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湖北工業大學 湖北武漢 430068)
隨著農戶和電商平臺之間合作的日趨完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共享體現在其合作過程的方方面面。對于部分具備完整自營物流體系的專業電商平臺而言,可以學習借鑒中小企業與傳統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金融服務模式,與農戶建立一種新型的金融+農村電商物流模式,通過對農村企業和農戶的農產品銷售質押及數據化產品信息進行詳細匯總記錄,并結合倉儲監管質押、信息擔保等方式,農戶可以間接從農信社等金融機構獲得授信貸款,既有利于強化農戶和電商平臺的合作力度,又有利于擴大農產品的銷售規模,進一步拓寬了電商平臺的經營模式。此外,電商平臺也可以從中獲得一部分傭金,使擔保授信風險得到有效降低,從而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
現階段,物流金融與傳統融資貸款模式的區別不大,由于農戶在申請銀行貸款時存在取證困難、信息采集缺乏準確性等問題,均對傳統農戶貸款的時效性及成功率造成較大的影響。對于已經配備專業化物流服務體系的電商平臺而言,其特點是信息共享性、與農戶銷售的緊密關聯性及在銀行授信評級高等,有利于三方信息獲取效率和準確性的穩步提高,三方的結合既可以幫助農戶獲得融資貸款,又可以推動金融模式的不斷創新,促進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
首先,信息共享性。隨著農戶和電子商務平臺銷售合作關系的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尤其是在信息的更新和獲取方面具有先天優勢,既可以增強信息傳播的準確度,又可以及時反饋銷售量、庫存變化等實時更新的數據信息。
其次,質押物可靈活選擇。通常,商業銀行對農戶的金融貸款申請較為嚴苛,尤其是對質押物的選擇方面把控嚴格。然而,由于電子商務平臺和農戶之間長期保持業務往來關系,所以其對農戶的履約能力和信用水平有著較為深入的了解,因此電商平臺對質押物沒有特別嚴苛的要求,更具靈活性。相較商業銀行而言,電商平臺在質押貸款方面為農戶提供了更多便利。
最后,信貸成本較低。電商平臺有多種方式把握和控制與農戶合作過程中產生的成本,并且在農村地區設立了物流倉儲基地,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通運輸和信息共享方面的成本。不同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電商平臺在氣候環境對生產造成的影響、農產品銷售趨勢等方面的評估更具備專業性[1]。
現行政策制度的制定及落實在農村經濟發展中金融抑制因素的影響下,逐漸偏離了農村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的具體實踐,導致我國農村資金投入、農村信貸投入及現代農產品物流建設力度嚴重不足,對現代農村物流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成為現代農村物流金融建設道路上的絆腳石。金融抑制形成的具體原因包括:(1)商業銀行在農村金融領域內功能的逐步弱化;(2)尚未健全農村政策性金融功能,農業發展銀行無法肩負起政策性金融的責任和使命;(3)農信社無法滿足新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4)大量農村資金被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抽走;(5)不規范的民間金融機構極易觸發相關金融風險;(6)農業保險與農業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等。
我國農村地區金融基礎設施薄弱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監管基礎設施、服務設備及金融服務機制等。(1)監管基礎設施方面,我國農村地區缺乏完善的信用環境和可靠的監管措施,大大增加了信用風險發生的概率,致使金融機構放貸的積極性普遍不高,且可以提供的金融服務很少。(2)服務設備方面,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資金投入力度不足,自助發卡機、自動取款機等設備在農村較為少見,金融服務人員稀缺,不能為農村電商物流經營者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務,因此其更傾向于民間借貸。(3)金融服務機制方面,金融機構尚未真正認識到農村電商物流的潛力,且無法對農村電商物流的運行數據進行有效評估,造成金融機構投入不足、服務意識不強。傳統金融機構貸款流程較為繁雜,涉及客戶調查、貸款審核等過程,而最能反映電商物流發展潛質的訂單數量、交易金額、信譽度等關鍵性指標并未被納入貸款流程中,必然造成審批周期長、資金周期短的現象,農村電商物流無法及時獲得貸款。
傳統金融業務和區塊鏈技術、大數據等前沿科技有效融合形成了金融科技,而城市與農村地區存在較大差距。農村商業銀行、村鎮級銀行等主要為“三農”主體提供服務,不同于傳統銀行,其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明顯不足。互聯網金融企業依托金融科技,對農村電商物流主體信息了解甚少,提供的產品針對性不強;大部分農村電商物流從業人員金融科技知識嚴重匱乏,無法將互聯網金融產品作為其主要融資渠道。鑒于上述原因,阻礙了農村金融科技發展的步伐[2]。
金融產品是指可以進行公開交易或兌現、且具備一定經濟價值的非實物資產,例如債券、期貨、股票等。目前,存貸款等傳統業務依然是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業務,對期貨、理財等新型金融產品的應用并不廣泛,雖然農村電商物流在江蘇、浙江等地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依然主要靠銀行貸款。傳統金融機構對農村電商物流的融資特點和運營機制缺乏深入了解,導致其為農村電商物流提供的金融產品缺乏創新性、靈活性和多樣性,無法切實滿足農村電商物流企業的資金需求。
農村電商物流普遍缺乏足夠的資金,且數量眾多、規模較小,文化水平較低,電商物流及經營管理專業知識極度匱乏,因此無法提供有效的資金流向數據給金融機構。信息共享平臺的建立,可以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及時、準確地對接資金供求信息。但由于共享平臺數量不足,大大增加了金融機構評估農村電商物流收益率及風險發生概率的難度,農村電商物流也無法根據金融機構的需求,及時進行優化升級。
