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元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培育優秀的文化;偉大的精神、優秀的文化成就偉大的事業。中國航天立足于自力更生,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學習借鑒國外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了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也孵化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創新文化。在60年的光輝歲月中,獨立自主貫穿于中國航天發展歷程,中國航天創新文化是以自力更生為基本方針,以自主創新為主要特征,以打破壁壘、創新超越為核心追求的開拓者文化。
宏觀層面,世界格局復雜變化、國家復興日臻實現對航天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機遇與挑戰并存;中觀層面,世界航天競爭激烈、商業航天蓬勃發展,必須堅定走自主創新道路,支撐航天強國目標實現;微觀層面,我國在運載火箭、戰略戰術武器等已進入世界領先行列,創新已進入無人區,需要逐步適應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角色轉變。新時代的創新工作呼喚新的創新文化,我們需要為中國航天創新文化賦予新的靈魂與內涵[1]。
進入二十世紀,企業逐漸成為創新舞臺的核心力量,創新文化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內生變量,是企業創意不竭的源泉和跨越發展的永動機,在企業生存、發展、轉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自創辦伊始,谷歌公司的血液里就流淌著創新的基因。谷歌的創新核心是堅持使命引領和創意驅動。工作流程上,谷歌推行“20%時間”制,要求工程師必須拿出20%時間研究創新項目;工作環境上,構建自由開放的工作氛圍,激發無限的創新激情;工作工具上,開發創意交流平臺,實現全員創新。
蘋果公司以藝術品標準做產品,以創新之力實現科技與人文藝術的有機融合。蘋果公司創新文化注重用戶體驗,為用戶提供優質的內容環境和閉環的開發平臺,讓用戶零距離參與蘋果生態體系建設,實現了從傳統以產品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華麗轉型,滿足客戶審美和價值的雙向需求,在創新上立于不敗之地。
大公司普遍存在路徑依賴癥,微軟操作系統燦爛的業績讓其停止了創新開拓的步伐,忽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臨近,企業發展遇到了巨大瓶頸。微軟痛定思痛、拋下包袱,打破藩籬,以敢于歸零的精神調換方向,培育開放、獨立的創新文化,不斷在優勢領域收復失地,拓展新興領域市場。
華為管理核心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創新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華為崇尚狼性文化,敏感用戶需求、保持市場饑餓感,推動企業做大做強;注重技術探索,加大自主研發投入,連續十年投入不低于營業額的10%,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推行灰度管理,反對非黑即白的價值觀,允許試錯、鼓勵試錯,提升員工獲得感[2]。
航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存在高集成、大投入、重質量和高精尖等特色,航天企業的創新文化不能簡單復制一般科技企業的創新文化。結合國外臭鼬工廠、SpaceX和國內典型航天院所等優秀航天科技企業案例,剖析創新文化的航天內涵,健全航天創新的文化體系,支撐航天行業高質量發展。
“臭鼬工廠”是美國洛馬公司的秘密研發機構,研制了F-22猛禽戰斗機等多款暢銷機型,是各國軍工企業創新的標桿。“臭鼬工廠”創新文化的核心是技術獨立和小團隊創新。匹配項目經理,賦予技術、經費決定權,加快市場開發與技術決策響應速度;實施小團隊創新,打破分工、專業界限,推動高效實施。
SpaceX是美國民營太空運輸公司,短時間開發了可重復使用獵鷹系列運載火箭,成為商業航天領域一大奇跡。管理機制上,提倡“簡單、可靠”的經營理念,打造扁平的組織機構,激發創新活力;技術研發上,推崇合理創新新模式,原始創新與協同創新相結合,最大化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快速搶占航天發射市場。
航天科技八院于2017年7月7日成立了北京研發中心,專門負責市場開拓、用戶維護以及新領域、新技術研發工作。北研中心重視市場、重視客戶,為快速獲取客戶需求,快速閉合論證提供了有力支撐;加大激勵力度,注重立項、攻關、成果轉化獎勵及時兌現,保持了創新團隊整體收入最高,實現了團隊穩定發展;注重型號、預研良性互動流動,保持創新隊伍的創新能力。
綜上,不難發現國內外航天企業的成功皆離不開獨特的創新文化。一方面,無論新興航天企業還是傳統行業巨擘,都在嘗試新管理工具和方法,積極借鑒互聯網優秀科技公司的創新文化,實現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另一方面,在圓滿完成國家任務的同時,各軍工集團成立創新院所,轉變重型號、輕預研的傳統理念,集中精干力量實施市場、技術一體化管理。
