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科技大學國際合作交流處 趙傳森,錢佳,范亞男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也為我國引進國際人才工作開啟了新的篇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人才強國戰略,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國際人才政策,對于包括國際專家、來華留學生等國際人才高度重視,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國際人才。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國家之間對于人才的競爭,尤其是國際人才的競爭日益激烈。進入“十四五”發展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總體戰略部署,為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人才治理體系指明了方向。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實施更加開放的國際人才引進政策、提升國際人才工作開放度水平、引進更多優秀國際人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性進展。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緊跟上級政策精神,堅持“創新驅動,人才先行”的理念,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通過不斷制定、調整、優化國際人才政策,全方位開發集聚國際優秀人才。近年來,蘇州通過積極打造“蘇州最舒心”營商服務品牌、“海鷗計劃”引智品牌,鼓勵國際人才充分參與科技創新,建設外國人才科技創新載體,設立國際人才引智專項資金等一系列措施,正在全力打造國際人才集聚高地。整體來看,蘇州國際人才集聚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全面開創、加速推進時期(1978-2000);第二個階段是取得突破、快速發展時期(2000-2010);第三個階段是不斷創新、深入發展時期(2010年以來)。
1983年7月8日,國家領導人指出,要利用好國際人才的智力,讓他們來參加國家的重點建設以及各方面的建設,并認為當前對這個問題認識不足,決心不大。對于國際人才,特別提到無論他們長期來也好,短期來也好,專門為一個題目來也好,請來之后,應該很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這一談話確定了我國引進國際人才工作的基本方針和原則、目的和方式,構筑了新時期引智工作的基本框架。
這一時期,蘇州在引進國際人才工作方面處于全面開創和加速推進的時期。蘇州引進國際人才工作從緊緊圍繞改革開放、國民經濟發展、工農業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技術和管理問題向圍繞貫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轉變;從相對固定的引進國際人才方式向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轉變。在90年代中期,蘇州提出“柔性引才”,實施特聘工作證制度,鼓勵各類高層次人才不變身份、不轉戶口、不轉檔案,來蘇州從事科學研究、技術推廣、產品開發等活動,由此涌現出一批“星期天工程師”“星期天科學家”。
十六大以來,面對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任務,我國引智更加注重積極參與日益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不斷完善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的引智格局,著力引進國際高層次人才、緊缺人才和培訓各類急需人才,示范推廣重大引智成果,形成引智分類指導的實施機制,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和繼續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國際智力支撐。
這一時期,蘇州引進國際人才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并且得到了快速發展,引進國際人才政策重心開始逐漸轉向高層次人才和蘇州市緊缺人才,出臺了系列相關政策。2000年蘇州制訂出臺相關政策,明確引進國際高層次人才不受戶口指標、增人計劃的限制。2002年,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要面向世界、確立廣義的人才觀,充分利用國際人才資源,提升人才國際化程度,增強參與經濟全球化能力,并制定了目標,爭取引進100名博士、留學人員和國際專家教授。2009年出臺了《關于在加快經濟轉型升級進程中充分發揮人才支撐引領作用的意見》,明確要精心打造高層次人才引進平臺,確定了每年組織開展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拓寬高層次人才尤其是國際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渠道。
2010年5月 底,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頒布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綱要第四部分涉及10個“重大政策”,其中關于“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重點圍繞吸引國際人才。該綱要第五部分提出12項重大人才工程,其中一項工程就是關于國際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計劃,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于引進國際高層次人才的高度重視。
這一時期,蘇州引進國際人才工作在引才模式、工作機制等各方面進一步創新,繼續在國際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動”等方面下功夫,通過積極打造“蘇州最舒心”營商服務品牌、“海鷗計劃”引智品牌,鼓勵國際人才充分參與科技創新,建設國際人才科技創新載體,設立外專引智專項資金等一系列措施,打造“創業者樂園、創新者天堂”以及向世界展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最美窗口”提供智力保障。
2010年7月初,蘇州制訂出臺相關政策,對于符合相關條件的高層次國際人才準予辦理居住證,享受本市戶籍居民同等待遇,提供一站式服務,方便國際高層次人才在蘇州創業、工作和生活。2011年,蘇州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創新,出臺并實施“海鷗計劃”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及各類社會組織以項目合作、技術指導、培訓咨詢等多種形式柔性引進國際人才,支持用人單位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廣聚英才、共謀發展,進一步助力蘇州經濟新常態下轉型發展。為進一步加快推進和深入落實“海鷗計劃”,根據新形勢和新要求調整政策,在加強支持力度的同時,進一步規范相關工作,營造“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動” 的高端國際人才集聚環境。2015年,蘇州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與國際各類社會組織合作,助力全市人才工作發展的實施辦法》,實行“分級評估,動態管理”,實施以績效為主要依據的工作補貼和工作獎勵的發放辦法。通過加強與海合組織的聯系溝通,進一步發揮海合組織在國際招才引智的“橋頭堡”作用,推動了蘇州國際招才引智工作的常態化發展。特別是在高技能人才引進培養方面,進一步加大了對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投入。2019年蘇州市人才辦會同市科技局聯合出臺了關于支持國際人才參與科技創新的相關舉措,制訂13條具體措施,鼓勵國際人才參與科技計劃實施,加強國際人才科技創新平臺的載體建設。通過建立健全國際人才來蘇州科技創新吸引機制,進一步營造有利于國際人才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
