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培
(貴州省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所,貴州貴陽 550000)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現代化關鍵在于農業科技創新,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是由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依托現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優勢力量和資源為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啟動建設的,旨在為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1]。“十三五”期間,貴州省始終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建成了蔬菜、肉牛、中藥材等14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及40個功能研究室,科技創新培育出一批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基本建成,科技引領支撐了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健康發展。筆者以貴州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貴州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現狀,提出貴州省未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發展建議,以期為貴州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一定依據。
“十三五”時期貴州省完成了全部農業縣(市、區、特區)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改革工作,聚集全省農業相關產業主要科技資源,建立了省、市、縣、鄉多層級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全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和產業技術支撐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從47%提高到53%,為貴州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目前已建成有蔬菜、肉牛、中藥材、馬鈴薯、茶葉、油菜、水稻、生豬、特色雜糧、精品水果、特色水產、牧草、肉羊等14個產業技術體系,累計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試驗示范(項)1 190項,已建成16個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和40個功能實驗室,有力推動了貴州省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技術集成和產業科技進步,培養積蓄一大批農業產業科技人才和產業發展人才,發揮“農業科技智庫”優勢,為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支撐。加強了與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科技創新團隊的緊密聯系,將貴州省辣椒、牧草、食用菌等一些優勢、特色產業和新興農業產業納入國家體系,全面提高貴州省農業與國內先進農業技術、農業優質新品種的緊密度和示范應用率,為“十四五”時期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2]。
1.1 農業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能力持續增強“十三五”是農業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實現關鍵轉折的時期,貴州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重點圍繞12大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作用發揮顯著。水稻單產再創貴州省最高紀錄,“稻+”新模式不斷涌現,“321”蔬菜高效栽培模式在全省示范推廣,“辣研102”成為貴州機械采收的首推品種,油菜多元專用新品種選育和篩選初見成效,“減施肥料、減施農藥”的輕減化栽培技術日趨成熟,生態調控技術、綠色防控集成技術成為作物病蟲害防控重要方向,養殖產業逐漸向生態養殖轉型,生態畜牧漁業成為產業發展方向。
1.2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質量不斷提高“十三五”期間,貴州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覆蓋了全省重點農業產業,建立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省、市、縣、鄉協同,產、學、研、用一體的協作機制,形成了農業科技資源向農業產業技術需求聚集,形成了科技人才“大聯合、大協作”格局。農業科技資源分散低效、各自為戰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堵在“最后一公里”現象得到有效改善。體系內高級職稱人員和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較“十二五”時期分別增加18%和21%,農業技術專家既能到農業農村一線開展調研、指導和服務,又能結合國家、省市要求梳理問題、凝練課題,還能結合農業發展實際潛心研究、解決難題。通過建立試驗示范基地,培訓了大量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戶,將一大批先進實用技術和良種良法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夯實了農業產業發展基礎,科技支撐產業發展能力顯著提高。
1.3 推動產業發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十三五”期間,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大量成員深入脫貧攻堅一線擔任科技副職、科技特派員,定點聯系深度貧困縣,按照“一縣一套技術服務方案”要求,組織開展現代農業產業政策宣講、產業示范和技術服務工作,培訓建檔立卡貧困戶2.2萬余人次,蔬菜、肉牛、馬鈴薯、油菜、生豬、茶葉、中藥材、鱘魚、獼猴桃、百香果、辣椒、食用菌等成為產業扶貧重要抓手,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特殊作用。
2.1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推廣機制不健全農業科研、示范推廣和廣泛應用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農科教、產學研脫節情況普遍存在。以貴州省重點發展的茶葉、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精品水果、生態養殖等12大特色農業產業為主導,在省、市層面都有根據產業發展提出農業發展技術方案和具體需要解決的農業攻關課題,但具體到鄉、村基層一線還是按照傳統種植技術操作,農業示范推廣和成果轉化比較困難,主要還是在于當前貴州省農業科研、技術推廣和實際應用主體密切聯系機制不健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尚未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53%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2 現代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沒有形成穩定的農業科技投入機制,科技投入資金來源渠道狹窄,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市(州)、縣(市、區、特區)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不夠和財政困難,主要依賴上級財政支持,本級財政和社會資金投入較少,致使現代農業產業科技投入資金不足,農業科技創新缺乏持續資金支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農業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同時也導致市、縣農業產業轉型和應對未來農業發展的技術儲備缺乏,影響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發展[3]。
2.3 現代農業科技教育人才缺乏農業科技領軍人才缺乏,高水平農業科技人才不足,農業科技創新主要依托農業科研院校,以研究員、教授為主的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嚴重不足,且老、中、青人才結構不合理。農業科技人員主要來自省、市農業科研院校,縣、鄉農業科技人員嚴重缺乏,基層農技人員更是身兼數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縣域農業科技能力薄弱,主要依賴省、市層面的農業科技創新,在承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載體不強,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問題仍較突出。基層農技人員學歷以本科和大專為主,專業結構上以農學、植保專業占比大,而食用菌、水產養殖、蔬菜園藝、中藥材和農產品加工等專業人員很少,且普遍缺乏繼續教育培訓機會,專業素質不高、知識老化嚴重,難以適應當前農業生產發展需要。
3.1 發展機遇
3.1.1國家層面。加強農業科技支撐成為國家農業發展的重要戰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技引領支撐鄉村振興至關重要。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鄉村振興,增強農業農村自我發展動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提出,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重構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體系,改革創新農業科技體制機制等推進農業農村科技發展[4]。
