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原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 梁春飛,柳菁,梁喜獻
壯族在中國南方,另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并崇拜自然的少數民族。壯族一般分布廣西首府南寧和柳州、百色、河池。壯族積累了獨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如“那文化”“干欄建筑文化”“壯錦服飾文化”“節日文化”“歌圩詩歌文化”“花山崖畫文化”“銅鼓文化”等。壯族文化創造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園林文化元素,研究壯族文化在公園綠地景觀中的傳承與活化對地域景觀營造、壯族文化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壯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重要的傳承價值。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華文明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應該重視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越來越被重視。現代景觀發展過程中,壯族文化元素在生活中高頻出現且民族符號應用越來越多。民族符號化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應用,是傳統的“繼承”。城市公園建設加上一些當地的民族文化元素,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和民族文化相結合的公園綠地景觀建設,力求在建設公園的同時更好地傳承與活化民族文化。
然而,我國的公園景觀千園一面,雷同現象越來越嚴重。公園是游玩、休閑和運動的景觀場地,也是享受文化熏陶的精神家園。但是在當今全球化發展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公園綠地景觀一味追求現代風格,形勢日趨雷同使城市沒有了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廣西首府南寧是一座文化古城,悠久的歷史使其經歷了無數蛻變,沉淀了璀璨而獨特的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廣西壯族文化應該得到不斷傳承和發揚。研究壯族文化元素在南寧市公園綠地景觀中的傳承與活化,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認同感,從而提升南寧市的公園文化底蘊。
壯族銅鼓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早期的銅鼓來源于炊具銅釜,作為神器圣物使用。在時代演變中銅鼓開始作為樂器、禮器,成為少數民族重要的打擊樂器。壯族古銅鼓文化展示了廣西少數民族的文化魅力,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廣西壯族傳承了銅鼓習俗,認為銅鼓是能驅邪除魔,也象征財富權力。壯族銅鼓表面的紋飾內容千變萬化,是文化內涵的主要體現。鼓身、鼓面、鼓耳均鑄有弦紋、鋸齒紋、牛紋、太陽紋、編織紋、圓渦紋、網紋、云雷(回)紋、星紋、羽人紋、武士紋等,所有的紋樣造型都精美。
銅鼓在南寧市景觀中應用廣泛。如南寧火車東站門前廣場的銅鼓雕塑典型代表,雕塑沿用銅鼓輪廓,采用鏤空拋棄了銅鼓的厚重,鏤空里結合現代燈光技術和下面弧形長短不一的藝術鋼管造型,似月亮和太陽日月同輝的吉祥寓意!銅鼓的應用還有南寧市的青秀山風景區、五象湖公園、人民公園、壯錦大道、南湖廣場、葫蘆鼎大橋等地方的景觀雕塑,這些雕塑大部分是完整的銅鼓,銅鼓的紋樣還需要圖像重構,才能讓銅鼓文化更好地應用于公園綠地景觀。
