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山長軍
我國職業教育已經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畢業生總量逐年增加超過兩億人,為提高我國勞動技能大軍的整體素質做出了突出貢獻。高職院校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中堅力量,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新常態、新需要呼喚高職院校打破傳統辦學模式,緊跟區域增長極發展,以服務地方為己任[1],為企業職工培訓加大助力籌碼,發揮獨特作用。高職院校有著傳統的豐富的校企合作育人經驗,傳統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經驗偏重于學校對企業育人資源的爭取和利用,這種偏重固然是合情合理的,因為高職院校人才孵化與輸出的方向首先就是面向企業的,亦首先是面向能在我國“大眾就業、萬眾創新”主戰場貢獻才能、建功立業的,企業生產崗位的實操實訓對于學生的職業品質與職業技能養成更是不可缺失的。而且,在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國策的導向下,高職教育不斷深化改革,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不斷優化,企業與學校協作辦學越來越向主動協作、各取所需,發揮人才培養集聚力轉化[2],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取向和局面正在形成,其雙向利好效益毋庸置疑。在此大環境下,無論高職院校還是企業都持有不斷加強校企合作培育學生、培訓在職員工的良好意愿,也都在謀求校企合作培育學生、培訓在職員工的新策略新途徑,構建與實施高職院校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可謂之創新舉措。構建與實施高職院校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需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相助力的支撐,那么,深入探討這一培訓模式的內在機理與運行機制就顯得很有必要。
機理一詞源于化學動力學,基于從原子結合關系作用,描繪出其過程,如果其過程是動力學控制的,那么,機理的概念就是原子水平的表面過程。將化學動力學中的機理概念應用于其他范疇,取得機理概念的廣義,以百度百科對機理一詞的釋義來看:機理是指為實現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統結構中各要素的內在工作方式,以及諸要素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運行規則和基本原理。將機理一詞應用于其他范疇具體事物概念完整認識的闡釋已經不乏鮮見,且能夠產生更為具象、更為準確、更為深刻的認知。仔細品之,將機理一詞應用于其他范疇具體事物概念完整認識的闡釋主要是建立在兩個基本點上的,其一機理指特定事物為實現特定功能,其內在要素構成系統結構,在一定環境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規則和原理;其二機理指事物變化的道理,因為任何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其發展變化受客觀規律支配,亦可稱之為事物存在的客觀機理。事物的內在機理可以一分為二來看待,其“一分”是這一事物的整體,其“為二”是這一事物的兩方面構成,也即這一事物形成的內在要素和外在要素之間的關系兩個方面。將機理概念泛指到對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變化范疇做認識與闡釋,還可以建立這樣的認識: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自有其內在機理,任何事物處于相對穩定過程階段的“質”(做功)需要符合內在機理,內在機理愈平衡,事物的“質”(做功)愈穩定,也即愈能支配事物主體達到預期目的。
將內在機理概念應用于高職院校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即為本文對這一概念的特指。企業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機制”,也是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渠道,面向市場、穩定市場占有率、不斷拓展市場、收獲更大的效益是企業生存發展的不二法則,企業與市場的伴生關系是資源配置的關系,更是資源優化和資源競爭的關系,擁有長盛不衰的資源競爭力,就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核心競爭力。在企業核心競爭力中,人才競爭力是核心中的核心,人的能動性決定了人才對企業生存發展的能動價值,決定了人才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力核心中的核心的重要價值。企業員工是企業的人力資源,企業人力資源隊伍是不同層次、不同專長、不同崗位人才的組合,無論處于哪一層級、哪一專長、哪一崗位人才的“保質”與“提質”都需要企業加強崗上培訓,依靠企業自身培訓資源與培訓能力開展員工培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正如有研究者的觀點,目前企業員工培訓有很大的缺口,利用高職院校職業教育資源即是明智選擇。高職院校投入企業員工培訓,乃至社會待業、就業、創業人員培訓,是辦學職能的規定,體現了高職教育履行社會責任的應有擔當,符合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高職院校投入企業乃至社會人力資源培訓需要具備正確的觀念、構建合理高效的培訓模式,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是對校企合作進行企業員工培訓傳統模式和傳統經驗的打破,增添進橫向多面聯合、多方借力發力的新考量和新作為,那么,對其內在機理概念的具備和認識就很有必要,既得以充分認識高職院校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內在要素構成系統結構的規則和原理,又有利于構建好和實施好這一培訓模式,促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培訓企業員工與合作辦學互利互惠的良性發展。