3.1.2省級層面。《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20年省委省政府出臺《大力推進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意見》,提出著力構建包括科技支撐在內的農業體系,到2025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大力發展以山地、生態、精品為特色的現代高效農業,著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突出農業科技創新,實施動植物良種工程,健全現代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壯大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為全省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建設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礎。
3.2 面臨挑戰
3.2.1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機制不健全。當前,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特征的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正在發生,農業發展既面臨歷史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按照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要求,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必須自立自強。但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農業科技還存在一些“卡脖子”技術和短板問題,農業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有待提高,農業科研機構和創新人才布局與評價機制有待健全[5]。
3.2.2貴州省農業綜合競爭力不強。當前,貴州省正處于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統籌發展與安全,最重要的是糧食安全。一方面,貴州省農業基礎還不穩固,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沒有改變,結構性矛盾和總量不足問題并存,種業面臨嚴峻形勢、綜合競爭力不強、耕地總量少、質量總體不高、后備資源不足。保障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供給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根本出路在科技。另一方面,貴州省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城鄉發展不平衡,產業發展不夠充分,產業功能不夠豐富、產業結構不夠健全,產業布局不夠合理。支撐鄉村全面振興,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
3.2.3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引領產業發展帶動性不強。 “十四五”期間農村工作的重心在鄉村振興,“三農”工作重心實現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工作。圍繞“雙循環”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如何發揮貴州省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的優勢和重點,推動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向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和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轉化,進一步保障糧食安全,推進三產深度融合,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等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當前貴州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與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還存在一定差距,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主要停留在省、市級層面,對基層農業產業發展引領帶動性不強[6]。
4.1 健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實施農業科技資源聚合工程強化農業科研機構在貴州省農業戰略科技力量的基礎和核心作用,凝聚以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為核心,貴州大學、省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市(州)農業科學院等為重點的農業科技資源,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為抓手,聚合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技術力量,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打造農業產業戰略科技力量。力爭新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功能實驗室和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建立貴州省農作物和動物種質資源庫。在生物育種、栽培生理、綠色防控、畜牧獸醫、農業資源環境、智慧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領域培養學科帶頭人和科技人才,建立國內一流創新團隊[7]。
4.2 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增強科技引領產業發展能力以國家農業發展總體戰略和省委省政府發展高質高效農業為指導,圍繞我省農業產業戰略性重大需求和關鍵共性技術,加強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增強農業產業競爭力[8]。
4.2.1種源普查和創新。圍繞重要糧油作物、重要畜禽水產動物、設施蔬菜、薯類、食用菌等種源開展種質資源普查、收集、保存、評價、研究和創新利用,編制種質資源狀況調查報告及名錄,創制性能優質穩定的種源產品。收集地方動植物種質資源,建立生物種質資源活體庫、標本庫,培育審定(認定、登記)新品種,開發地方優質畜禽(水產)新品種(系),推動全省農業種源自主化程度顯著提高。
4.2.2高質高效種養。針對優質糧油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急需解決的耕地質量、提質增效等問題,構建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在生物育種、地力提升、連作障礙、輕簡化栽培、綠色防控、林下經濟、綠色健康養殖等關鍵技術領域加大研發力度;加大經濟作物產量、品質及資源利用相互協同的高產高效研究,選育特色優質品種,制定生產技術標準;加大生態循環農業研究創新,加大間作、套種、輪作休耕等栽培技術和模式研發;加大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推廣力度,構建低碳、循環、智能、集成的農業綠色發展模式;加強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科技在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規模化生產智能協調、作物病蟲害和動物疫病預警與在線診療技術、畜禽工廠化智能管控技術等方面融合應用,推動智慧農業技術發展。
4.3 加強農業科技體系融合,推動產業技術進步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與農技推廣體系、高素質農民培育體系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協作新機制、新路徑、新模式,切實解決科研與生產“兩張皮”問題。建立以農技推廣體系為主體,市場化服務力量為重要補充,科研院校廣泛參與、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充滿活力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發揮農業科研院校技術、人才、平臺優勢,全面實施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支持社會化農技服務力量承擔可量化、易監管的農技服務,示范推廣一批引領性技術、主推技術[9]。根據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和鄉村振興建設需要,建立一批以企業和合作社為主體,以科研院校和產業技術體系為依托的農業技術示范基地,進一步釋放科技服務動能,壯大社會化科技服務力量,開展全產業鏈技術指導服務,打造全產業鏈全要素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模式[10]。
4.4 健全農業科技投入機制,拓寬科技資金投入渠道省、市、縣層面出臺健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政策,在財政投入上要形成穩定的農業科技投入機制。特別是省級財政要每年設置一定的財政經費,加大對現有16個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資金投入力度,尤其在體系功能實驗室、綜合試驗站建設上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幫助其經費受限問題。鼓勵農業科研單位與農業龍頭企業加強合作,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拓寬科技資金投入渠道,進一步解決農業科技成果轉成“最后一公里”問題[11]。
4.5 強化農業科技智庫建設,健全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機制根據貴州省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需要,圍繞生態建設、生物安全、耕地保護、資源利用與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等方面研究,重點在戰略規劃、體制機制、農業發展生態、政策法規等方面強化農業科技智庫建設,為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政策制定和決策部署提供建議。健全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機制,鼓勵科研機構、高校院所引進農業學科學術帶頭人,培養農業領軍人才,同時加強青年科研人才的培養,省、市層面出臺鼓勵農業科技創新政策和科研成果轉化政策,提高農業科研人員待遇。培養出一支在關鍵農時、關鍵季節、關鍵環節,尤其在疫情、災情等應急性、特殊性情況下,能夠快速抽調出的農業科技智庫專家隊伍,建立農業科技“救護隊”,服從農業主管部門的應急調配[12]。