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林,劉建軍,艾于杰,羅軍武
1. 貴州大學 茶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2. 湖南農業大學 園藝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茶葉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茶產業是我國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是實施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是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載體[1]。茶學專業是我國的特色優勢專業,成立于20世紀五十年代,距今已有70多年歷史。過去幾十年以來,我國茶學高等教育為茶產業的發展培養、輸送了大量人才,有力推動了我國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隨著我國茶產業的規模和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對茶學專業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斷改變,對專業人才的素質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茶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正在逐漸顯現。如何改革人才培養和教學方式方法,使之更好地滿足茶產業發展對人才的最新需求,是當前茶學高等教育工作中亟需探索和研究的課題。
茶產業是綠色產業、朝陽產業。經過過去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茶產業現代化水平快速提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茶與旅游融合、茶與文化融合、茶與大健康融合、茶與金融結合為主體的茶產業業態不斷豐富;二是以公共品牌與企業品牌相結合、線上銷售與線下體驗相結合,以消費者為中心,以渠道升級、品牌升級、管理升級為主要特征的茶葉營銷模式不斷創新;三是以茶葉深加工及功能成分開發利用為主要途徑的茶的產業鏈不斷延伸,茶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斷多元化;四是茶葉出口持續增長,茶葉國際貿易地位不斷提升;五是茶產業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不斷增強;六是茶產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建設加快,行業的組織形態正在逐漸升級;七是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智慧茶園管理系統、茶葉加工智能化控制系統、茶葉品牌銷售大數據管理信息系統不斷涌現,科技賦能茶產業提質增效進一步凸顯,推動了我國茶產業在機械化、標準化、規模化、智能化上實現系統提升。
近年來,我國茶產業的現代化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但同時行業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這一背景下,茶產業對專業性人才的需求也愈發緊迫,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筆者認為,當前我國茶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需要既懂農業政策法律又懂農業產業經營管理、既懂金融業又懂茶業的高級復合型管理人才,以進一步推動茶業生產模式、管理模式、商業模式和服務模式的創新,推進產業鏈協作與融合;二是需要精通消費市場與產品營銷和品牌經營管理的現代高級營銷人才;三是需要具備較強創新能力、精通產品研發和精深加工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四是需要熟悉國際貿易的茶葉國際貿易人才,以進一步提升我國茶葉出口的國際競爭力;五是需要具備數字化、工業化、智能化創新發展思維,掌握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數字技術和智能裝備生產研發的高端技術人才,以進一步推動茶葉生產向工業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茶學專業是我國的特色優勢專業,隸屬于園藝學一級學科。近年來,隨著我國茶產業的不斷發展,茶學高等教育規模也不斷擴大,開設茶學專業的高校數量不斷增加,招生規模穩步擴展。據統計,截至2020年,全國涉茶高校達到72所,具備茶學博士、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的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達26家,全日制在校本、專科生人數達15000余人[2]。在教育規模穩步增長的同時,茶學專業人才培養機制與茶產業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也正在逐漸顯現。其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近年來隨著我國茶學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發展壯大,高校茶學專業教師隊伍也在不斷擴充,本、專科院校新引進的教師大多為應屆畢業的博士或碩士畢業生,長時間的實驗室研究工作使得其相對較為缺乏專業實踐鍛煉,專業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也較為欠缺[3]。少數高層次本科院校甚至大量引進非茶專業博士畢業生,雖然有利于促進學科融合和茶學科研工作的發展,但由于其未經過系統的茶學專業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無法很好的勝任專業課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工作,這對茶學這樣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專業的本科生培養或多或少存在不利影響。另外,當前絕大部分涉茶高校在教師職稱評聘和績效考核獎勵中“重科研、輕實踐”,使得大部分教師尤其是剛入職不久的青年教師只愿意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理論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中,而忽略個人專業實踐能力的鍛煉[4],長此以往不可避免地造成學生在專業理論掌握不牢的情況下實踐基礎也較差,無法與產業的發展需求相適應。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創新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隨著相關領域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和科研條件的不斷完善,我國茶葉科學研究獲得了跨越式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也以此助推了茶產業的快速發展。近十多年來,我國在茶樹品種資源創新、栽培技術創新、病蟲害綠色防控、加工技術與裝備創新、深加工技術與裝備創新和相關研究成果的產業化應用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1]。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基因組學、代謝組學、蛋白質組學等技術在茶學基礎研究中的應用,關于茶的功能基因、功能成分、關鍵酶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呈現爆發式增長[5],相關理論研究成果也日新月異。反觀我國涉茶高校本科生教學目前正在使用的各專業課程教材,相當一部分課程所采用的均為十年前出版的教材,少數課程所用教材出版時間甚至在二十多年前。教材更新慢導致新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無法及時入編教材,給茶學本科教學帶來較大困難,學生培養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障。