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丁云 通訊員 郭蘇麗
姑蘇區金閶街道的三元三村內,一處老式健身房里,一位五十來歲,身形健壯,精氣神兒十足的中年男子正在刻苦鍛煉。大部分健身器材已經被使用得痕跡斑駁。老社區內怎么會有這么一處健身房的呢?
這家名字就叫“社區體育”的健身房,老板叫周劍剛,1999年在原玻璃纖維廠下崗后,便在街道政策的幫扶下,承包了這間社區健身房,至今已快24年。
健身房里的大部分器材是當年購置的,甚至像臥推架這樣的還是周劍剛當年自己加工的。器材雖然大多數已經老舊,但因為保養得當,經常檢修,使用起來倒是仍然非常絲滑的。老板自嘲這里可能是蘇州最老舊的健身房了。
但就是這樣的健身房,卻成了很多中老年健友的天堂:一則價格便宜,一年400元的年費顯得非常親民,再則這里氛圍輕松隨意,會員們在營業時段來去自如,進來先打個招呼,之后像大家庭成員一樣相互之間練練聊聊,都說這兒是自己日常最能放松的地方。
老周年輕時就十分喜愛運動,且一直保持著健身習慣,他是蘇州市健身健美運動協會會員,同時獲得了蘇州市社會體育指導員資質的認定,因而除了是這間健身房的老板,有時他還兼職做起教練,為會員們健身做些鍛煉指導。健身房的空閑時段,他興致來了,也會自己上場練幾把。老周身形保持得很好,完全看不出已經66歲了,比很多同齡人看著都年輕許多!
老周說這間健身房沒有豪華的裝修和配置,也沒有什么高消費人群,但仍然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會員涵蓋各種職業、各個年齡段,“從二十幾歲到七八十歲,最多的當然還是中老年人;也不光是三元三村的居民,周邊幾個小區的居民都會慕名而來。”有一位年近80歲的會員,經常特意從干將路上的一個小區跑來鍛煉。
開頭講到的健身房里正鍛煉的男子叫范建華,開了家小飯店,住鄧尉路。鍛煉七八年后,他從一個對健身一竅不通的中年人,變成一位鍛煉起來有模有樣,架勢十足的“魅力大叔”,常被周圍年輕人夸贊體格好。
范建華說,自己有空就到“社區體育”來練練,不只健身,也為了和這里的熟人聊天。“大家一碰面,就自然而然地說起近況,聊聊最近工作生活中碰到的事兒,講講遇到的困擾、麻煩、糟心事兒,當然也分享開心事。”小小健身房里有很多知心朋友,相互交流、相互傾訴、相互開導……天南海北地一通侃,不但解壓解乏,心頭的壓抑郁悶也一掃而空,心情瞬間舒暢了許多。
因為疫情的原因,這兩年健身房的生意也受到了影響。而且輾轉多年,周劍剛也早已搬到其他地方居住,每天到健身房單程要花費半個多小時。他有過歇下來享享清福的想法,但想到很多老會員對這里多年的依賴和支持,他打算再堅持堅持。“時間最長的老會員,已經超過15年了。”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金閶街道濱河社區黨委書記陸雅靜在與周劍剛溝通后發現,像“社區體育”這樣的“老式”健身房,不但是一部分中老年健友健身娛樂的場所,也是他們的精神港灣,承載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積極的追求和向往。“像這樣的社區健身房,側重在居民區,聚焦于生活,面對的大都是社區顧客,已經深深地融入社區普通民眾的生活中,是真正能讓更多群眾受益的健身社交場所。”而周劍剛也表態,只要社區有需要,他愿意幫助更多的居民群眾愛上健身,愛上科學健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