋梁和紐帶,是實現知識結構化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途徑。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具體流程如下圖所示。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流程圖
1.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學生個體是動態發展的,教學手段是日益更新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更加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和專長來優化教學過程,可以實行差異化教學。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已經成為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其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一方面要繼續拓展科學探究的內涵和外延,使有探究可能、有探究必要、有探究價值的內容盡可能讓學生通過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另一方面可以積極探索大概念引領的課堂教學改革、現代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深度融合,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充分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跨學科實踐活動是本輪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新課標中列舉了10個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要明確每個跨學科實踐活動的素養功能,依據要發展的核心素養精心設計、有效地組織實施。對于化學學科的跨學科實踐活動,我們更多的是主張以化學學科為主,融合其他學科來解決真實問題。在跨學科綜合實驗活動中,應依據核心素養發展目標,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交流和討論,提倡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和跨學科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增進其對所學內容的深刻理解。要多留給學生思考時間、多要求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使他們在理解實驗原理的基礎上,形成操作技能,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深度學習的核心是高階思維,而科學的本質特征是科學探究,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讓學生親歷問題解決過程,發展學生高階思維能力,使深度學習真正發生。

3.注意貼近學生生活,聯系社會實際。
化學學科與生產、生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選擇和組織體現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相互關系的內容,緊密聯系生產生活,運用化學知識解釋現實生產、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能夠從現實生活、生產中發現化學學科的價值,從而落實科學態度與責任的素養發展。
教師應重視跨學科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以真實情境為背景,設計綜合性、開放性的真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應用多學科知識、工程技術與信息技術來思考、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案。如“調查當地燃料的來源和使用的情況,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議”“調查當地的環境污染情況,提出減少污染的初步意見”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多維度、多角度對其進行分析或探究。
4.深入發掘學科價值,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化學學科價值包括學科社會價值、學科本質價值和學科育人價值。新課標指出,化學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化學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化學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化學課程對學生的發展價值,除了自身知識體系外,還具有認知價值及實用價值,其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方法、學科觀念、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發展影響深遠。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挖掘化學學科價值,注重學生能力進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