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朱玉業(通訊作者) 宋玲玲 濱州職業學院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新職教法),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1]。新職教法在育人模式上,強調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面向市場、促進就業,堅持面向實踐、強化能力,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為我國高職院校推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指明了發展方向。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計算機軟件開發企業對人員需求量增加,但現實中剛畢業走出校門的學生往往不能滿足企業崗位需求,經過培訓才能上崗。軟件技術專業必須在人才培養上強化與企業合作,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
學生在3年的學習過程中,沒有真實企業項目貫穿于實訓,掌握的操作技能是零散的,到企業后,不熟悉各個崗位的工作流程,面對軟件項目無從下手,無法達到企業對軟件開發人員的用工的需求,只有通過行業的專項培訓才能上崗,這樣的學生企業是不愿意錄用的。
專業老師的知識結構與高速發展的軟件產業之間存在差距,有的教師沒有條件經常到企業進行鍛煉,對企業開發新技術新流程不能及時掌握,無法系統指導學生進行企業級項目開發。
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內容,缺乏深度,企業在技術支持和育人方面參與度不夠,沒有實質性的校企融合。院校沒有制定雙方的工作標準和培養達成目標,合作處于自然發展、隨意發展的不深入狀態。
傳統教學方法是理論知識講授,上機測試,如此反復。單調的教學方法,造成抽象的編程技術學生難于掌握,更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為解決高職院校在軟件技術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文章以濱州職業學院校企合作案例為研究基礎,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在軟件人才培養活動中的創新性實踐方案[3]。
1.構建校企雙主體高職軟件技術2+1人才培養模式框架
我院軟件技術(服務外包方向)專業與山東師創軟件工程有限公司合作辦學,建立密切校企合作關系,構建高職軟件技術2+1人才培養框架,雙主體完成學生招生、培養及就業工作。學生在校2年時間,完成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的課的學習,1年時間到企業進行項目實戰與頂崗實習及企業級項目開發,在實習的后半階段,公司根據學生工作能力,逐漸推薦學生進入相應的崗位就業。
2.建立校內學生共同培養機制
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及管理工作,由校企雙方協作完成。在教學方面,理論與實踐教學分別由校內專任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負責。校內專業老師重點進行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核心課的講授與練習,以及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企業技術人員則進學校,每周安排固定時間,進行真實企業項目實踐教學,鞏固與拓展學生的編程技能,解決學生“學而不能致用”動手能力差的問題。在學生管理方面,企業派管理人員常駐學校作為學生輔導員,輔導員作為學院的工作人員服從學院的日常工作管理,同時學院對來自企業的人員發放一定的工作報酬。
3.園中校頂崗學習與就業,深化校企合作
學生在第2年暑假,到山東齊魯軟件園中的師創公司培訓部,進行以就業為導向的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學生入園時先進行專業課測試,按成績分到學習進度不同的班,每個學生都配有企業指導老師和學院畢業設計指導教師。
企業指導老師負責學生的頂崗實習及管理工作,學生遵守員工管理制度,每個人有自己的工位,以真實企業項目進行頂崗實習。對學習內容,每周小測試,每月大測試,半年后,根據學生項目開發掌握情況,逐步篩選優秀學生進入軟件開發企業工作。如反復此操作,經過3到5次篩選,學生都達到相關軟件企業要求后,在軟件園的學習結束,全部邁入工作崗位。
學院指導老師主要通過線上,指導學生畢業設計,通過工學云軟件,負責學生考勤、學生周報的審閱,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通過即時通軟件與學生隨時溝通交流指導。
在學院的黃河三角洲實訓中心,由企業投資,購置服務器與臺式機,共建軟件工廠。本著相互促進、協同育人原則,學院和企業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和合作計劃,實現校中廠功能。軟件工廠具有鮮明的“產學研一體化”職業教育特色,將課堂教學與軟件開發相融合,充分實現學院和企業的優勢互補,學院科研與企業資金和項目開發經驗相融合,共同實施校企項目化教學、專業課實訓周實訓、教師校內企業項目實踐、校企合作開發等工作,做到了理論學習與操作實戰的緊密銜接。
1.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
山東師創軟件公司定期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與學院專業教學團隊就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情況進行溝通交流,同時,軟件技術專業教學團隊按學院要求到企業調研,與項目開發經理和技術骨干座談,同企業專家共同確定培養目標,軟件技術專業的目標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德技并修、工學結合,面向互聯網、軟件、對日服務外包等行業、企業及事業單位,培養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良好職業道德等素質,掌握面向對象、數據庫、Web技術、日語等專業知識,具備數據庫管理、軟件開發、測試等能力,從事軟件及服務外包生產、服務等一線的軟件開發、測試、實施崗位等工作,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型、復合型、發展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校企共建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體系
