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中彥,孫 丹
(蘇州市職業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0)
校訓,是一所學校精神文化的高度凝練與概括,既來自學校悠久的歷史文化,又是當下學校教書育人、不斷發展的精神支柱,更是一所學校面向未來的強大精神動力。校訓對于一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傳承和發揚好校訓,積極探索高職院校校訓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不同院校根據自身的校園文化、歷史傳承、發展歷程等方面確定了其獨具特色的校訓,簡單的幾個字卻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精神和魅力,高職院校校訓所表現出的特征也為其人才培養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1-2]。
高等職業院校與本科院校同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文化、校訓內容等方面具有諸多共通之處。經過對眾多本科院校校訓的梳理,結合以往學者們對本科院校校訓特征的研究(見表1),經綜合分析后發現,本科高校校訓的特征有三方面的體現:一是在校訓的形式上,形式相對工整,主要特征表現為相對穩定性、內容鮮明性;二是在校訓的內涵上,主要特征表現為歷史性與時代性、學術性與倫理性并存;三是在校訓的功能上,主要特征表現為隱性功能與顯性功能共同發揮作用[3-4]。

表1 本科院校校訓特征研究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不同主要體現在職業教育的職業屬性和社會屬性,其校訓的特征也體現著雙重屬性。
首先是高職院校校訓的職業性。一是人才培養上的職業性,職業教育在于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養方向問題上,高職院校的校訓也體現了職業性。在各類高職院校的校訓中,部分院校校訓以職業性為導向,既重視技術技能的培養,也強調德技并存,重視“工匠精神”培育,例如: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職業立身,技術報國”,突出了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南通科技職業學院分別以“厚德尚技”“育厚德之人 煉強技之才”“厚德、匠心”,形成了“德”“技”并重的育人氛圍。二是學校定位上的職業性,職業教育往往注重培養某一方面的專門技術人才,因而所屬某職業范疇、專業領域的高職院校會根據學校定位確定校訓,以農林類、醫護類、師范類高職院校為代表,體現了學校職業性特征。例如:蘇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校訓“仁者愛人,師者世范”、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勵志耕耘,樹木樹人”,這類高職院校從學校的發展定位出發,制定了符合其院校職業性的特色校訓。
其次是高職院校校訓的社會性。所謂的社會性,是對“職業性”的延續與應用,學習技術技能的目的在于應用到社會、服務于社會。高職院校校訓的社會性特征也具有兩方面的內涵。從學校層面來說,高校本身具有“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能,學校、教師服務社會也是高職院校的應有職能和應盡的義務,例如:蘇州市職業大學以“勤、勇、忠、信”為校訓,引導廣大教師服務社會、融入社會,建設各類校企合作平臺,鼓勵教師帶著專業知識走進企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從學生層面來說,學生完成職業教育后,以學校的校訓為精神支撐進入到各類企事業單位中,在實際工作中用知識、技能反饋社會,例如:南京旅游職業學院的校訓“以微笑和知識服務社會”,勉勵學生牢記校訓,反哺社會、服務社會。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生命線,校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特殊載體。高職院校校訓具有凝聚人心、激勵促進、價值引領、約束規范、教育完善、傳播輻射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各功能之間既是相互獨立的個體,也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整體。由于不同高職院校在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上有所差異,因而培養的人才也具有不同的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發揮校訓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旨在以高職院校為主體,通過校訓文化熏陶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各方面功能之間的相互作用,引導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任何一所學校的校訓都來自對歷史和現實、傳統和現代的凝練與升華,同時,高職院校的校訓也發揮著凝聚人心的作用,校訓可以在全校師生間形成一種強大的動力,凝聚為一股精神力量。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受校訓的影響和熏陶,廣大師生之間因校訓而產生的情感上的共鳴以及價值觀上的共向都會轉化為對學校的認同,這種共同的認同感,就是高職院校校訓所發揮的凝聚人心的作用。以校訓凝聚人心,將使處于價值觀形成期的職業院校學生心系學習、心系學校,在校訓的精神影響下,與學校同行,與時代同向。而且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校訓在征集、公布階段都會廣泛征求師生意見,充分發揮廣大師生才智,最終形成學校校訓,這一過程也是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學校事務、發揮主人翁意識的過程,有效地增強了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凝聚了廣大師生的向心力。
