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源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州 511483)
產教融合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2019年國務院頒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即“職教20條”)明確要求,要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1]。政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學界對產教融合的研究。
文獻計量視角是國內外學術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其研究內容體系主要包括引文分析、論文作者分布規律、期刊文獻分布規律及文獻增長與文獻老化規律等幾大部分。文章在文獻閱讀與計量分析的基礎上,總結產教融合概況,明確研究已取得的一些基礎研究成果與不足,從而為今后產教融合相關研究提供依據。
由于CNKI數據庫導出的數據無參考文獻數據,而CSSCI數據庫可導出參考文獻數據,在數據檢索時選用CNKI和CSSCI兩個數據來源;時間跨度選擇2013至2021年。其中CNKI數據用于文獻的描述性統計分析、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主題分析等,而CSSCI數據用于文獻的共被引分析。
本次文獻檢索條件的表達式為關鍵詞“產教融合”或者關鍵詞“產教深度融合”,共檢索到11952篇文獻,其中北大核心和CSSCI文獻共1404篇,CSSCI為171篇。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相當一部分文章的標題為“在產教融合背景下的具體某領域研究”,研究只是基于產教融合背景,但研究對象并非與產教融合緊密相關的領域,經過數據清洗,最終在CNKI獲得有效文獻916篇,CSSCI獲得有效文獻166篇,具體見表1。

表1 文獻來源統計表
文本主要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法和大數據文本挖掘法。文獻計量分析主要通過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進行[2]。通過繪制產教融合研究領域的科學知識圖譜,能夠直觀地展示和反映產教融合領域在一定時期內的研究脈絡演變,并通過大數據文本挖掘法對產教融合領域的研究方向做進一步劃分。本文通過以上方法,可以科學客觀地洞察出產教融合研究的基本情況、研究演變趨勢和亟待深入的研究領域。
根據采集到的文獻,通過繪圖可以發現產教融合領域的論文從2013年開始出現,論文數量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在2016年出現大幅下降后,在2017年后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但2020年后熱度有一些降低(見圖1)。對于幾個重要的轉折點,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我們可以發現其背后變化的原因。

圖1 產教融合文獻年度趨勢圖
產教融合這一概念,在國內最早正式提出于2013年11月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件中,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3]。2014年,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4]。產教融合的理念一經提出就得到了普遍關注,但由于可借鑒的經驗不足,產教融合的具體實踐落地還處在早期探索階段,可研究的案例資料較少,所以學術的研究熱度稍顯不足。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上強調“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5]由此,踐行產教融合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提升,引發了新一輪產教融合的實踐高潮和研究高潮。
研究發文機構的地理分布有助于研究人員找出在該研究領域中較為突出的區域,從而識別出標桿地區,為其他地域的研究提供借鑒。
通過對CNKI和CSSCI計量分析得到的記錄數為5以上的機構(見圖2)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國內產教融合研究的主要地域,其中,江蘇發文量45篇,是發表論文最多的省份,浙江發文15篇,排名第2,北京、天津和上海發文13篇,排名第3,湖北發文11篇,排名第4,之后吉林、廣東、重慶、安徽等省區發文不足10篇,但也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見表2)。

圖2 發文數量超過5篇的機構分布圖

表2 CNKI/CSSCI產教融合相關論文的地域分布表
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國內產教融合的相關研究地域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且長三角最為集中,這和研究單位的地域有關,也反映了該區域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的程度。
從發文數量來看,發文機構包括教育科學研究院,本科高校以及職業院校,其中發文數量較多的主要是職業院校,但隨著國家提出建設應用型高校,也有很多高校發表了產教融合相關的研究成果。
另外,根據CiteSpace的作者合作關系網絡分析可以看出,學者發表文章,更多為“單打獨斗”,跨機構的研究合作發文較少,合作主要集中在本校或者區域內學校研究機構。
對文獻進行出版刊物分布分析能客觀有效地掌握研究內容的側重點、研究的大致領域,同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質量水平的高低。
從文獻出版物來源分布數據可以發現,對產教融合研究較多的為職業教育領域期刊,特別是具有代表性的《教育與職業》《職業技術教育》《職教論壇》等期刊,也有一些高校期刊開辟專欄用于探討產教融合,如圖3所示。

圖3 以“產教融合”為主題的發文數量超過10篇以上的期刊分布圖
通過對關鍵詞的分析,可以從微觀層面上了解期刊的學刊特征和研究現狀,從而可以揭示該區域學術研究的發展脈絡與今后的發展趨勢。通過對關鍵詞分析,可以發現核心的高頻詞主要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職院校、職業教育(見圖4),這基本反映了產教融合研究的熱點內容。

