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鹿城區人民法院 林任春
2019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貫徹落實①《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關于加強綜合治理從源頭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的意見》,該意見提出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性。法院牽頭通過與各個部門的信息共享,出臺聯合懲戒措施,達到對被執行人在生活上的諸多限制,從而給被執行人的生活帶來許多不便,督促其到法院主動承擔應盡的責任。但是,聯合懲戒措施在實際執行時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不足。
1.法院運用人民銀行征信懲戒措施的進程
征信系統是由人民銀行組織構建的全國性的企業和個人信用共享數據平臺,包含信貸記錄、公共記錄、公積金記錄、銀行信用卡還款記錄、法院強制執行記錄等,如果企業或個人涉及有關銀行征信違法失信行為,都會在征信報告中詳細記載,他們將在金融方面如房貸款、車貸、企業招投標等活動中受到影響。
2008年,浙江省社會治安綜治委員會成立攻克“執行難”小組,并于2010年出臺《關于完善全省綜合治理執行難工作體系建設的意見》,加大了對執行查控、執行征信等5大系統的建設。根據文件精神,浙江省高院執行局與浙江省信用中心構建共享平臺,在信用浙江網上公布全省法院屬于超過3個月的未結和程序終結的案件信息。緊接著,溫州中院與溫州人民銀行聯合發文要求將執行案件信息導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加載生成征信報告。2016年,國家發改委和最高人民法院等44個部門召開新聞發布會,并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44家單位聯合簽署②《關于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文中簡稱《備忘錄》)。《備忘錄》共提出55項懲戒措施,對那些欠債不還的老賴在個人生活、就業、經濟貿易、升職、優惠待遇等全方面進行限制。同時,中國人民銀行明確表示將欠錢不還的老賴導入企業和個人的征信信用報告,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等業務中以此報告作為審核依據。
2.法院踐行中國人民銀行征信懲戒措施的問題探究
第一,在實踐中借鑒很多征信當事人提供的征信報告,發現征信報告多數內容普遍顯示不完整,普遍存在缺少案號、立案日期、案件結案方式等內容;
第二,銀行在審查當事人是否存在貸款資格的時候統一回復當事人,其在法院有相關案件未結案。但是根據與當事人的溝通證實,法院很多案件已結案,征信報告也沒有問題,而是銀行鏈接其他非官方網站看到的錯誤案件信息,也并沒有實時更新,且銀行沒有向當事人說明詳細情況,導致當事人一直誤認為他自己在法院的案件沒有結案。
第三,當事人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在審核中,發現當事人的銀行征信報告沒有顯示有案件信息或者顯示案件信息已經結案,還是附加要求當事人到法院調取結案證明,從而給當事人增加了麻煩。
第四,針對可以刪除人民銀行征信信息的案件范圍過于單一。人民銀行認為可以刪除征信不良記錄的范圍是法院報錯案件信息的案件才可以刪除。但是,現實中還存在很多情況是可以刪除當事人的征信信息的。比如,案件當事人放棄遺產繼承的案件,該被執行人放棄遺產繼承,并已經履行完畢自己的義務,但是整個案件還未執行完畢,對于被執行人而言是否可以刪除征信;比如當事人已經履行擔保責任,整個案件還存在其他當事人未履行義務,該當事人是否可以刪除征信信息等。依據我國[1]《征信業管理條例》第十六條之規定:“征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 5 年;超過 5 年的應當予以消除。”雖然兩案件當事人案件未執行完畢或者案件執行完畢還未滿5年期限,但本人認為上述兩個案件不應適用《征信業管理條例》中關于不良信用信息5年保存期限之規定,應當屬于可以消除不良信用記錄的范圍。所以建議人民銀行明確可刪除銀行征信記錄的案件條件和范圍。
第五,2016年以后的案件信息由最高院負責與人民銀行對接,各基層法院將不再重復報送,但是涉及這類案件失信被執行人的征信信息刪除工作卻沒有明確說明。
失信被執行人是指因有履行能力卻不履行、抗拒執行等情形導致未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并被人民法院依法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人。這類人俗稱為“老賴”。針對這類失信被執行人,國家對其采取了一系列懲戒措施,統稱為失信聯合懲戒措施。失信聯合懲戒措施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被執行人做出一定的失信行為、被執行人被法院納入失信名單并公布、被執行人因失信行為而受到聯合懲戒。
1.失信聯合懲戒措施的發展進程
近年來,人們在生活中頻頻發生因朋友、親人借錢、共同經商等不誠信導致的借錢不還、經商逃逸等失信行為,以致人們的生活和市場經濟秩序受到了影響,社會公眾開始希望擁有一個誠信的社會信用大環境。由此,如何維護人們的信用,懲罰失信者,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難題。
2013年10月1日起實施的③《關于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首次對“失信被執行人”做出一個系統的規定。2014 年,國務院發布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綱要(2014—2020)》,文件指出要構建一張涵蓋行政、商事、社會、司法四大領域的社會信用網。2016年的《備忘錄》詳細論述了限制失信被執行人的八種情形。例如:對考取公務員、事業單位;擔任單位重要領導職務;榮獲單位榮譽獎項;使用支付寶交易以及螞蟻花唄等相關優惠福利;乘坐飛機、列車軟臥、高鐵;出境等方,并對這些方面面加以懲戒。此后,2017年頒布的[2]《關于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將失信被執行人的相關規定予以細化和規范化,例如,對符合失信的情形、期限、糾正失信、撤銷失信等內容進一步具體化和規范化。
2.法院踐行失信聯合懲戒措施的問題探究
(1)失信被執行人曝光帶來的負面影響
失信被執行人在最高人民法院網曝光后,很多報紙、微信公眾號、各大網站都會轉載,由于各大網站都是轉載,并沒有與最高人民法院網實時同步,當失信被執人已經履行義務撤出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后,最高法院網也沒有顯示其失信信息的時候,其他相關鏈接網站或公眾號因沒有及時同步依舊存在失信被執行人信息未屏蔽現象。當事人就會向法院反映其案件信息至今還存在,法院會盡可能聯系各大網站等進行更新或刪除,但是有的網站或公眾號只是轉載,而都沒有聯系號碼,造成失信被執行人一時無法消除影響。
