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引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山東 青州 262500)
為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進一步加強師德建設,提升廣大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和山東省教育工會分別在2012年和2013年啟動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簡稱“全國青教賽”)活動[1]。筆者先后參加了山東省第五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和全國第四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均獲得所在組別的一等獎。期間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帶領下作為全國教學競賽優秀選手開展全國巡講與交流,同時擔任第七屆山東省青教賽決賽遴選賽評委、第六屆山東省青教賽決賽評委、第五屆全國青教賽山東省代表隊培訓專家。根據筆者觀賽、參賽、評賽的切身感受撰成此文,以期為組織相關競賽活動及青年教師的教學業務發展提供借鑒。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2]新時期國家對創新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而培養創新人才的主渠道是高校,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則在課堂。目前,部分高校課堂教學依然無法擺脫“教師中心主義”“為講知識而講知識”的傳統教學思路,在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遭遇瓶頸,繼而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復合能力的培養形成了阻礙。因此,通過一場內外兼修、深刻又有意義的“課堂革命”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3]
目前,由于受評估高校的價值導向及高校評價教師的考核指標等因素的影響,各高等院校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課堂革命”又該如何開展呢?目前,在全國高規格教學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已成為評估各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考查點。因此,教學比賽對“課堂革命”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從2012年開始,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開始組織全國青教賽,每兩年舉辦一次。競賽學科分文科、理科、工科和思想政治課專項四個組別,實現了專業全覆蓋。在前兩屆競賽中,各高校參賽熱情并不高,有的省份甚至沒有選拔直接推薦選手參賽,而隨著社會各界對教學質量的重視,尤其是2017年陳寶生部長提出了“課堂革命”,在第四屆全國青教賽中,各省份進行層層選拔推薦。例如:山東省推出的參加第四屆全國青教賽的選手是分別歷經了校賽、省初賽、省復賽、省決賽,在確定獲得各組別一等獎第一名后,再由第四屆和第五屆兩屆省賽(山東省每年舉辦青教賽)各個組別一等獎第一名選手進行決賽遴選賽和決賽遴選終極賽后,層層選拔確定選出的,受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全國青教賽競賽模式與“課堂革命”的具體內容相輔相成。實施“課堂革命”的路徑是用“新課改筑造新課堂”,而要實施課改并不是單純一節課的改革,而是要深入一門課“徹底的”“深刻的”“從頭到尾”的改革。
全國青教賽由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和教學反思三部分組成,三部分分數分別為20分、75分、5分。競賽模式為20選1,也就是針對一門課進行20個學時的教學設計,并相對應做好20個課堂教學節段的PPT(教學節段是指課堂教學20分鐘所需要的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比賽現場,從20個課堂教學節段中隨機抽取1個進行現場授課,現場課堂比賽結束后,還需針對本講課節段進行教學反思,有力地落實了“上好一門課”的競賽理念。[1]因為這些先進的競賽理念,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校、青年教師來參加這個比賽,到目前為止,全國共有近2000所高校100多萬青年教師參加了該項競賽活動。通過教學相長、教學交流,使教學理念實質“落地”,教學設計不斷優化,極大促進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基本功的提升,為課程改革注入強有力的動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作為學校教學的主導者,其專業水準和教學水平直接決定著教育質量的高低。[4]而目前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師都基本以“學校對學校”進行輸入,當角色轉變為“教師”后,針對如何調動青年教師投身教學的積極性,如何強化青年教師的教學意識,如何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如何在“課堂革命”中使青年教師成為改革的主力軍等問題,教學比賽指引并催化了其具體工作的落實。首先參加教學比賽的教師都想取得好的成績,所以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教師們全力研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
但大部分青年教師,包括參加過教學比賽的老師主觀意識還是會覺得,教學比賽就是一個“秀場”和“表演舞臺”。教學比賽如何助力并催化“課堂革命”,這需要對全國青教賽各部分的評分標準進行具體分析。