圖4 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圖
通過CiteSpace的Timezone分析可以發現:最早產教融合政策的提出,主要是面向高職院校,而到后期,產教融合的理念就不再局限于高職院校。研究重點,也隨著國家相應政策文件的發布而不斷地調整變化。前期關于產教融合的討論主要圍繞著院校和路徑,高職院校如何改革,政策層面應該怎樣形成配套舉措,探討具體的實現路徑。后期產教融合的實踐進入新的階段,開始強調企業的參與,企業應該如何參與進來,從高職院校、職業院校拓展到本科院校。
文獻之間的引用關系反映了文獻在內容或主題上的相通之處,在很大程度上能說明被引用文獻的學術價值。CSSCI的引文數據經CiteSpace分析,可以發現,學者之間的引用關系并不緊密,研究主題較為分散,原始文獻之間的共被引關系并不多,這也和CSSCI總體文獻數量較少有一定關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對產教融合相關論文的內容進行主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產教融合概念、產教融合政策研究、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產教融合背景下的專業建設研究。
3.2.1 產教融合概念研究
產教融合一詞在知網上首見于2007年《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校企合作”版塊發表的一篇關于介紹紫瑯職業技術學院特色辦學的文章[6],是從實踐層面出現的概念,與之相關的概念有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產學融合、產教結合等。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7],產教融合正式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教育和產業政策。
隨著我國產業規模發展和產業轉型,職業教育在形式、功能和特征方面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最早的校企合作、產學合作向產教結合轉化,進而向產教融合發展。歐陽河、戴春桃提出,產教融合,即產業與教育融為一體,產教融合的基本標志是產生了新的產教融合體或增長點[8]。王丹中認為,產教融合在合作主體上,企業和院校是平等關系,雙方負有同樣的培養高職教育人才的責任;在合作層次方面,是兩類具有高度互補性資源之間的全要素、全方位的集成整合和一體化合作,是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9]。陳保榮認為產教融合是產業、行業、企業主體與教育學校教師主體在生產經營服務與教學培養的過程中互相交融滲透成為一體,包括融合、對接、互動、滲透[10]。孫善學從馬克思主義兩種生產理論的視角重新認識了產教融合概念的理論來源,并提出我國早期職業教育思想就已經融入了產教融合的基本特征[11]。郝天聰,石偉平從組織社會學視角出發,認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本質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重構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組織關系[12]。
總體來說,產教融合是在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背景下,由產業主體和教育主體合作創新的一種職業教育育人模式,具有跨界性、適應性、動態性等特征。
3.2.2 產教融合政策研究
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是新時代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重要保障。關于產教融合政策研究,在2014年就有學者提出需要從建立現代職業教育治理體系的高度開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的頂層設計[13]。在這一領域,學者們的研究主要從以下角度開展:
(1)從時間維度對產教融合政策歷史進行梳理。袁平凡、諶雷元以涉及職業教育改革的25份相關政策、法律文件為研究對象,揭示了產教融合政策的內在演變邏輯[14]。古光甫,鄒吉權梳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產教融合政策的4個階段,并分析了我國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15]。歐陽恩劍從制度供給角度分析并總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產教融合制度演進的4個變遷階段[16]。
(2)對于產教融合政策的具體解讀與深入剖析。孫翠香系統、全面分析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這一具體政策,并提出了在貫徹落實政策時的挑戰和實現策略[17]。秦芬對產教融合政策的發展態勢做了全面分析,認為可從頂層設計與基層實施相配套、管理體制與制度建設相協調等方面完善產教融合政策的設計與實施[18]。許艷麗、高會分析了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在制定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未來在政策制定中,應完善部際協作機制,加大行業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參與力度等[19]。
(3)從制度學、政策學、多源流等學科和理論角度對產教融合政策進行研究。羅汝珍通過研究我國已有職業教育政策的歷史變遷、產生邏輯,認為產教融合的力度取決于產教關系外部控制的程度,并提出未來要轉變政策范式,從“供給側”開展制度創新,構建現代職業教育治理體系[20]。李玉珠通過制度環境的三維模型理論分析我國產教融合制度環境存在的問題,并從強制機制、社會規范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優化措施[21]。方緒軍從政策語境角度認為產教融合的政策邏輯是以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基礎,依據職業教育跨界的社會屬性而制定、實施的政策性框架[22]。霍麗娟以多源流理論框架對產教融合政策進行分析,認為在政策制定時,政府應繼續承擔制度創新的主要責任[23]。
(4)國外經驗借鑒。王羽菲,祁占勇通過對國外產教融合政策進行梳理,總結了其基本特點,并對我國產教融合政策產生了借鑒意義,提出我國產教融合政策要在體系建構、協調聯動、激勵保障等方面不斷加以完善[24]。
(5)政策執行研究。曹珍,羅汝珍基于2019年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質量年報分析,發現了產教融合政策執行中存在的一些不足[25]。羅汝珍于2020年構建了產教融合政策執行成效的檢測指標體系,為后續相關研究提供了事實判斷依據[26]。王坤,付甜甜基于扎根理論,從技術層面、體制層面、利益層面等具體分析了產教融合政策執行偏差的原因[27]。沈娟,王坤通過分析不同政策主體對產教融合政策的執行情況,發現產教融合政策執行效果不佳主要是因為在執行政策過程中存在碎片化現象[28]。
3.2.3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理論與實踐探索
