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園園,湯 榕,張彥杰,劉 威,來慶玲,李銀山*
(1.寧夏醫科大學,寧夏 銀川 750000;2.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寧夏 銀川 750004)
在現代化教育中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人才,對于大學生的任務與要求已經延伸到多個維度,尤其在科研素養方面提出了更高標準,是學生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1]。科研素養主要包括科研意識、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加強培養醫學本科生的科研素養有利于提升院校綜合實力,為我國衛生事業發展培養創新型醫學人才[2]。科研人員的科學素養體現在4個方面: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靈感或想象能力、專業的綜合分析能力、清晰的表達能力。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作為全國醫學院校的“非醫”專業,也有其不同于醫學類專業的獨特之處。在此基礎上,針對寧夏醫科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科研素養現狀做問卷調查,了解該專業學生科研素養的主要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建議。
以寧夏醫科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18級至2021級本科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發放調查問卷160份,整理后得到有效問卷153份,有效率95.63%。其中男生48人(31.37%),女生 105人(68.63%);2021級 39人(25.49%),2020級 38人(24.84%),2019級 39人(25.49%),2018級 37人(24.18%),各班級的人數比例較為平均,性別比例符合醫學類院校性別比例特征。
采用問卷調查法,是指調查者運用統一設計的問卷向被選取的調查對象了解情況或征詢意見的調查方法。通過自制問卷,選取相關量表并構建指標體系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153名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
本研究中的科研素養調查指標采用李克特5分計分方式,包括“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5個選項,從低到高依次計1~5分。問卷內容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年級、性別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學生對于科研素養態度、自我評價、參加科研活動的情況和科研動機及對科研誠信的看法;第三部分為科研素養影響因素。問卷設計好后先進行預調查,得出問卷整體信度為0.708,表明問卷的一致性較好。經過因子分析后,問卷整體的KMO值為0.757,P值均為0.000,說明問卷效度較好。
將回收的問卷數據錄入Excel,對已經收集的數據做初步篩選,剔除邏輯不通和選項缺少的部分問卷,對篩選后的數據重新整理,應用SPSS26.0軟件統計處理數據。其中單因素分析部分使用χ2檢驗,并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基于李克特5分計分方式對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學分析,分值大于3分說明科研素養高,問卷總體得分均值為(2.79±0.11)分,說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的科研素養總體較低。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的科研素養態度的得分為(2.34±0.114)分,該專業學生的科研素養態度得分小于3分,說明該專業大多數學生對于科研素養的態度較為消極。針對學生科研素養的自我評價問題,得分為(2.92±0.115)分,得分略低于3分,說明該校學生對于科研素養的自我評價較低,需要提升科研素養教育水平。具體見表1。

表1 學生科研素養態度與自我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該專業學生參與的科研相關活動大多數為科研競賽和科研有關講座。其中參與科研競賽活動的人數占60.78%,參加科研有關講座的人數占84.97%,自主申報項目、參與教師項目、論文撰寫發表、實驗或調研等科研活動每年參與人次較少,參與活動人數占比低。每年參加科研活動次數在1~3次的學生占35.29%,參加科研活動次數3次以上的學生占43.79%。參加科研學術講座4~6次的學生最多,占50.98%,說明該專業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方式以聽與科研有關的學術講座為主,具體見表2。

表2 學生參與科研活動類型與次數
根據問卷結果可以看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參加科研原因多樣,最多的是為了獲得自我滿足和鍛煉實踐能力,分別占32.68%和30.07%;針對科研誠信和學術道德問題,36.60%的學生選擇修改實際數據,使其更接近原來設想的數據,16.34%的學生認為抄襲屬于學術道德問題,對此“零容忍”,具體見表3。

表3 學生科研動機及對科研誠信的看法
根據調查結果將所得數據做單因素χ2檢驗,將“您認為大學生要具備科研素養”這一問題歸類,將“非常同意”和“同意”歸為同意,將“一般”單獨歸類,“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歸為不同意。對歸類后的數據進行單因素分析,得出學生的年級(χ2=0.164,P<0.05)、是否準備考研(χ2=0.187,P<0.05)、參加學術講座次數(χ2=1.351,P<0.05)、經常閱讀與本專業相關的期刊(χ2=2.184,P<0.05)、教師上課會講授科研相關知識(χ2=0.231,P<0.05)和對科研素養培養幫助較大的相關課程類型(χ2=7.872,P<0.05)會對學生的科研素養產生影響,具體見表4。

表4 科研素養現狀的單因素分析
為了解學生科研素養的主要影響因素,將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6個變量納入為影響變量。選擇年級(X1)、是否準備考研(X2)、參加學術講座次數(X3)、經常閱讀與本專業相關的期刊(X4)、教師上課會講授科研相關知識(X5)、對科研素養培養幫助較大的相關課程類型(X6)作為自變量,以大學生是否要具備科研素養(Y)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大學生是否要具備科研素養作為因變量進行賦值(1=同意,2=不同意),把年級(1=2021級,2=2020級,3=2019級,4=2018級)、是否準備考研(1=是,2=否,3=不確定)、參加學術講座次數(1=0次,2=1~3次,3=4~6次,4=7次及以上)、經常閱讀與本專業相關的期刊(1=非常同意,2=同意,3=一般,4=不同意,5=非常不同意)、教師上課會講授科研相關知識(1=非常同意,2=同意,3=一般,4=不同意,5=非常不同意)、對科研素養培養幫助較大的相關課程類型(1=科研理論知識類,2=文獻檢索類,3=論文寫作指導類,4=綜合實驗類,5=其他)作為自變量進行賦值,詳見表5。