由教學設計評分標準可知(見表1):教學設計需依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特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并圍繞教學重難點,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的設計教學起點和終點的教學活動,同時在專業知識的講解中教師需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準,將教學內容與學科前沿相結合。由每條賦值可知,通過分析確定的重難點內容和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所設計的教學過程及所運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關鍵。并且參賽教師需針對一門課提前做好20節課的教學設計,因此該教學競賽的教學設計環節可極大促進教師深刻理解教學大綱,及時掌握分析學生特點、理清教學思路,明確圍繞教學重難點開展教學的路徑、方法和手段,最大程度提升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

表1 教學設計評分表
課堂教學評分表中各項賦值的權重,為教學比賽進一步催化實際課堂的課程改革做了鋪墊(見表2)。在課堂教學評分中,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兩項的分值之和占整個課堂教學分值的80%,這兩項是主要的教學活動,它是前期教學設計的具體實施,對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教學內容起著決定性作用。課堂教學評分將教學實施中的各部分權重進行了劃分。

表2 課堂教學評分表
首先,評測點主要體現在開展教學的基本教學思想上:與教學活動直接相關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起點和終點(創設情境、確定問題、分析解決問題、課堂演練、歸納總結)、靈活運用合理有效地教學方法和手段、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啟發學生思維。而針對這一教學思想,筆者結合自身實踐,形成以下具體解決措施。為吸引學生并有效調動學生思維和學習積極性,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效教學并有效解決教學重難點,在實施中,按實際案例創設教學情境,在具體案例的引導下,緊扣核心要點(教學內容),采用批判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提出批判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參與到課堂知識的探索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科學有效地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抽絲剝繭中將重難點內容化解于無形。
其次,評測點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語言教態和教學特點中,教學內容仍是核心。體現著“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的教學思想,同時對教師專業水準提出了要求,[5]需將教學內容及時聯系前沿技術,注重學術性并體現專業思想,指引教師由“教書匠”向“引路人”角色轉變,同時對課堂上教師規范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專業的用詞及教學理念、風格、感染力等教學基本功在課堂教學評比中有明確賦分,強調了其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在具體講解內容前,需首先掌握學生特點,應具體從學生已有知識、思維方式、學習風格等多個方面進行學情分析,這樣才能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地針對教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地解決問題;作為大學教師,不能純粹為了“講知識而講知識”,更不能以“占據知識制高點”的方式講解教學內容,應重視“教學-學術”相輔相成的基本教學理念,深挖知識點背后的科學道理、邏輯關系和專業思想,并形成“專業價值”;為進一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知識探索的參與感,教師應加強講課時的情感投入。帶領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的前提是教師“投入”教學情境,與學生不僅要有語言上的交流,同時也要有眼神的交流,用“干凈”、專業、肯定并抑揚頓挫的語言和肯定、困惑、驚喜等表情上的交流,清晰表達專業觀點,引領學生探討專業知識。[6]這些絕不是“表演”,而是使課堂更加“情感”交融、更加“飽滿”的基本條件。
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是該系統工程的設計者和實施者,而為使這個系統工程形成閉環,教師還應是系統工程的反思者。因為如果一個教師只顧埋頭教書、默默耕耘,而從不反思回顧,那對于所教內容、方法等,是不會有太多提升的。所以全國青教賽除了課堂實施前的教學設計、課中教學以外,還設置了課后的教學反思,[7]目的是讓教師以自己的教學設計和具體教學活動作為觀察和研究對象,對自己授課過程中的觀點、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課堂效果進行審慎分析的過程。
教學反思的評測點讓教師對個人實踐過程進行評判和再思考,評判是否在教學理念的引領下開展教學;評判教學過程中是否真正圍繞教學重難點開展教學;評判在解決教學重難點中所運用的教學方法是否合理,有無不合理和進一步改進的空間(見表3)。

表3 教學反思評分表
教學反思是“內化”,梳理反思并將其記錄下來是“外化”,是一個透過現象看本質、抓關鍵的重要過程,應以教學理念作為引領,具體回顧、思考教學理念是否實質落地的過程,思考有無達到教學設計所期的教學效果,是教師課堂外利用批判式手段對自身教學行為進行的批判性思考,是教學再研究過程,它有助于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和發展,是幫助教師從優秀走向卓越的重要手段之一。
全國青教賽涵蓋了一門課20節課的教學設計、20個教學節段的PPT制作、20個教學節段的課堂教學及教學反思,這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全面檢閱。所以通過以“上好一門課”為競賽理念,以20選1為競賽模式的高規格、高要求的比賽,可讓教師綜合各項評價指標與課堂教學實際情況具體開展課程改革,并且能從“量”和“質”兩個層面來催化“課堂革命”。