基于以上存在的種種問題,我國要制定相關扶持政策,為農村電商物流發展提供助力,金融政策要適當向農村電商物流行業傾斜,吸引有效資金投入農村電商物流行業中。對農村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實施定向降準政策,從而釋放更多資金流入農村電商物流。推出相關政策,積極引導農村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加大對農村電商物流的金融支持力度,并鼓勵其為農村電商物流制定專門的、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對農村電商物流金融產品逐步放寬額度限制,為大中型農村電商物流企業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3]。
對農村電商物流領域的金融監管予以適當放寬,以吸引和鼓勵更多的資本介入農村電商物流領域。現階段,我國金融監管非常嚴格,導致金融供給和需求兩端缺口較大,因此要適當放寬金融監管力度,幫助互聯網金融平臺獲得充足資金,從而為農村電商物流提供更具多樣性、額度更大的金融產品,促進農村電商物流的迅速發展。
鼓勵鄉鎮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設立物理網點,以實現規模的不斷擴大及貸款權限的下放,從而有效解決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物理網點數量稀少、貸款審批時間過長、資本規模過小等問題。降低信貸審批標準,精簡貸款審批流程。授信審批應借助現金流、大數據,并結合農村電商物流的相關特征進行,還需將繁瑣的程序予以適當簡化。增加自助發卡機、自動取款機及自助網銀機等基礎設備,培養金融服務人員為農村電商物流提供更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確保金融主體可以準確掌握資金流向,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使雙方的積極性得到顯著提高。上述措施的實施,有利于普及農村金融專業知識,幫助農村電商物流經營者樹立正確的貸款意識,以便順利獲得貸款。
在互聯網金融的支持下,農村普惠金融迅速發展,而農村電商物流的發展更與農村互聯網金融息息相關。當前,農產品上行、工業產品下行是我國農村電商行業的主要模式,其中包括貸款、交易支付、其他金融衍生服務。在我國農村電商實情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村互聯網金融獨有的優勢。農村互聯網金融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解決了傳統金融“長尾”問題的同時,也緩解了農村電商、互聯網金融平臺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及時為農村電商提供滿足其融資需求特點的、高效便捷的理財、貸款、支付結算等金融服務。利用互聯網金融平臺,創新推出電商物流“互聯網+”融資模式,有機融合金融、電商及物流三個領域,加強三者之間的合作關系,積極創新,使資金流、數據信息流、物流及農產品電子商務流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金融、電子商務、物流三個行業共同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并依托大數據系統構建聯合授信機制[4]。
鑒于我國農村電商物流的輕資產運作模式,政府部門應盡快建立健全農業互助保險制度,進一步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確保農村電商物流上游農產品供給的充足與穩定。就產品創新方面而言,金融機構應根據農村電商物流特點,積極開發農產品預期收益貸款、存貨質押貸款及農戶聯保貸款等創新型金融產品。貸款審批方面,首先應降低農村電商物流的貸款準入門檻,下放貸款審批權限給縣鄉級支行,精簡審批流程。其次,授信審批應結合農村電商物流的特征,并借助現金流、大數據及“互聯網+”等新型方式。最后,保險、證券、銀行等金融主體的多元化,有利于農村電商物流平臺融資結構的優化,拓寬農村電商物流的融資渠道,降低了債務成本比重。保險公司應推出針對性的保險產品,使小農戶的閑散資金得到有效整合,及時規避生產過程中的潛在風險,減少金融機構貸款風險發生的概率。理賠產品的上線,充分保障了農民的資金收入,使農民免受由于自然災害等因素造成的巨額經濟損失,對農民的資金給予非常充足的支持及保護[5]。
第一,搭建“政府+農村電商物流+金融機構”三者強強聯合的新型電商物流金融服務平臺,政府在其中起到橋梁作用,有效緩解了農村電商物流信息透明度低、分布零散、各個金融機構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等問題。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可以與農村金融機構攜手搭建信息共享平臺,提高農村電商物流經營者的參與熱情。基于信息共享平臺,保證了信息的公開、透明,有利于雙方作出更準確的判斷。此外,政府相關部門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與網絡通信公司聯合研發農村電商物流平臺,并賦予其獨有的地域特色,在農村地區大力推廣,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為農村電商物流平臺及農戶提供相應的支持,以提高農村企業和農民參與農村電商物流的積極性[6]。為農村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可以推出適合的惠農項目,便于為農民的經濟活動提供更多優質服務。
第二,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建立,能夠顯著緩解雙方在融資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雙方缺乏了解是信息不對稱問題發生的主要原因:一是農村電商物流無法深入且充分地了解資金提供方的相關信息。二是資金提供方通過自身渠道不能詳細和準確地了解農村電商物流的經營狀況、信用等級及其他融資有關的信息,如此便引發了信息不對稱問題,致使農村電商物流資金籌集十分困難,并為獲得資金付出高昂代價[7]。然而,借助互聯網金融可以快速實現資金供需雙方信息的搜集和處理,一是作為一種信息平臺,互聯網可以準確、詳細地顯示資金雙方的相關信息,進一步拓寬資金雙方的信息來源渠道,大大降低了信息搜集的成本。二是通過大數據信息處理技術,可以優化整合、合理分類在互聯網平臺上搜集到的相關融資信息,并對農村電商物流經營情況、信譽度、其他融資相關信息等數據進行充分顯示,還可以做到實時更新相關信息,真正意義上解決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