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燕,吳志忠,簡雯
新余市人民醫院,江西 新余 338000
眩暈癥屬于腦病科常見病,患者多以平衡不穩、頭暈及頭昏等表現為主。目前如何緩解患者癥狀為治療眩暈癥的重點所在。西醫治療眩暈癥主要采用倍他司汀治療,該藥物屬于組胺受體拮抗劑,可擴張血管,促使椎基底動脈供血得以改善,是治療眩暈癥的常用藥物[1-2]。從中醫方面來講,眩暈癥既是一種疾病名稱,也是一種臨床癥狀,天麻素注射液是由中藥天麻提取精制而成的中藥制劑,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擴張血管,改善血管內活性物質,對大腦皮質興奮進行抑制[3]。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天麻素注射液聯合倍他司汀治療對急性眩暈癥患者血脂指標及腦血流參數的影響,并與單純倍他司汀治療進行比較,以為急性眩暈癥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選擇2021 年1 月至12 月新余市人民醫院治療的82 例急性眩暈癥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1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21 例;受教育年限(10.42±2.11)年,受教育年限范圍1~16 年;年齡(58.91±4.69)歲,年齡范圍32~78 歲;疾病類型:5 例梅尼埃病、14 例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22 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對照組:男23 例,女18 例;受教育年限(10.05±2.17)年,受教育年限范圍1~17 年;年齡(59.23±4.75)歲,年齡范圍30~77 歲;疾病類型:6 例梅尼埃病、15 例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20 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新余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研究樣本估算方法參照《臨床科研設計》[4],計算公式為:n=[2(Zα+Zβ)×σ2]÷δ2,計算n(例數)約為37,但最終每組納入樣本量時應取10%的缺失率,故為41 例。
(1)納入標準:①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眩暈癥西醫診斷標準:《眩暈診治多學科專家共識》[5],急性起病,發作性、體位性眩暈,伴惡心嘔吐,視物不清,頭顱CT 或核磁共振檢查排除顱內器質性病變;③眩暈癥中醫診斷標準:《中醫內科學》[6],辨證肝腎陰虛型,癥見眩暈耳鳴,視力減退,少寐健忘,心煩口干,神倦乏力,腰酸膝軟,舌紅,苔薄,脈弦細;④能夠耐受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治療。(2)排除標準:①年齡<18 歲;②免疫機制異常者;③肝、腎功能不全者;④精神行為異常,依從性較差者。
兩組基礎用藥相同,根據患者病情控制血壓、血糖等對癥處理。對照組采用鹽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天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4524,規格:2 mL∶10 mg)治療,靜脈滴注30 mg 鹽酸倍他司汀注射液+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1 次/d。觀察組采用鹽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海南倍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809,規格:1 mL∶0.1 g)治療,靜脈滴注0.6 g 天麻素注射液+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1 次/d。鹽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療方法同上,兩組均治療7 d。治療期間囑咐兩組在治療期間合理控制飲食,忌煙酒,清淡飲食,限制高膽固醇及高脂肪食物的攝入。
觀察兩組血脂指標、腦血流參數及不良反應。血脂指標:治療前、治療7 d 后采集空腹靜脈血,血清分離備用,采用酶法測定總膽固醇(TG)、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試劑盒購自Olympus 公司。腦血流參數:治療前、治療7 d 后,采用Multi-Dopx TCD(德國DWL 公司)測定右椎動脈(RVA)、左椎動脈(LVA)及基底動脈(BA)。
用SPSS 22.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TG、TC 及LDL-C 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TG、TC及LDL-C水平比較() mmol/L

表1 兩組TG、TC及LDL-C水平比較() mmol/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治療后觀察組RVA、LVA 及BA 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RVA、LVA及BA水平比較() cm/s

表2 兩組RVA、LVA及BA水平比較() cm/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觀察組,對照組總不良反應率分別為12.20%(5/41,皮膚瘙癢1 例,胃腸道反應及頭脹各2 例),7.32%(3/41,皮膚瘙癢、胃腸道反應及頭脹各1 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4,P=0.457)。
眩暈癥發病急驟且易反復發作,近年來該病發病率逐漸升高且向低齡化發展趨勢,會增加患者恐懼及焦慮,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影響較大。目前臨床上認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腦部供血不足及腦血管痙攣等與眩暈癥發生間具有密切聯系,但其發病的確切病因仍未完全明晰[7-8]。倍他司汀屬于組胺H3 受體拮抗劑,是治療眩暈癥最為廣泛的藥物,能夠使內耳迷路毛細血管張力增強,改善血管血流量及前庭微循環,并可降低前庭神經元放電作用,改善內耳毛細細胞穩定性,進而減輕眩暈感[9-10]。但倍他司汀藥效作用不持久,單獨采用倍他司汀治療急性眩暈癥效果一般。
眩暈最早見于《內經》,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海論》云:“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靈樞·口問》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眩暈是以頭暈眼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多由于病后體弱、飲食勞倦、情志內傷等致肝陽痰火上逆,擾動清竅,或氣血腎精虧虛,腦髓失養所致[11-12]。天麻屬于傳統中藥,別名離母、合離草,無毒、辛溫,具有熄風止痙、平抑肝陽之功,已被廣泛用于頭暈、頭痛的治療[13-14]。天麻素注射液是單體制劑,成分為天麻素,天麻素可擴張血管,改善外周血管阻力,改善腦循環及椎基底動脈血供[15]。經現代藥理證實,天麻素注射液可增強血管順應性,改善血管舒張及收縮功能,調節神經系統血管,并可改善循環、調節血脂,改善患者神經功能,保護患者的心腦血管[16-17]。經研究發現,舒張血管、改善前庭微循環、增加血流量可改善急性眩暈癥患者癥狀[1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TG、TC、LDL-C 低于對照組,治療后RVA、LVA 及BA 水平高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相近。郭建東等[19]研究中指出,于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輔以天麻素注射液治療眩暈癥有利于控制病情,患者癥狀改善時間縮短,臨床應用安全、有效性,與本次研究結果較為相似。提示出天麻素注射液、倍他司汀聯合治療急性眩暈癥有利于改善RVA、LVA 及BA 水平,改善患者的腦血流參數及血脂指標,增加血流量,且不良反應并未增加,故天麻素注射液、倍他司汀聯合用藥方案是安全可行的。中醫療法具有副作用少、操作簡便及療效好等特點,是一種安全、高效、廉價的治療眩暈方案,將天麻素注射液、倍他司汀聯合治療能夠協同增效、相互補充,改善患者癥狀,控制急性眩暈癥發展[20]。但本次研究中僅納入82 例急性眩暈癥,還有待臨床深入分析研究證實,以進一步證實天麻素注射液治療急性眩暈癥的療效,以為天麻素注射液的臨床應用提供更為科學的指導。
綜上所述,天麻素注射液聯合倍他司汀治療急性眩暈癥有利于改善患者血脂水平,提升RVA、LVA及BA 水平,改善腦部血流狀態,且不良反應并未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