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晶
1935 年5 月,巧渡金沙江后的紅軍再次面臨新的挑戰,即突破十余萬敵軍封鎖,搶渡大渡河。而通往大渡河的必經之路——大小涼山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由于彝民長期遭受國民黨政府、地方軍閥以及奴隸主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經濟、文化落后,生活極其貧困,他們對漢族充滿仇恨,紅軍要想順利通過彝族區,必須做好彝民的群眾工作。學術界關于長征時期少數民族群眾工作的研究成果較多,但呈現出重整體、輕局部的特點,本文著重于對中央紅軍在彝區的群眾工作作一梳理。
在民族問題的解決中,民族政策居于指導地位,它是開展少數民族群眾工作的綱領。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重視民族工作的政黨,長征前的民族綱領主要內容有“民族自決權”“聯邦制”“民族團結、聯合”等,長征開始后,隨著革命形勢發展和實踐需要,中國共產黨制定了系統的、富有針對性的民族政策。
通過大小涼山彝族聚居區時,紅軍因地制宜,制定了詳細的政策。1935 年4 月,《紅星報》發表了《注意爭取彝民的工作》一文,對彝族確定兩個原則:一是不準打彝族的土豪,對彝族群眾所痛恨的彝族土豪,也要發動彝族群眾自己動手去打;二是寫標語、口頭宣傳等,向廣大的彝族群眾說明紅軍對解放彝民的主張,揭露國民黨的欺騙宣傳,指出國民黨才是屠殺壓迫一切弱小民族的惡魔。與此同時,還要求每個紅軍戰士送出一件禮物給彝民。①5 月,朱德發布了《中國工農紅軍布告》,這是具有彝族特色的民族方案。進入涼山地區后,5 月19 日總政治部發布的《關于爭取少數民族工作的訓令》中規定:(1)嚴格的政治紀律,絕對不許對少數民族有任何騷擾;(2)動員全體戰士向少數民族廣大的群眾宣傳紅軍的主張,特別是民族自主和民族平等;(3)努力爭取少數民族加入紅軍,在最初的時期即使個別的亦是寶貴的,政治部對于這些分子在生活上、政治上、教育上都應該加以特別的注意,在人數較多時,應成立某個少數民族的單獨的連隊,并特別注意與培養他們自己的干部。②5 月20 日,中革軍委電示各軍團、軍委縱隊,更進一步表明,“以最大的努力沿途擴大紅軍,進行破壞白軍的宣傳,特別是追我的中央軍。爭取彝民群眾到我們方面,并組織彝民游擊隊,反對劉、蔣等敵……要發動各連隊舉行收集架橋材料,擴紅,破壞白軍特別是中央軍的宣傳及組織彝民四大競賽……對彝民要發動每人送他們一件禮物,毛瑟槍彈要盡量發給他們,并應攜帶其中積極分子,以便更易于號召和組織他們”③等。這一系列的文告、決議、指示、電報明確闡釋了中國共產黨民主、平等、團結的民族政策主張,其具體的工作方法有利于紅軍更深入、更有效地去執行黨的民族政策。
率先對全體紅軍戰士進行政策與紀律的教育是各項具體工作開展的強大的思想保證,“沒有紀律的部隊,不但不能取得群眾的同情與擁護,而且會使群眾厭惡我們,離開我們,甚至反對我們”。④在彝區,紅軍十分重視對全軍上下進行民族政策和紀律教育。