以茶學本科專業必修課《茶葉生物化學》為例,該課程所在的方向是茶學學科近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但該課程目前所采用的教材仍然是2003年出版的教材[6],隨著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教材中原有的內容已亟需更新和補充完善。如長期使用相對滯后的教材,會使學生們難以更好地跟上學科和產業發展前沿,甚至與時代發展脫節,使得人才培養無法有效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目前我國茶學專業本科教學的課程設置,除茶學專業課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專業基礎課,如植物學、遺傳學、植物生理學、分子生物學、土壤學、肥料學、農業氣象學、微生物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田間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以及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基礎課程。這一課程體系的設置源自上世紀,更新慢,針對性不強,重視傳統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但忽視了當前產業發展對人才的新的素質需求,缺乏在營銷管理、國際貿易、茶資源跨界開發利用、茶產業鏈的延伸、智慧茶業發展等方面針對性的課程設置,已無法滿足當前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目前我國高校茶學本科課程教學方式仍主要以教師PPT講授為主,部分專業課程甚至只設置教師在教室的純理論講授,形式過于單一。而且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參與度不高,興趣低、缺乏獨立思考,課堂效果往往較差。而茶學專業課程普遍應用性較強,純理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
一方面,高校在新引進教師時除要求科研成果和學歷學位等條件外,還應注重考察其理論知識背景和實踐能力,根據教學需求從入口上更嚴格、更全面地把好師資關。另一方面,高校在職稱評聘和績效考核與獎勵中應逐漸改變現有的單一注重科研項目數量、科研論文和基本課時量要求的制度,將教師實踐工作的考核納入評價體系中,以此來鼓勵專業教師深入產業一線,開拓眼界,拓展思維,使理論更好地聯系實際,提升理論和實踐教學能力水平。此外,高校還可以從制度層面積極探索將專業教師的評聘考核融入“學校與地方合作”“學校與企業合作”“學校與產業合作”中去,鼓勵專業教師在產業協作中建功立業,使專業教師的產業實踐能力得到提升,同時也使其更加了解產業對科技和人才的現實需求,以此反哺科研和教學工作,為人才培養保駕護航。
茶學專業課程中相當一部分課程應用性較強,如《茶樹栽培學》《茶葉加工學》等,“純理論加短暫的教學實習”教學模式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有必要在教學方式上進行改革創新。筆者認為,針對這些應用性較強的專業課,一方面應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實踐教學課時,進一步創新和完善實踐教學方式,加強實踐環節的比重。另一方面,在理論課的講授上,應在傳統PPT灌輸式的授課方式上進行創新,可多采用“討論式”“案例式”和“問題引導式”等教學方式[5-8],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借助數字技術和VR裝備針對性地開發打造3D情景式課堂,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取知識,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還可強化其對專業知識的記憶。
在課程考核上,應改變現有的以期末理論考試為主要依據的傳統考核方式,創新多種考核形式,增加過程性考核比例,達到既注重結果又注重過程、既注重理論知識的考核又注重專業能力和素養的考核。如針對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可以增設對儀器與設備的操作考核。對于茶葉加工、茶葉審評和茶藝等專業課程,可以借鑒和引入國家職業資格中對應的《茶葉加工工》《評茶員》《茶藝師》等的考核方式和要求對學生進行考核[5]。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還可以使人才培養更貼合產業需求。
對于教材更新滯后的問題,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門應重視該問題并制定教材更新再版規劃,在現基礎上縮短教材更新時間,尤其是對于發展較快的方向和領域更應加快教材的更新頻率,將新思想、新理論和新成果及時寫入教材。另一方面,在當前科技和產業發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任課教師也應及時將教材上沒有錄入的最新理論和成果作為對教材知識的補充和拓展加入到課程教學中,使學生及時了解到學科和產業發展的最新前沿,以能更好地滿足產業發展對人才的最新要求。
隨著茶科技與茶產業的不斷發展和對人才需求的不斷更新,高校茶學專業應根據產業發展最新需求,在改革教學方式的同時針對性地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和人才培養方案的更新。一是要面向產業需求調整現有課程體系,增加茶文化、茶葉經濟貿易、茶業經營管理、茶葉機械化、茶葉深加工、創新創業、國際貿易等方面的課程比重,在茶樹栽培、育種、加工等傳統骨干課程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在營銷管理、國際貿易、茶資源跨界開發利用、茶產品研發、智慧茶業發展等方面的能力素養[9]。二是加強專業方向配置改革,可積極探索專業課通識教育與不同專業方向的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強化個性化培養。如根據生產加工、產品研發、經營管理等產業化分工進行專業方向的劃分,根據不同專業方向有重點地配置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三是探索根據學生畢業流向有針對性地進行定向培養的模式。一類是面向茶產業和茶葉生產的生產實踐類,另一類是面向茶葉科技創新的創新實驗研究類,二者可在茶學專業通識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各有側重的教育培養,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培養質量。四是進一步加強學研產結合,開展協同育人。一方面是鼓勵教師指導學生申報各類創新創業課題,通過導師在選題、課題設計、實驗方案確立、實驗過程指導、實驗結果分析以及論文寫作等方面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方法與創新技能;另一方面是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一是將學生的實踐培養環節有針對性地放到企業中實施,為學生提供了解產業、鍛煉實踐能力的良好平臺,并在畢業論文的選題上結合企業需求針對性地確立研究課題,培養學生獨立創新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積極聘請資深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作為學生的校外導師或來校為學生授課,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行業的現狀和趨勢,以提高人才培養的對口適應性,更好地滿足當前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要[10-11]。
隨著茶科技、茶文化和茶產業的不斷發展,茶產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茶行業應進一步強化人才是產業發展第一要素的意識。高校茶學專業的本科人才培養應更加緊密地與茶產業發展需求相銜接,與時俱進、科學合理地設定人才培養目標,改革和更新人才培養方式方法,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目標達成度和產業適應度,為我國茶產業的未來發展提供持久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