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
企業若想提升其經營質量,相關領導人必須重視企業各方面管理,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精細化管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同理企業的管理是保障企業正常運轉的基礎,能夠切實提高企業的整體利益,因此,企業所運用的管理模式能夠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發展。精細化管理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企業的發展,同時精細化管理也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重視,既能減少管理過程中資源不能合理配置的現象,又能有效地減少企業的經營成本,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因此,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必須重視精細化管理,從而保障企業的有效發展。
企業管理就是指在企業運營過程中,按照企業的具體狀況,有目的地組織各種經營活動。企業管理是指能夠合理運用企業的各項資源,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營效益并保障其市場競爭力的提升。當前我國經濟處于不斷發展階段,在此過程中科學技術也迅猛發展,許多企業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尋找更加具有優勢的管理模式,從而保障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使用先進的技術來對企業進行管理,需要投入較高管理費用并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二者具備矛盾。企業管理的執行主體是企業的領導者,而企業的各項資源是實施企業管理的必然目標,因此,在管理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兩者之間的沖突,使之能得到更加有效的管理。
精細化管理最先提出的為西方國家,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的精細化管理起步時間較晚。如今,精細化管理已經得到更多企業的重視且逐步應用在各個企業中,對企業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精細化管理實行的是對產品和服務的精細運作,隨著這一模式的運用,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其運用到了企業的內部管理中,從而降低了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對各項資源的浪費。企業在實施精細化管理過程中,要將服務對象的工作方案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為員工、生產、銷售提供一定的參照,以提升和保障客戶對公司的滿意度并實現長久合作,保障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屹立不倒[1]。
日本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推行精細化管理,造就了豐田等一批世界一流企業,美國麥當勞、沃爾瑪等企業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了快速發展。中國需要有更加科學精細的管理手段,助力推動組織戰略清晰化、內部管理規范化、資源效益最大化。通過全面實施精細化管理,解決管理主體理念、作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解決管理體系中“崗位、流程、標準、制度、考核”等管理因素中存在的問題。
運用精細化管理的方法來進行企業的管理,就是按照不同的崗位來劃分、確定員工的工作范圍和工作內容。企業對每個人的工作范圍進行了細致、明確的分工,可以有效地避免工作內容的交叉,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同時也保證了職工對工作的界定,使其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作范圍,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作責任。在管理上,要以制度的形式對每一個崗位進行劃分,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科學地規定每個崗位的工作責任,并制定規章制度,使之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有一定的基礎。
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對每一個人的工作職責進行清晰的界定,可以增強他們的工作責任感,使他們能夠盡心盡力地工作。公司運用規章制度對各崗位的工作內容、程序和質量進行了規范,使職工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干些什么,該怎么干,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勞動浪費。而且,這種精細化的管理方法可以對具體的細節工作進行細化和深入的規定,并對工作內容和要求進行了詳細的說明。總之,運用精細化管理可以從員工的工作狀況等方面了解公司的運營與發展狀況,用精細化方法工具解決本職崗位面臨的實際問題,最終才能達成預期目標。
企業的發展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任何一個企業在進行生產和經營活動時,都要對其進行成本投入,因此,要取得較好的效益,必須對其進行成本控制。在現階段的成本管理中,它包括了管理成本、運營成本等,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物盡其用的管理理念,可以在產品供應鏈管理、運營管理等環節進行合理的成本控制,科學控制企業采購行為,杜絕成本浪費,降低企業的成本支出,從而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通過資源整合、集中管控,努力消除“高成本、低效率”和“少、慢、差、費”現象,提升運營效益。著力開展庫存優化,及時處置冗余物資,在保障供應鏈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庫存壓降目標。通過流程優化、預算精準和成本控制,減少管理中的冗余環節,把握“恰到好處的精細。從點滴做起,在細微處著眼,把各個環節的低效、無效的“毒瘤”消除掉,努力把每一細節做到“零缺陷。
企業管理者要注重建立精細管理工作的基礎應用環境,把精細管理的思想貫徹到企業的每一個生產和運營中去,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推動企業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創新,使企業得到更大的發展。精細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優化配置資源,從而為公司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的市場價值,并推動管理創新。積極引入精細化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通過資源投入、項目實施、制度建設、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舉措,支持內外協同創新,不斷激發組織和個體創新活力,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持續提升公司創新能力。
