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圓圓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河南省平頂山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187份農戶調研數據,揭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尊重的需要”在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中的影響,以期尋求適合本地區提供合理化的政策建議。研究方法:描述性統計分析法、調查問卷和理論分析法。研究結果:“尊重的需要”所包含的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兩個維度在農戶宅基地退出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自尊、自重對農戶宅基地退出具有正向促進作用,而被別人尊重的需要對農戶宅基地退出具有負向影響。研究結論:引導農戶自愿有序退出宅基地應找到符合農村社會現實的著力點,提升農戶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關鍵詞:宅基地;退出意愿;鄉村振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一、引言
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從容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必須著眼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做好‘三農’工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宅基地退出是在工業化和城鎮化背景下,提高農村宅基地配置和利用效率,緩解城鄉建設用地供需矛盾,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制度創新。然而,有關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大量調查結果顯示,進城定居的農民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的比例達到50%~70%。
目前學界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驅動因素已有探索,在制度約束方面,彭長生基于產權認知的視角研究發現農戶產權認知是宅基地退出的重要影響因素。晏志謙、高欣等從政治認知的視角進行研究,所得結論大致相同:農戶對宅基地政策的把握越準確,越有利于自身做出合理的決策。伴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農戶分化、代際差異所帶來的農戶非農就業能力和非農收入的差距,農戶的風險偏好、錨定心理導致的產權預期差異等,都會影響農戶宅基地的退出傾向。
進一步梳理文獻發現,多數成果缺少對主體差異性退出意愿的考慮;此外,既有的微觀退地主體補償的研究成果忽略了農民的實際退出需求及個體主觀認知因素。鑒于此,本文基于平頂山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實地調查,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尊重的需要”方面,以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為抓手,因地制宜探索與城鎮化過渡階段鄉城移民多元需求相契合的宅基地退出及盤活利用機制與路徑,實現資源有效利用、進城農民增收、退路有保障等多重目標。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隨著“三農”問題的日益凸顯,宅基地退出意愿被廣泛引入中國農村社會領域,現有研究表明,“尊重的需要”來源于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包括自尊、自重和被別人尊重的需要,具體表現為希望獲得實力、成就、獨立和自己渴望得到他人的賞識和高度評價。(這些需要的滿足可以增強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受挫則會產生自卑感等)
本文參考已有研究,探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尊重的需要”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作用機理見圖 1。
(一)自尊對農戶宅基地退出的影響
自尊以一種健康良好心理狀態增強農戶退出宅基地的勇氣,消除農戶對宅基地改革可能帶來的未知利益風險的恐懼。在示范區的改革實踐中,村干部和村民事務理事會是宅基地改革的兩大行動力量自治組織,在農村各項事務中具有引領示范作用。鑒于此,提出研究假說 1:自尊這種心理狀態對農戶宅基地退出具有正向影響。
(二)自重對農戶宅基地退出的影響
自重是謹言慎行,尊重自己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的人格,在宅基地退出過程中能提供利用信息、降低風險和參與機制的功能。當個人短期效益小于長期社會效益時,農村集體橫向交流能促使農戶修正甚至放棄原先狹隘的想法,對退出長期收益的獲得和暫時收益的損失達成某種妥協。因此,提出研究假說 2:自重對農戶宅基地退出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三)被別人尊重的需要對農戶宅基地退出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認為,外部評價通常能使鄉村居民感知到社會群體的壓力或期望,不配合集體的行動往往在心理層面給農戶帶來痛苦。社會交往中,首先通過農戶對他人評價的顧忌影響其退地傾向,鄉村集體的評價在宅基地退出過程中事實上是一種“面子”上的心理約束。其次,退出制度通過從眾意識作用于農戶退出宅基地,農戶便會受到從眾意識的影響而與他人行為保持一致。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說 3:被別人尊重的需要對農戶宅基地退出具有負向影響。
