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葉飛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并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我國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營造良好的外部輿論環境。[1]國際輿論格局的構建與國家形象的塑造由本國媒體的“自塑”與外國媒體的“他塑”共同打造。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報道的敘事策略與報道基調,以及背后的價值觀念與意識形態值得深入研究。我們要探索西方媒體報道中國議題的“他塑”基本規律,針對西方媒體的歪曲或丑化的報道,通過“自塑”進行糾偏,塑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
《時代周刊》(Time)是世界知名媒體品牌,與《新聞周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并列為美國三大時事性周刊之一,創建于1923年,在幾個大洲有不同的版本?!稌r代周刊》善于追蹤國際重大新聞事件,提供背景資料,并進行闡釋分析,給“忙人”一個看世界的窗口。隨著中國崛起,《時代周刊》加大了對中國的報道,關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不同領域。
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體,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2]包括對該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地理等方面狀況的認識與評價。[3]昆奇克(Kunczik)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人對某個國家的描述,對該國及其人民的真實想法。[4]國家形象作為人們對某一國家的總體認知和評價,關乎國家的軟實力、影響力和吸引力。國家形象有好有壞,良好的國家形象就是國家品牌形象,是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寶貴的無形資產,有助于提高國際話語權、參與全球治理,有益于維護國家利益、推動國家發展。國家品牌是一個時期內一個國家在其他國家公民心目中的總體形象,也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5]國家品牌形象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軟實力,既具有極強的政治屬性,又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
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歷來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良好形象有助于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國家形象的塑造以綜合國力為基礎,既包括本國政府與媒體的塑造與傳播,也包括他國政府與媒體的塑造與傳播。但是由于報道立場、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國內外媒體塑造的國家形象顯著不同。在國家形象的“自塑”方面,我國主要依靠公共外交、影視作品、宣傳片、紀錄片、新聞出版與翻譯工作等渠道自塑。在“他塑”方面,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影響了中國國家形象。因此,研究西方媒體“他塑”現象,有助于針對性提升我國國家形象。
框架理論最早由貝特森提出,其后被引入大眾傳播研究中。戈夫曼指出:框架是指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構;人們對于現實生活經驗的歸納、結構與闡釋都依賴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們定位、感知、理解、歸納眾多具體信息。[6]恩特曼認為新聞框架是對事實的選擇和凸顯[7],吉特林認為新聞框架就是選擇、強調和表達的原則[8],鐘蔚文則認為新聞框架是對事實的選擇和重組等[9]。新聞框架分析旨在通過分析新聞文本的框架建構來揭示新聞報道如何影響受眾的認知和理解,是新聞傳播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10]
