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永 王煜東 金 柱 劉高卿 孫明帥 汪利合
1.河南中醫藥大學骨傷學院,河南鄭州 450000;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傷科一病區,河南鄭州 450000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主要侵犯中軸關節和雙側骶髂關節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好發于青壯年男性[1]。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大多數學者認為本病與遺傳、感染、自身免疫功能紊亂等有關[2]。早期的AS 并無特異性的臨床表現,中晚期患者會出現脊柱強直和活動功能喪失[3]。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為0.3%,通常在18~35 歲時發病,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4]。目前尚不能根治此病,臨床上主要以控制癥狀、延緩病情進展為主;西醫藥物以非甾體消炎藥、慢作用抗風濕藥及生物制劑為主,需要長期用藥,其副作用較大,多數患者不能接受[5]。然而中醫藥在緩解臨床癥狀、改善活動功能及預后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國內諸多學者對該領域研究逐漸增多,領域內文獻繁雜紛多,但鮮有對該領域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研究,對文獻利用程度不足。應用CiteSpace 軟件對該領域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可直觀了解中醫藥防治AS 的研究趨勢、機構、作者等信息,為今后該領域科研及臨床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思路。
檢索中國知網從2000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關于中醫藥防治AS 的相關文獻,檢索方式為“主題”(精確),檢索式為(“中醫”OR“中藥”OR“中醫藥”OR“中國醫藥”OR“中醫中藥”OR“中西醫結合”)AND(“強直性脊柱炎”)。資源類型為期刊論文。
將納入的相關文獻從中國知網以RefWorks 格式導出為download_***.txt 格式,使用CiteSpaceV5.8.R1軟件對文獻進行格式轉換[6]。
時間分區:時間跨度為2000—2020 年,每年為一分區進行分析。節點類型:分別選擇作者(author)、機構(institution)、關鍵詞(keyword)作為節點[7]。
本研究初步檢索出關于中醫藥防治AS 主題文獻1 814 篇,去除個案、新聞報道、綜述類、重復等與本研究不相關文獻194 篇,剩余1 620 篇文獻,發文量見圖1。2003 年以前該領域的期刊文獻較少,平均年發文量為27.25 篇,從2003—2017 年,發文量逐漸增多,其中2017 年為144 篇,是近20 年里發文量最高的年份;2017—2020 年發文量略有下降,但整體發文量仍呈上升趨勢。

圖1 中醫藥防治強直性脊柱炎研究文獻年度發文量趨勢
結果顯示,共納入634 名發文作者,作者之間的合作有641 個,其中發文量較多(≥10 篇)的作者有劉健(46 篇)、閻小萍(43 篇)、萬磊(25 篇)、陶慶文(22 篇)、汪四海(15 篇)、馮興華(15 篇)、孔維萍(14 篇)、劉維(13 篇)、忻凌(11 篇)、劉曉玲(10 篇)。該領域已經形成了多個研究團隊,其中以劉健、閻小萍、馮興華為首的團隊為主。見圖2。

圖2 中醫藥防治強直性脊柱炎領域作者合作網絡圖
結果顯示,共納入530 所機構,機構之間的合作有167 個。主要發文機構有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9 篇)、中日友好醫院(18 篇)、南京中醫藥大學(17 篇)、安徽中醫藥大學(17 篇)、北京中醫藥大學(17 篇)。見圖3。

圖3 中醫藥防治強直性脊柱炎領域機構合作可視化網絡圖
結果顯示,共有關鍵詞711 個。其中,有12 個關鍵詞出現的頻次≥40,頻次最多的關鍵詞是強直性脊柱炎。見圖4。在前12 位的高頻關鍵詞中,中心性關鍵詞(中心性≥0.1)有7 個。除了與主題詞相關的關鍵詞外,中心性前三位分別是:中醫藥療法、中藥熏蒸、臨床觀察。見表1。

圖4 中醫藥防治強直性脊柱炎領域高頻關鍵詞共現圖

表1 中醫藥防治強直性脊柱炎中心關鍵詞頻次分析
通過標簽法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得到聚類圖譜(圖5)。模塊化Q 值為0.639 提示該聚類合理可信。結合關鍵詞聚類時線圖(圖6),從2000—2020 年對這13 個聚類的關注一直都在持續,近期的聚類中,臨床使用規律、臨證經驗、炎癥指標等關鍵詞出現時間相對較晚,或許能成為未來研究的熱點。

圖5 中醫藥防治強直性脊柱炎領域文獻關鍵詞聚類圖譜

圖6 中醫藥防治強直性脊柱炎文獻關鍵詞聚類時線圖譜
從2000 年起,研究熱點集中于中醫藥對AS 的臨床研究。至2016 年,研究熱點發生了轉變,開始轉為對該領域研究進展、數據挖掘、炎癥因子、meta 分析及中醫證型的研究,并一直持續至今。見圖7。

圖7 中醫藥防治強直性脊柱炎關鍵詞突現分析
由陳超美教授所研發的CiteSpace 軟件,是一種基于Java 語言的科學文獻可視化分析軟件,用于探究某一領域的發展前沿、研究熱點及趨勢,在醫學、教育、信息科學等諸多領域廣泛應用[8-9]。本研究運用CiteSpace 軟件對CNKI 中近20 年中醫藥防治AS 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
通過對年發文量統計可知,中醫藥防治AS 的研究從2003 年開始成為學者關注的熱點,目前該領域發文量仍在不斷增加,提示中醫藥防治AS 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從作者合作圖譜可知,目前已經形成了3 個較為突出的合作團隊,以劉健為核心的團隊研究內容主要涉及臨床試驗研究、臨床回顧性研究、數據挖掘、經驗總結等方面,劉健教授提出了從脾論治AS[10-14]。以閻小萍為核心的團隊研究內容主要涉及臨床回顧性研究及經驗總結,閻小萍教授提出了補腎強督治療AS 等理論[15-17];以馮興華為核心的團隊研究內容主要涉及臨床回顧性研究及經驗總結等,馮興華教授強調病證結合治療AS[18-21]。通過分析機構合作圖譜可知,機構之間的合作較為分散,多為中醫藥高校和大學附屬醫院之間的合作。建議今后各機構之間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展開合作,為該病的臨床以及科研提供更加完善的方案
通過關鍵詞共現及聚類可知,中藥熏蒸為該領域治療方案的主流。由關鍵詞出現時間節點可以看出,該領域最初是以臨床療效觀察為主要研究重點,近幾年主要是圍繞AS 的基礎實驗研究及文獻研究展開。其中,基礎實驗研究以炎癥因子為主,文獻研究以數據挖掘和meta 分析為主。如李曉玲等[22]于2020 年在《世界中醫藥》上發表了《補腎強督湯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炎性因子、腰椎功能的影響》。楊波等[23]于2020 年在《中醫正骨》上發表了《基于數據挖掘法探討李堪印教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用藥規律》。何靜等[24]于2020 年在《中華中醫藥學刊》上發表了《督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Meta 分析》。
該文章基于中國知網中近20 年關于中醫藥防治AS 的文獻,通過CiteSpace 軟件對相關文獻作者、機構及關鍵詞等可視化分析,系統客觀地挖掘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趨勢,但是本研究仍存在很大缺陷[25]。CiteSpace 軟件僅僅支持對中國知網文獻進行分析,不能對其他國內數據庫文獻進行分析,導致納入的文獻來源有限,可能對分析結果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