針對高職院校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提出的內在機理概念,自有其用意,這就是為了指導實踐。高職院校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需要持有內在機理的認識,以內在機理的認識提供實踐探索中可參照理路,在這種培訓模式還處于啟動初期的現實狀況而言,是大有裨益的。先來對號入座高職院校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與持有內在機理概念應取得的認識,扼要表述為三:一是建立對高職院校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特定功能、內在要素構成的系統結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認識,這是對傳統性高職院校所實施的企業職工培訓模式的打破,是建立在大格局占位的區域企業員工培訓,乃至區域社會勞動力資源培訓基礎上的;是對傳統模式的“復合式”創新拓展,融入了政府、企業、區域多主體協作的多邊成分。二是建立高職院校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形成要素的認識,這些要素概括為學校所擁有的教育、人才、技術、信息、資源、平臺等優勢,以學校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的要素優勢,根植區域經濟發展,對接產業需求,主動融入企業與社會人力資源培訓;三是建立高職院校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內外在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認識,既重視對學校自身培訓優勢的利用,又能夠與多邊培訓主體主動聯系、密切合作,將外在要素與內在要素予以整合性認識與優化組合,積極探索合作模式與合作經驗,將高職院校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不斷完善,效用發揮得更好。恰恰在這個方面,高職院校對于企業乃至社會人力資源培訓的投入缺乏內在機理的認識與指導,暴露出還不足以適應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合力構建與高效利用的一些實際問題。
進入新世紀新時代,我國的高職教育不斷深化改革,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與高職專業建設計劃的“雙高計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等一系列文件頒發,加強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成為重要舉措[3]。在國家深化高職教育改革一系列文件精神的指導下,高職院校的校企協作、產教融合辦學在開拓進取中發展,從校企合作辦學的學生到企業見習實習培訓、頂崗培訓、訂單培訓、“1+x”證書培訓,到政府主導的“引企入教”、學校爭取的“引企入校”,再到企業的“引校入企”,利用學校與企業結對子的形式助教助企,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的大勢已成。高職院校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是校企合作進行企業職工培訓的創新舉措,尚處于探索經驗階段。
高職院校開展跨企業職工乃至社會人力資源培訓,是貫徹落實國家高職教育改革目標所規范的,面向企業、面向區域、面向勞動力市場,開放職業教育資源,履行社會責任,實行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全日制與部分時間制相結合、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相結合、創業教育與創新教育相結合的對策探索,無論立足現在時,還是前瞻一定的發展階段,都必將加強探索力度,形成成功經驗,以指導高職院校全面履行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專務型、工匠型人力資源大軍的職能與責任。
高職院校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的探索是基于已有經驗的創新,也是對學校與企業“一對一結對子”進行企業員工培訓的“升級版”,其特點就體現在“跨”的含義上。將傳統的高職院校企業培訓模式與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作比較,前者的經驗雖然可以借鑒,但已經不適合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新常態、新需要,呼喚高職院校打破傳統辦學模式,開放教育教學資源,助力企業職工培訓,為企業職工的職業資格教育、職品教育、技能教育做出應有貢獻的需要,將前者上升為后者,也即高職院校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體現出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培訓職工的新目標、新使命、新任務、新擔當,代表了高職院校培訓職業員工的新走向。高職院校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的結構以“政府+企業+學校”的“三位一體式”為主流,但這里的企業已經不是某個企業的單數概念,而是多個企業、到同類企業行會組織、擴大同類企業外延的行會組織、相近行業組織的復數概念,更側重操作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工匠品質的訓練,培訓結果不僅僅以證書形式體現,也探索了一些其他形式,培訓合作利用市場化的供需杠桿來調整。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單位如廣東職業技術學院與羅門哈斯投資有限公司、廣東省涂料行業協會、廣東省涂料專業委員會三方,聯辦羅門哈斯乳膠漆職業培訓學院,為企業員工與社會就業創業人員培養這方面的從業技能,為所在區域涂料施工應用技術和技能培訓開辟新基地;高職院校服務“一帶一路”“走出去”,跟進企業海內外技能人才需求,將企業需求、崗位標準與職業教育資源緊密聯系起來,共建共享培訓資源進行員工培訓[4];利用學校在線課程建設優勢,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方式探索,逐步形成滿足區域發展的特色培訓中心;搭建職業技能培訓平臺,開發需要的職業技能培訓標準[5]。在積極進行高職院校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實踐探索的同時,這方面的科研導向和科研成果也不斷推出,科研成果的導向作用已見發揮。
其一,高職院校主動積極作為的問題。一直以來,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是偏重于滿足學校辦學所需的,學校主動積極作為是校企緊密合作、有效合作的保障。高職院校進行職業職工培訓,及至發展到跨企業職工培訓,在滿足學校辦學所需的同時,更為滿足企業所需,更需要學校主動積極作為。其二,內在機理意義上的跨企業職工培訓模式形成要素配給不足,與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足的問題。這里有客觀原因造成的問題,畢竟這種培訓模式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經驗不足,需要時間和過程的揣摩和提煉,但這里的主觀原因不可回避,合作主體各方都有責任和義務投入更多,作用發揮得更好,又尤以高職院校要發揮好主要作用為重。其三,培訓規范問題。贊同有研究者的觀點,培訓以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為目的,依據鑒定機構所要考核和評價的項目和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忽視了地方人才需求的差異性;培訓以獲得結業證明為目的,帶來的影響是培訓單位在制訂培訓計劃時隨意性較大,培訓質量難以保證[6]。其四,培訓項目特色問題。應根據不同企業不同崗位對職工技術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定制化培訓,如專業知識、行動能力、實踐技能和創新方法等方面,使培訓項目覆蓋區域經濟產業鏈的各個工作崗位。加強培訓資源庫建設,針對工作崗位具體要求,結合技術發展趨勢,積極引入現代培訓設備,建設培訓內容的微課資源和視頻資源,方便學員的學習和領悟;探索職工培訓技能考核,滿足職工終身學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