自2020年初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發生以來,蘇州主動出擊,通過“蘇式服務”打造國際人才聚集高地。2020年蘇州專門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打造“蘇州最舒心”國際人才創新創業環境。文件中放寬了國際人才在蘇州工作年齡、學歷、工作經歷要求,延長工作許可時間,簡化來蘇州工作證辦理流程等,很多政策、舉措都是國內首次提出,彰顯了蘇州在新一輪招才引智中的毅力和決心。2021年蘇州工業園區推出19項國際人才新政,實行長三角地區國際高端人才互認,放寬國際人才工作許可辦理條件,構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分類施策機制。這次新政,其中3項服務內容為全國首發、10項屬全省首創。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要完善國際人才引進政策,并圍繞加大國際人才招引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國際人才認定、服務監管部門信息互換互認,總結推廣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際人才試驗區經驗,推進國際社區建設等方面進行了規劃。
蘇州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重要城市之一,始終高度重視國際人才集聚工作,并緊跟國家和地方發展趨勢,積極調整相關國際人才集聚政策,在國際人才集聚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為蘇州的經濟和產業發展貢獻了力量。但是面對國際和國內的新形勢,尤其是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背景下,蘇州需要在國際人才集聚市場化環境、制度創新、文化吸引力和“一體化”環境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從而在新形勢下盡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高端人才集聚模式,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高質量集聚高地。
大力實施“海鷗計劃”,對標科技前沿和國際水準,圍繞重點產業發展和前瞻技術布局,面向全球靶向招引“高精尖缺”人才和頂尖創新團隊,持續拓寬全球引才網絡,重點引進國際高端人才。健全政府引導支持、用人單位主導協同互動的良性機制。政府為國際高端人才聘用搭臺筑臺,釋放政策紅利,同時發揮用人單位在國際高端人才引進、聘請和使用中的主導作用,鼓勵企業和用人單位尊重市場規則,對引進和聘用的國際高端人才實行目標薪酬、協議薪酬。健全國際化獵頭機制,鼓勵第三方人才服務機構挖掘國際高端人才市場潛力,對接國內市場需求,開發特色市場化服務產品,加大柔性引才力度。
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國際高端人才引進制度,探索實施技術移民政策,暢通國際科學家、高端創新人才來華工作通道。持續完善國際人才融入蘇州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全面落實市級科技計劃國際人才“國民待遇”,鼓勵企事業單位設立首席科學家、訪問學者崗位,吸引國際人才領銜重大創新活動,鼓勵國際人才在蘇州創辦科技型企業,支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國際院士工作站、國際專家工作室等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加快開展國際人才管理改革試點,發揮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蘇州片區的制度紅利,完善便利國際人才工作生活的配套措施,為國際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提升高端國際創新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學、就醫社保服務水平,高品質建設若干國際創新社區。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優化國際高端人才的人文環境,持續提高城市吸引力。建立國際化人才“虛擬社區” ,由政府指導與監管, 按照社會化、市場化原則建立國際化人才的“虛擬社區”, 為國際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和發展的“現實社區” 提供信息、政策、交流、監督等綜合服務。優化人才生態環境,特別是為人才提供良好的創新與創業環境、個人成長和發展的環境, 以及為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環境,真正留住國際高端人才的“心”。建立國際人才榮譽推薦機制,鼓勵符合條件的國際人才申請國家、省“友誼獎”,支持參加各類國際專家活動,提高國際人才榮譽感和歸屬感。以文化人,依托蘇州特質文化資源,講好江南文化的“蘇州故事”,擦亮“蘇州最舒心”國際人才創新創業服務品牌,進一步增強蘇州工作國際高端人才對蘇州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緊扣“一體化”,積極參與共建統一開放的國際高端人才人力資源市場,推動國際高端人才資源互認共享,加強面向國際高端人才的協同管理,完善國際高端人才柔性流動機制,暢通國際高端人才內循環。在前期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際高端人才工作許可互認基礎上,開展好國際專業人才工作許可互認等工作,進一步暢通國際人才流動渠道,打造滬蘇同城效應。學習借鑒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際人才試驗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經驗,穩步開展國際人才永久居留、出入境便利服務等政策試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中指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把握戰略主動,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
近年來,蘇州市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緊緊圍繞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人才結構優化引領助推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創新集聚人才的體制機制,實施與國際接軌的人才政策。未來,蘇州應更加突出系統性謀劃,在國際人才工作布局、引進集聚和服務保障上發力,圍繞打造國際人才聚集高地和國際化創新策源地,加大國際人才,尤其是國際高端人才招引力度,助力更多國際人才實現“人到蘇州才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