學者們運用不同方法來量化分析新聞框架,包括形式框架、內容框架等。學者臧國仁提出了新聞框架的三個層次:高層次的新聞框架是宏觀把握媒體對某一事件的議題設置,如報道主題、報道數量、報道基調等;中層次框架指分析主要事件即新聞事件的主要內容;低層次的新聞框架分析其表現形式,即語言符號的使用,包括修辭與風格等。[11]本文的分析以“新聞框架三層次說”為基礎,并根據研究對象對其進行調整,建構包括高層次、中層次與低層次等三個新聞框架。高層次框架包括報道主題、數量分布、信息性質、態度基調等四個方面,中層次框架包括涉及行業、地區、機構、人物等四個方面,低層次框架包括消息來源、報道關鍵詞等兩個方面,運用內容分析法對《時代周刊》有關中國的報道敘事框架與隱藏的意識形態進行深入分析。
本文從數據庫“Academic Search Index”中搜索“Time.com”,在標題中輸入“China”或“Chinese”,共搜索到1498篇新聞報道,按照比例每年選取12~16篇新聞報道樣本,從報道標題目錄中等距抽樣一共123篇文章作為語料庫進行內容分析,建構框架類目,從新聞框架視角分析中國形象。
基于新聞框架理論,從高層次、中層次與低層次對語料庫進行統計分析,解讀報道主題、情感態度與意識形態等要素。
1.報道主題:聚焦政治外交、經濟金融、社會生活等議題
政治外交方面,報道立場大部分對中國抱有意識形態偏見,把自己塑造成“人權教師爺”,丑化中國人權狀況。35篇文章涉及政治外交主題,占整個報道的28%,其中消息15篇,深度報道20篇。好的、積極的正面主題報道2篇,是中美聯合應對朝鮮的核問題、紐約市長稱贊中國捐助呼吸機;中性主題的8篇,是美國大使駱家輝辭職、中國告訴美朝應急剎車、中國譴責G7在南海問題上選邊站等;報道壞的、消極的負面主題的文章25篇,其中62%持批評態度,涉及的關鍵詞是黑客偷聽、強迫勞動、人權分子被審判等負面話題。
社會生活方面,對中國的環境、食品、空氣污染等負面信息特別關注,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問題,對中國脫貧攻堅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鮮有報道。一共33篇文章,負面信息較多,占比近一半,正面信息較少,但是態度較為中立,占比42%。11篇文章持批評態度,占比33%,主要是環境污染、寵物食品的污染、水污染等。8篇持贊成態度的文章主題分別是人口政策放松與勞改所廢除、北京郊區收破爛的農民工的奮斗故事、女性不刮腋毛運動等。
經濟貿易方面,一共24篇文章。11篇正面信息,陳述了中國的經濟貿易發展的客觀事實,立場相對客觀,但也出現中國經濟“崩潰論”“威脅論”的論調。持批評態度的8篇分別是中國日益增長的核能工業對世界威脅、華為不值得信任、中國房地產走向崩潰等;持贊成態度的5篇分別是中國推動世界旅游業的增長、聯想通過兼并美國公司業務成為世界個人電腦巨頭、光棍節促進中國消費等。持中立態度的有11篇,例如,中美都無法贏得貿易戰的獨家報道,(《Exclusive:New Study Says U.S.Can't Win the Trade War and Neither Can China》)[12]。
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報道總體比較中立,堅持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少數報道是政治污蔑與偏見。11篇報道有5篇持贊成態度,分別是美國處理新冠肺炎疫情比中國糟糕100倍,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死亡率低,中國馴服了第二波疫情等。負面的報道分別是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起源與擴散、強制隔離、護士剃光頭參加抗疫與消費女性等。一篇關于新冠肺炎疫情起源的文章非常罕見地持中立態度(《Don't Blame China.The Next Pandemic Could Come from Anywhere》)[13],不要譴責中國,下一次大流行可能來自任何地方,詳細地報道了泰國曼谷的乍得周末野生動物市場以及美國丹佛郊外的野生動物倉庫大量走私的野生動物。
教育文化方面,負面消息多,對中國古老文明報道很少。3篇負面報道,分別是中國的醫學留學生盜竊實驗室癌癥樣本成果、美國飛行訓練中心驅除不懂英文的中國學員、中國公民參加美國高考涉嫌作假抄襲,1篇正面報道是考古學的重大發現。體育方面3篇負面報道是孫楊與霍頓的興奮劑口水戰,馬拉松比賽運動員受傷,莫雷支持香港暴亂。
軍事方面,渲染中國“軍事威脅論”,為美國的武力擴張與霸權行為尋找借口。5篇涉及軍事方面的報道均為深度報道,其中,4篇為負面報道,1篇為中性報道。4篇負面報道主題是關于中國在南中國海建設軍事設施、部署導彈以及強調美國航母的航行自由,日本為了應對中國和朝鮮的威脅提高軍事預算等。
科技方面,客觀報道了中國的科技進步。5篇科技行業的文章,信息性質與報道基調均為正面,報道了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雄心勃勃的計劃與取得的驕人業績。其中,2篇消息分別是中國射電望遠鏡收集700萬顆星星的數據,中國計劃向火星發送探測器,3篇深度報道分別是中國科學家計劃發射人造月亮照亮夜空、中國在月球背面著陸、中國帶回月球樣本。
