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斌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二營學校,甘肅 蘭州)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意識到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開始主動探索全新的教學方式。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事例,將數學學科知識和實際生活進行有效聯系,能夠最大化地發揮出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就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作簡要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現代教育中,大多數教師已然意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多少年來,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模式單一,在課堂上一味地口頭教授,缺少合作交流,這種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導致課堂教學的氛圍過于沉悶,學生學習效率低下。而且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無法和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只能盲目聽講,而教師在沒有得到學生“不懂”“不會”反饋的情況下,只能繼續自己的教學,從而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低下,學生的學習興趣日益減退。為此,新課改的推出極大地改善了曾經的教學狀況,在教學方式上,教師開始主動探索全新的教學方式,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一次次大膽的創新和突破,從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其天性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為此,對于小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才是小學生主動學習的真正原動力[1]。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教師“一言堂”,缺少師生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的環節設計,幾乎是以口頭講授的方式為主。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往往會忽視學生的學習體驗,不利于培養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興趣。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挖掘生活素材,并將這些生活情景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可以積累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將課堂知識應用于生活,解決生活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在小學教學中,學科的種類較多,如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等,每一門學科的知識都有著差異性,若僅僅依靠以往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難免會讓學生模糊各個學科之間的區別,不利于學生正確理解各學科的知識。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用生活化教學,利用生活中觸手可及的事物,舉例說明各個學科的知識要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與學科素養提高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而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的首要任務就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更加側重對學生應試技巧的培養,往往會忽視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能夠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發現知識的應用方式,從而逐漸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進而提升自身的應用能力。
在小學教學中,一些教師的教學觀念較為落后,尤其是一些教學年齡偏大的老教師,其對新課改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較低,并沒有完全理解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和目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而已,這就導致生活化教學無法有效地落實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同時,在各學科中,有部分教師存在對教學工作的錯誤認知,他們認為教學工作僅僅是一份工作、一項任務而已,只需要完成教學大綱中的講解即可,并不會主動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同時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習現狀不加以考慮。除此之外,部分教師對生活教學認知不到位,認為生活化教學就是講故事。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并不會講生活中的故事,也不與學科的知識點進行聯系,導致生活化教學過于表面化、形式化。
在數學教學內容方面,目前有不少教師對課本知識的講解過于看重,不會由里及外地將課本上的知識延伸到實際生活中去。此外,雖然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普及已經非常廣泛,但是仍有不少教師依舊秉承著應試教育的理念開展教學活動,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帶有較強的功利性,一味地追求如何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如何拔高學生的分數。如此一來,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會更側重教材內的知識講解,會反復實施“題海戰術”,以此達到學生思維拓展和能力的提升。這種教學理念下的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出入較大,學生難以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在教學方式方面,目前仍有許多小學教師采用陳舊的教學形式,以單向灌輸和題海訓練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嚴重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坐在座位上,努力傾聽教師講解的內容,記著筆記,完全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來和教師互動,教師也很少空出時間來主動和學生進行互動。雖然在應試方面,這種教學方式的效果較為明顯,但是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除此之外,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極易限制學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加深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印象,也不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
教材是教學活動有序開展的重要依據,是專業教育學者根據學生的認知程度、年齡特點而精心編寫的重要內容,是能夠科學指導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保障。為此,教材本身的嚴謹度較高,這導致其中的內容并不一定完全來自生活,小學教師在使用教材前需要充分熟悉教材中的內容,基于教材的內容,挖掘實際生活中相關的教學素材,從而為學生搭建聯通學科知識和實際生活中的橋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生活經驗,降低學科知識的學習難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數學學科的教學為例,在“100以內的加減法”的教學過程中,教材內容中含有大量的計算公式,單純地要求學生記憶這些公式難度較大,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的方式,以實際生活中的案例為教學情境,代入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根據自己在生活中的所看所想,來理解公式的計算原理,如“1支鉛筆的售價是3元錢,那么2支鉛筆的售價是多少元?5支鉛筆的售價又是多少元?”文具用品在實際學習中,是最常用的學習工具,學生對其的熟悉程度較高,同時也有過購買經驗,通過購買鉛筆的事例能夠讓學生快速理解加法的真正含義,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以往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過于傳統。為此,在生活化的教學應用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教學方式的創新,使新的教學方式更加貼近生活,更加生活化。創設教學情境,是新課改后課堂教學活動中最常用的教學方式之一,通過模擬生活情境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興趣,讓學生能夠利于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學,來理解學科的知識,從而快速掌握課堂學習的內容。以數學教學為例,教師在“小數的四則運算”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以“超市購物”的游戲互動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可提問“假如媽媽要帶著我們去超市購買水果,1斤香蕉需要3.34元,1斤柿子需要5.23元,1斤菠蘿需要4.6元,那么媽媽購買3斤香蕉,2斤柿子,1斤菠蘿一共需要花費多少錢,如果媽媽支付了100元,那么收銀員需要找零多少元?”通過這種情境教學的方式,真實還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家人一起購物的事例,從而讓學生能夠結合以往的購物經驗,通過教師教導的加減法來計算出問題的答案,極大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課堂教學氛圍更加活躍。
教學評價是評判一個學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合理的評價能調動課堂師生互動的積極性,還能及時反饋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有效地解決問題,更有利于學生良好的發展。為此,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評價的作用,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運用評價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解決方式與解決思路等,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使課堂教學達到良好的效果,同時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學科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
小學教育作為學生九年義務教育的初始階段,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小學教師必須充分運用生活化教學,啟發學生的思維,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能夠真正將課堂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