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軍 張懷宇
(蘭州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蘭州 730050)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才能永葆生機活力。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彪炳史冊的歷史偉績,成功將馬克思主義推向21 世紀。中國共產黨是高度重視歷史和善于總結歷史經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歷史決議》)是中國共產黨在重大歷史時刻科學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的理論成果,對統一思想和開創偉大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1]13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這一嶄新的時代話題是中國共產黨面對百年歷史要做出的回答,這關系到維護黨內團結、是否堅持黨的領導等一系列根本問題。基于三個《歷史決議》,總結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經驗,對于剖析“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認識研究歷史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前提。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深刻地揭示了歷史發展規律,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論。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科學地運用唯物史觀總結歷史經驗,多次在重大歷史關頭,統一了全黨思想,促進黨的事業蓬勃發展。
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高度重視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毛澤東 在中央學習組的講話中指出:“現在大家在研究黨的歷史,這個研究是必須的。”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堅守初心使命,帶領中國人民接續奮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成就。我們黨在重大歷史關頭,都會對歷史經驗進行總結,三個《歷史決議》就是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的經典之作。《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三
次“左”傾錯誤路線在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思想上的表現及其產生的社會根源,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克服了黨內小資產階級思想,提高了黨員干部的馬克思主義素養,統一了全黨思想。《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及毛澤東思想,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前進道路。《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的新征程。正如毛澤東[3]111在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上作出“黨正是在克服這些錯誤的斗爭過程中而更加堅強起來”的科學論斷。
總結歷史經驗是基于正確的歷史觀,對歷史進行分析從而得出規律性的認知過程。一百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不斷克服困難發展壯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黨善于總結歷史經驗,并將其運用于實踐之中。歷史證明,善于總結歷史經驗這個優良傳統決不能丟。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善于從歷史經驗中汲取養料。深刻把握歷史規律是中國共產黨接續奮斗的重要前提。有學者[4]認為“把總結歷史、用歷史教育全黨,作為黨的建設和發展進步的重要環節”。以史為鑒就是要堅持用唯物史觀看問題,把過去、現在和未來相聯系,進而發現歷史規律、解決現實問題。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的幾十人,發展到九千多萬黨員的大黨,經歷了無數的艱難險阻,但都沒有阻礙其前進的步伐。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壯麗史詩。堅持以正確的歷史觀對待黨的歷史,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總結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就是堅持以史為鑒,弄清楚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從而更好地牢記初心使命,在新的征程上走得更遠。
重視歷史才能不忘初心,以史為鑒才能開創未來。習近平總書記[5]15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重視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和運用,在實踐中找到正確的前進道路,是我們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百年來,我們黨歷經多次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但一次次浴火重生。我們黨也走過彎路,出現過曲折,但都在實踐中找到了正確道路。這是因為,我們黨始終堅持以史為鑒,以勇于自我革命的韌性來應對所遇到的種種困難。無論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我們黨總是能在關鍵的歷史關頭,帶領人民找到正確道路。堅持以史為鑒,就是要把黨推進革命、建設、改革的經驗總結好,探尋黨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確保黨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在百年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握歷史潮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不忘初心,完成歷史賦予黨的使命。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注重從歷史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經驗。習近平總書記[6]49在紀念紅軍長征80 周年大會上強調:“長征永遠在路上。”百年黨史告訴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走過的路,只有不斷地從黨的奮斗歷程中汲取經驗,才能保證未來之路走得更穩定。
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就是黨不斷總結經驗進行自我革命的發展史。鴉片戰爭以來,內憂外患,民族危亡日漸加深。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成為當時最重要的歷史使命。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能否用先進的理論把人民群眾組織起來,并將其運用到實踐之中。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具有嚴密組織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行動綱領,帶領人民尋求救國救民道路。在大革命期間,黨逐漸認識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在實踐中開辟和鞏固了革命根據地。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亡國滅種的危機籠罩在每個國人的心中。毛澤東[7]169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稿中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這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日的信心。鑒于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的教訓,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第二次國共合作要保持黨的獨立性,正確認識統一戰線,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基礎。在抗戰結束后,中國共產黨發動人民戰爭擊敗國民黨,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采取一系列積極措施恢復國民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為了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共產黨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推動三大改造,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在社會主義探索時期,取得了成就也出現了失誤。中國共產黨在吸取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實現改革開放的戰略抉擇,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在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下,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中華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從“南湖一葉扁舟”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共產黨憑借卓越膽識和正確決策,帶領中國人民從弱小走向強大。這一路的艱辛與奮斗永遠都是黨的寶貴歷史財富,激勵著我們不斷向前。