第一,以誠相待,不開槍。劉伯承率先遣隊進入彝區前,毛澤東告誡大家:“先遣隊的任務,不是去打仗,而是去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去與彝民達成友好。只要我們全軍模范地執行紀律和黨的民族政策,就一定會取得彝族人民的信任和同情。”⑤他還說:“四川的彝族和廣西的苗族都是一樣的,都是受白軍迫害最厲害的民族,所以他們痛恨白軍。可我們是紅軍呀,我們尊重他們,把他們看作是兄弟骨肉,要跟他們聯合起來打白軍。”⑥劉伯承對他的部下講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并強調:“我們要嚴格執行黨的政策,廣泛宣傳朱總司令的布告,爭取和平通過彝族區。沒有聶政委和我的命令,誰也不許開槍。”⑦
第二,尊重彝族風俗。由于歷史發展不同,各個少數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尊重他們的習俗有利于民族團結。紅軍總政治部通知各部隊“絕對尊重少數民族群眾的宗教、風俗、習慣,并將這些習慣向戰士說明”,部隊每到一個地方,立即派出人員調查少數民族的風土民情并印成“情況通報”,供大家參照執行。根據總政治部頒發的《關于爭取少數民族工作的訓令》,左權在部隊和群眾中廣泛深入開展學習和宣傳活動,強調紅軍每到一地必須嚴格遵守政治紀律,遵從少數民族群眾的宗教風俗和習慣,堅決反對輕視、鄙視少數民族的大漢族主義。⑧紅軍謹記教誨,寧愿在外受凍,也不會擅自進入群眾家里,即使用了彝民的東西,也會加倍支付銀元。
第三,送禮物。“彝民生活之痛苦,遠過于漢人。”⑨對于窮苦的彝民來說,雖然酒、綢緞、衣服、槍支彈藥等禮物微不足道,但他們卻是心懷感恩的。總政治部要求紅軍:“每個戰士送一件禮物給彝民。”⑩
中國共產黨從戰略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對全軍開展政策教育與紀律教育,使得做好彝民工作成為黨和紅軍的自覺行動,確保了黨的民族政策的徹底貫徹,保障了戰略轉移任務的勝利完成。
由于歷史原因和國民黨的反面宣傳,彝民將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視為“敵人”。少數民族地區的王公、貴族和活佛等上層人士在群眾中的威望較高。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少數民族地區上層人士在民族關系發展中的重要性,主動團結上層人士,以減小開展群眾工作的阻力。
第一,1935 年5 月,紅軍進入四川大涼山地區,毛澤東接見了彝族頭人并贈送禮物。此外,毛澤東還專門接見了當地精通漢語的彝族首領沽基達涅,詳細詢問了解彝族地區各方面的情況。沽基達涅向紅軍介紹了這一帶的地理民情以及從冕寧到大渡河各個彝族家支及其頭人沽基小葉丹、沽基洛莫子、羅洪作一等人的情況。毛澤東表示黨和紅軍只是北上抗日而借路過境的立場,并具體闡述了黨的民族政策,沽基達涅很快理解了紅軍的主張并表示認同。毛澤東還贈送他一件禮物,委托他轉達對彝族家支四位頭人的致意并轉贈紅軍的禮品。
第二,劉伯承與沽基家支頭人沽基小葉丹歃血結盟。先遣隊司令劉伯承為了能夠讓軍隊順利通過彝區,根據彝族人民重義氣的特點,按照彝族風俗,與小葉丹結為兄弟。聶榮臻回憶:“當時我也在場,聽不懂他們說些什么,只知道意思是說,哪個不忠實,就和這只公雞一樣。最后達成了協議,沽基家愿意護送我們過彝族區。”?劉伯承幫助小葉丹成立了一支彝民紅軍沽基支隊,蕭華后來回憶道:“在四川彝族地區,廣大彝漢人民高舉‘中國彝民紅軍沽基支隊’的革命旗幟,展開了艱苦頑強的斗爭。……在斗爭最艱難的時刻,小葉丹總是諄諄告誡大家,一定要記住劉伯承的話,一定要堅持下去,紅軍是會回來的。”?
