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堅
乙型肝炎系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乏力、惡心嘔吐以及食欲減退等[1]。若未能及時發現并采取有效治療,疾病可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2]。基于此,早期對疾病作出正確診斷是實現有效治療、改善預后的關鍵。免疫球蛋白屬于抗體類似物,具有較強抗體能力,若機體感染病毒,免疫球蛋白指標進而出現異常升高,以此做出警示,可為乙型肝炎臨床診斷提供依據[3]。本次研究將2020 年4 月~2022 年3 月本院收治的33 例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組,選擇同期32 例到本院接受體檢的健康人作為對比組,均進行免疫球蛋白檢驗,分析檢驗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將2020 年4 月~2022 年3月本院收治的33例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組,選擇同期32 例到本院接受體檢的健康人作為對比組。研究組:男17 例,女16 例;年齡最小20 歲,最大65 歲,平均年齡(42.26±10.37)歲;體質量指數最小19.48 kg/m2,最大26.31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48±1.36)kg/m2;輕度10 例、中度12 例、重度6 例、重癥5 例。對比組:男17 例,女15 例;年齡最小21 歲,最大65 歲,平均年齡(42.83±10.29)歲;體質量指數最小19.55 kg/m2,最大26.42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51±1.44)kg/m2。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研究組經細致全面體格檢查、化驗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測等被明確診斷為乙型肝炎;對比組均為健康人,身體各項機能均正常;②患者、家屬對此研究持知情同意態度,并自覺參與;③語言、聽力以及認知等功能正常,具備良好配合能力;④研究經所在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重大疾病;②近期內服用過免疫抑制藥物;③病歷資料缺失明顯,且真實性有待商榷;④伴有癲癇、精神分裂癥等精神類疾病;⑤處于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周期。
1.3 方法 兩組均接受免疫球蛋白檢驗:采集受檢者清晨空腹狀態肘靜脈血5 ml 作為檢驗樣本,采集期間確保環境無菌化,采集完成,對樣本進行離心處理,取上清液,放置于抗凝管保存待檢。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試紙和試劑,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 IgG、IgA、IgM 水平。為確保檢驗結果準確性、有效性,應加強血液樣本采集、處理以及檢驗等各環節的質量控制,嚴重按照相關流程與標準進行,最大限度規避外界因素對檢驗結果的不良影響。研究組患者接受臨床對癥治療,統計療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的IgG、IgA、IgM 水平。②比較研究組輕度、中度、重度、重癥患者的IgG、IgA、IgM 水平。③比較研究組不同療效患者的IgG、IgA、IgM、TBIL、PTA 水平。IgG 正常范圍8.0~16.0 g/L;IgA 正常范圍0.7~3.3 g/L;IgM 正常范圍0.5~2.1 g/L。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IgG、IgA、IgM 水平比較 研究組的IgG、IgA、IgM 水平明顯高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IgG、IgA、IgM 水平比較(,g/L)

表1 兩組的IgG、IgA、IgM 水平比較(,g/L)
注:與對比組比較,aP<0.05
2.2 研究組輕度、中度、重度、重癥患者的IgG、IgA、IgM 水平比較 研究組輕度、中度、重度、重癥患者的IgG、IgA、IgM 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重癥患者的IgG、IgA、IgM 水平高于重度、中度、輕度患者,重度患者的IgG、IgA、IgM 水平高于中度、輕度患者,中度患者的IgG、IgA、IgM 水平高于輕度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輕度、中度、重度、重癥患者的IgG、IgA、IgM 水平比較(,g/L)

表2 研究組輕度、中度、重度、重癥患者的IgG、IgA、IgM 水平比較(,g/L)
注:與輕度比較,aP<0.05;與中度比較,bP<0.05;與重度比較,cP<0.05
2.3 研究組不同療效患者的IgG、IgA、IgM、TBIL、PTA 水平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有效21 例(有效組),無效12 例(無效組)。有效組IgG、IgA、IgM、TBIL低于無效組,PTA 高于無效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研究組不同療效患者的IgG、IgA、IgM、TBIL、PTA 水平比較()