2.數量分布: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社會生活與經濟貿易領域
《時代周刊》關注國計民生的硬新聞領域,有關中國的報道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社會生活、經濟貿易等領域,分別是35、33、24篇,占總體的比例為75%。同時在科技、文化、教育、體育等領域也有一定數量的報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后主要關注點是疫情的起源、傳播與防控,一共11篇深度報道。體裁方面,主要是消息、深度報道與評論。其中,深度報道包括各種解釋性報道、系列報道與調查性報道等,評論主要集中在經濟貿易領域,一共11篇,占總體15篇評論的73%,包括關稅對中美經濟的影響、中國核能對世界意味著什么、為什么中國公布碳排放的真實數字不是壞事、研究顯示中美均無法贏得貿易戰、特朗普政府如何讓中國贏得東南亞貿易等多篇評論。
3.信息性質:負面新聞為主,同時保持一定的平衡
如表1所示,《時代周刊》123篇新聞報道中,負面新聞66篇,超過一半,印證了美國“壞消息就是好新聞”的新聞價值取向,中性報道占比23%,正面報道占比23%。負面新聞最多的領域是軍事方面,達到了80%,主要是批評中國將南海軍事化,與東南亞國家的外交與軍事沖突等。政治外交方面負面消息較多,達到了71%。科技方面的報道全是正面消息,占100%。經濟貿易與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正面信息也較多,達到46%左右。

表1 報道的信息性質與態度基調
4.態度基調:批評與中立態度為主,不同類型內容的態度基調顯著不同
整個123篇新聞報道中,贊成的只有21%,批評占比41%,中立占比38%,說明《時代周刊》對中國采取了比較負面的立場。但是每個不同的領域,態度基調呈現出不同的特點,35篇政治外交領域的報道,只有2篇是持贊成態度,即中國對朝鮮施壓使其放棄核戰略,中國捐助呼吸機。經濟貿易方面持批評態度的文章達到33%,雖然中國取得了經濟成就,但是批評中國有侵犯知識產權、黑客攻擊、控制匯率等不遵守規則的行為。在社會生活領域有8篇贊成的文章,報道了中國社會的文明進步。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報道也有5篇持贊成態度。有關中國太空探索科技領域的報道贊成比例為100%,稱贊了中國航空業的驚人成就。
中層框架主要是分析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包括涉及的行業、地區、機構與人物,探索新聞事件的背景、起因、脈絡、結果、趨勢等,從中層次審視新聞報道的核心事件與敘事邏輯。
1.報道涉及的行業:主要聚焦于政府機關、公共管理以及衛生社會工作
按照2017年版本《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標準,《時代周刊》70篇文章報道了公共管理、社會保障等S大類產業,主要是中國共產黨機關、國家機構、人民政協等公共管理,以及人民法院、檢察院等司法機構方面的報道,主要是國家行政機構項目的綜合事務、對外事務、公共安全、社會事務、經濟事務等。
《時代周刊》報道的行業如圖1所示,覆蓋面較廣。文化、體育和娛樂等R大類產業報道包括馬拉松比賽選手受傷、孫楊霍頓的口水戰、莫雷香港言論、同性戀電影下架以及考古重大發現等主題的8篇報道。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I大類產業報道包括華為的發展、聯想兼并業務、華為參與美國農村電信業務、網絡竊聽與黑客攻擊、索尼游戲進入中國等7篇文章。金融J大類行業報道包括中美貿易戰、阿里巴巴美國上市、貨幣匯率與貿易戰導致金融證券市場變動等6篇文章??茖W研究M大類報道主要是火星月球的探索、貴州射電望遠鏡的運營等5篇文章。衛生與社會工作Q大類產業報道包括武漢海鮮市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病毒檢測跟蹤與控制、疫情期間的在線醫療等5篇文章。制造業C大類產業報道主要是寵物食品安全、地溝油與電子產品的生產。住宿餐飲H大類產業報道包括中國建豪華游艇、馬里國旅游產業與中國游客、中國四川“死?!甭糜蔚?篇文章。

圖1 報道涉及的行業
2.報道涉及的地區:關注臺灣、香港與南中國海等熱點地區
《時代周刊》聚焦熱點地區,因報道主題不同,呈現出不同的中國鏡像。在政治新聞報道中,熱點地區包括北京、臺灣、香港、南中國海等地區;在軍事報道中,經常出現南海沖突的西沙群島(the Paracels)與南沙群島(Spratlys archipelago)、斯卡伯勒淺灘(Scarborough Shoal);在科技報道中,四川西昌、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等經常出現;在旅游報道中,關注了四川運城的“中國死?!?,熊貓保護區四川臥龍;在社會新聞報道中,出現了火箭殘骸造成損失的湖南綏寧縣,衛星圖片顯示嚴重污染的紫禁城與哈爾濱,發生馬拉松事故的清遠縣,暴發疫情的武漢等。