從黨的歷史經驗中汲取動力是我們黨突出的政治優勢。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把握歷史方向的基礎上,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在實踐中推進黨的執政能力不斷提升。三個《歷史決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深刻揭示了我們黨在各個時期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真理和總結經驗的經典之作。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但由于“左”“右”傾錯誤思想指導,我們黨的事業受到了一些挫折。在北伐戰爭中,在“右”傾錯誤的影響下,黨一味退讓,加上共產國際的錯誤指揮,最終導致大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提出要進行武裝斗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時期,在黨內又出現了“左”傾盲動主義、“城市中心論”,造成了黨內思想上的混亂,也給革命造成了嚴重后果,尤其是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直接導致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長征。遵義會議充分發揚了實事求是的原則,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中國共產黨重新走上了正確道路。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王明又犯了“右”傾主義的錯誤,提出國共合作要以國民黨為主,放棄黨的獨立性,堅持全面抗戰,反對敵后游擊戰等等,對統一戰線的形成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局面。中國共產黨對此進行了批評,并號召全黨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認識中國國情。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會犯“右”傾和“左”傾的錯誤,是因為黨當時還不成熟,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教條,不能切實與中國國情相結合。
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當時對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沒有進行清除。1941 年,中國共產黨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了一場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即延安整風。延安整風運動是從學習黨的歷史開始的,也是我們黨歷史上堅持真理的一次重要運動。毛澤東[8]477高度重視對黨史的研究,他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明確指出:“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要求全黨在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礎上,深入研究黨的歷史,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其核心是要不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走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通過學習,全黨端正了思想,正確地認識到黨史上的重大問題,全黨達到了空前團結和統一。
經過全黨廣泛討論,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的核心是實事求是和反對主觀主義。《決議》以中國革命實際為依據,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堅持辯證看待的態度對黨史上的若干重大問題做出結論,對“左”傾教條主義從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和思想上做出正確的結論,科學評價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問題的貢獻,明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正確方向。《決議》指出要加大對全黨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提高黨的無產階級思想,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保障黨內政治民主。《決議》的形成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底蘊,對于我們學習黨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黨中央認為只有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正確分析黨內存在的問題,始終堅持實事求是這一科學真理,才能維護黨內團結。在這一重要歷史節點,葉劍英[9]187在慶祝新中國成立30 周年大會上強調:“既有過比較順利的發展,也有過嚴重的挫折。”對建國30 年的歷史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評價,為第二個歷史決議的起草確立了歷史總基調。1980 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起草工作正式開展,由鄧小平和胡耀邦主持進行。其中鄧小平多次對《決議》草案進行修改,并提出一系列重要觀點。經過充分討論與修改,起草小組形成了統一的認識。鄧小平[10]291在與中央有關負責同志談話時明確提出:“確立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這是《決議》的核心。鄧小平認為,《決議》一定要深入實踐科學地評價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過程,這是判斷決議起草工作成敗的根本標準。
在堅持這一根本標準的前提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從實事求是出發,肯定了光明日報刊登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觀點,廓清了人們心中的困擾。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從大歷史觀出發,才能不斷完善《決議》的內容,使《決議》更加具有說服力,同時也更能體現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
經過反復修改,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站在馬克思主義的高度,實事求是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科學評價了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對黨的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拉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序幕。《決議》的形成表明中國共產黨堅守真理和善于總結的馬克思主義立場,這一成功經驗成為黨永久的精神財富。
