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蓉,唐少文,張懷平
(1.南京醫科大學 紀律檢查委員會,南京 211166;2.南京醫科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南京 211166;3.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南京 211166)
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和根本任務,就是為國家社會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的主要目標。教書育人,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的選擇和要求,同時也是教師的天職。教師不僅教授學生知識,同時還要清楚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尤其在各種西方思潮的影響下,絕不能培養出“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黨中央希望當代高等教育能夠引領大學生努力學習、勇于創新、全面發展,養成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質,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矢志不渝地完成健康中國的戰略。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實施,身心健康成為民眾切實關心的熱門大事。“醫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務工作者是民眾生命健康的忠誠衛士,肩負著維護民眾健康利益的神圣職責和莊嚴使命。“篤學精業,以成仁術;修德厚生,以成仁心;博學而后成醫,厚德而后為醫,謹慎而后行醫”是對高等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提出的新的要求。黨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對醫學院校的人才培養做出新的指示:培養德才兼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醫療衛生人才不只是思想政治教師和思想理論課的責任,也應該是全體教職工的責任與任務,醫學專業教育同樣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教師也要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為國家醫學科學發展培養優秀的醫學人才,為社會醫療服務建設培養優秀的醫務工作者。
新時代對高等醫學教育賦予了更多的責任和使命,高等醫學院校肩負著為中華民族復興輸送高素質醫學人才的責任,這就要求培養出來的醫學生不僅要具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和高超的醫學技能,同時還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堅定正確的政治信仰。“厚德者方能載重物”,內在思想品質和內心的精神信仰承載著醫學生的未來,決定著醫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才。傳統的醫學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兩張皮”現象,在教書育人方面各說各話、各彈各調,相互間缺乏配合與協同,培養出來的醫學生在人文倫理、道德法律、思想政治方面或有缺失,不能很好地契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醫學專業教師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必須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將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融入醫學專業教育內容中、貫穿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真正實現三全育人。各專業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順應時勢發展,將彰顯新時代特點的思政教育元素納入專業課程內容中進行講授,啟發引導醫學生分析思考解決醫學知識和醫學實踐中的人文倫理、道德法律和思想政治問題,做到將高等醫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既可以促進學生專業學習的實效,又深度契合了教書育人的內在要求,符合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
思想決定行動,思想出現問題,行動就會出現南轅北轍的問題,近來人教版小學插圖事件,就是因為某些人的思想出現了問題。思想陣地始終處于自我占領和被別人占領的斗爭中,為了讓正確的思想占領醫學生頭腦這塊陣地,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就應該緊跟時代的需求,在思想上引領醫學生隨著時代的變化迅速調整自己的思想,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走在時代的前列,實現醫學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同步性,運用更扎實的醫學知識、更堅定的政治思想武裝自己,服務于人民大眾健康,實現醫學教育的最終目的。
高等醫學教育過程中,專業課教師可以引經據典,將“救死扶傷仁為本,治病救人獻終身”思想理念融入專業知識傳授中,也可以結合臨床醫學實際案例,用許多醫務工作者“醫者仁心”精神品質去浸潤醫學生的心田,讓學生避開簡單枯燥乏味的灌輸式說教,真正感悟到“醫者父母心”的胸懷,感悟到“但愿世間人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的境界。這種水乳交融的教育方式既能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教意味,又能促進醫學生內心感觸與思考,實現他人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統一,讓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腦入心并付諸于醫學實踐,讓醫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性。