引領性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理念是教學實施的主線,是開展教學的思想路線。當教師有了符合高等教育、適合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理念后,將理念作為一門課程教學實施的牽引線,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則會圍繞著這根主線,以螺旋上升的方式開花結果。但不管在教學比賽還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如何將教學理念內化到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及實施中,是最核心的,也是教師需要傾注大量心血的關鍵環節。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而教師如何落實“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實施中最為關鍵。[8]教學目標的達成和最終教學效果的評判都應對標“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在每個教學環節中是否具體落實。
為了在教學中內化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的傳授中不能單純的為講知識而講知識,而應全程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如思維的啟迪、能力的培養、所學內容現實應用價值的提煉等。要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整體把握,明白所學知識的現實應用,在課堂知識傳授中教師可采用案例教學法,即以實際工程案例為引導,帶領學生從案例中抽取相應的問題,抽取出來的問題則是本節或者本項目(任務)要學習的重難點內容。以典型工程案例中涉及的核心問題為引導開展本節課或者本項目(任務)的學習,讓學生從一開始學習這部分內容就明白所學知識在現實工程問題中是如何使用的及其應用價值。
教學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教師首先應從知識的擁有者轉變為學習的促進者,而要實現這一角色的轉變,[9]教學設計以及教學方法的使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和最終教學效果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的傳遞方式。知識的應用價值在教師的教學設計及所選用的教學方法中得以體現,所以在知識的傳授中應注重教學內容的實踐應用性,而案例教學法的核心價值就在于可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具體實際應用。[10]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引入實際工程案例,歸納提煉案例中的典型問題,利用該問題帶領學生思考并引導學生鏈接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實施中用情境創設下的實際工程案例完成知識的鏈接、傳遞,設置練習任務,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自行創設任務并落實行動計劃,從而完成所學知識的應用和內化。在教學中體現所學知識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的同時,凸顯在現實應用中解決問題方法的價值,體現教師在帶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與內化。
要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在教學中需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批判精神、反思意識及自主進階推導能力的培養,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以科學道理的解答為抓手,這一點在理工科教學中的優勢尤為明顯。
在專業課的講解中,存在很多教師注重講解規范結果,忽視科學道理解答的現象,如在機電類專業液壓傳動技術的講授中,講解液壓傳動技術在液壓千斤頂中的應用,從液壓千斤頂的結構、工作原理及液壓千斤頂的具體應用等方面進行液壓傳動技術的全面解析,但提高學生可持續發展和創新意識及能力的不僅是對液壓千斤頂的結構、工作原理及應用的理解,而且是對液壓傳動技術如何在液壓千斤頂應用中如此省力省勁的背后科學道理的理解,因為就液壓千斤頂而言,類型眾多,由于類型的不同,其所省力的背后支撐的道理是有取舍的。同時如果教師在專業知識的講授中,只講書本中的規范結果,就等于只進行知識的“單面講授”,對學生而言就會缺少批判精神的學習,無形中抑制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固化了學生思維,使學生喪失了知識再創造的能力。所以教師的教育理念必須要跟上時代的發展,教育目標不能僅停留在使受教育者獲得一套對特定行業和職位適用的知識,不要“為了講知識而講知識”,教師應積極采用批判式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深挖知識點背后的科學道理、邏輯關系,用環環相扣的批判性問題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思考、在課堂上的思維真正“動”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量,從而讓知識得以傳授,學生能力得以培養,同時教師將專業思想、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傳授給學生。
真正開展一場深刻的“課堂革命”道路是艱難的,需要有其他措施或活動的推動,教學競賽便是當下推動“課堂革命”的重要措施及手段,讓教師在教學競賽中深刻地進行課程改革,用“新課程構建新課堂”,以點帶面地開展“課堂革命”,使教學競賽推動課程改革。在教學競賽和課程改革中,重點在于教學理念的“落地”,用理念作為牽引線,教師專業素養作為奠基石,從對教學形式的改革深化到理念落地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徹底改革,讓高校課堂真正成為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和育人創新的主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