邁進新時代,世界格局加速變革、軍事威脅日益突顯,新一代技術革命如弦上之箭,對中國航天的發展與創新提出了全新的需求。歷史上的中國航天創新文化是以自力更生為基本方針,以自主創新為主要特征,以打破技術壁壘為根本核心的開拓者文化。從谷歌、蘋果、華為和微軟等世界一流科技企業的成功經驗可以發現,新時代一流的航天創新文化一定具有鼓勵創新、尊重市場的氛圍,一定具有鼓勵探索、包容試錯的土壤,一定具有擁抱變化、與時俱進的勇氣[3]。
航天事業具備其他行業不具備的特質。航天產品具有批量少、可靠性高的特點,“保成功”是航天事業的硬性指標,航天特色的創新文化不能與萬無一失、嚴慎細實的航天質量文化相悖。實施項目分類分級管理可有效解決這一矛盾,在成熟技術工程實現和前沿技術研究探索之間適度創新,兼顧“保成功”與“促創新”。此外,航天文化事關人類文明探索和國家安全保障,周期長、投入大、收益不確定,新時代的航天工作者應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靠偉大的使命和內心的熱愛自我驅動、自我獎賞,因此正確的創新使命愿景應該作為航天特色創新文化體系的核心。
綜合以上分析與思考,結合新時代要求、航天產業特色和世界一流科技企業的創新實踐,提出“一軸兩翼四柱”新時代航天特色的創新文化體系。其中“一軸兩翼”是形而上的部分,屬于精神和觀念層次;“四柱”是形而下的部分,屬于制度和行為模式的層次(如圖1)。
“一軸”是正確的創新使命與愿景。習近平總書記曾高度肯定了航天事業在我國科技事業中扮演的極其重要的作用,并指出建設航天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支撐。因此,航天事業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該是對民族、對國家的高度責任感和認同感,擁有正確使命與愿景的創新是內在驅動和自我獎勵的,而不是單純地被外在物質所吸引。航天特色的創新文化體系中的使命與愿景是對中國傳統航天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是整個創新文化體系的核心。
“兩翼”是創新價值觀與創新作風。創新價值觀包含追求卓越、推崇技術和尊重市場,唯有追求卓越,才能不斷攻堅克難;唯有推崇技術,才能不斷原始創新;唯有尊重市場,才能不斷洞悉需求。創新作風包含技術民主、鼓勵試錯和艱苦奮斗,足夠的技術民主才能保證聽得見炮聲的人主導決策;鼓勵試錯,包容出錯的氛圍下才能產生從無到有的顛覆式創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是未來建設世界一流航天企業披荊斬棘、勇攀高峰的必然要求。
組織架構、制度設計、工作方法和人才培育是新時代中國特色航天創新文化的“四柱”,把握這四個方面才能將創新文化落細、落實、落地。落實創新文化既是創新文化體系構建的需求,也是創新文化培育的目的。從組織架構、制度設計、工作方法和人才培育四個方面從外到內將創新文化固化到了一個組織的各個層次和各個方面,不但可以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發展和提煉創新文化,還能實現對技術創新的激勵長效化,對企業發展的推動實效化。
結合文章構建的新時代中國航天特色創新文化體系,從以下幾方面給出航天企業創新文化建設與培育的若干建議:
一是加快構建國家級創新高地,推動孵化國家級、省部級創新平臺。二是加強與國內優勢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建立協同創新平臺和聯合研發團隊,強化與高校知名專家的常態化聯系和創新鏈條銜接,形成長期穩固的良性循環,提高創新引領能力。三是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完善以飛行演示驗證類項目為代表的項目制,以技術類重點課題和支撐未來發展的重要項目為代表的課題制管理機制,推進“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管理模式落地;完善供應鏈管理機制,建立靈活有效的供方合作模式,實現項目的科學管控和資源的機動配置。
一是急用戶之所急,精研深耕用戶需求,創新與用戶溝通對接模式,加強與用戶溝通對接深度層次,及時準確把握用戶的需求信息,找準裝備難點痛點布局技術創新重點。二是想用戶之所想,準確聚焦技術方向深入研究,聚焦作戰全流程閉合設計,提升設計、仿真、驗證、評估能力。三是想用戶之未想,加強需求對接,著力孵化研究新一代裝備,培育靈巧智能的遠一代裝備,引領未來裝備持續發展。
一是聚焦未來發展方向和核心瓶頸技術,建立創新持續投入機制,設立專項基金,突破影響發展的瓶頸,孵化下一代武器裝備。二是聚焦具有方向支撐性且技術基礎薄弱的項目,快速決策投入人力物力,組建精干技術隊伍,加速技術攻關驗證,快速取得標志性技術成果,為贏得競爭和市場開拓奠定基礎,避免“醒得早、起得晚”的現象。三是豐富創新組織形態,建立創新特區孵化機制,對于在新模式、新平臺、新概念技術方面提出的方向性原始創新技術,給予政策傾斜,快速組建研究團隊,給予機制保障,提升創新成果產出速度和產出比例,打造開放融合、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
一是健全創新激勵機制,以價值創造者為本,對于在重要方向、取得重大原始創新、成功孵化重要發展方向的技術人員,加大原始創新激勵力度,引導全員談創新、人人論發展的氛圍形成。二是建立市場化的成果評價與激勵機制,推動“創意-裝備”產出鏈閉環,讓科技人員切身感受到科技成果的價值。三是加強創新個人、創新團體的精神激勵,增強創新人員的榮譽感和成就感,激發技術創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