第三,培養民族干部。民族干部是溝通紅軍與群眾的紐帶和橋梁,是黨開展民族工作所依靠的骨干力量。彝族的王占青、王占有等在中華民族解放事業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下層貧苦民眾是占人口大多數的,是革命的基礎和依靠力量,要堅持下層與上層統一戰線的并重。在彝區,紅軍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對彝民關心和保護,證明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的不同,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和支持。
第一,釋放人質。紅軍在冕寧和越西城,釋放了監獄里的無辜彝族同胞。聶榮臻回憶道:“這是一座縣城,守敵已經逃跑。監獄里關了不少彝族首領。……我們放了他們,還請這些頭頭們喝了酒,氣氛就緩和得多了。”?參加紅軍的彝族青年阿爾木嘎回憶到,“到了監獄門前,黑洞洞的屋子里傳來一片叮叮當當的金屬聲音,跟著又撲來一股濃烈的令人發嘔的腥臭味。可紅軍的戰士們并不怕這些,他們舉著火把,提著釘錘往里走,邊走邊喊:‘老鄉們,你們受苦啦,我們紅軍救大家來了!’……紅軍戰士們細心地給他們錘開鎖鏈,逐個地把他們背到外面來。”?關于“換班坐質”的檔案文書以及地畝糧冊薄,全部銷毀,從此,“換班坐質”被廢除。蕭華回憶:“在四川越西,被紅軍從牢獄里救出的彝族頭人為報紅軍之恩,帶著通司(翻譯),連夜給紅軍帶路追趕逃敵,彝族武裝還配合紅軍,前后突擊,全殲偽軍兩個連,生擒偽縣長胡燦,并幫助紅軍勝利抵大渡河邊。”?
第二,打土豪、分財物。中央紅軍積極發動、組織彝漢群眾,打土豪,分財物。在越西,鎮壓了地主劉文斗,沒收了川軍旅長蔣安廷,官僚地主周順成、張柞村等人的財物;在冕寧,大土豪劉耀南、劉勃如以及大地主周順武的財產全部沒收。沒收來的各種雜貨、布匹、食物等物資,分配給彝族貧苦人民,以實際行動體現了彝漢平等、彝漢一家的精神。
第三,幫助彝民建立自己的政權。紅軍進入冕寧縣后,在城內文昌宮召開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會,彝漢人民的革命政權——冕寧縣革命委員會正式宣告成立。同時針對四川軍閥“苛捐雜稅重重”,彝漢人民不堪重負的現實,又成立了地方革命武裝——抗捐軍。紅9 軍團在普格、昭覺一帶的彝族區,幫助彝族同胞建立了“彝民民族自衛委員會”,30 多個彝民當紅軍。?
第四,幫助彝民參軍。1935 年5 月發布的《關于爭取少數民族工作的訓令》中指出:“努力爭取少數民族加入紅軍,在最初的時期即使個別的亦是寶貴的,政治部對于這些分子在生活上、政治上、教育上都應該加以特別的注意,在人數較多時,應成立某個少數民族的單獨的連隊,并特別注意與培養他們自己的干部。”?阿爾木嘎回憶到:“這時候,又有數不清的群眾扛著刀槍棍棒來要求參軍。我們收下四百多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又費了好大勁動員回去一些。”?1936 年紅一方面軍政治部所編的《二萬五千里》一書中,這樣追述道:“這里(越西)對紅軍的認識,是更加清楚了。于是附近群眾自動投入紅軍的愈來愈多,在二、三個鐘頭內,加入(紅三軍團)十一團的達七百余人,就是‘倮倮’加入紅軍的也有百余人……”?中央紅軍路過大涼山地區時,動員了一批彝族青年參加紅軍,成立了一個彝族連。另外,紅軍還幫助彝漢人民建立了游擊隊。在越西縣王觀瀾建立了一支一百多人的游擊隊,內有彝人一個班,還在該縣中所壩和王家屯建立了兩個游擊中隊。?
