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南 湖南省長沙市第四醫院
目前,世界各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我國隨著出生人口的驟降也進入了老齡化階段。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醫院離退休人員逐漸增多,離開堅守多年的工作崗位,導致醫院離退休人員在退休后有諸多不適應,比如突然閑下來不知道做什么、沒有價值歸屬感、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不適應身體生理素質下降帶來的影響等。
針對醫院離退休人員在退休后遇到的各類現實問題,需要給予離退休人員思想政治上的關懷,在管理工作方面創新,使離退休人員能夠快速適應退休生活,并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繼續發揮余熱。
長沙市第四醫院的離退休人員有325 人,占全院職工人數的20.3%。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23 人,占離退休人員的68.6%;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79 人,占離退休人員的55%。近三年,60~75 歲男性退休人員及55~70 歲女性退休人員繼續返聘的近120 人,占離退休人員總數的36.9%。
醫院離退休人員在長達幾十年的工作中,為長沙市民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多年的工作中,他們不忘初心,始終堅守人道主義,盡職盡責地救死扶傷。在長期高強度重壓工作中,醫院離退休人員已經習慣了工作的快節奏,到了退休年紀,一旦脫離熟悉的工作環境,會出現諸多不適應[1]。
醫院離退休人員在退休之后,往往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在退休生活中,沒有了生活的方向感。醫院離退休人員退休之前,在醫院的工作重心就是治病救人,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而努力奮斗,工作內容涉及大大小小的各個維度,小一點的維度是為老百姓做醫學科普,大一點的維度是為老百姓做手術,爭分奪秒搶救急危重癥患者,認真分析疑難雜癥,潛心鉆研科研課題。無論工作內容的大小,他們的生活總是有方向感的。退休后,醫院離退休人員卸下工作重擔,看似一身輕松,但生活失去了重心,沒有方向,導致其在生活中茫然不知所措,內心煎熬無比。在這種情況下,離退休人員急需醫院幫助他們在退休后的生活中重新尋找努力奮斗的方向[2]。
在身強力壯的年齡,醫院離退休人員兢兢業業地堅守在醫院臨床工作的第一線,為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奉獻著寶貴的青春年華及知識才華。在正常節奏的工作狀態下,醫院離退休人員對自己的認知是救死扶傷,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護神,為國家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醫學支撐。
然而,從醫院工作崗位退休后,他們的自我認知出現了障礙,覺得自己成了社會閑散人員,只會浪費社會寶貴的資源,沒有辦法為社會作貢獻。這種自我認知障礙給醫院離退休人員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生活無法正常進行,擾亂了其家庭子女的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也給家庭成員帶來了負面影響,如果不及時疏導,會造成無法想象的后果[3]。
現在正處于互聯網經濟時代,各行各業都在快速發展,術業有專攻,醫院離退休人員在崗位上能夠做到與時俱進,而一旦退休,就很難在短時間內與社會生活接軌,再加上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狀態,醫院離退休人員在退休后的生活中,在面對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帶來的信息量負荷,容易引發離退休人員的信息恐慌。這導致醫院離退休人員在身體上、心理上的極大不適應,影響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不利于我國社會的長治久安。
醫院離退休人員的年紀較大,在高強度的工作中,身體處于緊繃狀態,當到了退休的休息時段,身體狀態因沒有工作壓力而得到放松。在此階段,醫院離退休人員將注意力從工作轉移到了身體健康方面,接二連三地發現身體出現不適狀況,例如老花眼、腰椎間盤突出、老年便秘等。這些生理上的問題是年紀增大帶來的必然結果,但是,老年人無法適應身體逐漸衰老的狀況,心理思想上波動極大,嚴重影響了醫院離退休人員的正常生活。
醫院離退休人員在退休之后,其社會活動范圍直徑變小,一般在其居住環境的3 千米范圍內。而以往的工作狀態中,其生活范圍直徑是退休后生活的數倍。其原因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工作位置與生活位置之間的距離;二是工作涉及的交流溝通及出差擴大了社會生活范圍;三是工作帶來的社交活動擴大了社會活動范圍。環境可以改變人,一直在較小的活動范圍內生活,容易讓離退休人員在心理方面產生極度的煩悶感,對生活逐漸失去了興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呈現爆炸式的發展態勢,帶動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從之前的閑散慢節奏變為高壓快節奏。快節奏的當下,人人都是媒體的創造者與傳播者,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人都能發表自己的言論與看法,這種現象與以往的官方媒體發展截然相反。當醫院離退休人員需要通過互聯網接收社會信息時,信息變革帶來的信息量爆炸,導致老年人在獲取信息時產生無從下手、內心抓狂不止的焦慮感,加重了老年人對退休生活的不適感,使其對自我認知產生錯誤定位,從而對其思想健康產生負面作用。
