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媛 何帆 牛家苑 王玨
1江蘇省中醫院功能檢查科 南京市 210009
2南京市紅十字醫院神經內科 南京市 210000
腕管綜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是上肢周圍神經卡壓性疾病中最常見的一類,CTS的發病率為99/10萬[1]。由于腕管是一條長條形狹窄的通道,正中神經在內極易被嵌壓,患者主訴手指麻木、疼痛和乏力,甚至出現肌肉萎縮,嚴重者影響生活質量。CTS電生理檢查是目前公認的診斷CTS的金標準,特別是對臨床癥狀和體征尚不典型的CTS早期診斷以及確定正中神經損傷程度具有重要的價值[2]。早期診斷CTS對治療方法的選擇非常有幫助。本實驗室經過研究發現正中神經指-腕、指-掌、腕-肘感覺節段法對CTS有早期定位診斷作用,報道如下。
收集江蘇省中醫院2021年3月至2021年11月符合CTS診斷標準[3]患者46例為CTS組,其中女39例,男7例,年齡29~83歲,平均(53.3±12.0)歲;單側病變6例,雙側病變40例,共86例側。同時收集健康志愿者33例(共63側側)作為對照組,男8例,女25例,年齡15~67歲,平均(41.8±12.6)歲。CTS組和對照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TS患者病程12 d至3年,表現為1-3指麻木,部分訴麻木感放射至前臂、肘部、肩部,甚至整個患肢,癥狀在夜間較重,甩手或休息后可好轉。部分患者大魚際肌萎縮、拇指外展功能障礙。排除頸椎病、糖尿病等周圍神經病。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的目的及方法知情同意。
檢測儀為日本光電肌電誘發電位儀MEB-2306C,室溫25~28℃。皮溫保持在32℃左右;波寬 0.1 ms,低頻濾波 10 Hz,高頻濾波 3 KHz。
上肢正中神經4種節段性感覺傳導檢測(具體方法如圖1):(1)中指-腕。記錄電極置于中指,刺激電極位于腕部正中神經距離記錄電極140 mm左右,觀察感覺傳導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和感覺神經動作電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SNAP)波幅。(2)環指-腕。記錄電極置于環指,刺激電極位于腕部正中神經距離記錄電極140 mm左右,觀察SCV和SNAP波幅。(3)中指-掌。記錄電極置于中指,刺激電極位于掌部距離神經記錄電極80 mm左右,觀察SCV和SNAP波幅。(4)腕-肘。記錄電極置于肘窩內側,刺激電極位于腕部橫線上3橫指處正中位,觀察腕-肘SCV和波幅。上肢尺神經感覺傳導檢測:記錄電極置于環指,刺激電極位于腕部尺神經距離記錄電極140 mm左右,觀察SCV和SNAP波幅。

圖1 正中神經節段性四種感覺檢測方法
上肢正中神經運動傳導檢測:記錄電極位于拇短展肌,刺激腕部和肘部正中神經,觀察遠端潛伏期、混合肌肉動作電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 幅、 運動 傳導 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上肢尺神經運動傳導檢查:記錄電極位于小指展肌,刺激腕部和肘部尺神經,觀察遠端潛伏期、CMAP波幅、MCV。
針極肌電圖(electromyogram, EMG)檢查:采用同芯針電極檢測患肢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等,觀測靜息電位,自發電位,測量運動單位電位(moter unit potential, MUP)及募集狀況。
參考盧祖能等[3]推薦的正常值范圍,以本實驗室對照組SCV平均值為正常標準:正中神經中指-腕SCV平均值為(57.0±3.9)m/s,環指-腕平均值為(56.4±3.3)m/s,中指-掌SCV平均值為(55.8±5.8)m/s,腕-肘SCV平均值為(82.0±10.2)m/s。本實驗室MCV正常值標準:正中神經遠端潛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 DML)<4.5 ms,CMAP 波幅大于4 mV。針極肌電圖出現自發電位,MUP>正常值的20%,或伴有募集減少為神經源性損傷。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3.0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成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表示。