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鵬飛 河北省張家口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經過多年探索,我國初步建立起住房保障框架,形成了市場調配與政府調控的“雙元”保障機制,兼顧效率與公平,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但總體上看,我國住房保障體系仍然存在運行體系不健全、保障能力不強、與經濟發展聯動性差等問題[1]。對此,在實踐中應切實落實住房保障政策,在改善民生的同時帶動區域經濟健康發展。
了解保障性住房政策在區域經濟發展以及民生改善方面的重要意義,有助于明確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價值,更好地引導政策制定者、執行者轉變觀念,發揮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機制的深刻變化,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房屋價格呈現快速上升趨勢。
以濟南市為例,2020 年,新房源均價達到14246 元/平方米,二手房均價達到16520 元/平方米,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3056 元,較高的房地產成交價格無疑對消費者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壓力,甚至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生活,尤其對于低收入困難群體而言,高房價產生的連鎖反應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水平,激化了社會矛盾。
對此,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系列舉措,利用宏觀調整與行政干預等手段,出臺保障性住房政策,以滿足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保障性住房政策事關民生問題,對于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和諧穩定有著深遠影響[2]。從“十二五”規劃開始,我國開展了世界范圍內最大規模的保障性住房項目建設,出臺了相關惠民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房屋供需矛盾,滿足了基本居住需求。
以北京市為例,2019 年,共有常住人口2100 多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為6 萬余元,收入在4萬元~12 萬元的中等收入群體約占常住人口總數的55%;從支出類型分析,居住消費支出約占其消費總支出的36.6%。為釋放更多消費潛力,降低住房消費占比,北京市從2017 年開始有計劃地開發保障性住房,提供11.5 萬套保障性住房,緩解了房屋供需矛盾。
保障性住房政策惠及民生,覆蓋多個產業部門及不同人群。依托保障性住房政策,可以加速推進棚戶區改造、公租房建設等系列活動,發揮政府的乘數效應及房地產產業的鏈條作用,將更多的社會資金帶入房地產行業,對于鋼鐵、機電、輕紡、家居建材等上下游企業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帶動作用[3]。
根據相關研究機構提供的數據,2019 年,全國規模以上建材家居賣場累計銷售額達到10057.1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制定以及系列項目的開發建設,無疑刺激了建材行業,提高了其生產能力,使企業收益保持在較高水平,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可以為公眾提供更為舒適的居住環境,改善城市原有面貌,加之各項政策的傾斜,使得更多的生產要素開始聚集,彰顯了區域經濟優勢。
以青島市為例,依托保障性住房政策,將政策紅利向高素質人才傾斜,緩解了人才就業初期的住房壓力,增強了其地區歸屬感。保障性住房政策可以增強居民消費信心,釋放消費潛能,擴大內需,拉動國內經濟快速發展,對優化調整我國經濟結構以及產業布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2019 年以來,我國進一步強調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將資金投入民生建設、先進制造等領域,實現產業與消費升級,實現供給與消費之間的經濟循環。在這一背景下,保障性住房政策實現了資本有序流動,引導更多的資金進入民生領域,增加房屋供給,逐步緩解市場供需矛盾,激發消費潛力。
鑒于房地產市場的特殊性,政府要主動作為,通過必要舉措,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確保房地產市場的公益化與社會化屬性。在這一思路指導下,各級政府出臺系列舉措,詳細說明保障性住房項目開發、面向群體等內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保障性住房項目要適應現階段國內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需求,穩步加大保障性住房項目投入力度,解決城市低收入人群、棚戶區居民、高校畢業生等不同群體的住房需求,筑牢保障底線。在這一過程中,地方各級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持續完善市場監管機制,借助經濟手段、法律手段,構建良性房地產市場秩序。
例如,通過差別化貸款利率、調控稅率及土地供應政策等方式,使政府與房地產企業、房地產企業與消費者形成更為合理的關系,優化調整收入分配。鼓勵普通商品房的一般性消費,采取理性引導的方式,穩控地區房價,抑制投機住房需求,打擊囤房、炒房行為,構建良好的房地產市場秩序,減少住房消費壓力,推動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現階段保障性住房政策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或短板,影響了系列政策的落實成效,不利于其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發揮。因此,必須客觀梳理保障性住房政策問題,厘清工作思路,細化環節流程,為發揮保障性住房政策在民生保障及經濟發展層面的作用奠定堅實基礎。
盡管我國保障性住房政策取得了顯著成就,政策基本框架逐步健全,但是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受到基本國情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保障性住房項目的規劃、建設、運營管理等系列工作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部分地區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沒有從整體上把握政策,無形之中影響了政策落實效果。例如,部分政府部門在衡量保障性住房項目效益的環節,往往將土地效益最大化作為核心因素,片面追求房屋建設面積、建成套數,忽視了保障性住房項目布局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導致保障性住房政策難以覆蓋不同社會群體。例如,現階段大多數保障性住房采取統一建筑面積和空間布局,無法滿足某些特殊群體的居住要求,導致保障性住房長期閑置,造成資源浪費[4]。