表5 變量賦值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影響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科研素養的因素主要是年級、是否準備考研、參加學術講座次數和教師上課會講授科研相關知識。按照α=0.05的水準,認為這4個指標與學生科研素養具有顯著相關性(P<0.05),具體見表6。

表6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對調查問卷結果進行描述性分析和統計學處理后,發現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在科研素養方面存在較多問題,將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討論。
3.1.1 高年級的學生科研素養要優于低年級學生 根據多因素回歸分析的結果可見,高年級的學生科研素養要優于低年級學生(P<0.05),大三、大四的學生當中均有超過55%的學生對大學生要具備科研素養選擇“同意”。說明高年級的學生在學習專業課后會對本專業相關領域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也會有更多機會跟隨教師做科學研究,部分學生在大二或大三開始報名參加創新創業比賽和發表學術論文,其具備更高的科研素養。
3.1.2 準備考研的學生科研素養更高 是否考研也會影響本科生的科研素養,在準備考研的63名學生中有61.90%認為大學生應該具備科研素養,這說明考研的學生對科研有一定的了解,比較關注科研相關的動態信息[3]。
3.2.1 科研動機多樣 參與科學研究的原因多樣,最多的是為了獲得自我滿足和鍛煉實踐能力,分別占32.68%和30.07%。在校學生參加科研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的競爭能力、增加考研或就業的籌碼,另一方面可以在本科階段有所突破,鍛煉自己或者在學業上加分。
3.2.2 科研態度不端正 科研誠信和學術道德是最基本的原則問題,在問到有關科研誠信的問題時,僅有16.34%的學生認為抄襲屬于學術道德問題,對此“零容忍”,說明學生對于科研誠信的認識還不到位,需要加強思想教育,端正科研態度[4]。
通過調查發現,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科研素養在培養過程中面臨科研活動類型較為單一的問題,例如在詢問“您參與過哪些科研活動”時,參加科研競賽活動和科研有關講座的學生分別占60.78%和84.97%,而自主申報項目、參與教師項目、論文撰寫發表、實驗或調研等科研活動每年參與人數占比均低于12%,參與活動人數較少的原因是這些活動需要指導教師,而且學生認為這些活動難度大,缺乏信心。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參加科研講座的次數和教師上課講授科研相關知識是影響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科研素養的重要因素,每年參加學術講座次數≥4次的學生中,均有超過60%的學生認為大學生要具備科研素養。教師上課會講授科研相關知識的學生中,均有超過65%的學生認為大學生要具備科研素養。這說明參加學術講座的次數較多和教師講授科研相關知識有利于學生對科研素養的重視。
科研素質教育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5],科研素養的提高也有利于高校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調研結果顯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科研素養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出改善。
大學生應該具備科研精神,充分認識到科研誠信和學術道德的重要性,并且嚴格遵守學術道德規范。學校要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思想教育,推進科研誠信制度化建設,健全完善科研誠信機制,加強科研誠信宣傳教育工作,對違背科研誠信的行為“零容忍”。教師明確主體責任,重視學生科研誠信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研態度。學生作為科研素養培養的主體,要嚴肅對待科研活動,端正科研態度,遵守科研活動規定,踐行科研誠信要求。
學校作為培養機構,對學生科研素養的培養有重大責任,學校領導也要意識到學生科研素養對于學校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而且提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科研素養水平,也可為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奠定重要基礎[6]。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加強學生科研素養的培養,例如建設滿足學校整體運行所需的軟件平臺和高質量的多媒體教學資源,支持學生構建多維度和多領域的研究團隊,開設相關專業課程,經常邀請某一領域名師舉辦科研類學術講座,積極開展學術交流,組織科研競賽,為學生提供鍛煉平臺[7-8],鼓勵在校學生多參加各類科研活動,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和環境。
教師應該具備主動給學生講授科研知識的意識,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教學,而是要根據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接受程度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探究式、討論式和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推進翻轉課堂開展。同時不斷加強自身專業學習,及時關注公共事業管理學科的前沿進展,除了在平時上課期間多給學生講授科研相關知識、理論方法和基礎知識,也要講授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如自己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發現的新觀點、新理念和新方法等,借助信息化教學工具豐富教學內容,與學生形成有效互動,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科研興趣。
本科生導師制是一種相對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9],目前許多學校從本科期間就建立了導師雙選制度,這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科研素養的提升。建立本科生導師雙選制度后,一方面,加強學生與導師的雙向聯系,使學生能夠有更多機會跟隨導師在本科期間做科研項目,例如在放假期間跟隨教師下鄉做流調、問卷調查和數據資料整理等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導師更精準的指導[10],同時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也會更扎實,使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學生跟隨教師學習,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后也會積極參與各類科研活動,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