改變以前課程設置全而無法學精的局面,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在從事企業生產、服務與管理一線技術專家指導下,結合計算機程序設計員國家職業標準,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了顛覆性改革,校企共同開發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Java方向)。
課程體系分為三個組件、四個階段。課程組件培養學生具備軟件工程師的職業特定能力;軟件素養組件培養學生在軟件行業的行業通用能力;職業素質組件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四個階段”是指課程按時間流程來劃分,層層遞進關系,后續階段以前面階段為基礎。通過第一階段的學習訓練,學生具有利用面向過程思想分析、設計、解決問題及數據庫應用的能力;通過第二階段的學習訓練,學生能結合面向對象的思想,利用C/S軟件體系架構進行桌面軟件設計、開發;通過第三、四階段的學習訓練,使學生具有利用B/S軟件體系架構進行軟件開發、設計的能力,移動項目開發能力,學會大型企業級應用問題的分析、設計方法(如圖1)。
3.校企共建教學資源
校企共同開發教學資源。軟件技術專業課程教學團隊與企業部門管理人員、資深技術工程師共同探討,根據當前軟件開發行業不同崗位對操作技能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發出以實踐操作、理論知識掌握、滿足崗位成長為基礎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包括案例教程教師與學生用書、項目實訓教師與學生用書、教學視頻、精品課程及線上教學資源庫。
1.“任務驅動”,案例貫穿教學全過程
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教學過程,工作任務完成的同時,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發展職業能力。授課內容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的選取緊緊圍繞工作任務的需要來進行[4]。學院專業教學團隊與企業技術人員對每門專業課程制作多個教學案例,按照教學目標、工作任務、相關實踐知識、相關理論知識、實踐操作、作業等順序編寫,教師在教學中首先導入案例(介紹案例的背景、分析案例如何完成),然后通過實踐、理論、再實踐的過程完成任務學習,課后通過作業強化知識掌握與提高動手能力。通過“任務驅動”,學習目的明確,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好奇心及創造潛力。
2.“項目導向”,企業真實項目實訓體驗
專業課程實訓部分教學使用企業真實項目,根據學生對專業知識掌握的逐步加深過程,對項目進行了多級重構,形成由淺入深、從簡單到復雜的更適合于教學的實訓項目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企業開發工作模式,學生4-5人分為一組,采取組長負責制,明確每人的分工與職責,在軟件工廠完成開發。企業技術指導教師與專業教師共同引導,進入軟件開發場景,激發學生的開發興趣與創新熱情,團隊解決在開發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困難。每個項目采用“項目調研、項目開發、項目驗收”教學流程,培養學生軟件工程開發思想及發現問題、決問題和創新能力,項目完成后每個小組提交項目開發總結報告。
改革教學考核方式,根據工作過程及項目達成情況和崗位職責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基于工作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考核方式,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及全面發展。在校學習期間,改變傳統的筆試考核方式,制定評審標準,以平時作業和項目完成情況及期末綜合項目開發作品進行考核。在企業頂崗實習階段,采用企業工作過程化與成果達成相結合考核方式,使用工學云跟蹤學生學習全過程,結合企業對學生的工作過程及表現反饋,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革,有效地將學生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相結合,實現學生畢業即就業。
軟件技術(服務外包方向)專業與山東師創軟件公司校深度合作辦學,企業在校內建立軟件工廠實訓基地,學校在企業軟件園有特色班,積極探索創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在新培養模式下,信息工程學院軟件技術專業已為濱州市、東營市、濟南市、淄博市及青島市等山東省內外的多家企業輸送了大量的軟件技術人才,多人已經成為企業的中堅力量和業務骨干。他們扎實的理論功底、過硬的職業能力,獲得了用人單位及社會各界廣泛的好評。
通過3年的校企共同培養,學生在省級和國家級職業技能大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近十年來,由專業教師指導的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開發”、山東齊魯軟件設計大賽、山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賽項中,取得國賽二等獎三等獎、省賽一、二、三等獎等多種大獎。軟件技術專業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專業技能提升明顯,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基于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建設及教學改革成果取得顯著成績。近十年來,在學院專業教師團隊和企業專家的共同努力下,校企共建多門精品課程被評為山東省精品課,包括《Java程序設計》《HTML靜態網頁設計》《Servlet&JSP》,建設了軟件技術專業山東省精品資源庫和精品在線課程。承擔山東省和濱州市教改課題多項,獲得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二等獎4項。軟件技術專業被評為山東省特色專業,軟件技術專業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基于校企融合2+1人才培養模式在濱州職業學院的構建與實施,解決了傳統軟件技術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升,為軟件企業的發展與壯大輸送了大批高素質、高技能優秀軟件技術人才,畢業生離校后即進入企業上崗,企業反饋滿意度高,解決了地方經濟發展人才供需的問題,促進了高職軟件技術教育長效高質量發展,實現了校企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