從黨的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是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兩個《歷史決議》都起到了總結歷史經驗和統一思想的作用,把我們黨推到新的歷史階段。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追求的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正在一步步實現。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這一重大歷史時刻,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對推動全黨統一思想,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性決策,體現了我們黨高度重視歷史經驗的突出優勢。《決議》立足唯物史觀,將黨的百年奮斗歷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系起來,總結四個歷史時期我們黨所面對的歷史任務和取得的偉大成就。其中主要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從專制統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轉折,改變了世界格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完成了三大改造,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站在歷史的轉折點,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抉擇,中國趕上了時代發展機遇,取得了一系列矚目成就;新時代,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民族復興迎來了光明前景。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成功開辟了中國道路,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生機活力,鍛造了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決議》總結的“十個堅持”從根本上揭示了黨始終在歷史長河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原因。《決議》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了新的概括和定位,“十個明確”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科學理論。此外,《決議》還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11]這一科學論斷,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百年來堅守真理的根本立場。它進一步確立了習近平同志在全黨的核心地位,對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一脈相承的智慧結晶,指導著黨和國家的事業不斷走向新的勝利。《決議》對我們黨的百年奮斗歷程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它將成為我們學習黨史最權威的依據。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形成了影響深遠的三個《歷史決議》。它們解決了當時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統一了全黨的思想,成為中國共產黨對待自身歷史的典范之作。朱文琦、祝志男[12]認為“越是在特定歷史關頭,越是在承前啟后的重要歷史時刻,越要保持政治清醒”。在起草三個《歷史決議》過程中,針對黨內外爭議較多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自身歷史,不斷把黨和人民的事業向前推進,把黨鑄造成走在時代前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路線,是保證黨和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保障。列寧[13]477在《致尼·達·基克納澤》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以事實,而不是以可能性為依據的。”實事求是作為堅持真理的核心,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把實踐作為檢驗方針政策的標準,不斷堅持發展真理。
《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耗時四年,經過毛澤東和全黨修改十余次,終成此稿。它解決建黨以來至1937 年這一時期黨內三次“左”傾的歷史問題,對當時黨內突出的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進行了清除。六屆四中全會后,王明成為中共中央實際領導者,但他只是在蘇聯學習,缺乏斗敵經驗,主張“中心城市論”,“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占據統治地位。在這一錯誤思想的影響下,博古又犯了“左”傾冒險主義,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然而在撤退途中,博古仍下達一些錯誤命令,導致紅軍在湘江戰役慘敗。在生死存亡之際,遵義會議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但由于當時形勢緊急,直到六屆六中全會,才對“左”傾錯誤進行清除。《決議》總結了建黨以來的歷史,既肯定了這一時期取得的成績,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例如,實事求是地評價八七會議,它確定了黨開展土地革命的斗爭,“號召黨和人民群眾繼續革命的戰斗”[14]957,但是對“左”傾錯誤沒有及時解決,還產生了宗派主義,對革命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此外,《決議》對六大也進行了實事求是地分析。《決議》指出六大基本上是正確的,但是“左”傾思想沒有得到清除,反而擴大了。實事求是原則貫穿了《決議》的始終。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一些人提出《決議》中盡量不要提及毛澤東,避免對我們黨產生負面的影響,甚至有人主張全盤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這在黨內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亂,但也受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的強烈反對。對此,鄧小平[15]610明確指出:“歷史不是這樣的,這不符合實際。”陳云[16]285在與鄧力群同志談話時強調:“老一代人擁護毛澤東同志是真心誠意的。”鄧小平和陳云從實事求是的立場出發看待這一核心問題,得到了全黨的擁護支持。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是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期,通過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的綱領性文件。這也是我們黨長期以來治國理政的優良傳統。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制定了兩個《歷史決議》,雖然它們產生的歷史背景不同,但都在關鍵歷史時刻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向前發展。習近平總書記[17]83在《決議》說明稿中就明確指出,“實事求是,尊重歷史”是第三個《歷史決議》最鮮明的特點。《決議》立足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實事求是地總結黨百年來的歷史功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書,與前兩個《歷史決議》一脈相承又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對于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具有深遠歷史意義。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也經歷了一些挫折,但這些都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在實踐中的偉大探索,是黨寶貴的財富。中國共產黨在運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發現社會發展規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取得新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實事求是根本原則的基礎上,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分析歷史問題,形成了科學系統的三個《歷史決議》。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民主集中制是能夠充分黨員意愿和主張的民主制度,使全黨智慧和思想高度凝聚,實現行動步調一致。習近平總書記[18]指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同堅持民主集中制是一致的。”堅持民主集中制,實現科學民主與高效統一,是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保障。