(2)關于失信賠償等救濟方式的思考
⑤《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執行司法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第十款規定將違法采取列入失信、限制消費、限制出境等措施的行為納入需要國家賠償的范圍。本人是否可以就此提出錯誤屏蔽失信引起被執行人信訪的另一種情形。例如,已經終本的案件如果錯誤屏蔽了不需要屏蔽的被執行人,又無法重新錄入失信名單,且當事人又不同意屏蔽,該如何救濟。
(3)失信被執行人在發布、屏蔽系統操作存在的問題
第一,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2017)第一條列出了符合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六種情形。第一條第一款規定有履行能力但是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情形;第一條第一款到第六款規定了諸如偽造證據、暴力抗法、虛假訴訟、隱匿、轉移財產、不進行財產報告等情形。
在最高院系統里操作失信屏蔽時,根據法條第一條第一款發布的失信被執行人履行了義務只用進行屏蔽操作,而根據法條第二款至第六款發布的失信被執行人履行了義務屏蔽要進行縮短期限操作。如果依據的法條是第一條第一款和第二款至第六款的其中一款發布的失信被執行人履行了義務既要操作屏蔽,又要操作縮短期限。在實踐中遇到第三類操作兩次的情況,經辦人無法精確掌控兩次操作的時間,一般第一次經辦人都會先進行屏蔽操作,但是屏蔽操作后何時進行縮短期限操作,失信系統里面沒有做任何提示,如果經辦人要一個個案件核查依據發布時的法條再進行兩次操作,會浪費太多的時間,這是失信系統設置的一個bug。
第二,案例:申請執行人王某與被執行人某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股權轉讓糾紛一案,法院判決滌除被執行人某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因此原法定代表人應該下限高和失信。但是失信記錄里該被執行人是公司,公司未履行法定義務,不需要下失信,所以該公司原法定代表人只是下了限高,仍然無法下失信。如要糾正法定代表人信息,需要撤銷失信信息再重新發布,因為是終本案件無法撤銷操作,導致該公司原法定代表人還在最高院的失信網站,所以買不了飛機票或高鐵票。
2010年最高院⑦《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規定了被執行人不按法律文書履行其執行義務的,將限制其高消費。其中,第三條詳細規定了限制高消費的九種情形。主要的情形是失信被執行人不得坐二等以上艙位的飛機、列車軟臥、輪船等、不得在標有星級的賓館、酒店等場所進行高消費、不得購買不動產、租賃高檔寫字樓等;不得購買非經營必需車輛;不得外出旅游、度假等,但是在實際履行法條過程中,除了第三條第一款是每個法院都切切實實做到的,其余第二款至第九款,各地做法雖然不一,但是很多地區沒有實際做到,還處于空白階段。如涉及星級以上賓館、酒店進行高消費這種情形,本院曾跟公安達成協議,只要被執行人一旦出入高級酒店、賓館,公安系統都會報警,法院經辦人可以去現場帶人,但是這種做法因公安不肯再度合作等原因也被暫停。比如第三款至第八款,如沒有強大的協作網,是無法快速掌握被執行人進行高消費的情況并采取措施的。
繼續擴大聯合懲戒的共享部門,織成一張只要是“老賴”就寸步難行的社會信用網,加大對法院聯合懲戒措施的宣傳,從心理上、行動上、生活上等各個方面打破“欠錢還要坐享其成”的老賴式逃逸生活。同時要健全社會信用評估體系,設立專門社會信用評估部門對失信人員進行分類、分級,并針對失信人對社會信用提出的異議、跟失信人有接觸的部門和人員對失信人情況的咨詢、以及對聯合懲戒措施的成效等都需要專門的部門和人員去對接和評估。
有必要對《征信業管理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做進一步解釋,對具體案件應具體分析、具體對待。
完善失信被執行人錄入和屏蔽系統,解決程序的機械性而帶來的操作與實際工作展開的矛盾,做到既簡便又貼合實際工作。
出臺相關法律規范各大網站以及公眾號等的轉載行為,對法院失信等案件信息的轉載不當、不及時更新、聯系方式空白等不規范行為加以管理并懲戒。
拓寬因失信、限高等聯合懲戒措施引起失誤的救濟途徑,適時減輕因聯合懲戒措施不當引起的負面影響。
出臺《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的實施細則。以失信被執行人制度為參考,各地可以向黨委政府爭取支持、召開聯系工作會議、建立限高措施共享網絡平臺等,打破阻礙限高措施展開的壁壘,切實推進限高措施的開展和實行。
對于真誠悔改、積極改正的失信人,應當對其信用進行修復,不僅是官方渠道發布的信息應當修復,第三方平臺轉發信息而對失信人造成的影響也應當盡可能地消除干凈。
注釋
①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關于印發《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關于加強綜合治理從源頭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的意見》。
②《關于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
③《關于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2013年7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82次會議通過。
④國務院關于印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綱要(2014—2020)》國發[2014]21號。
⑤《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執行司法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⑥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2017)2017年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07次會議通過。
⑦《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經2010年5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87次會議通過,根據2015年7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57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的決定》修正。該《規定》共11條,自2015年7月22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