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荷
調查發現,在我國,68%的家庭存在隔代教育現象。而在調查中發現,59%的家庭祖輩與孩子父母間存在分歧矛盾;另一項面向幼兒父母的問卷調查表明,87.4%的家庭存在祖輩參與孫輩教養的情況,89.5%的幼兒父母承認平時會和老一輩在教養小寶寶的問題上意見不合。
其實,隔代矛盾不怕,怕的是我們身在其中只看到“矛盾”,沒看到“出路”。那么,這個“矛盾點”到底在哪?如何去化解這個“矛盾”?
觀念不一致
調查顯示,55%的孩子父母表示,隔代教育最大的問題是祖輩容易寵溺孩子,影響自己對孩子的教育;42%則認為矛盾在于理念不同,溝通也不愿意改。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付瑤說:教育孩子過程中兩代人的觀念不一致是導致分歧的主要原因。分歧主要集中在養育方式和教育方式、規則感的培養幾個大的方面。首先是養育方式:比如在穿衣、飲食結構、睡眠時間、購物等等方面,長輩都相對比較放縱孩子的需求;其次是教育方式和規則感的培養。“隔輩親”的緣故,老人的教養方式難免會顯得比較“溺愛”孩子。當孩子用哭鬧的方式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時候,老人往往就會心軟同意,擔心孩子受委屈。而相對來說,年輕的父母,多數接受過高等教育,就更能理性分析哭鬧原因,給予教育引導。
孩子也會受影響
其實雙方原本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雙方如果有矛盾,對孩子是會產生一定影響的。付瑤說:當因為帶娃產生分歧,父母與長輩之間的相互質疑很容易影響到家庭和睦,直接導致家庭成員的幸福感降低,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往往就會受到影響。
首先,家長們的相互質疑容易讓孩子左右為難。聽爺爺奶奶的,爸爸媽媽會不開心;聽爸爸媽媽的,又怕爺爺奶奶不高興。如果都不聽,雙方又都不開心,這樣孩子在家里就很難感受到輕松愉悅的氛圍,長期處在“不知所措”的感受里,孩子內心惶恐不安,長此以往會造成大量心理情緒的壓抑。
其次,容易形成雙重人格。雙方的育兒觀念產生分歧,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好,孩子也會因此形成雙重人格。雙重人格就是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分開并且獨立的人格,孩子其中一個人格會努力地迎合爸爸媽媽,另一個人格會努力地去迎合爺爺奶奶。雙重人格也是一種心理障礙,它不利于孩子成長。
換位思考,資源共享
大家還是關心,有了沖突該怎么辦?如何避免或者減少沖突?付瑤說:保持冷靜。一個和諧而溫暖的家庭環境,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當雙方有了沖突,建議選擇避開孩子在場的環境,關起門來,各自表達下自己的想法,避免橫加指責,爭吵不休;換位思考。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無論遇到何種分歧,我們要始終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都是為了更好的愛孩子,那不妨互換立場,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尤其是孩子的父母,接受更新的育兒理念的同時,也站在老一輩成長環境的視角想一想,多尊重遠比評判對錯更有利于解決問題;資源共享。年輕的父母在自我學習的同時,不妨把接收到的育兒理念分享給長輩們聽,也可以讓長輩去參加家長會,加入到育兒學習的行列中,共同學習,共同成長,讓長輩們也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接受科學的育兒理念,減少矛盾沖突。
【 支招 】
雙方都應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帶娃?
付瑤表示,想更好地帶娃,要在之前說過的保持冷靜、換位思考的基礎上,嘗試以下的方式:
1.選擇正確的時機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要統一戰線,切忌出現一方教育孩子,另一方拆臺的現象,盡量維護彼此的尊嚴和威信。即使雙方教育理念出現分歧,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表現出來,否則只會讓孩子在犯錯的時候覺得有人袒護,抱有僥幸心理。
2.學習求同存異
相對年輕的父母,要學習老人撫養孩子的經驗和優勢,很多老一輩的教育方式雖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進步,但那已經是爺爺奶奶用心給出的最好的方式。而爺爺奶奶在和年輕父母溝通育兒問題時,要保持平等開放的心態,積極征求兒女的意見,不要以長輩的身份來壓人,盡量做到相互理解,逐步調整,求同存異。
3.召開家庭會議
與其發生分歧后用吵架的方式解決,不如事前就以家庭會議的方式,相互商量,定好規矩。比如,孩子起床、睡覺的時間、看電子產品的時間、關于零食的多少等等。家庭規矩一旦制定好,全家都要共同遵守,堅決執行。只有這樣,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才能和老人統一頻率,統一思想。
專家簡介
付瑤,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