《時代周刊》報道中國主題的新聞中,也經常出現其他國家或地區,映射出對中國與西方政治制度的差異以及經濟軍事擴張的焦慮。例如,報道了中國與法國聯合投資的英國核能電廠;在遏制華為事件中,報道了日本、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的抵制;有關間諜被捕的報道中,出現了瑞典、澳大利亞等相關國家;在南海沖突的報道中,經常提到菲律賓、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中,關注了新加坡、泰國、法國、智利、加拿大等國家的疫情;在外交報道中,報道了中國駐菲律賓外交官被害以及緬甸難民涌入中國等事件。
3.報道涉及的機構:關注政府部門、知名企業與非政府組織等
《時代周刊》報道中的中國機構包括中國共產黨、全國人大常委會、外交部、國防部等。另外,還有其他機構,如中國廣核集團進軍歐洲,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關閉非法網站,中國人民銀行讓人民幣貶值促進出口等。在經濟新聞報道中《時代周刊》表達出對中國經濟擴張的擔憂,關注了深圳華為的5G業務擴張,騰訊公司在美國的兼并收購,聯想兼并IBM的個人電腦業務等。社會新聞報道方面,關注伊朗游輪在中國近海著火、郭美美與中國紅十字會、索尼工廠的學生被強迫實習等。
《時代周刊》有關中國話題報道中的涉及外國政府機構很多,白宮、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中央情報局(CIA)、五角大樓(Pentagon)、白宮情報委員會、參議院國際關系委員會等經常出現,說明中美在人權領域、間諜情報、貿易金融領域斗爭激烈,也側面印證了美國把中國作為主要的競爭對手與重要威脅。報道涉及的其他機構包括杜嘉班納(Dolce&Gabbana)辱華事件,勞工觀察人權組織關注中國勞工,美國環境保護署(EPA)關注中國碳排放,無國界記者組織(RSF)譴責中國加大國際宣傳的力度等。
4.報道涉及的人物:國家領導人、機構領導以及“人權活動分子”等
《時代周刊》報道中的中國人物包括中國領導人與政府部門領導。另外,報道中出現的中國“焦點新聞”人物包括計劃生育被罰款的導演張藝謀、被加拿大扣留的孟晚舟、宣稱“如果霧霾無法抵抗就讓它不進入心靈”的于丹等,還包括“中國黑客”“人權活動分子”“透明斗士”“人權律師”、被中國拘留的澳洲華人學者馮崇義、被中國拘留的加拿大人康明凱和邁克爾等負面人物,通過這些報道映射出中國人權與黑客攻擊方面的負面形象。另外,還報道了一些正面人物,包括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上海華山醫院醫生張文紅等。
《時代周刊》有關中國的報道中的涉及外國人物包括外國領導人與行政機構負責人、人權活動分子、間諜、爭議事件中的人物。例如,美國副總統彭斯責備中國干涉美國選舉,國務卿希拉里宣稱中國進行竊聽,駐華大使駱家輝關注中國人權活動分子等,顯示外國政客對中國政治的意識形態偏見。其他焦點人物報道有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擔心世界將因中美沖突陷入兩大陣營,白宮經濟顧問庫德羅認為中美貿易戰雙輸,美國情報官員與國會議員指責中國竊聽或黑客攻擊等。
西方媒體通過文字、修辭、消息源等元素來建構新聞報道,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的認知,通過文本符號的細節呈現來形塑報道主體的形象。
1.消息來源:兼顧西方媒體來源與新華社等中國媒體來源
《時代周刊》的信息來源兼顧西方媒體與中國媒體,但是使用很多匿名消息來源,雖保護了消息源的隱私,同時也削弱了報道的權威性與準確性。如圖2所示,外國信息源包括路透社、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法新社AFP、美聯社AP、CNN等西方的主流媒體,有關科技與衛生方面的信息來自疾控中心(CDC)、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非政府組織(NGO)等,專業信息的采訪專家主要來自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霍布金斯大學、悉尼大學等知名大學。中國信息源兼顧了中央媒體與地方媒體、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內地與香港的平衡,主要來自新華社、環球時報、中國日報等官方媒體,有的消息源直接用政府機構、當地官員、新浪微博替代,地方新聞的信源多用如蘭州晚報、瀟湘晨報等當地報紙的報道,采訪的專家很多來自香港大學。

圖2 消息來源詞云圖
2.關鍵詞分析:關注人權、安全、軍事、新冠、拘留等敏感話題
如圖3所示,把文章的關鍵詞輸入詞云圖軟件,顯示中國(China)、污染(pollution)、一孩(one-child)、防御(defense)、安全(security)、海事(maritime)、特朗普(Trump)、呼吸(respiratory)、網絡(cyber)、關稅(tariff)等是文章報道的關鍵詞,說明《時代周刊》進行了空氣污染、食品安全、任意拘留、非法監控、新冠肺炎、強制隔離、貿易戰等大量負面歪曲報道。嫦娥衛星、一孩政策、旅游業、騰訊、玉林也是出現頻率很高的詞,《時代周刊》客觀上報道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進步。