《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堅持民主集中制這一根本原則上,對于當時黨內存在出現分裂和破壞黨和人民群眾關系這方面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決議》指出,三次“左”傾傾路線,既制定了錯誤的政治路線,又違反了黨的組織路線使得黨內形成了脫離群眾的宗派主義,破壞了黨的團結穩定。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宗派主義曾造成嚴重破壞。紅軍在懋功會師后,張國燾與中央的“北上”方針產生分歧,在川康地區另立“中央”,之后他在祭黃帝陵時叛逃投靠國民黨,積極展開“反共”行動,對黨的聲譽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還有自1937 年王明從蘇聯回國后,就以共產國際代言人自居,對黨中央的許多正確的方針都提出反對意見。此外,他經未通過中央同意,就擅自以中央的名義發布文章,對抗日統一戰線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在黨內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亂。對此,毛澤東[19]278明確提出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任弼時[20]369《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的報告也明確指出:“歷史教訓我們,黨內要團結。”《決議》團結了全黨,為七大的召開做了充足思想和理論準備。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需要從根本上糾正黨內存在的“左”傾錯誤,統一全黨思想,進行現代化建設。黨中央認為,必須要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面對當時存在思想混亂,不知道中國該何去何從的問題,鄧小平[21]33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明確指出:“在思想政治上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個講話為《決議》的起草提供了良好的開端。為了形成黨內統一的認識,十一屆四中全會決定對建國三十年來的歷史進行了總結。鄧小平[22]298在與中央有關負責同志談話時強調:“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經過一年多里,經過鄧小平、陳云、胡喬木等中央領導同志、黨內高級干部和黨外民主人士討論并反復修改,對重大問題有了統一認識。鄧小平在十一屆六中全會預備會議上稱《決議》必將和第一個《歷史決議》“起到同樣的歷史作用”[23]174。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統一了全黨思想。經黨中央研究決定,在這一重大歷史時刻,成立總結《決議》起草小組,由習近平總書記任組長,中央和地方有關負責同志參加。與此同時,黨中央發出關于征求黨內外人士關于《決議》意見的通知,得到了全黨同志和各界人士的積極響應。黨內外一致認為,中國共產黨決定起草《決議》,全面總結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是經過慎重考慮的,是偉大的歷史性決策,體現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并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經反復修改,《決議》草案逐漸完善,經十九屆六中全會一致通過。
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礎上,把黨員具體到各個黨組織,通過民主選舉選出組織領導體系。中國共產黨只有按照民主集中制,才能形成統一的組織體系,才能使黨充滿生機活力。三個《歷史決議》從起草到最后討論通過都是中國共產黨在發揚民主的基礎上,集中全黨智慧形成的科學理論。
任何事物都是時代的產物,都具有時代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24]694指出:“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要正確得看待歷史,就必須認識到歷史的前進性和曲折性。正確認識黨的歷史,既要看到發展中取得的成就,也要客觀面對挫折與失敗。中國共產黨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性的無產階級政黨,根據實踐的發展,不斷克服自身局限性,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推進。
《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從四個方面正確地分析黨內“左”傾的原因,在堅持“懲前毖后”原則的基礎上,統一了全黨思想。在政治上,在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明確提出要建立我們自己的武裝。秋收起義受挫后,紅軍轉移到井岡山,而此時的中共中央受“左”傾思想的影響,仍堅持以“城市中心論”為指導,要求紅軍進攻城市,結果慘敗。對此,毛澤東[25]58在給中共中央寫信時指出:“不是客觀上條件不具備,就是主觀上策略有錯誤。”他指出紅軍可以運用自身靈活性,充分發動人民群眾,尤其是具有革命意識的工人和農民,在農村中創建紅色根據地;在軍事上,當時軍隊建設十分混亂,黨組織因不知道發動群眾、單純軍事觀點等等,嚴重阻礙了軍隊的發展。毛澤東[26]60曾就這一問題向中央明確指出:“群眾是廣大而且革命的,黨卻袖手不去領導。”要求軍隊立足人民群眾,實行正確的戰略戰術。在組織上,面對黨內的非無產階級思想日益嚴重,毛澤東[27]729提出要實行“由下而上的民主集權制”,黨要建設成為堅持真理和服從組織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思想上,三次“左”傾錯誤的教訓,使得黨認識到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才能順利解決中國革命問題。《決議》運用歷史觀正確分析黨內問題的原因,采取了團結-批評-團結的原則,促進了黨的團結統一,明確了黨的新的發展方向。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充分發揮民主,集合全黨智慧,對建國以來的重大問題做出正確的評價,把全黨緊密團結在一起。由于受“左”傾錯誤的影響,加之對過去30 多年的功過存在較多爭議,中國該何去何從成為當時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十分突出的問題。《決議》回顧了建國28 年前的歷史,從多個方面對建國以來取得的成就進行了總結,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有了科學的評價,統一了全黨的思想。《決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驗教訓,破除了長期困擾人們的思想束縛,重新確立了正確的思想路線,統一了全黨思想,成為推動改革開放重要的理論基石。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總結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既是對黨的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對未來事業的展望。中國共產黨目標長遠,注重從歷史經驗中汲取動力。第一個《歷史決議》經過反復修改,使全黨對“左”傾錯誤和一些重大問題有了統一的認識,推動了中國革命向前發展。鄧小平[28]271指出:“總結歷史,不要著眼于個人功過,而是為了開辟未來。”第二個《歷史決議》分清了是非,糾正了“左”傾錯誤,促進了黨團結一致。《決議》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總結出“十個堅持”,揭示了黨從弱小走向強大的根本原因,推動全黨思想統一,團結一致為實現民族復興不懈奮斗。
堅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是中國共產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李小尉、劉茜茜[29]認為“歷史是具有實證研究特點的學科”。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在重要歷史關頭總能尋找到正確道路,及時總結歷史經驗。三個《歷史決議》的起草和通過,都是中國共產黨以發展的眼光正確分析黨的歷史,從而促成黨的統一認識,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綜上所述,在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真理和總結經驗,以科學的態度對待自身歷史,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集中全黨智慧,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三個《歷史決議》。《決議》從大歷史觀深刻分析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這個時代課題,對我們在新時代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實現民族復興有著重要歷史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