壯族精致優美服飾紋樣有兩千多年歷史,壯族人民通過長期勤勞的生產生活把特有的神話崇拜、風土人情、民族信仰、勞作景象等內容,用精美的服飾紋樣符號載體來展現傳承壯族文化,將形象的符號與民族文化密切結合表達壯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壯族服飾紋樣主要有五大類:動物紋、幾何紋、字紋、植物紋和其他紋。
壯族服飾壯錦圖案是壯族文化的精華,壯錦服飾紋樣是公園造景運用最多的。南寧公園景觀也較常見,如:南寧地鐵出入口都運用了除去絢麗色彩的壯族服飾菊花紋和回字紋,象征著平安吉祥。南寧民族大道人行道燈、草坪景觀燈、民族金浦路口至瑯東收費站段車行道照明燈約有2000多盞燈運用了壯族服飾上的字紋和四結紋裝飾,寓意吉祥萬福和富貴萬年。字紋和四結紋運用重組與減缺的藝術手法,讓其充滿藝術感染力。但在民族大道壯錦紋樣應用上的除了燈具,其他小品風格上沒有統一壯族的文化特色的融入。如:休息座椅、垃圾桶、公交站牌、宣傳欄等,導致整條街道上景觀風格的不統一,降低了城市街道的景觀藝術價值。
干欄式建筑主要材質是木材,是用木柱或竹柱架空的干欄式結構,“干欄”別稱麻欄、高欄或閣欄,“干”是指“上面”“欄”是指房屋,從底層開始建,上立屋架屋頂上蓋杉樹、皮陶瓦、茅草成人字形,三個或者五個房間。房屋的上面住人,最下層是養家禽和放東西,有的還有磨坊等。分半欄式和全欄式,半干欄主要是半樓半地居式,房屋的上面住人下面可以養家禽和放東西,大部分是三間房。全干欄大部分為全樓居式,分上下兩層,房屋的上面住人、下面是養家禽和存放東西,入口外面設有走廊,以兩開間和三開間為主。由于廣西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炎熱濕氣濃厚,干欄式建筑能較好地適應當地的氣候,所以應用比較廣泛。干欄式建筑的風格與技術承載著壯族人民對藝術美學、生態環境、宗教信仰的理解,是地域性公園綠地景觀設計很好的借鑒案例。
繡球主要用紅、黃、綠等色調面料做底,用布制成花瓣狀,在花瓣上用彩色線或布,繡成壯族人民喜愛的傳統圖案,有花卉果木、祥禽瑞獸、文字3大類。花卉果木包括芭蕉、牡丹、梅花、荔枝、菊花等;祥禽瑞獸包括麒麟、龍、仙鶴、青蛙、鳳、十二生肖等;文字包括“百年好合”“萬事如意”“歲歲平安”等。花卉果木在繡球的圖案中最多。最后合成花狀球形,在下端墜一條五彩的絲穗。繡球是廣西壯族文化元素之一,是壯族人們愛情的信物,隨著文化發展,繡球也發展成象征著老少平安、幸福美滿、身體健康、吉祥如意、友誼長存的吉祥物。壯族繡球文化內涵了民族精神和情感,蘊含了壯族最古老原始的民族審美觀。
繡球也經常出現在南寧的公園或街道景觀上,大都是直接實物應用。例如沿用繡球造型的七彩迎賓繡球,結合七彩燈光喜慶溫暖,其圖案和花瓣寓意吉祥如意、幸福美滿。繡球景觀小品在南寧市需要將壯族文化和設計美學分解與重構,才能更好發揚。
廣西的花山巖畫規模宏大,崇左市境內的左江花山巖畫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和世界文化遺產。左江河段崖巖圖像約5258個,大部分高聳在絕壁之上,最低的離水面有五米以上,最高的則有一百三十米以上。顏色用朱紅色描繪正面或者側面舉雙手蛙形人、圓形銅鼓的器物、大部分像狗的動物等,反映了當時壯族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習慣。
在南寧市公園綠地景觀中,花山文化只能偶爾在街邊看到花山巖畫照搬運用,建議對花山畫像保留外形輪廓的同時進行重構調整。如:生命之樹雕塑原有造型不變并進行空間三維組構,讓其呈現不一樣的厚度、力度和藝術價值。
南寧青秀山壯錦廣場,舞臺有巨大的銅鼓雕塑群;五象湖公園入口兩個身著壯族服飾的雕塑;五個大象鼻形狀的雕塑“吉象迎賓”;南寧五象廣場有個像腳下便踩著一只巨大的銅鼓的五象雕塑;五象湖公園東、銀象湖南、銀象湖碼頭廣場都有壯鄉金花少女,面帶微笑或閉眼深思,掛繡球或掛廣西特產芒果,姿態各異的壯族少女雕塑融入了秀美景色。公園壯族文化雕塑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南寧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與地域文化。