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CTS組中,86例側正中神經中指-腕、環指-腕SCV減慢或SNAP波幅未引出,異常率為100%;36例側正中神經中指-掌SCV減慢或SNAP波幅未引出,異常率為41.9%。正中神經MCV僅在中度和重度CTS中異常,包括遠端潛伏期延長和/或CMAP波幅降低或未引出,異常率為69.8%(60/86例側)。60例側中重度CTS中,有11例側針極EMG異常,異常率為12.8%(11/86例側),其中拇短展肌均可見自發電位,輕收縮時MUP時限延長者8例側,6例側募集呈單純相;余所見旋前圓肌、小指展肌、食指固有伸肌未見明顯異常。正中神經腕-肘SCV均在正常范圍;CTS組中尺神經環指-腕SCV均正常,平均值為(55.4±2.3)m/s。
對照組和CTS組正中神經感覺神經節段法中指-腕、環指-腕、中指-掌、腕-肘SCV和SNAP波幅進行比較,中指-腕、環指-腕和中指-掌三種節段法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CTS組正中神經四種感覺檢測方法電生理參數比較()

表1 對照組和CTS組正中神經四種感覺檢測方法電生理參數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 P<0.05
組別 例側 中指-腕 環指-腕 中指-掌 腕-肘波幅(mV) SCV(m/s) 波幅(mV) SCV(m/s) 波幅(mV) SCV(m/s) 波幅(mV) SCV(m/s)對照組 63 36±12 57±4 36±11 56±3 40±20 56±6 25±16 82±10 CTS組 86 19±13a 37±8a 20±14a 36±8a 27±18a 50±10a 26±14 82±10
CTS是臨床中常見的上肢周圍神經卡壓性疾病之一,某些致病因素可造成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壓、缺血、水腫,繼而髓磷脂鞘消失、軸索變性等[4-5],出現CTS典型的臨床癥狀。CTS患者正中神經的損害程度隨病程延長而加重[6],因此早期、準確地診斷直接關系到治療措施的選擇及愈后。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很多輕度的CTS患者癥狀并不明顯,常常被忽視或者誤診為頸椎病引起的手麻,在神經電生理檢測中,我們發現當患者出現正中神經MCV和針極EMG異常時,已經是中度以上的損傷了。陳香葵等[7]研究表明,在CTS中SCV比MCV異常率高,神經傳導速度異常率比EMG高。因為正中神經大多數為有髓鞘大神經纖維,其能量需求較高,對缺血更敏感,所以在疾病早期感覺纖維較運動纖維更易受累[8]。可見正中神經SCV 檢測具有較高的靈敏度,與上述觀點一致。
本研究CTS組中,86例側患者均出現正中神經中指-腕和環指-腕SCV減慢或未引出,異常率為100% ,故正中神經感覺指-腕節段檢測選擇中指或環指都可以。環指受正中神經和尺神經共同支配,故尺神經環指-腕SCV正常,尺神經MCV正常,可以排除尺神經的損傷。CTS時可出現正中神經中指-掌SCV減慢或未引出,特別是在中重度CTS時。中度和重度CTS時出現MCV和針極EMG異常。本研究將正中神經腕部節段法分對照組和CTS組進行統計學分析,中指-腕、環指-腕和中指-掌SCV和波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腕-肘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本研究認為CTS不論病情發展到何種程度都可能累及正中神經指-掌段,特別是中度和重度損傷時,更會累及遠端,但此時并不能鑒別是腕部損傷還是正中神經病,此時可以通過針極肌電圖鑒別,部分患者沒有陽性改變并且不能以此判斷損傷范圍;本研究中正中神經腕-肘節段SCV無異常,提示正中神經腕部到近端的感覺神經無明顯損傷,損傷范圍局限于腕部,推薦使用此方法作為CTS的常規診斷方法之一,以提高電生理診斷的敏感性。
臨床醫生對輕度CTS一般采用保守治療,中度CTS時可予以手術緩解正中神經的卡壓來防止癥狀進一步加重,當重度CTS時,即使手術,患者恢復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越早期發現CTS對預后越有幫助,同時對不同程度的CTS能采取個性化治療。本研究中探討的正中神經指-腕、指-掌、腕-肘感覺節段法在CTS中有早期定位診斷作用,可推薦聯合使用,再結合MCV、針極EMG,以及尺神經的檢查等能給予最終的定位診斷,對早期CTS的診斷和評估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