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祥蘭
贛州市人民醫院 江西省 贛州市 341000
腕管綜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較為常見,多由腕管內正中神經受到擠壓所致,可引起腕前部疼痛、手部麻木無力等癥狀,且常分布于拇指、食指及中指,疼痛甚至可達前臂、上臂或肩部,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及生活[1-2]。臨床治療CTS方法較多,輕癥者多以藥物治療為主,通過保守治療無效或癥狀嚴重則需以手術治療為主,迅速解除正中神經壓迫,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從而緩解臨床癥狀。早期明確診斷是治療工作開展的重要前提,臨床還需尋找更為準確的診斷方式。神經電生理檢查為臨床診斷CTS的重要方式,通過檢查腕部正中神經的傳導速度,能夠判斷正中神經是否發生異常,以輔助臨床明確疾病診斷[3-4]。但臨床長期應用發現,該方法也存在一定漏診、誤診風險,且檢查過程中電刺激會引起患者一定程度上不適。高頻超聲為影像學技術,具有操作簡單、成像清晰、軟組織分辨率高等優點,能夠較為準確地探查體內多數周圍神經,并能夠清晰顯示神經走行、內部結構等情況[5]。本研究探討高頻超聲與神經電生理檢查在CTS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贛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8例疑似CT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9例,女39例;年齡25~68歲;病程7 d~3個月;體質量指數19~28 kg/m2;左側45例,右側43例;職業:20例廚師,42例電腦工作者,18例木工,8例其他。納入標準:(1)疑似患者均伴有腕部疼痛、手指麻木或手腕腫脹等癥狀;(2)患者精神狀態正常;(3)均經神經電生理及高頻超聲檢查。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腕部手術史者、伴有頸椎病者、周圍神經損傷者、合并嚴重內科疾病者。
所有疑似患者均行神經電生理、高頻超聲檢查。(1)神經電生理檢查:選用丹麥Keypoint通道肌電-誘發電位儀,患者取臥位,控制皮溫在33℃以上開展檢查,以同側正常尺神經為對照,測定正中神經、尺神經運動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并以環狀電極記錄患者環指尺神經感覺電位潛伏期、環指正中神經感覺電位潛伏期,獲得環指正中-尺神經感覺傳導潛伏差值;以同芯針電極檢測雙側拇短展肌、小指展肌靜息狀態下是否出現自發電活動,并記錄平均運動單位時限及波幅。(2)高頻超聲檢查:選用Philips彩超儀及高頻線陣探頭(5~17 MHz),設置檢查條件為淺表肌肉骨骼組織;取坐位,將雙手置于診查床上,于腕下墊一個硬物,輕度伸腕,將超聲探頭置于腕管入口及腕管出口,測量橫截面上正中神經前后徑、橫徑、橫截面積,并記錄腕橫韌帶厚度、正中神經扁平率等數據。并以臨床癥狀、屈腕試驗、神經肌電圖及超聲等臨床綜合診斷為金標準,分析兩種檢查方法在CTS中的價值。
神經電生理判定標準:拇短展肌靜息狀態下出現自發電位為陽性,正中神經末端潛伏期≥4.0 ms為陽性,相同距離正中神經與尺神經的感覺神經潛伏期之差值(△DSL)大于0.4 ms為異常。高頻超聲判定標準:以包絡法沿神經外膜測量正中神經最大橫截面積,測量3次取平均值,橫截面積大于0.10 cm2則為陽性。比較兩種檢查方法及聯合檢查CTS檢出情況。以臨床綜合診斷為金標準,分析兩種檢查方法及聯合檢查在CTS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包括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