當下是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大學生獲取的各種信息也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碎片化甚至是割裂式的特點,同樣一個事件,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結論,這往往會讓閱歷和經驗不夠成熟的大學生無所適從或者分不清是非對錯。作為醫學院校的教師,任何一個專業學科,都能在教學過程中就一些相關社會問題或時事熱點,從政治思想、人文倫理和道德法律等角度出發,給出合理恰當的講解或點評,及時對學生進行釋疑解惑,讓醫學生的思想跟上時代潮流,觸摸到時代脈博,減少不良信息的負面沖擊,強化社會主義核心思想的價值與內涵,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態性和有效引導性。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醫學教育是現代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醫學生是大學生中的特殊人才,將來會成為民眾健康服務的醫務工作者。醫學生德育問題不能同整個醫學教育分離,而應該同醫學專業教育緊密聯系起來。醫學專業課程中不僅有復雜的醫學知識,還具有豐富的育人資源,醫務工作者的奉獻精神、醫學案例中的倫理道德和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等內容,都可以以專業課為載體進行講解和傳播,實現系統性、連續性教學育人,將立德樹人的功能發揮到最大化。只有既注重醫學知識的傳授,又注重正確價值觀的傳播,才能彰顯出社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培養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和精湛醫術的醫學人才,這樣才符合社會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需求。
醫學生的專業精神體現在對自身職業素養的形成和職業能力的提升上,體現在將來做到愛崗敬業、恪盡職守,對患者富有同情心,全身心投入治病救人工作中。思政教育融入醫學專業教育,可以增強醫學生對醫學精神的認知認同,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對道德規范和倫理道德的理解與感悟,激勵醫學生不斷努力進取,提升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為將來從事醫務工作、為民眾提供醫療服務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社會發展對醫學人才要求越來越體現時代實效性。醫療服務與民眾健康生命相聯,醫療機構對醫學人才的要求與社會需求是統一的,既要有精湛的醫術,也要有高尚的品德。高等醫學院校是培養醫學人才的前沿陣地,應引導醫學生努力學習、認真思考,理智地對待新生事物和新社會熱點,學會辯證分析問題,讓正確的觀點占領醫學生的思想政治領地,不跟風、不盲從,不造謠,不宣謠,提高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感性,實現思想教育外化于形內化于心,將醫學生培養成為與時俱進的、符合社會需求的醫學人才。
醫學生選擇醫學專業的原因有多種:或因出身醫學世家于耳濡目染中喜歡醫學,或因親人患病而立志行醫解人病痛,或因父母之命為了一份穩定工作而選擇醫學。除了真心熱愛醫學的原因,其他原因選擇醫學專業的學生,可能內心并不真正喜歡,因而在面對復雜深奧的醫學知識和繁重的學習壓力時,會心生退意或抑郁抵觸。教師必須通過醫學專業與思政教育的良好融合,適時適度地引導,讓這些醫學生認識到醫學專業的神圣性,激發他們對醫學專業的熱情,激發他們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他們對醫學職業的認同和職業自豪感,從思想上改變對醫學職業的偏見和誤解,增強他們獻身醫學事業的信心,今后都能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醫務工作者。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滲透到醫學專業知識傳授過程中,是目前高等醫學院校都比較關注的教育教學重點,但考察實際情況卻發現并不樂觀,思政教育與醫學教育的深度融合還存在著困難,離實現三全育人的目標尚有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傳統教學理念認為醫學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是涇渭分明、互不干涉的學科。育人是思政課的任務,由專職思政教師負責講授思政理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而專業課教師只負責傳授醫學專業理論知識,一般不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可謂“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對于思政教育問題,專業課教師多半能避則避,或是認為醫學專業課沒有講思政的義務,或是擔心自身思政理論水平達不到要求,因此醫學專業教師在專業課程上講思政的要求似乎就成了“一紙空談”。
高等醫學院校部分醫學專業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較為偏頗,存在重局部、輕全局的問題。一些醫學專業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學知識相比,實用性相差千里,有人打比方說一段血管堵了,讀一本馬列著作貌似并無實用,不如省出時間多學一些診斷治療的原則方法、多看一些醫學案例有用。這些教師其實沒有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醫學生的培養也要遵循“樹人先樹德,學藝先做人”,醫學生只有在擁有了高尚品質和無私奉獻精神后,才能在將來的工作中真正實現救死扶傷的職能,擔當起民眾性命相托、生命所系的重任。同樣,他們也沒有意識到挖掘專業課的思政元素是自身受教、錘煉道德品質的過程,也是讓自己與時俱進地把握時代脈博、保持先進正確思想道德理念的需要。
醫學專業教師,如果內心只是執著于鉆研醫學專業的教學和科研,而沒有對思政教育的意義和價值進行細致深入的思考,認為思政教育只是一種政治宣傳,僅僅停留于表面喊喊宣傳口號,那就是沒有認識到思想教育對醫學生立德樹人的重要性,沒有深刻理解醫學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務所在,那就是在傳授醫學知識的同時還承載著傳播醫學科學真理、塑造醫者精神靈魂的時代重任。思想認識不到位,行動上自然消極怠工,會造成醫學生的思政教育質量大打折扣、甚至是失位,給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負面影響,不能起到三全育人的功效,今后開展醫學生醫德醫風教育也會出現更加艱難的局面。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等醫學教育的目的是提升醫學教育中所內蘊的育人功能,這也是教育發展到現階段的時代要求,打破各學科界限,進行相互融合,運用理性、審慎和創新的方法進行有效探索和實踐,促進醫學生構建自己專業知識體系的同時,也塑造出風清氣正的精神世界。