一般來說,工作與退休之間是沒有過渡期的,按照流程提前確定退休時間,然后交接工作,在規定的最后一天會有一個退休儀式,之后就完全沒有工作上的交集了。缺少過渡期讓醫院離退休人員心中產生極強的落差感,落差感越強就越容易導致思想上的波動。
1.與老年驛站強強聯合,為醫院離退休人員提供定點服務
創新管理模式,可以利用我國社區老年驛站的資源優勢,為醫院離退休人員提供定點服務。線下固定的服務地點能夠為醫院離退休人員營造強烈的歸屬感。內心有了歸屬感,醫院離退休人員就會遇事不慌,有助于其適應退休生活。定點為醫院離退休人員提供服務,包括定期體檢、上門拜訪、電話關懷、生日及節假日慰問、組織一些興趣愛好班等,主動發現醫院離退休人員遇到的各種問題,為醫院離退休人員訂閱書籍、報紙和雜志,幫助醫院離退休人員補辦戶口簿、身份證、社保卡、銀行卡等重要證件,通過全方位的精細化服務,確保醫院離退休人員能夠安穩地享受退休生活。
2.加強醫院離退休人員黨組織的帶頭作用
目前,長沙市第四醫院的離退休人員中,黨員有131 名,專門建立了黨員活動室,舉辦了多次主題黨日活動,比較有特色的主題活動有“憶崢嶸歲月·送健康服務”主題黨日活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退休不褪色,永遠跟黨走”主題黨日活動等。這些活動能夠發揮黨組織的帶頭作用,不僅在醫院離退休人員的思想上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能夠豐富醫院離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在放松愉悅的氛圍中為醫院離退休人員科普了相關知識,豐富了醫院離退休人員的精神世界。因此,要以貫穿落實黨組織帶頭發展理念為前提,定期組織集體活動,開展主題多元化的活動,幫助醫院離退休人員適應退休生活,帶領醫院離退休人員學習新知識、新理論,使醫院離退休人員能夠與時俱進,擁有健康的身心。
3.幫助醫院離退休人員培養興趣愛好
鑒于醫院離退休人員的情緒狀態各自不同,部分醫院離退休人員無法從退休后的落差感中快速恢復,這時就需要管理工作的介入。創新組織管理工作,可以嘗試培養醫院離退休人員的興趣愛好,通過移情作用,將醫院離退休人員的關注點轉移到新鮮事情上。同時,需要充分考量醫院離退休人員的身體情況,開展一些既能豐富精神世界又能加強身體鍛煉的活動,嘗試使其培養多方面的興趣愛好。例如,交際舞、探戈、廣場舞、民族舞等舞蹈類活動,太極拳、瑜伽、游泳等健身類活動,長短期旅游、戶外徒步等戶外運動類活動,網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類活動。
4.鼓勵和支持醫院離退休人員參加公益活動
醫院離退休人員雖然離開了原工作崗位,但有了更多的時間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關心社會,許多老同志萌生了繼續發揮余熱、服務社會的想法。長沙市第四醫院由離退辦、醫聯部與社區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基層醫療機構聯合,多次組織離退休老醫藥專家、老醫療專家開展送醫送藥下基層服務活動;組織社區居民參加兒科、內科、外科、骨科、中醫科等健康體檢,發放健康教育宣傳資料,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歡迎。
2020 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長沙市第四醫院的醫院離退休人員不忘醫療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以多種渠道、不同方式主動參加到疫情防控“戰役”中,積極支援抗疫一線。醫院黨委發出愛心捐款倡議后,當天醫院離退休人員就踴躍捐款10000元。醫院離退休人員的事跡被《長沙晚報》《紅網》《老年人》等多家媒體宣傳報道,同時有兩名專家被長沙市老干局、長沙市“五老紅”志愿服務總隊評選為新冠肺炎防疫工作中“敬業擔當、感恩奉獻”的先進典型,贏得了家庭的支持,兒女和親人們以此為豪,更是激勵了一大批醫院離退休人員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熱情。因此,通過為醫院離退休人員搭建平臺,將他們的優勢特長與社會需求有效對接,帶動和引導他們走出家門,盡己所能,激發奉獻愛心、服務社會的積極性,讓醫院離退休人員充分感受到社會的尊重。
1.醫院離退休人員返崗再就業發揮余熱
很多醫院離退休人員無法適應突然閑下來的生活狀態,他們身上普遍具有不服老、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不愿意培養生活興趣,只希望繼續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評估醫院離退休人員的身體情況,如果醫院離退休人員的健康狀況足夠良好,可以支撐他們繼續工作,那么可以根據醫院的相關需要返聘,讓醫院離退休人員重返工作崗位。醫院范圍可以是其熟悉的醫院,也可以是需要專業人才的社區醫院或者私立醫院。醫院離退休人員返崗再就業的環節需要創新,不要膽小怕事,要大膽結合實際情況,適當放寬標準,積極配合醫院離退休人員返崗再就業的需求,發現難點,逐一突破。
2.發揮醫院離退休人員的職業優勢,為群眾進行醫學科普
在人才的培養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醫院離退休人員是醫院花費大量資源培養的專業人才,不能在他們退休的年紀就“一刀切”,剝奪其為社會作貢獻的機會。可以根據醫院離退休人員的相關需求,邀請他們在城市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學校及社區,為群眾開辦醫學知識科普講座,為我國的醫療健康事業添磚加瓦。
關愛離退休人員是社會議題之一,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關愛離退休人員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文章針對醫院離退休人員在退休生活中的現狀,分析了導致這些現狀的原因,針對醫院離退休人員的思想政治與管理工作,提出了相關的創新辦法策略,希望通過各項積極舉措,切實改善醫院離退休人員的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