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清濡
(福州建工集團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4)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BIM 技術作為建筑行業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被大力推廣應用在工程項目建設全生命周期內。傳統的BIM 應用模式單一、交互性差,設計、施工單位等項目參建方在應用BIM 模型的過程中溝通和交流不便,造成資源浪費和重復勞動。
近年來,信息化浪潮促使建筑行業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集成了BIM 技術、云計算及互聯網的BIM云技術受到了業內的廣泛關注,BIM 云技術是實現BIM 模型數據共享及信息化項目管理的最佳方式,有利于提高項目參建方管理人員的溝通效率,加強各項工作的協同性[1]。
BIM 云技術是通過建筑信息模型與云計算技術相結合,以云計算技術為樞紐,將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數據信息統一存儲在云端平臺,在項目整個生命周期內實現數據共享,提供完整、準確的數據信息,從而達到跨應用、跨地域、跨崗位的協同工作[2](見圖1)。

圖1 BIM云技術概念
長樂區人民醫院項目位于長樂區吳航鎮龍津村,按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標準進行設計建造。總用地面積73 708.62 m2,總建筑面積122 154 m2,其中地上面積101 854 m2,地下面積20 300 m2。具體項目明細如表1所示。

表1 項目概況
本工程為EPC 總承包項目,參建單位多,協調難度大,且建設單位在招標文件中要求在設計、施工階段全面應用BIM 技術,并提供BIM 技術應用成果。因此在項目中運用BIM 云技術,利用信息共享和協同管理的新管理理念,加強各方溝通效率,提高協同工作能力,確保項目成本、進度、質量管理目標的實現,項目基于BIM 云技術主要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集成應用,詳見表2。

表2 BIM云技術應用內容
3.1.1 云端設計協同。傳統的設計建模采用各專業獨立建模,以結構模型為參照搭建建筑、機電模型,各專業人員無法同時建模,工作效率較低。本項目以BIM 云技術為樞紐,轉變BIM 協作方式,實現了設計協同及項目設計進度管理,設計協同運用“四步走”流程[3],如圖2所示。

圖2 云端設計協同流程
①各專業同步建模,模型數據實時同步到BIM云端,由專人負責模型審查。
②標記建模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數據信息實時共享通知到相關人員,并運用BIM 云技術對整體模型進行碰撞檢測。
③生成碰撞檢測報告,通過BIM云技術集成交互。
④逐處校核碰撞點,提出優化意見,經確認后調整模型。
3.1.2 “閉環式”深化設計技術。本工程作為醫療建筑,建筑結構空間復雜,使用功能要求高。機電、精裝修、幕墻等需要進行二次深化設計,以往的深化設計基于CAD 圖紙,實體結構的施工誤差對機電、精裝修、幕墻等專業施工有重大影響,容易發生現場無法安裝、造成返工現象。
本項目應用“閉合式”深化設計技術,即設計→實體數據收集→設計與施工數據對比→深化設計。通過智能型全站儀采集現場實際建造數據同步到BIM 云端,相關人員將設計與施工實體數據進行比對,校核模型偏差,更新模型數據。以準確的現場實體模型作為二次深化設計的參照依據。“閉環式”深化設計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閉環式”深化設計流程
3.2.1 BIM 放樣機器人。施工測量是工程建設的重要環節,貫穿于整個施工階段,傳統的測量放線方式精度較低,偏差1~3 cm。本工程設計為裝配式建筑,施工測量放樣的精度對構件的裝配施工有著重大影響,因此,為提高施工測量精度,本項目采用“BIM云技術+智能型全站儀”自動化放樣定位技術,如圖4所示。

圖4 現場自動化放樣
自動化放樣定位技術是結合現場施工控制點,利用結構模型創建放樣基準點,通過BIM 云技術將BIM 模型的三維空間坐標數據同步到移動端軟件中,使用智能型全站儀發射紅外激光自動照準現場坐標,將BIM 模型成果在施工現場進行標定,實現精準的施工定位,直觀地指導施工人員進行施工,將放樣偏差有效控制在3 mm以內(見圖5)。

圖5 生成放樣數據點位
3.2.2 基于云端的現場管控技術。結合本工程項目特點以及管理需求,基于BIM 云技術創建云端空間結構,將現場資料數據、圖紙、模型、過程控制資料等信息存儲在云端上,根據管理人員職責的不同設置相應的管理權限。現場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移動端實現項目的動態管理,任務數據通過移動端傳達給各相關人員。基于BIM 云端的現場管控技術實現項目信息化管理,主要應用在以下3個方面。
①項目圖檔管理。本項目單體建筑多,涉及多個專業,應用BIM 云端進行圖紙、文件管理,將最新版圖紙、設計變更以及工作聯系單等實時同步到BIM 云端下發給施工人員,避免圖紙版本使用錯誤造成現場返工的問題。
②質量安全問題跟蹤。管理人員現場巡查過程中發現的質量、安全等問題通過移動端在BIM 模型和圖紙進行位置標記及問題記錄,通過BIM 云端下發整改任務給責任班組并規定整改時限(見圖6)。

圖6 進度分析
③工期模擬及進度分析。利用BIM 云技術對項目進行流水段的劃分及施工模擬,同時將進度計劃與BIM 模型相關聯,分析統計各區域、各時間段內所需的人、機、料的工程量,作為資源調配的依據。通過現場實際進度與計劃進度的直觀對比,動態跟蹤及時糾偏,確保項目進度目標的實現。
3.3.3 可視化方案論證。施工人員利用移動端實時查看BIM 云端中的BIM 模型,實地測量尺寸并校核,在現場復雜節點、重要方案正式施工前,組織施工班組利用BIM 云端中的模型進行復雜節點及重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討論。針對發現的現場存在的質量缺陷等問題,逐處進行記錄,施工人員提出優化方案經確認后同步修改到BIM 云端的模型中,確保模型能夠有效指導施工[4]。
3.3.4 數字化預制裝配。本工程門診醫技綜合樓、住院樓設計為裝配式建筑,依托完善的BIM模型,實現BIM 云技術與數字化加工的集成應用。將BIM 模型中的數據信息轉換成制造設備可接收的數字化信息,主要應用在鋼結構構件加工、PC 構件生產以及管線預制加工等方面。
①構件預制加工、裝配施工。生產車間加工設備基于BIM 模型中的構件數據自動完成預制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等構件的預制加工,降低構件誤差,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將預制構件與互聯網進行關聯,實現構件的定位跟蹤、監控,進場驗收時利用移動端校核預制構件尺寸。構件數字化加工流程如圖7所示。

圖7 構件數字化加工流程
②管道預制、組合安裝。本工程機電管線工程量大且復雜,依靠機電模型對管線進行預制分段,將給排水管道、風管、暖通管道的制作工序移至加工車間,由專門加工流水線高效完成管道預制、風管加工,再運至現場指定樓層完成組合安裝,提高施工效率(見圖8)。

圖8 可視化管綜排布方案
近幾年來,BIM 云技術已經逐漸成為建筑行業信息應用的關鍵技術,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BIM云技術在項目整個生命周期內的集成應用。BIM云技術的應用,實現BIM 模型及項目數據的信息共享和集中化管理,如圖紙、文件、模型等,提升多方協同工作效率,促進項目參建方的交流,提高信息共享效率,進一步拓展了BIM 技術在施工現場的應用能力,降低BIM 技術的應用門檻。項目的BIM 應用已經逐漸由設計或施工階段的數字建模轉變成全生命周期的BIM 應用,有利于項目的集成交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