壯族文化在南寧市很多公園廣場街道角落都融入壯族文化小品,可見壯族文化與南寧人生活已融為一體,公園景觀小品體現了南寧的民族風情和人文歷史。南寧人民公園里的石頭刻繡球,它的實用功能可以阻攔車輛還能表達壯族文化;南寧濱江公園銅鼓小品;南寧民族廣場銅鼓造型底座燈柱,頂端則是繡球,廣場內布置有銅鼓小石凳供游客休息;南寧步行街入口有壯族圖騰的柱子;南湖大橋銅鼓小品欄桿等。
壯族文化元素被廣泛應用于南寧建筑中,如南寧的地標性民族文化專題博物館建筑——廣西民族博物館,有著極具民族特色銅鼓造型的主體設計,大廳墻面運用羽人紋、翔鷺紋、劃船紋、魚紋等壯族紋樣進行組合。
壯族歌仙劉三姐故鄉在廣西,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吉祥物采用劉三姐原型來設計“歌娃娃”,“歌娃娃”穿壯族傳統服飾手里拿著話筒具有民族特色;廣西壯族自治區50周年的吉祥物以壯族繡球為原型設計的卡通形象“桂娃”,身穿壯族傳統服飾極具民族特色。
金象湖的東南邊,五象塔的東部入口有大片紅色各種壯族幾何紋、回字紋、菱形紋等圖案的鋪裝。回字紋象征福壽連綿,菱形紋象征福氣。金象湖園內也有紅色八角紋鋪裝,象征著光明;南寧市五象廣場和火車站廣場銅鼓鼓面圖案鋪裝。這些壯族文化元素運用到公園廣場鋪裝設計中,豐富了城市民族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
植物體現了園林景觀的生命力,不同于其他造景元素。壯族人民崇拜自然,與植物相依相伴造就了壯族植物文化。南寧公園里的植物花卉與繡球、銅鼓、壯帽和花山巖畫人物等壯族元素結合的立體造型花壇或綠雕塑,為城市增添了節日氣氛,凸顯了壯族文化。
選取銅鼓、繡球、歌女、干欄式建筑、花山巖畫等能體現壯族文化的實物,經過簡單等比例縮小或放大后直接應用與公園綠地景觀中,與其他景物搭配使用,能夠較好地體現公園的民族特色。
保留輪廓是景觀表達常用的手法之一,根據現代景觀設計的需求,選擇銅鼓、繡球、等族文化元素圖案,保留其外部輪廓,然后把它們設計成公園小品的外形設計。如:南寧各公園的壯族燈具小品、鋪裝等,還有南寧民族文物苑墻面懸掛簸箕、雨帽、魚簍等器物裝飾;廣西民族博物館玻璃上印壯族元素圖案。
對廣西圖案紋樣、色彩等元素原型中截取部件進行拆解與重構,得到相關新的景觀設計中有深厚的壯族文化含義。如:對繡球拆解與重構,花瓣拆解成基礎符號,鋪裝設計的時候可以將花瓣拆解的基礎符號重構。
將壯族文化元素組合排列,應用于公園的花架、亭、燈、廊、大門、鋪裝、小品和景墻等園林景物中。
借助于某一外在特征,設計者通過聯想與意象。將壯族文化元素變異,轉換后能提升公園感染力,可以產生對美的聯想與共鳴。
借多種手法展示壯族藝術、傳承壯族文化的深層內涵,通過內容創新、形式創新、色彩創新、功能創新等方式,使人們能夠與公園場所的壯族文化產生共鳴。壯族蘊涵深厚的壯族文化,挖掘文化元素衍生并重構到園林景觀上。
今天城市建設迅猛發展,但公園景觀卻大同小異、缺乏特色。城市公園綠地景觀需要有創新的設計。吳良鏞院士說:“要有本土文化意識、文化態度和文化精神”。民族文化也是創新的養分。景觀作為載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使景觀設計師不再仿效國外景觀設計。公園景觀設計鎖定于民族文化元素的應用上,民族傳統元素運用不應該生搬硬套或提取一點符號隨意組合。設計人員應該深入探究壯族文化并對其進行獨特新穎的設計,這些才是現代公園綠地景觀創作創新思路。
廣西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壯族的文化是廣西地域文化的主要內容,而文化的載體之一是園林景觀,能充分展示壯族文化特色是未來廣西園林發展的新要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今后的公園景觀規劃需要從壯族文化出發,在細部塑造和功能塑造融入壯族元素。尊重各種廣西當地要素與植物、園路、周邊環境的融合統一,運用景觀設計規則,此外,除了在設計上有所突破,在植物上也可以運用壯帽、銅鼓、繡球和花山壁畫的造型來創新表現,實現具有壯族文化內涵和審美的景觀設計,使公園景觀回歸樸實自然的地域特質,讓人眼前一亮,營造出壯族文化特色鮮明的城市公園綠地景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