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園 王春麗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領導革命建設制勝的重要法寶。抗戰特殊歷史背景下,兵民是勝利之本,是群眾路線的價值取向,解決的是抗戰的力量來源問題;密切聯系群眾,是群眾路線的根本要求,解決的是工作作風問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群眾路線的具體途徑,解決的是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問題。中國共產黨將群眾路線和抗戰事業相結合,促進了群眾路線思想運用到實踐并走向成熟完善,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戰的偉大勝利,同時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客觀上推動了黨的力量發展壯大。新時代,群眾路線的傳承和應用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
兵民是勝利之本,是群眾路線的價值取向,解決的是抗戰力量來源問題。在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已經意識到了人民群眾的重要性,經過對多年革命實踐經驗總結,他多次強調群眾對革命戰爭的作用。“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在1937年日本發起全面侵華戰爭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號召“全中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的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①8 月25 日,毛澤東在洛川會議上作了動員,提出今后的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全中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參加抗戰,實行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②號召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并提出了徹底戰勝敵人的十大救國綱領。“兵民是勝利之本”這一論斷正式提出是1938 年5 月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中,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③主張開展“廣泛的熱烈的政治動員”,“使軍隊在民眾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于天下”。1938 年9 月29 日,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召開,毛澤東代表政治局向會議作了題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就如何動員群眾共同抗戰問題,提出了“實行集中領導下的民主政治,密切政府與人民的聯系,發揮抗日政權的最大能力”“擴大統一的民眾運動,全力援助戰爭”“改良民眾生活,激發民眾的抗戰熱忱與生產熱忱”等15 條基本任務。正是廣泛而熱烈的動員,廣大群眾紛紛投身抗戰,不僅為前線輸入了源源不斷的財力、物力、人力,還創造了麻雀戰、地道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多種殲敵方法,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兵民是勝利之本,充分肯定了群眾歷史主體地位和作用,其實質是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黨員干部工作中要肯定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發動群眾,緊緊依靠群眾。
密切聯系群眾是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解決的是工作作風問題。1941 年11 月6 日,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中提到:“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他本身決無私利可圖。”④表明了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目標和責任,其是無私的。1942 年2 月1 日,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指出,“要密切聯系群眾,而不要脫離群眾”。1945 年4 月,毛澤東在七大上《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作了進一步闡述,強調“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密切聯系群眾,要堅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脫離群眾的行為,并沒有任何的根據,只是我們一部分同志自己造出來的宗派主義思想在那里作怪”。⑤要“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這些思想蘊含了共產黨人無私的犧牲精神和奉獻精神,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意識,體現了權力來自于人民的思想。要“接受人民監督,而決不應該違背人民的意旨。黨員應該站在民眾之中,而決不應該站在民眾之上”。出現決策失誤,“都要修正錯誤,賠一個不是,老老實實地賠不是”。⑥向人民學習,改進自己工作。共產黨人必須堅持真理,因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產黨人必須修正錯誤,因為任何錯誤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⑦強調既要避免“超過群眾的覺悟程度”的命令主義,又要防止“落后于群眾的覺悟程度”的尾巴主義。
密切聯系群眾,是對政黨行為的道德要求,是筑牢群眾信任的基石。要求干部做到權為民用、利為民所謀、心為民系,對于解決干群關系、黨群關系具有積極作用。密切聯系群眾,以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革命目標外化為為人民服務的職責擔當,以用力高舉群眾利益的無私內化為黨員廉潔自律、為民務實的道德自覺。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群眾路線的具體途徑,解決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問題。1943 年6 月,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提出了“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⑧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是要開展調查研究,將分散的群眾意見集中起來,通過分析、辨別、研究,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轉化成為集中的“領導意見”傳播到群眾中去,檢驗、修正,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其實質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群眾觀點的結合,是對人民群眾地位的充分肯定。領導干部工作中,要避免特權思想,強調“甘當小學生的精神”,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在調查過程中,聽民意,了解民之所想所需;匯民智,為黨的科學決策奠定堅實基礎;育民智,將黨的政策和先進思想傳播到群眾中,對群眾宣傳教育;扣民心,堅持真理,改進工作。
抗戰時期,黨的群眾路線思想運用到實踐并走向成熟,不僅印證了群眾路線思想的正確性,實現了理論本身的價值,而且通過實踐不斷完善,成為一套關于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工作理論的完整體系。其闡述了群眾工作的意義,回答了共產黨員身份問題、群眾地位問題、黨與群眾關系問題,提出了黨的領導方法、工作方法、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工作立場、工作態度、工作作風等一系列內容,明確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豐富了黨的群眾路線思想,把黨對群眾路線的認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是百年以來中國人民的夙愿和根本利益選擇,更是群眾路線的價值追求。毛澤東在《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一文中指出:“我們的正確的政治方針和堅固的團結,是為著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個目的。”⑨可見,抗戰時期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的根本要求是要發動和依靠群眾進行抗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求得抗戰的最終勝利。群眾路線的政治動員功能,對號召和發動群眾力量參與抗戰并取得抗戰最終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堅持群眾路線,發動群眾力量,建立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陜甘寧抗日根據地、晉冀豫抗日根據地、華中抗日根據地、華南抗日根據地等19 個抗日根據地,創建東北抗日聯軍,發明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所以,群眾路線的貫徹與落實,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快速建立,為抗戰的勝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力量。