紅軍長征時期,開始突破以往統一戰線主要針對少數民族下層民眾的狀況,把聯絡和爭取民族上層人物作為統戰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采用團結、盡量爭取然后再教育的政策,盡可能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在阻力較小的條件下開展群眾工作。爭取少數民族上層人士與關心保護少數民族下層群眾相結合,是黨采取的正確的對少數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使紅軍順利通過一向被人視為畏途的民族地區勝利到達陜北,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
彼時,在四川彝區,彝族同胞對漢族存在著根深蒂固的敵視心理,對于漢人“官兵”的入境,他們定會強烈抵抗。“宣傳鼓動工作是一切革命工作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為此,紅軍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消除彝漢矛盾。
第一,口頭宣傳和標語宣傳。紅軍在行軍途中,遇到性情強悍的彝民的圍堵時,總是表現淡定,耐心且有禮貌地給他們講共產黨的民族政策,說明紅軍是個什么樣的隊伍,紅軍和軍閥部隊的區別,表示紅軍只是借路通過,并向彝民們高喊“漢彝一家”“漢彝是兄弟”的口號,一般有通司翻譯,但也有彝民能講漢話的;在冕寧縣,紅軍先頭部隊的宣傳隊在城中心鐘鼓樓開展宣傳活動,朱德著重宣傳了彝漢一家、彝漢平等、彝漢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對敵、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中國的主張,還貼出了“打富濟貧,打土豪、分田地”“紅軍不派款,不拉夫”“我們紅軍是窮人的軍隊,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實行公買公賣”?等標語,讓彝民真實地了解紅軍就是工農隊伍。
第二,張貼布告和印發傳單。在彝區,劉伯承命令部隊廣泛張貼《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軍閥,壓迫彝人太毒;苛捐雜稅重重,又復妄加殺戮。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彝人風俗。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糧食公平買賣,價格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眾,切莫懷疑畏縮;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傳,將此廣播西蜀。?這深刻地鞭笞了國民黨軍閥對彝族同胞的殘酷剝削制度,宣傳了黨的民族主張,創造性地提出了民族自治思想,對彝民產生了強大的影響。
此外,還有表演、謎語、畫報等宣傳方式,中央紅軍通過各種努力,使彝民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有了正確的認識,消除了彝民的敵視心理,贏得了彝民擁護。
長征時期,中央紅軍在彝區所踐行的群眾工作,有力地保證了紅軍迅速通過彝區,北上戰略轉移目的的實現,為紅軍長征的最終勝利乃至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堅實可靠的保障。今天,要繼續發揚黨在長征時期形成的優良傳統,把少數民族群眾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來完成。
[注釋]
①注意爭取彝民的工作[N].紅星報(第14 期),1935-4-10.
②長征檔案(中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第643 頁.
③長征檔案(中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第645 頁.
④在新的環境下的政治工作[N].紅星報(第2 期),1934-10-25.
⑤吳吉清.在毛主席身邊的日子里[M].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第225 頁.
⑥紅軍長征全景實錄[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第246 頁.
⑦中國紅軍長征記[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424 頁.
⑧王孝柏.左權年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99頁.
⑨紅軍長征在貴州史料選輯[M].貴陽:貴州社會科學叢書,1983:第303 頁.
⑩努力實現總政治部提出的四大號召[N].紅星報(第17期),1935-5-22.
?聶榮臻回憶錄[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第209頁.
?肖華.憶紅軍長征在少數民族地區[J].中國民族,1983(8).
?聶榮臻回憶錄[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第208頁.
?回顧長征[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76:第144 頁.
?肖華.憶紅軍長征在少數民族地區[J].中國民族,1983(8).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長征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第219 頁.
?長征檔案[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第643 頁.
?回顧長征[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76:第147 頁.
?紅軍長征在四川[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第93 頁.
?紅軍長征在四川[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第322 頁.
?總政治部辦公廳.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歷史資料選編(第2 冊)[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第86 頁.
?紅軍長征在四川[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第79 頁.
?永恒情誼——長征與少數民族[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第1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