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頻數(百分數)表示,比較采用檢驗;采用kappa檢驗神經電生理檢查、高頻超聲及聯合檢查與臨床綜合診斷的一致性(kappa>0.75表明一致性極好,0.4~0.75表明一致性尚可,<0.4表明一致性差)。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8例疑似患者經臨床綜合診斷最終確診69例,其中神經電生理檢查出63例,檢出率為91.3%(63/69例),其中△ DSL>0.4 ms 66 例,DML ≥4.0 ms 63例,其他3例無異常;高頻超聲檢出61例,檢出率為88.4%(61/69例),其中檢出腕橫韌帶增厚、腕管內腱鞘囊腫、腕管內腱鞘炎61例,其他正中神經病變3例,5例無異常;聯合檢查檢出68例,檢出率為98.6%(68/69)。見表1。

表1 CTS檢出情況(例)
聯合檢查診斷CTS靈敏度、準確度、陰性預測值高于單純神經電生理檢查和高頻超聲檢查(P<0.05)。kappa檢驗顯示,神經電生理檢查與臨床綜合診斷一致性極好(kappa值=0.759,P<0.001);高頻超聲檢查與臨床綜合診斷一致性尚可(kappa值=0.709,P<0.001);聯合檢查與臨床綜合檢查一致性極好(kappa值=0.967,P<0.001)。見表 2。

表2 神經電生理與高頻超聲及聯合檢查對CTS患者的診斷價值比較(%)
CTS病因復雜,腕管是由腕骨溝及上面覆蓋的腕橫韌帶所組成,三面為骨性,一面為韌帶的骨-纖維性鞘管,正中神經及9條肌腱可從中通過,一旦受到外源性壓力則可經腕橫韌帶傳導至腕管。長期外力壓迫也可增加腕部正中神經壓迫,引起神經血供、回流等循環障礙,促使正中神經傳導功能障礙,從而誘發腕部、手指麻木、疼痛等癥狀[6-9]。同時,腕橫韌帶在黏液性水腫或傷后疤痕形成影響下,可出現增厚變化,使得管腔變小,并形成腕管狹窄,或腕管內出現腱鞘囊腫、脂肪瘤等,也可占據管腔內容積,使得管腔變得狹小,易擠壓、刺激正中神經,誘發周圍神經卡壓綜合征。腕部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旦腕部及手指出現疼痛、麻木等癥狀,可對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較大影響,及早明確診斷并予以治療尤為重要[10-11]。
神經電生理檢查為當前CTS診斷的重要方式,臨床認為CTS病變發生后可引起正中神經感覺及運動傳導速度異常,且隨著病程的延長,可引起末端運動潛伏期變化,故在儀器輔助下開展神經電生理檢查,能夠及時檢出正中神經的傳導速度、電位潛伏期等多方面異常,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參考信息[12-14]。但長期應用發現,該項檢查無法顯示正中神經周圍結構,僅可評價正中神經狀態,故仍存在一定漏診、誤診風險。高頻超聲則屬于影像學技術,具有操作簡單、成像清晰、分辨率高等特點,在超聲波原理下能夠實現病灶部位可視化,顯示病灶位置、形態、大小、結構等多方面信息,便于臨床早期診斷。在CTS診斷中,經高頻超聲檢測能夠沿著神經走行進行動態顯示,便于臨床發現神經的細微結構變化,獲得神經形態學改變的證據,且檢查過程中能夠直接明確損傷神經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為臨床獲取更為可靠的診斷信息,便于更好地明確卡壓部位及病因。當正中神經出現卡壓時,高頻超聲上明顯可見卡壓部位神經變細,走行變得彎曲,且回聲減低,神經外膜高回聲帶出現增厚,故高頻超聲在CTS中具有較高診斷價值[15-16]。但臨床實際應用過程中,高頻超聲在早期病變不明顯時診斷敏感性有限,也存在漏診、誤診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88例疑似患者經臨床綜合診斷最終確診69例,其中神經電生理檢查檢出率為91.3%,高頻超聲檢出率為88.4%,聯合檢查檢出率為98.6%;聯合檢查診斷CTS靈敏度、準確度、陰性預測值高于單純神經電生理檢查和高頻超聲檢查(P<0.05);kappa檢驗顯示,聯合檢查與臨床綜合檢查一致性極好(kappa值=0.967)。提示聯合檢測可進一步提高診斷價值,降低漏診、誤診風險。董斌等[17]研究顯示,高頻超聲在CTS診斷中具有較高價值,但仍難以取代神經電生理檢查,兩種檢查聯合應用則可相互補充,減少漏診。其原因為兩種檢查方法屬于不同領域檢測手段,其中神經電生理檢測側重于檢測正中神經的功能狀態,高頻超聲側重于明確神經卡壓部位及卡壓原因,聯合使用可優勢互補,為臨床早期明確CTS診斷提供更為全面、可靠的參考信息,便于開展針對性治療。
綜上所述,神經電生理檢查與高頻超聲檢查診斷CTS靈敏度、準確度相當,聯合檢查則提高診斷效能,與臨床綜合診斷一致性更高,利于疾病的早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