表3 研究組不同療效患者的IgG、IgA、IgM、TBIL、PTA 水平比較()
注:與無效組比較,aP<0.05
乙型肝炎屬于病毒性肝炎的一種類型,具有人群普遍易感性,可通過血液、體液以及性生活和日常生活接觸等多種途徑傳播[4]。肝臟作為人體重要代謝器官,發揮著多種不可忽視的作用,當發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繁殖,彌散于整個肝臟,產生高活性血漿球蛋白組分,可導致肝細胞變性、壞死及再生,嚴重損傷肝臟功能,增加罹患肝硬化、肝癌等疾病風險[5]。流行病學顯示,乙型肝炎呈世界性流行,全球乙型肝炎感染者約在2.57 億左右,且約有88.7 萬人死于感染相關疾病,整體形勢不容樂觀,加之由于慢性乙型肝炎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其預防、治療是重要公共社會問題[6]。而相關研究證實,乙型肝炎患者若接受及時、規范、系統治療,并配合有效護理干預,可控制病情進展,維持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7]。早期準確診斷為有效治療的基礎和前提,所以,探尋有效、準確檢驗診斷方法至關重要,對提高治療效果、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8]。
乙型肝炎患者后會有較明顯的惡心嘔吐癥狀,上腹部出現脹滿,肝區位置感覺隱隱作痛,體力上也出現了很明顯的下降,倘若患者出現了急性發作,還會合并出現肝腫大、發熱以及黃疸等,受乙型肝炎病毒快速增殖影響,肝功能損傷程度會隨之加劇,可使T 淋巴細胞分泌量出現異常增加,造成免疫功能異常等情況[9]。免疫球蛋白是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是組織分泌液以及血液內分布的抗體活性類蛋白,能夠為乙型肝炎診斷、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和指導,IgG、IgA、IgM 為常見免疫球蛋白類型,其各自分工并不相同,但感染病毒后,合成數量均會出現明顯增加[10-12]。加之乙型肝炎患者機體長期處于炎癥狀態,且肝細胞內病毒抗原持續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導致免疫球蛋白增加[13,14]。本次研究顯示,研究組的IgG、IgA、IgM 水平明顯高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乙型肝炎患者體內IgG、IgA、IgM水平遠高于健康人群。經分析可知,IgG、IgA、IgM水平升高機制主要是因為乙型肝炎會引起肝臟巨噬細胞功能障礙或異常,導致不能有效清除腸道抗原、機體內部抗原,致使各類抗原顯著增加,從而造成IgG、IgA、IgM 水平升高。本次研究顯示,研究組輕度、中度、重度、重癥患者的IgG、IgA、IgM 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重癥患者的IgG、IgA、IgM 水平高于重度、中度、輕度患者,重度患者的IgG、IgA、IgM 水平高于中度、輕度患者,中度患者的IgG、IgA、IgM 水平高于輕度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乙型肝炎患者病情越嚴重,免疫球蛋白水平越高。這是因為IgG、IgA、IgM 等免疫球蛋白和病毒抗原結合度較高,會介導免疫應答,形成免疫機制,故可認為乙型肝炎疾病嚴重程度和免疫球蛋白指標呈正相關,且隨著病情加重、惡化,免疫球蛋白指標水平會出現大幅度升高[15,16]。除此之外,有研究指出,乙型肝炎所致的肝功能損傷會使膽紅素代謝出現異常,導致血清TBIL 水平呈大幅升高趨勢,PTA 降低,而在肝臟維生素合成過程,PTA為依賴組分,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該指標水平高低也可用來判定肝功能損傷程度。因此,為進一步提高乙型肝炎診斷效果,保證診斷科學性,在疾病臨床診斷期間可聯合血清TBIL、PTA,以發揮更佳指導價值。
乙型肝炎病毒作為非細胞性的病毒,當入侵人體之后,病毒附著在表面層的抗原會滯留在人體肝細胞內,不斷刺激細胞,從而可以進行合成,并且活化B 細胞,被活化的B 細胞會轉變成為漿細胞,從而會結合成為較為特異性的抗體免疫球蛋白[17,18],IgG、IgA、IgM 最為常用,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出現明顯上升的原因如下:①當乙型肝炎患者體內肝細胞出現壞死情況,并且形成非特異性強的佐劑,在進行檢測的過程中會造成免疫球蛋白相關的指標出現上升;②乙型肝炎病毒會進行逐步的復制并且一直增加,且又因患者自身抗體存在的原因,多克隆B 淋巴細胞也會被激活,這就導致在進行抗體檢測的過程中各項指標出現了上升的情況;③肝細胞出現了一定的障礙,無法及時的清除抗原,就會造成免疫球蛋白水平出現上升。
在進行免疫球蛋白檢驗的同時進行PTA 的檢測,這是因為根據相關的數據資料可知,肝硬化以及乙型肝炎患者都會有一定程度的肝細胞損傷情況發生,一旦發病,體內的TBIL 水平出現了較為直接和明顯的異常,各項不良癥狀無法及時的排除,體內的TBIL 水平也會增加,造成間接/直接膽紅素的水平均出現了較高的上升,開展PTA 檢測之后,可以更為直接的反映患者肝功能的損害程度,即當影響肝臟合成維生素的PTA 活動出現了減少,就證實肝功能出現損害[19]。本次實驗數據證實,研究組治療后有效21 例(有效組),無效12 例(無效組)。有效組IgG、IgA、IgM、TBIL 低于無效組,PTA 高于無效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證實了當乙型肝炎進行相關治療后,患者的病情都有明顯的恢復以及改善,可以直接清除人體內的感染細胞,這也是肝功能順利修復的原因,PTA 對于肝臟合成維生素活動有著較高的影響,患者的PTA 會逐漸的恢復,這可以為后續的治療提供科學有效的參考數據。
本文結論和劉惠濤[20]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臨床檢驗結果分析》一文中所得結論一致,該文抽取了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醫院治療的9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90 例健康體檢者納入研究,分別歸為乙肝組、體檢組,均進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檢驗,對比兩組檢驗結果的差異及乙肝組中輕度、中度、重度患者檢驗結果的差異。得出結果:乙肝組血清IgG、IgM、IgA 水平均高于體檢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乙肝組中,重度患者血清IgG、IgM、IgA 水平均高于中度、輕度患者,中度患者血清IgG、IgM、IgA 水平均高于輕度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得出結論:對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開展血清IgG、IgM、IgA 檢驗,可了解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并且做好病情分級診斷,以便治療的正確開展。
綜上所述,在乙型肝炎患者臨床診斷中,免疫球蛋白檢驗可取得一定診斷效果,且有助于判定疾病嚴重程度、肝功能損傷程度,同時,若聯合血清TBIL、PTA等指標檢驗,有利于醫生制定更為科學的治療方案,且可評估治療效果、預后。但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和局限性,如選取樣本容量較少、納入乙型肝炎已排除其他疾病因素影響,而在實際臨床中發現,大部分乙型肝炎患者可能同時合并多種疾病,未來應繼續加深、加大相關研究,以提高臨床診斷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