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英 章希煒 柏小丹 沈 靜 謝 靜 鄒君杰 時 晶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管外科,江蘇南京 210029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動脈粥樣硬化致使下肢動脈堵塞或狹窄,從而引發下肢局部出現持續性缺血缺氧壞死的血管外科系統疾病[1]。常表現為下肢麻木、無力、靜息痛及間歇性跛行等癥狀,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水平,早期高效的治療措施至關重要[2]。手術作為臨床治療直接有效的措施,很好地改善了患者臨床癥狀。相關研究顯示,因專業知識了解較少、創口疼痛刺激等影響,患者術后治療依從性偏低、肢體功能恢復及睡眠質量等不容樂觀[3]。因此,采取高質量、系統化康復護理干預對策十分關鍵。本研究通過對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我院”)82 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采取以快速康復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為基礎的整體性康復護理干預臨床效果進行深入研究分析。
選取我院血管外科2019 年11 月至2021 年12 月收治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82 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1 例。納入標準:①經由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聲及血清脂質實驗室檢查,符合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斷標準[4];②國際Fontaine 分期Ⅰ~Ⅲ期[5];③臨床資料完整,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三系二代內有重度精神疾病家族既往史;②伴下肢重癥感染繼發膿毒血癥、敗血病;③合并心瓣膜疾病、急性冠脈綜合征、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或冷凍損傷綜合征;④下肢出現嚴重壞死、浮腫、破潰。兩組年齡、性別、病程、Fontaine 分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CY0514-003)。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康復護理干預。由科室護士長監督,科室責任護理人員將疾病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對患者進行告知。引領患者進行術前各項檢查,術中默契流暢配合,術后定時定量康復訓練。
1.2.2 試驗組 實施基于FTS 理念為基礎的整體性康復護理干預。①成立康復護理小組:主要包括血管外科權威住院醫師1 名、科室護士長1 名、專科責任護士4 名、康復治療師1 名等組成。②術前:護理人員借助中國知網、萬方等學術網站,以“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康復鍛煉”“睡眠質量”等作為關鍵詞條,檢索與之相關的專業文獻,并從中挑選可行性較強的觀點與建議,以視頻、圖片的形式加以呈現,對初次入院患者于床邊進行1 對1 面對面詳細講解。同時,采取開放提問,引導患者將自身內心潛藏的不安加以訴說,問題收集總結,護理小組內部探討,擬定改善措施。③術中:協助操作者,最大程度地暴露手術視野的功能體位,并于踝關節與膝關節等骨隆凸起處,規避大隱靜脈加置軟墊。加鋪處于40~42℃恒溫狀態的電熱水毯、棉墊等非手術區域處的肢體或外表皮膚加以包裹。創口清洗液選取38~40℃的溫鹽水,每兩次的生命體征監測間隔時間約15 min。④術后:術后6 h,指導患者開展早期床上踝關節伸屈放松的踝泵運動,持續時間10~15 min。鍛煉結束休息30~35 min后,仰臥位,雙下肢抬高與床呈30°,雙下肢交叉運動,15 次為1 組,連續2~3 組。利用黃色ThreaBand 彈力繃帶進行提膝抬腿、足尖背屈、腿部彎舉等抗阻力訓練,每組15 次,連續2~3 組。鼓勵患者早期下床、床邊、病室內或走廊等步行運動,由開始運動時間15 min逐漸過渡至25~30 min,每天2~3 次,連續運動干預10~15 d。于患肢創口周圍冰敷,控制時間在1~20 min,兩次時間間隔2 h,連續冰敷24 h。引導患者進行自我心理正念放松、美好事物的聯想或回憶,20~25 min/次,每天早晚各1 次。
①干預前后通過醫院自制遵醫行為調查表評估患者依從性,主要包括合理飲食、堅持鍛煉、定時服藥、定期復查等維度,每個維度滿分為25 分,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2,分值與遵醫行為成正比[6];②干預后3,7,15 d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估患者睡眠質量,主要包括睡眠困擾、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等維度,滿分為21 分,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772,分值與睡眠質量成反比[7]。
采用SPSS 26.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各項遵醫行為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各項遵醫行為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試驗組合理飲食、堅持鍛煉、定時服藥、定期復查等遵醫行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遵醫行為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遵醫行為評分比較(分,)
注t1、P1 為兩組干預前比較,t2、P2 為兩組干預后比較
整體分析發現:PSQI 組間、時間點及交互作用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進一步兩兩比較,組內比較:兩組各時間點PSQI 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比較:試驗組各時間點PSQI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PSQI 情況比較(分,)

表3 兩組不同時間PSQI 情況比較(分,)
注 與本組干預后3 d 比較,aP <0.05;與本組干預后7 d 比較;bP <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cP <0.05。PSQI: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
以FTS 理念為基礎的整體性護理干預是指“以患者為康復護理指導計劃制訂核心”,遵循人道主義護理理念,制訂有計劃、序貫性康復護理指導干預,降低圍手術期風險,改善預后[8-9]。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遵醫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P <0.05)。分析原因: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作為血管外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其具有較高致殘率、術后預后效果較差等特點[10-12]。在常規護理干預時,護理人員只是單純將疾病相關知識,以“填鴨”灌輸宣教方式對患者講解,致使患者自身知識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逐漸消退[13-14]。護理人員針對以往存在的問題,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將相關知識進行趣味化、形象化轉換體現,并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調動患者自身知識學習與了解的主觀能動性[15-16]。提高患者對于疾病危害性、自我干預措施細節化的重視程度,促使患者能夠自主完成疾病相關干預措施,增加了護患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提高患者醫從性[17-18]。術中有效減輕局部受壓,協助外周血液流通順暢,避免術中外表皮膚壓力性損傷、術中體液大量流失造成的低體溫等術中并發癥,為術后機體早期康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20]。
此外,在重復方差檢測分析后,對兩組干預后3、7、15 d 睡眠質量變化進行綜合評估得出,隨著護理干預時間不斷推移,試驗組PSQI 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術后早期指導患者開展康復運動鍛煉,增加了患者外周毛細血管密度,刺激踝肱關節周圍肌群、神經細胞的煥活與再生,加速外周淋巴回流,預防患肢水腫、皮瓣壞死,擴大踝關節活動度[21-22]。借助局部冷敷,通過寒冷刺激表面皮膚、血管,促使血液加速凝固,降低血管通透性,緩解創口周圍組織水腫情況,減輕患者周圍末梢神經敏感性,分散患者對于創口疼痛的感知與注意力[23]。同時,引導患者放松聯想美好場景或回憶,降低患者神經元興奮性,增加腦咖啡肽分泌[24]。對術后神經處于高度緊張狀態的患者,起到安撫作用,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加速患者術后早期康復[25-28]。
綜上所述,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栓塞癥患者,采取基于FTS 理念為指導下的整體性護理干預對策,遵醫行為提高,睡眠狀態改善,在推動醫院可持續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