國家提倡引導專業教師在專業課程內容中挖掘出思政教育元素,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醫學專業課程中的前提和首要條件。在解決專業教師思想認識的基礎上,要求醫學專業教師潛心研究專業課程,分析教材,了解醫學生的心理特點、思想動態,運用挖掘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將其轉化為具有時代特點的思政教育信息和實例,讓學生聯系自身實際,進行自我思考、自我感悟,內化為精神力量,春風化雨般潛移默化地提升醫學生政治思想站位和道德素養水平。
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育工作者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要實現的任務有三點:第一是傳道,是今天所講的立德育人,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第二是授業,是今天所講傳授知識,讓學生擁有豐富精湛的專業知識、形成良好的專業素養;第三是解惑,就是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給予及時糾正和指導。
“傳道”者必須“有道”,專業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高尚的道德品質和修養,這就要求醫學專業教師要不斷加強自己的修養,讓自己成為學生愛戴的“有道”的教師。醫學生思想和閱歷還處于成長期,其思想水平和價值體系還處在可塑性階段,教師的言行舉止常常被學生效仿,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醫學專業教師要讓“有道”外化于形,于“潤物無聲”中“傳道”引領,再內化于心,增強醫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核心價值觀,進而促進醫學生不斷吸引和增長專業知識。
“授業”者必須“有業”,醫學專業教師要適應快速更新的信息化時代,緊密關注當前世界醫學科學發展,不斷吸取新的醫學知識,讓醫學水平與當今時代相吻合。在加強醫學專業知識理論的同時,還要及時把握時代熱點和社會動態,不斷更新思想觀念、提升道德水平。醫學專業教師既要做與時俱進的學習者,又要自覺擔當引領學生思想發展的推動者。
“解惑”者必須“身正”,己身正,不令則行,己不正,雖令不行。身正為范,注重引導學生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學會思考,理性對待新事物、新現象和新問題,學會用科學、合理的態度去認識,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幫助和引導。
將教師的思想引領和醫學前輩的榜樣力量作為引導,使醫學生內化于心,升華為穩定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進而外化于形,形成醫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行動與實踐,方能顯示教育價值與能力,最終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達成教書育人的目標。因此,醫學專業教師要通過課程教學適時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自身言行舉止起到表率示范作用,讓學生在內心中尊于師、信其道,進而激發起主動效仿學習之心,有意識地學習與模仿,以教師為榜樣為偶像。醫學專業教師還要充分了解醫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運用淵博的知識、風趣幽默的語言,創造和諧的課堂學習氣氛,采用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注重理論聯系實踐,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每門醫學專業學科里都有一些優秀的領軍人才,他們都是醫德兩全、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榜樣,專業課教師可以將這些素材融入教學內容中,在傳授專業知識時適當穿插一些感人的醫學案例,講一些愛國醫務工作者的事跡,讓學生可以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感悟前輩的醫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同時對照和規范自己的行為。醫學專業教師還要時刻關注與醫學有關的新聞和時代熱點,把握時代脈搏和時代發展趨勢,及時進行講解分析,進行正確有效的引導,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單純進行專業學習只能成為一個獨腿巨人,是站不穩、立不久的,只有又紅又專的醫學人才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才是符合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人才。要讓醫學生頭腦中強烈意識到高尚的思想素質才是一個人可以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只有注重鍛造道德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才是社會所需人才的根本保證。
重視挖掘醫學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強化醫學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并不意味著思政教育可以“喧賓奪主”,并不是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時時刻刻處處以思政教育為重點。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醫學教育還要注意適度性,融入要有原則,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將醫學專業課程演變成思政教育課,這與全程育人初衷相違背,并且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思政教育滲透在醫學專業知識中,可以結合一些社會熱點新聞,或是一些公共衛生事件,或是抗擊疫情中的事跡,讓學生從內心得到觸動或警醒。思政教育融入醫學專業教育的目的是實現醫學生思想與知識的雙贏成長,結合專業課程內容把思政教育元素有機融入教學過程,對學生思想塑造有的放矢,避免傳統思政課的枯燥、抽象和無味,也避免了傳統專業與思政“兩張皮”的教育形式,讓醫學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完美融合,真正實現知識和思想的有機統一。
綜上所述,充分利用高等醫學院校的專業教育資源和思政教育資源,堅持適時適度的有機融合,揚長避短、相互促進,構建穩定的思想協同教育機制,發揮教育合力作用,形成全員教育、全程教育和全方位教育,讓醫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修養,成長為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最終實現為國育才、為黨育人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