管理學中將激勵定義為通過滿足員工的需要,促使其努力工作,最終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按照不同的標準,從激勵的手段可以將激勵分為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從激勵的來源可以將激勵分為內部激勵和外部激勵,從激勵的方向可以將激勵分為正激勵和反激勵。高職院校的校訓則是一種內在的、正向的精神激勵,通過校訓的精神追求對學生的思想產生積極影響,進而激發受教育者內在的潛能并產生積極的行為,促使學生實現個人價值。例如: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以“好學、敬業、德高、技強”為校訓,將校訓與對學生的要求相結合,力求激勵學生成為熱愛學習、敬業樂業、品德高尚、技術超強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種激勵,不僅僅是對學習的一種激勵,更是對學生在成長道路上不斷完善人格的一種激勵,使他們在校訓的督促下不斷提升自己。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遵循,同樣,一所學校的校訓就是這所學校的核心價值觀,集中體現了學校的主導精神和倡導的校園文化,在隱性教育中引領著學生的價值觀念,校訓成為高職院校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校訓明確了學生應當遵循的價值觀念,使受教育者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這樣的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會激發受教育者強大的精神動力。例如:師范類職業院校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將“敬業樂群、師表八荒”作為學校的校訓,希望通過校訓引領人才培養目標,勉勵學生在校內外以敬業樂群的工作熱情、師表八荒的價值追求奮斗人生。此外,高職院校學生由于社會經歷較淺,相對容易受到社會中各方面錯誤觀念的影響,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出現偏差,而校訓作為一種文化的精華可以引領他們的思想觀念,引領學生自覺抵御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蝕。
約束是指通過一定的標準或特定的規則對人的各種限制和管束,包括硬約束和軟約束。校園內的硬約束包括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如學分管理制度,規定了學生必須達到的符合畢業要求的學分數,一旦達不到就無法順利畢業。軟約束與硬約束希望達到的效果相同,但在方式方法上卻大相徑庭,軟約束具有非強制性,旨在通過校風、學風等文化對學生進行熏陶、影響、規范。校訓作為高職院校軟約束的重要手段,通過校訓倡導的精神品質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約束,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人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例如: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德才兼備 知行合一”的校訓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舉止進行了規范與約束,著力培養兼具工匠精神和職業技能的現代高職學生。
高職院校校訓的教育完善功能可以通過校訓的內容體現出來。以江蘇省89所高職高專院校為例,所倡導的教育內容主要包括:第一,德行為先,如厚德、明德、篤行、知行等詞備受高職院校歡迎,這是“立德樹人”目標的具體表現;第二,自強不息,“自強”一詞在江蘇高職院校中出現9次,體現了廣大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強國有我”的決心與信心,例如:江陰職業技術學院以“自強不息 立德樹人”為校訓,突出了向學生傳授豐富的專業知識,要把職業道德教育融匯其中的育人導向;第三,重技重能,眾多高職院校校訓將“技能”突出,這也凸顯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人才培養上的差異,例如: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校訓中的“煉強技之才”,直接指明了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目標。校訓的教育完善功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校訓文化的渲染和啟迪,不斷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觀念和精神境界水平。
文化傳承與傳播作為高校的一項重要職能,高職院校勢必要體現出相應的擔當。首先,高職院校的校訓大多來自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總結歸納為符合學校的精神內核,體現了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的傳播。例如: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弘毅”,源自《論語·泰伯》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意在傳播寬宏堅毅、抱負遠大的堅強意志,通過傳播“弘毅”的精神,影響學生的思想言行,向學生傳播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品質。其次,高職院校校訓也會向社會中的學生傳播輻射其精神內涵,這里“社會中的學生”既包括已經畢業的學生,也包括未來可能報考該院校的學生,一旦學校的校訓精神融入學生的思想價值中,就會影響學生今后的人生方向,學生日后即便已經離開學校,仍然會傳承學校的優良傳統,影響更多的人認識學校、理解學校、走近學校。
