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鈺
1981年,美國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提出借助量子力學能打造出一種新型計算機,此種量子計算機可解決普通計算機無法應對的問題。即量子計算是量子力學與計算機科學相結合的一種通過遵循量子力學規律、調控量子信息單元來進行計算的新型計算方式[1]。2020年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潘建偉教授團隊宣稱成功構建了76個光子的“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實現了具有實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百億倍,這一研究成果使得我國成功達到量子計算機的第一個里程碑:量子優越性。
然而,自“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問世以后,除了大量的媒體報道與公眾討論,一些科學家、科技愛好者對如今量子計算技術“夸大其詞”“科學炒作”的質疑與批評也此起彼伏。科學家將量子計算描述為“角落中的孩子”,需要大量的研究才能使其成長。量子計算技術在當下還未完全實現就成為媒體大肆宣揚報道的話題,而這樣的未來科技究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支撐還是僅僅是夸大其詞的技術幻想,因為科學發展的高度不確定性現在還未得知。
針對這一科學傳播事件,本文欲提出以下研究問題:作為科學傳播主體之一的主流媒體是如何呈現量子計算這一不確定性的科學議題?我國主流媒體對量子計算議題是否存在科學炒作現象,違背了怎樣的傳播倫理?對此,本文將通過框架分析考察我國主流媒體對于“九章”量子計算機的媒介呈現、分析其中存在的科學炒作現象并結合波特圖式道德推理原則分析科學炒作存在的倫理失范問題。
本研究以“量子計算”“九章”為關鍵詞在慧科新聞搜索研究數據庫檢索2020年12月4日至2021年1月15日的新聞報道,經人工剔除重復及無效文本,共獲得以“九章”量子計算機為主題的新聞報道共84篇。分析后發現,目前我國主流媒體對于“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議題的討論主要呈現出技術創新、社會進步、科技投資三個敘述框架。
在84篇報道中,大部分新聞報道都采用了技術創新這一敘述框架。在此框架中,媒體將“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描述為一種突破性的創新技術,超越了谷歌“懸鈴木”量子計算機,以積極正面的話語宣傳了我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里程碑式意義。其中,大多數報道闡明了量子計算的技術原理與發展成果。例如,中國新聞社發布的《中國科學家構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引用專家觀點介紹了“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的工作原理與三大突出優勢,并對公眾進行了量子技術的科普。在此基礎上,科技日報不僅對量子計算機研究的三大重要發展階段進行了介紹,還回顧了潘建偉教授團隊進行光量子原型機的研發過程,讓讀者更加了解一項新興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此外,少數媒體也以冷靜中立的態度闡釋了量子計算技術的局限性以及未來發展仍然是道阻且長的客觀事實。如蘭州晚報的《“九章”量子計算機可完全取代經典計算機?》一文澄清了無限夸大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的科學流言。
還有一部分新聞報道采用了社會進步框架,此框架立足于量子計算技術的先進性,將量子計算技術視為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動力引擎,可以助力其他產業與領域的高質量發展,進而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河北日報的《揭開“九章”神秘面紗》一文提到,“九章”量子原型機雖然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未來在圖論、機器學習、量子化學等領域都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此外,還有幾篇類似報道認為,如果通用量子計算機得到了廣泛應用,醫療、農業生產、工業生產、人工智能等整個社會的多個方面都會受到量子技術的影響。總結而言,在社會進步框架的媒介呈現中,盡管量子計算技術在當下仍只是初級發展階段,但大多數報道以積極樂觀的話語將量子計算建構為一種未來必將大范圍應用且能引領社會各領域高速發展的核心技術。
在篩選出的所有樣本中,12%的新聞報道采用了科技投資框架。媒體以“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的問世作為新聞報道的出發點,介紹了量子計算的發展前景寬闊而促成的一系列資本投入與科技人才的培養。中國科學報在2021年1月4日刊發的一篇報道稱,國內首個以量子計算為特色的雙創平臺——量子計算創新創業平臺正式啟動建設,此平臺將進一步推動量子計算在更多行業的創新應用,探索“量子計算+”的商業價值。其次,在量子計算技術的媒介呈現中,量子技術不僅只是科學家、專業人士的關注領域,還拓展到了中學教育當中,科教新報與江南晚報就以“江蘇省錫山中學開設‘量子計算理論與實驗’課程”為主題進行了報道。
從上述各方主流媒體呈現出的媒介真實中可以窺探出:媒體將量子計算技術描述成一種先進且重要的高端創新技術,未來將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引擎,從而擁有著推動整個社會發展的動力。然而,量子計算作為依托于量子力學而發展起來的技術產物,量子計算目前仍然還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真正投入應用還需要突破許多技術門檻。而“九章”也僅僅只是一個原型機,而非真正的量子計算機,所謂的工作原理只是在通過量子的方法模擬量子過程。其次,目前我國量子科技也面臨著支撐設備、關鍵核心元器件、高端材料等短板[2]。以人類目前的技術手段很難操控量子的狀態,也有量子計算糾錯等一系列問題等待解決,如媒體報道那般,距離量子計算能在多領域進行商業化應用的美好愿景之間還有許多困難的關鍵問題需要解決。