圖3 文章關鍵詞的詞云圖
新聞框架是意識形態、政治權力與語言策略的交織下的新聞敘事的認知結構。中西新聞體制不同,報道方針與立場觀點也不同,西方主流媒體具有自己的一套話語體系與敘事策略。因此,應結合西方主流媒體的話語體系,探索《時代周刊》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以及思考如何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
《時代周刊》記者會從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出發,對新聞事件進行挑選,選擇某些背景材料、引用某些消息來源,其中,很多指控都是捕風捉影,沒有可靠的消息來源。[14]美國自身的政治制度與根本利益是新聞敘事的邏輯起點,《時代周刊》是美國主流期刊的代表,自然彰顯美國的價值觀,契合美國的國家利益,投射出“西方中心論”“中國威脅論”,凸顯中國的負面形象與刻板印象。另外,從新聞報道來說,西方新聞報道的理念是強調沖突性與負面新聞,沖突性與矛盾性成為選擇的標準。同時,他們巧妙地引用專家的觀點,標榜公正、客觀、平衡的態度,表現出一定的客觀性與專業性,意識形態比較隱蔽。
黨的十八大以來,《時代周刊》塑造了不同側面像的中國國家形象。政治方面,報道多攻擊中國社會制度與人權狀況,充斥著政治謊言與道德雙標,聚焦黑客攻擊、強迫勞動、人權活動分子被拘留、利用疫苗進行外交等負面虛假議題,塑造出不講人權、任意拘留、盛氣凌人、尋求霸權的中國威權政治形象。經濟方面,聚焦中國操弄匯率、強迫知識產權轉讓、盜取情報等子虛烏有的議題,丑化中國為不講國際規則的經濟形象,同時呈現出中國在核能、5G、航空、旅游等領域不斷崛起的經濟大國形象。社會方面,歪曲報道中國在空氣污染、食品污染、性騷擾等方面落后的社會形象,同時在禁止狗肉節、不刮腋毛的女性解放、放松計劃生育政策以及廢除勞改制度等方面呈現出中國不斷進步的文明形象??萍挤矫?,通過月球土壤的取回、火星車的發射成功、射電望遠鏡的數據收集等報道,塑造中國是一個積極探索深空的具有雄心與技術的科技大國形象。軍事方面,歪曲報道中國為一個謀取領土擴張、野心膨脹的軍事大國形象。教育文化方面,不實報道了中國侵犯知識產權、考試不講誠信、下架《請叫我名字》同性戀電影以及拘留香港書商等負面信息,形塑出中國是沒有誠信、不尊重多元文化的國家形象。
國家品牌形象的塑造由政府、媒體與公眾等多主體共同參與,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當前,我國急需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形成與國際地位相匹配的話語權,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
首先,有效開展輿論引導與輿論斗爭,增強信息的透明度。在一些“焦點人物”的拘留與審判過程中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彰顯我國司法系統的公平公正,有力駁斥打壓異己與無端拘留的指控,以獲得國際上的認可與好感,體現大國自信。
其次,構建中國話語體系與敘事策略,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促進敘事主體多元化,除了官方媒體渠道,加強民間的對外傳播,例如李子柒短視頻與紐約人郭杰瑞的短視頻在YouTube上均有非常高的播放量。加強敘事技術融合化,綜合運用動漫、圖表、VR、背景音樂等元素增強藝術性,提高對外傳播的親和力與感染力,實現與國外受眾的共情與互動。
最后,通過生動案例宣傳中國主張、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西方媒體譴責最多的是中國沒有人權。人權的根本是人民的生存權與發展權,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實現了全過程的民主,對外傳播需講好中國主張、中國智慧。著力宣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世界各國機會均等、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例如,抗疫成功保護了人民的生命健康,脫貧攻堅使幾千萬人成功脫貧。
總之,我們需要充分了解西方主流媒體報道中的中國國家形象的呈現與原因,掌握西方媒體“擬態環境”塑造他國形象的規律,發現“他塑”的偏差和誤讀,形成“自塑”的話語體系與敘事方式,注重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有針對性地塑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國家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