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新 河南推拿職業學院
未來信息化發展將走向智能化,在算力的不斷加持下,日常業務將超越數據核算轉向分析和智能化決策支持。高校工資項目多、類別雜、使用范圍廣且兼具財政資金屬性,是財務數據的重要板塊,高校工資的規模、結構對高等教育的質量、科研產出有怎樣的影響,也是各類一流大學建設研究的重要內容,因而工資數據的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值得期待,謀篇布局首先應是工資全流程數據的智能化管理設計[1]。文章以作者所在單位為例,主要討論公辦高校相關情況。
工資串聯起預算、社保和稅收三大業務板塊,使三者產生協同作用。
2020年8月國務院公布新修訂的《預算法實施條例》,財政部同步制定發布了《預算管理一體化規范》和技術標準文件,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著力解決對公共資源管理的力度不足、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預算約束不力、績效銜接失效等問題,落實政府“過緊日子”的目標。工資是預算績效管理的重要支出項目。
社會保險關乎全社會參保人員的切身利益,起到穩定社會經濟預期的重要作用。每年參保單位需要上報上年工資然后核定社保繳費基數,《社會保險法》給出了社保繳費的基本計算方法,即繳費基數乘以繳費比例。國家通過不斷調整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計算口徑,以此核定社保繳費基數的上下限。《關于印發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9〕13號)規定,確定了新的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計算標準。隨著平均工資數據核算的持續精確,參保人員繳費、待遇水平和社保基金收支平衡等社保制度將更加優化[2]。
個人所得稅法經過2018年第七次修訂后于2019年起實施,使用更加科學合理的收入所得分類、全年預扣預繳、次年匯算清繳、動態增加專項附加扣除等配套新舉措,使不同階層社會群體的實際稅負更合理,收入更透明,促進社會分配更公平。
2019年以來,隨著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稅務體系的數字化轉型,發生應稅行為的高校企業所得稅業務復雜程度已然堪比大型企業,工資是匯算清繳申報的一個重要支出項目。按照稅法邏輯填報的《A105050——職工薪酬支出及納稅調整明細表》中就涉及工資薪金、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工會經費、補充養老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黨組織工作經費六項與工資相關的扣除項目。
工資構成了高度合規管理新時代的底層數據基礎。從頂層設計打通財政預算績效管理、社保和個人所得稅征收的數據匹配通道,構建社會的現代化治理體系,以算力提升政府的現代化治理能力。
近年來,高校的戰略目標已由追求規模轉向了注重特色專業及內涵建設的高質量發展,進而擔當起為地方產業發展輸出人才的社會責任[3]。為此需要充分調動教職工們工作積極性,績效工資無疑是首選激勵工具。高校教職工按照管理類別分為:科研教師人員、行政管理人員、教輔人員。科研教師主要致力于提高教學質量、人才培養和科研水平、思想道德等知識創造類產出,行政管理和教輔人員則負責提供滿足師生需求的專業化的管理和相當科技含量的服務。不同類別的人員勞動成果差異較大,考評標準不盡相同,工資實行績效管理、年薪制可使全職教師工資的外部競爭性有所體現,而行政、教輔等支持輔助類人員對教學科研質量的間接提升作用急需給予相適應的關注,減少全職教師脫離教學承擔繁雜事務性工作的現象的發生,使績效管理產生正向激勵效應。
高校教職工了解自己的工資收入,無論是看過去的紙質工資條,還是使用信息化時代的查詢系統,都可獲得各月以下信息:部門崗位,人員類別,基本工資項目包括: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等;績效工資項目包括:基礎性績效和獎勵性績效等;福利津貼;代扣社保、個稅、公積金;其他扣除;應發實發合計等。這些信息及數據可以直觀反映出教職工的崗位薪級、教學完成量、考核獎懲、經費支出情況。連續年月的數據能呈現出各個項目的變動趨勢,收入的總體漲幅情況。
高校工資業務主要環節及產生的數據有:
人事處工資管理崗人員依據編制用工情況、批復文件、社保計劃、各院系、業務部門上報的考勤、績效、獎補等數據核定單位職工工資標準,整理完成當月職工工資應發合計、稅前扣除項目、社保個人繳費等數據。
財務處工資核算崗人員依據審批通過的上述工資標準,代扣社保、公積金、職業年金、個稅、水電暖氣等其他稅后扣除項目、核算實發,編制工資匯總及發放表,整理完成當月職工工資的實發合計、工資條、稅務申報等數據。
財務處出納崗人員向省級財政業務部門報送用款情況,經稽核、各級審批通過后將工資實發數據等資料報送至銀行,完成工資銀行代發業務,主要生成已批復的預算項目的指標扣減數,即財政及專戶資金的使用情況數據。
財務處會計崗完成工資業務的預算、財務雙分錄記賬、對賬、裝訂憑證賬冊。主要將上述2中工資部門、項目及人員匯總數據轉換成部門經濟科目中相應的工資福利明細科目數據,同分錄顯示上述3中的預算項目指標數據情況。
工資各業務部門通過不同類型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對上述1-4中階段工資數據進行更專業化、精細化的持續管理,多年積累形成龐大的工資數據庫,并以電子、紙質表格形式進行歸檔存檔。在符合保密審查,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可滿足職工個人和專項業務工作人員的特定范圍的查詢需求。