根據知名IT研究與顧問咨詢機構高德納(Gartner)公司于1995年提出的技術炒作曲線(Hype Circle),目前關于量子計算議題的炒作還處于啟蒙期。當前主流媒體對于量子計算議題的敘述表現為一種夸大其詞的技術幻想,在沒有產品投入使用的前提下著重強調其預期效用,體現出高度期望與贊揚的報道態度,而針對量子計算技術可能會威脅網絡加密以及導致高額成本等技術局限性幾乎未提及。“世界領先”“里程碑式突破”“量子霸權”等詞匯概念的應用更是夸大神化了量子計算這一科學技術,這樣過分夸大新興技術的價值,而忽略其局限性與潛在風險的科學炒作所引發的倫理問題不免令人深思與擔憂。
波特圖式是由哈佛大學神學博士拉爾夫·波特提出的一種道德推理模式,它通過對定義、價值、原則、忠心四個問題的分析為新聞從業者在做出合理選擇時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認知工具。如圖1所示,推理過程主要分為四個步驟:1.定義。分析案例的具體情況,對報道的具體細節做出一種經驗性的事實分析;2.價值。指媒體所選擇的價值觀,判斷媒體做出的報道行為是基于何種價值觀;3.原則。指媒體在行動中所遵守的規則,從而決定選擇何種價值觀。4.忠心。即新聞媒體秉持何種價值立場,執行何種價值原則,最終決定忠于誰[3]。

圖1 波特推理圖式[4]
根據波特圖式推理原則,首先需要對“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炒作事件做出定義。“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炒作是在我國“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問世后主流媒體過分夸大其先進性與價值性,而忽略闡釋其技術局限性與應用困難性的科學傳播事件。它在引發大量輿論關注的同時,也導致出現了一些質疑與批評的聲音。
對媒體選擇的價值觀進行分析。對于“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的新聞報道,大多數主流媒體都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宣揚了這一新興科學技術,并展現出此項技術未來一定能助力社會發展的科學承諾,以獲得社會公眾對此項科學技術的認可與贊賞。主流媒體將量子計算之間的工作原理簡化并對公眾進行了通俗易懂的科普,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也宣揚了我國科學發展的進步性。
再次,分析媒體在此事件中所遵守的倫理原則。根據波特所提供的倫理準則,主流媒體在關于“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的報道適用于密爾的功利主義,即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不同科學主題背后反映的其實是不同的科學炒作主體,對于量子計算這類具有重要戰略性意義的科學技術,主流媒體大范圍正面報道現象的背后本質是國家主導的對國家重要戰略工程的內需炒作,目的是獲取民眾對這些工程重要性的認同與支持。因此,主流媒體對量子計算的報道從國家層面出發,既傳達了國家聲音也獲得了民意支持,追求利益最大化以支撐量子計算技術的繼續發展。
最后,科學傳播要求傳播主體既要符合科學倫理也要傳播倫理,經過上文的分析,可見“九章”量子計算的報道既不符合科學倫理真實性的要求也不符合傳播倫理客觀性的要求。這雖然可能是因為主流媒體從業人員的科學素養與對量子計算議題的認知淺薄造成的,但不可回避的是媒體從業人員在進行科學報道中具有一定的利益衡量,最終的行為選擇能夠反映其在對誰負責。在“九章”量子計算炒作報道中,媒體首先在對研究此項技術的科研人員與科技管理者負責,以大規模的曝光與夸大其詞的表述吸引了公眾目光以支持量子計算技術的后續發展。
在科學傳播中一定程度的炒作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有助于一項新興技術的后續發展,但是,科學炒作應該是有界限的。在一項新興技術問世需要進行科學傳播時,科研人員與媒體首先需要就科學技術的倫理價值與應用價值進行充分溝通與交流,以確定能否大范圍傳播。
其次,媒體也應堅持不確定性科學議題的報道真實性與專業性。科學傳播的真實,指所傳播的科學信息符合客觀實際,即科學技術研究內容及其結果的客觀性。其中包括科學研究傳播的真實、科技新聞傳播的真實以及科學普及傳播的真實。而專業性體現在,媒體報道要客觀、準確、全面,不斷章取義,客觀公正地闡釋其技術的優越性與局限性,讓社會公眾了解到科學技術發展的全貌。
最后,媒體要平衡報道時效性與科學成果的客觀性。媒體強調新聞報道的及時性,而科學知識在一定意義上沒有終極真理和絕對真理,是不斷通過“假設—排除”來推動自身的發展。在這兩種特性之間難以找到既重視科學規律,又重視傳播規律的契合點。因此,媒體從業者在進行不確定性科學議題報道時要負責任地持續跟進相關科學議題的報道更新,以使公眾了解到科學成果的最新進展,避免大眾媒體和科學共同體、公眾之間的溝通機制失效。
適當的科學炒作,有助于新興科學技術爭取相應的發展資源、益于增長人們的科普知識,培養人們對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過度的科學炒作有悖于科學真實性與真理性的原則,對于新興科學技術的未來發展作出的科學承諾,若最終未能實現,也會影響公眾對科學技術的信任。
“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的問世彰顯了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然而以“超越谷歌‘懸鈴木’”“量子霸權”的話語去傳播量子計算的無限優越性,這在技術還未完全實現的當下實屬過分夸大的炒作行為。雖然在中國的特殊語境下,對于量子計算的科學炒作并非出于科技公司對經濟利益的爭奪,而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國家層面的科學宣傳。但是,我們也應辯證審慎地看待量子計算的炒作行為,因為這可能會給后續創新技術的發展與推廣留下隱患。當然,不僅是量子計算,當下區塊鏈、基因編輯、轉基因等相關還在發展過程中的科學技術都應警惕過度的科學炒作帶來的負面影響。科研人員與媒體在進行科學傳播過程中也應遵守科學傳播倫理要求,以免造成公眾對科學技術的誤讀、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