在經濟社會的發展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嘗試,推動了根據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進步。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社會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錯復雜,各方利益盤根錯節,共產黨堅持群眾路線,最大限度地處理社會利益沖突,創造性地解決了革命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危機和矛盾,推動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發展進步。從政治層面上,重塑了“人民”概念,其不再是一個個體,而是象征正當利益的集合,而這個正當利益就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使得分裂的中國從政治層面形成一個統合,進而轉化成共同抵御侵略和壓迫的力量。根據地民主政權建設的“三三制”原則,使得群眾隊伍更加團結民主,對反對專政、推動民主政治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實行“雙減雙交”、“勞資兩利”、開展大生產運動等,提高了人民生產積極性,不僅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還推動了根據地經濟的發展。
群眾路線,實現了政黨價值的重塑。過去,代表某個階級利益的政黨服務于少數人的利益,中國共產黨向群眾負責,服務于大多數人,為謀求整個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問題不屈不撓,這是中國共產黨能夠得到人民擁護的邏輯起點,是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相比國民黨的一意孤行失掉了民心,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成功實踐贏得了廣大民心,黨的力量迅速發展壯大,成為擁有120 多萬黨員的大黨,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發展到120 余萬人,民兵260 萬,根據地面積達到100 萬平方公里。為之后中國共產黨建立政權奠定了基礎。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抗戰勝利的重要法寶。目前,國際國內形勢、政治環境、利益格局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和水平直接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民族興衰成敗、社會主義事業前途命運、黨的生死存亡,群眾路線是解題的關鍵。
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重要標志。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不僅取得了抗戰的勝利,贏得了人民擁護,黨的力量也因此得到迅速發展壯大,為之后建立政權奠定了基礎,人心向背已成為黨的前途命運的決定性力量。黨只有搞清楚“為了誰”“依靠誰”,才能實現價值和理想,完成歷史使命。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國共產黨應該始終堅持群眾路線,這是共產黨執政的根基。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就能根深葉茂、蓬勃發展;脫離群眾,就會動搖根基。堅持群眾路線是走出執政周期率、避免興衰治亂的關鍵鑰匙,是黨永葆青春活力的傳家寶,其解決的不僅是“能否執政”問題,更是“執政能否持久”的問題。蘇聯解體證明,背離人民群眾的利益,忘記為什么出發,結果只能是被人民拋棄。改革開放以來,黨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存在著一些問題,部分黨員脫離群眾、背離群眾、甚至損害群眾利益,嚴重影響了黨的形象和公信力,傷害了人民的感情,以至于破壞了黨群、干群關系,損害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必須堅決糾正,斗爭到底。只有讓黨員干部重拾價值信念,從制度和執行層面切實做到為人民服務,才能重塑黨的形象,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社會結構發生劇烈變化,社會階層分化,利益群體多元化發展,矛盾沖突和利益訴求復雜多樣。作為社會主體的個人,其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不斷增強。共產黨所面臨的執政環境要更復雜、任務要更艱巨,尋找一種有效途徑來達到各方利益的平衡,是應有之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社會矛盾產生的根源。這就需要黨和國家一方面發動人民群眾的力量,提高生產積極性,來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兼顧各方利益,使各方利益達到均衡,減少貧富差距,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解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問題,不僅可以化解社會矛盾,還能轉化成人民群眾生產的積極性,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同時,強調群眾路線,是要重塑為人民服務的價值理念,以應對社會存在的“權力主義”“金錢至上”等價值觀錯位問題。
群眾路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保證。歷史不斷地證明了,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習近平強調,中國夢“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堅持群眾路線,就是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群眾的內生性動力,為實現中國夢、人民夢凝心聚力。離開了人民群眾的支持與參與,中國夢無從談起;只有認識到群眾中所蘊含的智慧和力量,并不斷挖掘和學習,中國夢才有可能實現。實現中國夢,要堅持人民群眾立場,把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檢驗工作的標準,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誠心誠意為民辦事,辦實事、辦好事、辦難事;要發動和依靠群眾,人民群眾才是社會進步的主力軍,承認“小人物”“小崗位”的價值,鼓勵人民群眾將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實現過程中,也就是要讓每個人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為實現中國夢凝聚奮斗的偉力。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4.
②毛澤東選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5.
③毛澤東選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1.
④毛澤東選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09.
⑤毛澤東選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26.
⑥毛澤東文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63.
⑦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95.
⑧毛澤東選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99.
⑨毛澤東選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
改革開放以后,黨和國家事業取得重大成就,為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創造了有利條件。
——摘自《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2021 年11 月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