很多學者認為,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并從理論上進行分析。例如:馬樹超認為,產教融合是中國職業教育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設的主線[29]。石偉平,郝天聰認為,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應扎根于經濟模式,產教融合才應該是我國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而不是校企合作[30]。李政回顧了我國職業教育“十三五”期間深化了產教融合辦學模式改革,并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激勵機制[31]。鄒玉香認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職業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要以產教融合為切入點,建立雙螺旋人才培養模式[32]。
在實踐層面,職業教育在一些專業領域都有所探索,如藝術設計專業[33]、跨境電商專業[34]、汽修專業[35]、旅游專業[36]、農業[37]等。諸多院校教師也結合自身所在院校和專業情況對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實證研究,例如:季瑤嫻以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介紹了該校“專業鏈、人才鏈、產教鏈”三鏈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38];葉會樂,陳繼權介紹了溫州市甌海職業中專集團學校(簡稱“學校”)與溫州市小微民營汽修企業港華汽修合作開創的“賦能驛站”,并以此為載體,建立了校企共育貨車維修人才培養體系,有效解決了校企合作難以持久的難題,培養了深受行業認可的技術技能人才,助推合作企業品質和產能不斷增強[39]。鄭育春,郭冬梅以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裝修工程創新班為例,探索雙創型人才培養新模式,創辦新型產教融合共同體[40]。
3.2.4 產教融合背景下的專業建設
自產教融合政策提出后,職業院校紛紛圍繞這一背景進行專業建設探討。王歡提出了產教融合專業建設模式內涵,并按照產教融合程度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專業建設模式發展階段分為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不同階段的專業建設內涵具有不同特征[41],并基于北京市40所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現狀調查,從搭建多樣化產教融合專業建設平臺、建立多贏驅動的合作動力機制、建立產教融合專業建設標準體系等方面提出了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對策[42]。許淑燕,何樹貴等認為高職院校專業建設主要存在專業與產業對接不夠緊密,人才培養與就業企業的相關度有待提高,教師專業能力與水平不適應產業升級、技術發展的要求等問題,并提出如何從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基地建設等方面進行產教融合[43]。唐祥金,成秀萍以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同程旅游學院”為例,提出了高水平高職院校與專業(群)建設重點任務是高水平專業集群建設和高端產教深度融合平臺建設,并闡述了該學院如何以產教融合為抓手,進行專業(群)服務能力建設[44]。劉甲珉,徐占鵬以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服務外包專業建設為例,探索和實踐了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服務外包專業建設四融模式,即產教融入的專業建設平臺搭建、產教融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產教融通的專業建設教學資源整合和產教融匯的專業服務社會機制構建[45]。陳運生在產教融合背景下,結合新疆職業大學近年來特色專業群建設的實際經驗,提出了專業群要以產教融合為抓手、對接行業產業鏈條、創新師資發展機制、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實現“實體運營實訓環境”,從而進行協同發展[46]。
文章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法、可視化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對CNKI和CSSCI的相關學術論文進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產教融合隨著國家政策的提出逐漸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東部地區在產教融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方面都處于相對領先地位;研究視角方面,主要集中于產教融合內涵、政策、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探索等方面,研究的核心主要是教育學,少部分涉及制度學、政策學等。
然而,產教融合研究還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未來的研究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和主要模式,在不同時代顯現出不同的特征。隨著我國高職教育進入“雙高”建設時期,產教融合將進一步彰顯優勢和功能,如何圍繞“雙高”建設、產業學院、職業本科等工作進行產教融合的行動研究,將是未來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其次,關于產教融合的理論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產”與“教”涉及產業與教育兩個不同領域,如何有機融合還可以借鑒其他學科如經濟學、系統學等成熟理論進行研究,從而為多主體協同育人提供更多思路和借鑒。
最后,部分學者提出要對產教融合政策執行成效進行監測,但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還不足。由于不同區域不同產業存在差異,對政策的執行結合和效果必然有差異,未來在產教融合實施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實證調查研究,還要關注執行效果的差異研究,從而為產教深度融合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路徑提供進一步有效建議。
總之,產教融合研究應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廣泛采用科學客觀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不斷深入,從而提高整體研究水平,并迎接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