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文 徐二喜 林衍錦
冠心病屬于臨床上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多發于老年群體,該疾病受心肌功能損傷引發,主要特征為缺血、心肌缺氧以及壞死等,以栓塞、炎癥等為主要表現,冠心病一旦被發現需要盡早治療,否則隨著疾病的不斷發展,會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1]。而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主要是指當人體出現冠狀動脈狹窄之后,出現嚴重的閉塞情況,一旦血液循環系統出現異常后,會促使心肌組織呈現出一種持續性缺血狀態,從而引發患者出現局部壞死,本身屬于一種心血管疾病,也是一種急危重癥疾病,疾病預后治療效果不好[2]。醫學上相關的數據研究結果顯示,患者一旦出現心肌梗死,將會影響患者的心功能。在臨床上冠心病極容易與心肌梗死同時出現,當兩種疾病同時出現,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時也會導致疾病治療難度隨之增加[3]。當前,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臨床治療中,需要在疾病發病的較短時間內對病變血管進行擴張,使心肌梗死面積得以減少,并對受損的心肌細胞進行修復,以此來保留心臟功能,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到改善,生存周期得以延長[4]。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帶動了醫療技術的發展,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臨床治療中倡導使用體外反搏治療方法,經過對患者進行治療之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心功能指標得到明顯改善[5]。在本研究中共選取90例PCI 術后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對患者實施體外反搏治療,觀察在疾病康復中所取得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3 月~2022 年3 月180 例PCI 術后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0 例。對照組男45 例,女45 例;年齡61~82 歲,平均年齡(72.5±2.6)歲。觀察組男44 例,女46 例;年齡62~84 歲,平均年齡(73.2±2.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入組患者均診斷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②患者自愿接受實驗。
1.2.2 排除標準 ①肝、腎功能損害者;②先天性凝血障礙者;③惡性腫瘤疾病者;④對本次研究用藥過敏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藥物治療。①阿司匹林,口服,3 次/d,100 mg/次。②瑞舒伐他汀,口服,1 次/d,5 mg/次。③美托洛爾,口服,2 次/d,25 mg/次。④氯吡格雷,口服,1 次/d,75 mg/次。1 個療程為2 周,連續治療2 個療程。
1.3.2 觀察組 給予常規藥物治療+體外反搏治療,常規藥物治療同對照組,體外反搏治療的時間為手術治療后1 周。在對患者進行體外反搏治療前,要求患者將膀胱排空,并保持平臥位姿勢,躺在體外反搏床上,選取與患者自身情況相符合的囊袋,完全包裹臀部、大腿和小腿部,之后連接心電監護儀,以患者的心動周期為依據,對囊袋進行充氣和放氣,1 h/d,連續治療36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心功能指標:包括CI、SV、CO。②血流 指標:包 括LVEF、LVEDD。③NT-proBNP。④治療效果: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一定改善;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改善或加重[6]。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⑤康復指標:包括6MWT 距離、生活自理能力、住院時間、滿意度。其中,6MWT 距離越長說明患者的心臟康復效果越好。生活自理能力使用Barthel 量表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強[7]。住院時間越短說明患者的疾病康復效果越好。滿意度評分使用醫院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估,滿分100 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滿意度越高[8]。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CI、SV、CO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CI、SV、CO 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的血流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LVEF、LVEDD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LVEF大于對照組,LVEDD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血流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血流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的NT-proBNP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NT-proBN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NT-proBNP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NT-proBNP 水平比較(,ng/L)

表3 兩組患者的NT-proBNP 水平比較(,ng/L)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2.5 兩組患者的康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6MWT 距離長于對照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及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康復指標比較()

表5 兩組患者的康復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本身屬于臨床上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急性疾病,兩種疾病一旦合并產生,不僅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危及患者的生命[9]。由于大多數患有冠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均以老年人為主,并且疾病屬于一種突發病,疾病進展速度快,會在較短時間內出現迅速惡化的情況,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疾病會處于一種危重的程度,在發病后若不能對患者進行及時救治,對于患者而言具有較高的致死風險[10]。近年來,在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下,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隨之加快,在各種不良飲食習慣的影響下,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發病率也隨之增加,并且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使得人們的生活質量顯著降低,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11]。
一旦患有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盡快入院接受治療。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一般使用PCI方法,能夠在發病的早期階段控制患者的病情,具有安全性高、微創及見效速度快等優勢[12],是心血管疾病中一種較為先進的治療方法,經治療后有助于確保患者冠狀動脈血流的通暢性,使患者的病情得以盡快緩解,心臟供血更為充足,臨床治療效果顯著[13]。盡管PCI 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該種手術治療方法仍然屬于一種有創手術治療方式,會影響患者的預后治療效果[14]。
急性心肌梗死作為一種危重型的冠心病,患有該種疾病的患者數量較多,由于疾病在發病后會在較短時間內到達高峰期[15]。因此,在疾病治療中需要將保留患者的心臟功能作為重點治療內容,以此使疾病預后治療效果得到保證。在疾病治療期間以往主要是給予患者單純西藥治療,無法達到疾病康復的效果。但是由于在發病的早期階段無法為心臟血管建立側支循環,因此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術后應尋求一種更為理想的治療措施[16]。人類的機體中主要由冠狀動脈血液微循環為心肌細胞提供血液供應,促使冠狀動脈血液微循環平衡,可進一步修復心肌缺血細胞,完成對患者心功能的顯著改善[17]。因此建議在行PCI 手術治療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術后康復治療中使用體外反搏治療方法,主要是使用機械來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使患者的主動脈舒張壓得以明顯提升,主動脈收縮壓大大降低,促使患者的冠狀動脈血供得以強化,心肌缺血情況明顯改善,對于一些瀕死的心肌細胞能夠起到修復效果[18]。另外,經過醫學臨床實踐可知,通過對行PCI 手術治療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體外反搏治療,可以促使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得以明顯改善,動脈血流速度提升[19],進一步提高了患者的外周血管內皮血流切應力,促使外周血管張力的調節機能得到了明顯的強化,促使血管內活性物質的大量分泌,對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產生具有預防作用[20]。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CI、SV、CO 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的LVEF 大于對照組,LVEDD 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的NT-proBNP 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的6MWT 距離長于對照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可見在行PCI 手術治療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術后康復中實施常規治療聯合體外反搏治療方法展現出了較高的臨床應用效果,該種治療措施在實際的治療期間完成了對機械輔助做功原理的充分運用,經過對患者治療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的主動脈內舒張期血壓得以明顯提升,對于收縮期血壓起到了降低效果,患者的心肌缺血癥狀得到改善,冠狀動脈血供明顯增加,對于一些趨于死亡邊緣的心肌起到了搶救作用。同時,體外反搏對于心臟具有輔助作用,促使患者的心臟射血阻力得以明顯減輕,增加了心臟泵血功能。另外,體外反搏不僅會促使血流動力學發生明顯的變化,也促使動脈血流速度得以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使外周血管內皮血流切應力提高,使血管活性物質的釋放量得以增加,對血管炎性物質的釋放產生抑制作用,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明顯增強。因此,建議在行PCI 手術治療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術后實施體外反搏,其屬于一種經濟、無創、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能夠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心功能得到顯著提升,建議在臨床上大力推廣使用。
綜上所述,在行PCI 手術治療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術后實施常規治療聯合體外反搏治療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優化血流情況,降低NT-proBNP 水平,改善臨床癥狀,提升自理能力,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疾病臨床康復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