次月,報稅人員要將上月核算好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全年一次性獎金等收入數據在自然人電子稅務局(扣繳義務人端)完成稅務申報,并完成稅費繳納,才能在次月核算工資時正常進行個稅預扣預繳核算,并需自2019年起于每年初采集職工的個稅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并進行動態更新保持數據準確。
綜合來看,上述內外部的不同業務環節對工資數據的需求各有側重,角度不同使得進一步分析的結果也延伸向不同的深度。
信息化時代,高校工資的合法合規性審查頻次更高,穿透性更強。在每月發放時,都需要分項目向上級財政部門申請用款指標,等待國庫支付中心審批同意后才能支付。次月要將上月工資收入向稅務機關申報繳稅,次年可能還需組織進行上年全年收入的匯算。此外,每年要向上級主管單位組織部申報正處級及以上干部的收入等情況。前述社保、稅務、銀行的信息系統都實現了與公安部門戶籍管理系統的聯網核查、身份驗證、信息共享,通過上百項管理指標體系的智能化分析,可實現合規風險預警管理。
數字化時代,高校工資的規模及結構的合理性分析被更廣泛地應用。
高校每年秋季要向上級管理部門提交下一年預算,要向社保部門申報上年工資數據核定社保基數,次年需要配合稅務機關組織各類職員完成上年個稅匯算清繳工作。其中:工資明細按照人員類型可分為在編、人事代理、臨時聘用、特崗、勞務派遣、離退休、其他等;按項目主要分為崗位、薪級、績效、津補貼等幾十個明細類別。工資作為人員經費支出的重要部分,是監控的重要對象,不同的監管重點有所不同,各有側重。全面預算管理強化了上下級預算編制、執行、監管的銜接機制,為實施高校成本核算管理奠定基礎。社保基數精算、政策適時調整主要為了縮減社保繳費與給付的凈差,保障養老基金收支平衡。而現行的社保聯動稅務征收模式,是確保養老基金全國統籌中央調劑制度的有力措施,目的是實現稅收、基金安全可持續,財政負擔可控,確保各地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維護社會穩定。
高校院級及二級單位的管理者們也常通過分析學院、部門內的工資數據結構,改進管理來探索改革績效考核與分配方式的聯動機制,提高與實際情況的適配性,促進管理目標的落地。例如,強化工資績效與預算執行、項目經費管理、教學活動貢獻、科研產出、風險管控的關聯性,采用獎懲有度的實施方案破解績效工資總量的限制等[4]。
另外,當連續數年的工資數據經過對比分析后,可反映出高校工資的總體規模及變化趨勢,教學科研活動師資投入情況。許多學者關注并使用這些數據,分析高校工資、投入與高校教學質量、科研產出的相關性,研究并借鑒建造現代一流大學的通行規律。
智能化時代,技術的不斷創新和蓬勃發展帶來更多高效便捷服務的同時,高校工資的數據在預警提示下精準性得以持續升級,可實現在多元情境下的實時應用共享,甚至數據的跨界融通等服務。比如:職工工資條查詢的微信推送,職工工資數據的年度分析報告,職工在支付寶、微信等不同平臺上查詢公積金賬戶數據,職工查詢及開具工資收入證明辦理信貸、理財業務等。
高度智能化的平臺沉淀了經年的工資等財務數據,不僅給各方使用者帶來了數字紅利,安全風險也在悄然增加。高校應在結合內部控制制度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技術手段保障系統的軟硬件、數據及網絡運行安全,并配置可靠的軟硬件災備設備,具備數據、網絡的容災技術,防范化解系統安全風險[5]。
為適應時代發展變化,工資全流程需不斷進行智能化設計改造。
首先,工資全流程升級改造要明確智能化的正確方向,應在符合高校戰略發展目標的前提下,緊密聯系業務與財務管理需求,綜合其特點及變化趨勢,發揮工資數據的價值。
其次,構建設計主線,在滿足管理目標的同時,以業務為導向,以數據標準化、兼容性為手段,實現工資數據的集中統一和使用調配。例如:針對高校工資人員分類多、項目雜、勞務費亂、核算統計分析難等共性問題,可選擇以預算工資項目為藍本,規范統一數據、項目名稱、流程標準,將不同類別的人員類型和項目整合成“一張表”管理,數據標準化能提升核算效率,破解條塊分割、雜亂無序造成的統計分析難題[6]。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會涉及上級政策調整等造成的偶發性工資發放業務,發放項目與日常工資項目不相容,可選擇預留相當數量的二次發放類項目、稅前稅后扣除項目,并將明細數據兼容到個人所得稅所需核算的工資薪金收入中,列示不同核算口徑下的合計數,提高工資數據的可擴展性,解決不同統計口徑下的重復核算問題。
再次,注重技術架構的靈活性和安全性。工資數據治理的最終目的是安全使用、充分挖掘價值,目前流行的思路是建立一體化平臺,也將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即把數據、業務、管理和服務進行集成,與內外部的其他平臺或管理系統進行融合互通,這樣確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優化安全訪問、數據存儲、服務交互、監控分析等業務,但同時會帶來數據權責、風險點劇增和管理難等問題,需要在組織內部配備專業的數據資源調解角色,承擔不同部門的數據風險,協調并推動監督數據在部門間的應用,才能消解數據共享背后的包袱,真正破解信息繭房。當然,更經濟的策略可能仍然是,放棄耗費巨大精力的平臺建設,以線下人員溝通為主,線上軟件輔助的方式進行數據傳遞,假如業務簡單,這樣既可節約大平臺維護、數據對接的管理耗損,又可選用不同軟件的優勢功能。
在安全方面,要通過多途徑確保機房硬件的設備存儲得當、不易被篡改,可采用物理隔離、VPN、防火墻、安全預警等網絡規劃措施維護網絡安全,強化權限及密碼管理,保護系統數據安全。
總的來說,高校工資全流程數據業務將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經過一系列智能化的設計和改造,開啟展現的面貌,發揮更加多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