高職院校校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有賴于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各方面主、客觀因素,在某一環節的缺失或錯位都將阻礙校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這些因素涵蓋了高職院校的方方面面,既有校訓本身存在的局限,也有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宣傳校訓方面的不足,以及受教育者對校訓領悟的不積極、不全面、不透徹。
校訓的自身因素包括校訓的文本形式和內涵。在校訓的形式上,盡管不同院校的校訓表述不盡相同,但院校之間存在較大的相似性,導致校訓形式的相對單一。以江蘇省為例,全省89所高職院校的校訓中,近半高職院校的校訓句式為“二言八字”,即由兩個分別為四字的詞語組成,例如: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嚴謹治學 崇尚實踐”等,這樣的校訓句式朗朗上口,但院校之間的校訓句式區別不大,容易導致校訓落入俗套,無法體現學校特色的文化底蘊和發展特色,不利于校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
在校訓的內涵上,校訓是一所院校在歷史和現實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經確立便具有相對穩定性。但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目的,如果校訓的內涵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那么就會使校訓與時代脫節、與主流文化價值脫節、與教育使命脫節。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校訓確立于建校初期,從傳統經典著作中摘取相關文字,對于校訓的闡釋和解讀也停留在對文本的解讀上,內涵上往往不能突出學校特色和辦學理念,也不能體現時代精神和新時代學校的責任擔當。如“厚德”一詞,備受廣大高職院校校訓的青睞,大多數院校在闡釋“厚德”一詞時是從《周易》中的“君子以厚德載物”出發,至于是否考慮到本校的辦學實際,是否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相結合,是否可以結合學校、時代因素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則需要高職院校隨著時代變遷和學校發展,進一步對校訓的內涵進行新的闡釋和補充。
對江蘇省89所高職院校的官網進行了逐一查閱后發現,校訓在各院校的官網有不同的呈現形式,僅46所高職院校的官網首頁有學校校訓的標識。在這46所院校的網站中,校訓的出現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在學校首頁頂部學校名稱或學校LOGO附近;二是通過浮動窗口的形式;三是在網站的底部。而近半的高職院校在學校官網首頁未將校訓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反映出學校對校訓宣傳的不到位,這背后體現的往往是高職院校對校訓工作缺乏重視。但如果僅僅把校訓作為一種宣傳工具和宣傳手段用于招生宣傳、學校評優等與學校利益相關的工作上,那么校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會流于形式。
校訓的正面宣傳需要對校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正確全面的理解和運用。首先,校訓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源,簡短的幾個字背后是一所學校辦學歷史和精神的凝聚,甚至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部分教育者和管理者對校訓的認識存在偏差,認為校訓僅僅是用在一些文稿中的,導致學生在校園內僅在開學或畢業典禮時聽到校訓,無法在校園中感受到校訓蘊含的思想和精神。其次,發揮校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質上是發揮校訓的隱性教育功能,不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僅僅關注教學本身的內容,忽視課程背后隱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視了校訓這一重要教育資源,導致校訓功能很難融入教學中去。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體,同時也是高職院校校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主要對象,但在實際工作中,校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往往會因受教育者的不理解、不配合等各方面因素而無法獲得有效發揮。首先,受教育者對校訓的知悉程度和理解程度不夠深入,例如: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的校訓“正則格致”源于《禮記·大學》中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大多學生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僅停留在文字層面,對于部分學生而言無法充分理解其內涵,導致校訓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功能方面不能完全發揮作用。其次,由于學生的價值觀正處于成型的關鍵期,他們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缺少獨立、理性的思考,加之自身對學習、校園的抵觸思想,削弱了學生對校訓的認知,影響了高職院校校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