企業在實施精細化管理時其主要目的是提升企業的管理水準和經濟效益,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實現盈利目標,在開展管理工作時并不愿意注入成本。在進行投資時,往往會選擇一些關鍵的環節來實施,從而忽略了整個工作的銜接。所以,在部分企業實施精細化管理時僅僅挑選小部分環節,忽視精細化管理帶來的實質性改革,最終精細化管理并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在部分管理環節中忽視精細化管理的應用,導致企業管理者和職工對精細化管理的認識不足,盡管企業在短期內能夠獲得經濟效益,但不能長遠發展,無法從根本上提高經濟效益,從而影響整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企業中實施精細化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成本領先”工作主線主要以提升公司效益為導向,以突出成本效益為原則,通過技術創新和完善管理來努力降低各項成本支出,提升工作質量和效率,建立和強化公司長遠發展的成本優勢。而當管理者們不愿意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精細化管理上的時候,就會出現在實施精細化管理過程中忽略一些必要的細節,損害精細化管理的有效性。
堅持以價值創造為衡量標準,對重點業務進行分解細化和責任落實,對流程、活動進行優化調整,消除冗余、低效環節,集約整合優勢要素、強化分工協作,高效利用資源,降低成本,改善質量,持續推動價值鏈的優化增值。
要使精細化管理的成效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企業管理者和職工的綜合素質也能夠對企業起到決定性作用。如果企業的管理者和職工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那么他們會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高,能夠更好地理解精細化管理模式并將其有效地利用,幫助企業摒棄傳統的管理模式,徹底在企業的管理中運用精細化管理。然而,在我國的大部分企業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管理者和職工的綜合素養并不統一,不能明確企業實施精細化管理的必要性。如果員工在思想上不能對精細化管理存在重視,那么就無法保障精細化管理在企業中應用的有效性。同時,對于普通員工由于自身工作的煩瑣性,因此在工作過程中出現了敷衍了事的情況,這也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企業若想有效實施精細化管理,就需要不斷提升管理人員的綜合素養,并保障管理團隊的專業性,最終提升企業精細化管理的質量和效率。第一,管理人員必須及時更新思想觀念,給予精細化管理充分重視,并且需要不斷學習精細化管理相關知識,此外企業若想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還需要不斷組織管理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參加各種實踐培訓,以此來提升自身的精細化管理水平。第二,企業在開展精細化管理時需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根據企業的實際發展和員工的工作情況,制定出有效的人才培養方式,保障管理隊伍的精細化與人性化。第三,若想提升精細化管理的效率離不開各個管理人員的相互協作,制訂相應的工作規范,提升各個管理人員的工作交流有效性,最終增強管理團隊的凝聚力。
企業的經營管理通常都是以管理制度來體現的,所以要把精細管理思想運用到企業的管理制度中去。企業管理人員要將管理系統的各個環節整合起來,同時還要考慮到企業的日常經營問題,保證精細化管理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從制度體系出發來實現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同時也是確保企業精細化管理的執行力度,讓精細化管理有據可依。精細管理制度的健全,也有助于改變人管人的粗放管理方式,直接運用崗位監督、績效考核、激勵機制、崗位標準等直接實施到精細化管理中去,從而達到精細化的管理氛圍。所以,企業需要完善自己的管理制度,將管理制度融入各項管理工作中,并且不斷完善企業精細化的不合理之處,提升精細化管理的實施有效性。同時,企業還需要對精細化管理制度中的不合理之處進行修改,讓所有的制度都能夠按照精細化的管理理念進行相應的調整,將各種制度逐步的執行,保障精細化管理制度的存在意義。要在提高制度規范的基礎上,完善獎勵和懲罰機制,使激勵和壓力共存,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
若想保障企業的有序發展就必須開展企業管理,而企業管理的最終目標是都要達到預期的經營效果,保障企業經營目標能夠實現,為了更好地實現精細化管理,就需要制定精細化管理目標,通過目標來引導企業進行管理,同時也能保障企業管理目標的精細化。所以,企業在制定精細化管理目標時,必須從組織、生產、人員三方面著手,建立科學的組織體系:1.從研發設計、制造過程、客戶服務等著手,提高產品可靠性;2.推進技術、方法創新,合理配置資源,消除各種浪費,降低成本;3.加強現場管理、優化過程管控、降低庫存、解決瓶頸問題,提效率、創效益;4.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提升安全管理能力,持續提升本質安全水平;5.推進對標一流管理提升行動,夯實管理基礎,強化管理創新,提升管理水平。
在企業開展精細化管理時具有多種優勢,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保障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由此可見在開展精細化管理過程中必須增強對企業資源的整合,只有實現整合目標后,才能保障精細化管理將資源合理配置。所以,這就要求企業的各個部門能夠將其工作內容細分,并提升員工的綜合素養和專業水平,此外還需要提升企業各個部門內的溝通交流,保障各部門的資源能夠共享,最終實現多個部門的共同合作、進步,同時,要加強與外部的戰略協作,對外部資源的有效整合來使企業更好地進行精細化管理。
集約化經營作為資源整合工作主線的抓手,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為基本取向,以節儉、協同、高效為價值取向,進一步將人、財、物等資源要素配置的質量提高、含量增加、投入集中、組合優化,將主體不同的同一業務有效整合,避免分散化的嚴重浪費,統籌并進、強基固本,打造核心專業能力,持續提升公司運營效率和核心競爭力。
在企業的精細化管理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將各部門之間的工作聯系得更加密切,并保障企業內部各個環節的工作有序分工協作。在開展精細化管理時,要不斷地細化和優化相關的業務流程,保障企業各個部門的生產經營活動能夠得到優化,避免在開展工作時出現銜接不暢、運轉不協調的問題,優化企業內部業務流程也能保障改善工作思路和方式,使各個部門的溝通更加有效,使業務進展更加順利[2]。
開展對標工作,是優化業務流程的有效方式;學習別人的優良實踐,可以有效降低嘗試的成本。以行業內外一流實踐為標桿,聚焦重點難點問題和薄弱環節,明確自身與業界差距,擬定合理對標方案,科學分析相關數據指標,制定有效舉措,解決業務運行中的痛點、難點和堵點,促進管理變革,加快形成企業發展新優勢。
精細化管理在企業管理中占據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并且精細化管理工作的實施具備復雜化,因此企業若想有效應用精細化管理,需要持之以恒、持續創新去實施。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通過精細化管理的有效實施,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為企業謀求更多的效益,還能使企業的經營質量得到提高,使企業的各方面管理得到有效的改善,借助精細化管理保障企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