三、數據來源與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調查組2022年3月在平頂山市示范區開展“關于農村宅基地退出意愿調查問卷”的調查。通過對示范區各村村干部的訪談調查得知,僅 31.0%的農村戶數與宅基地農房數持平,有 67.2%的農村存在宅基地閑置的情況,說明宅基地與農房閑置或“一戶多宅”情況普遍存在,探討平頂山市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因素較為迫切,也更加具備代表性。因此,調研組選取了示范區,調研了 15個行政村,發放了 200份問卷,有效問卷為 187份,問卷有效率為 93.50%。問卷內容主要涉及戶主和家庭基本情況、宅基地基本情況、住房使用情況、宅基地退出認知、退出宅基地意愿、處置宅基地方式、補償方式和宅基地意愿流轉方式等問題。
(二)研究分析
根據已知數據進行分析,以量化的角度可以看出鄉村常住人口基本處于四五十歲,以務農和外出打工為主要收入來源,為了確保調查的有效性,特別向宅基地較集中的區域進行走訪調查,而這里的農戶大多文化教育程度偏低,主要是初中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他們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同時,分析現狀也反映出國家層面上政府政策宣傳力度、我國宅基地制度改革制度與實際之間的滯后造成家庭對宅基地的產權有不同的認知,完善宅基地產權是實現宅基地資產功能的必經之路,政府需要加快推進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切實做好有關宅基地工作的有效落實。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 自尊這種心理狀態與農戶宅基地退出方面:
戶主作為家庭決策的主要人,其自身的稟賦和思維意識會感知退出宅基地獲得的收益與對應的風險,家庭勞動力多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大。收入高低影響整個家庭生活方式,收入越低越不愿意退出宅基地。重視家庭勞動力的退出意愿具有必要性,勞動力是整個家庭的頂梁柱,是承擔家庭生計和長遠經濟發展的主要對象,制定退出政策時,需要考慮家庭勞動人數的差異性,制定不同的補償模式,根據不同家庭的實際勞動力人數提供相應的就業發展模式。
2. 自重人格與農戶宅基地退出方面
撫養子女占家庭人口數的比率與宅基地退出方面:中國傳統思維需要尊老愛幼,孩子成為家庭的成員之后,家庭開始考慮孩子的教育環境以及成長環境,一個家庭需要付出固定的成本養育孩子,同時優質的教育資源主要分布在城市,這就為宅基地退出奠定了實踐基礎。退出宅基地后的補償能夠彌補在城市生活的成本。
3. 被別人尊重的需要與農戶宅基地退出方面
利用宅基地獲得經營性收入與宅基地退出方面:愿意利用宅基地獲得經營性收入負向影響宅基地退出意愿,城鎮化的邊緣效益牽動靠近城市邊沿村的土地市場發展,宅基地出現了資產功能的需求,利用宅基地進行經營行為可以增加收入,但隱形的宅基地市場化不符合國家主流發展。
(二)建議
1. 增加宅基地實物與貨幣收益的靈活轉換機制,以推動宅基地資源盤活和城鄉住房與土地資源的流動。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通過活化宅基地帶動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項目活動,在自愿的前提下,將有意愿流轉的農戶統一組織起來,以農戶“自決性”為重要參考,使其可以根據家庭人口規模、勞動能力、市場化意愿等因素,對補償方式進行自由選擇與組合。
2. 強化社會規范對宅基地退出的積極引導,如采用村民理事會等自治形式,通過軟約束等變相形式矯正農戶行為。加大宅基地相關政策和規定的宣傳力度。在宅基地試點改革過程中,仍需加強多方式、多渠道的政策宣傳,提高農民對政策知曉程度。
3. 整體改善村莊人居環境。針對修建補償的影響因素,應依托扶貧工作,強化農村水、路、電、信、房、灶、廁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教育、衛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和村容村貌改造提升,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
4. 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為適度放活宅基地提供了可供選擇的空間,這在心理層面進一步影響農戶宅基地的退出意愿,也可為探索有效管理和利用農村宅基地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并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土地制度系統化改革以及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問題解決提供實踐依據。
參考文獻:
[1]杜偉,黃敏.關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5(01):12-16.
[2]彭長生.農民宅基地產權認知狀況對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基于安徽省6個縣1413戶農戶問卷調查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察,2013(01):21-33,90-91.
[3]晏志謙,孫錦楊,李建強.農戶分化視角下宅基地退出方式選擇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06):171-177.
[4]許恒周,殷紅春,石淑芹.代際差異視角下農民工鄉城遷移與宅基地退出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推拉理論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08):75-80.
[5]嚴金海,王彬,鄭文博.鄉土依戀、城市融入與鄉城移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基于福建廈門的調查[J].中國土地科學,2022,36(01):20-27.
[6]胡家祥.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多維解讀[J].哲學研究,2015(08):36-44.
[7]董祚繼.“三權分置”——農村宅基地制度的重大創新[J].中國土地,2018(03):4-9.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