以上海市為例,2019 年,在城市建設用地供應方案中,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占比偏低,僅占總用地規模的12.1%,房屋結構布局較為單一,面積相對較小,多數只有1 間~2 間臥室,沒有很好地適應家庭居住需求。出于建設成本的考慮,各地出臺了保障性住房政策,調配區域建筑用地,但是,保障性住房往往選址較為偏僻,遠離城市中心區域,增加了出行成本,與就業、就醫和教育等需求相悖。
保障性住房建設環節,基于實際使用需求,各地政府出臺系列政策,強調配套設施建設水平,主張配套設施與保障性住房建設同步規劃、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以最大程度地確保保障性住房服務能力。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少數地區在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環節,沒有做好配套設施資金的儲備及投入,導致保障性住房配套設施不完善,難以真正滿足實際需求。
根據審計部門公布的相關數據,2019 年,在全國66 個縣級保障性住房項目中,有22 個單位將29 億元資金用于非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資金管理不嚴格,出現管理漏洞,使配套設施建設速度較為緩慢,造成交通、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等系列問題,給居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降低了公眾對于保障性住房的期待,阻礙了正常的房屋消費,影響了居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考慮到保障性住房項目規模較大,利潤空間較為有限,部分施工企業為了保證收益規模,缺乏施工主動性與積極性,導致出現施工手續不齊全、竣工時間延期等系列問題。一些單位在落實保障性住房政策的過程中缺乏大局意識,沒有進行必要的信息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島”,影響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落實效果。
保障性住房政策涉及多個行政部門,需要公安、社會保障、稅務、房管等部門共同參與,才能切實發揮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因此,要在前期設計、中期建設、后期交付中減少質量問題的發生,及時取消公租房補貼名額,最大程度地保護中低收入家庭的合法權益。
在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求相關主體精準把握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特性,兼顧區域特性,有計劃、有步驟地釋放政策紅利,整合優勢資源,確保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地見效,滿足經濟發展要求。
進入新時期,我國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為實現共同富裕,有效改善民生,加快構建和諧社會,保障性住房政策作為民生保障的重要組成,是實現“居者有其屋”的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政策優勢,推動保障性住房高質量發展,政府部門應發揮主體作用,聚焦城市功能定位,立足于人民中心要求,著眼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利用市場要素,搭建保障性住房政策平臺[5]。
基于保障性住房政策建設要求,保證政策落實力度,政府要確定保障性住房政策目標與總體要求,細化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規模、資金投入,科學編制新時期保障性住房相關制度,同時做好優惠政策整合,發揮政策紅利優勢,持續優化保障性住房結構,科學解決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嚴格落實監管責任,夯實責任分管,更好地推動房地產市場秩序的構建,引導國內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打造科學、高效的管理體系,為后續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方向性指引。
現階段,針對配套設施規劃與建設環節存在的問題,政府應加強地塊選擇及規劃布局等,開展走訪調研,收集匯總中低收入者的購房需求,結合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數據,推出更為靈活、更為多元的住房結構,擴大住房保障外延,通過設立商業建筑、學校、醫院等設施。在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學習要求的同時,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釋放更多消費潛力,在消費拉動下改善區域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保障性住房政策具有政策性、動態性、連續性等特征,為發揮政策的社會價值,主管部門要調整思路,做好保障性政策享受對象的篩選、審核工作。
例如,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負責對申報對象進行受理、審核、調查、登記、批準等系列工作,劃定保障性住房政策享受范圍。同時,對于保障性住房進行市場化管理,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契約化管理的機制,持續降低政府財政補貼,發揮施工企業經濟優勢,在降低政府財政負擔的同時,更好地落實保障性住房政策。
在政策框架下,相關企業要逐步制定發展規劃,明確管理要求,優化運營手段,確保施工企業營收能力的持續提升,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例如,可以將公租房租金作為施工企業建設收益,鼓勵企業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對于提高民生保障能力、培育區域發展動能具有深遠影響。為了更好地發揮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優勢,激發經濟發展活力,文章從多個維度出發,積極探討保障性住房政策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以此為契機推動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地,釋放政策紅利,在推動區域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的同時,調整消費結構,促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