校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是一個使校訓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這一過程不是偶然迸發的,而是一個漸進、持久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實現,既需要為新時代的高職院校校訓賦予時代內涵,也需要通過日常的教學活動、實踐活動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
站在新時代,學校管理者要理性、完整地認識歷史。發揮校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然要重視校訓的歷史淵源,挖掘校訓的歷史積淀,闡釋校訓的歷史內涵。校訓作為一所高職院校特殊的文化,來源于院校在成立之初、成立過程中對辦學理念、培養目標、人文精神的總結,尊重學校發展的歷史,是進一步闡釋校訓的前提和保障。
“文章合為時而著”,一些高職院校的校訓帶有一定的時代背景烙印,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的教育理念和學校的發展,因而有必要對校訓的內涵進行深入解讀,賦予時代特色,例如:蘇州市職業大學以“勤勇忠信”為校訓,形成了百年院校的品牌效應,鑄就了一代又一代蘇職大人的精神力量,面對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學校主動適應、積極作為,結合時代背景和學校發展方向,探究校訓的新內涵,將21世紀初期“勤于實踐”“勇于創新”“忠于事業”“信于社會”的內涵闡釋延展為“勤勉務實、奮力爭先”“勇于創新、敢于擔當”“忠于人民、厚德載物”“重信明義、自強不息”[12],這樣的內涵拓展既保持了校訓的完整性,延續了校訓的精神內涵,也更好地結合時代要求為校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發揮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依據。
首先,完善宣傳平臺,建立宣傳陣地。利用好學校現有的各種宣傳方式,如學校網站、宣傳櫥窗、校園報刊、校園廣播等,有效建立校訓宣傳平臺,通過對校訓的廣泛宣傳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豐富校訓的內容和精神。在利用已有平臺的基礎上,創新宣傳手段,擴大宣傳途徑,將傳統校訓宣傳與新媒體宣傳融合,強化校訓宣傳陣地。借助新媒介宣傳校訓,既要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學生普遍使用的社交軟件廣泛宣傳校訓精神,也可通過學校自主研發的如3D打印、校園移動宣傳車等方式拓寬宣傳深度、宣傳廣度。
其次,創新宣傳方式,深入學生生活。從時間上而言,將校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貫穿到學生的全部生涯中,包括開學前、在校中、畢業后等環節,在學生的開學典禮、學習生活、社會實踐、畢業典禮中全面滲透。利用好“錄取通知書”,將關于校訓的LOGO及字樣印刷在通知書的顯目位置;通過開設校史文化、校訓精神的相關講座、選修課等,將校訓精神融入全部課程中,實現“校訓課程”與“課程校訓”的結合;在畢業典禮現場布置、講話內容、畢業紀念品等環節中凸顯校訓元素。空間上,充分利用教室、食堂、實訓室、圖書館、體育館、操場、校史館、優秀校友等校內外資源,讓學生在沉浸式的深度體驗中感悟校訓內涵。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13]可見,良好的環境對校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校訓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文化的熏陶離不開良好的校園環境。因此,高職院校要不斷優化校園環境,為校訓在高職院校中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營造積極向上、輕松活潑的良好氛圍。
學校需要不斷改善可視化的物質環境來擴大校訓的影響范圍,使學校的“墻壁、石頭也能說話”。校園中的建筑、雕塑記錄著學校的歷史發展痕跡,承載著學校的歷史精神,將校訓融入校園的建筑、雕塑中充分體現了學校文化育人環境的整體統一。同時,利用學校資源,開發與校訓相關的文化創意產品,通過文化產品生動展示校訓的內容和內涵,讓校訓隨處可見、隨時可見。學校更需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推動校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通過校慶日、重大節日等校園活動塑造良好校園文化,發揮校訓的教育引領、宣傳輻射功能,促進學生對校訓精神的感知、認同、內化,以無處不在的校訓文化熏陶學生心靈,詮釋校訓內涵,在學生融入校訓環境的過程中,發揮校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新時代的高職院校承擔著培育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任務,學生精湛的技能離不開良好思想道德修養和堅定理想信念的指引,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得格外重要。將校訓所承載的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是傳承傳播校訓的重要手段,更是高職院校實現文化育人的重要載體。對于學校的管理者、教師、輔導員等而言,需要從各自視角不斷深化對校訓育人功能的認識,從多種途徑闡釋校訓,以多種方式宣傳校訓,充分發揮校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